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
内容
编辑推荐

龚自珍虚荣地吹嘘自己的艳遇,郑板桥装腔作势地谋利,黄仲则恃才而放纵自己的乖戾,柳亚子自视甚高因而伸手索官,袁宏道热衷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下,吴梅村终于从前朝遗民到腆颜事敌……十三个明清时代的大才子,十三个“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文化名人,此书副标题“明清文人生活考”,却不是一本正经地探讨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而是从诸如吴伟业、袁宏道、张大复等边缘文人的行状张扬一种文化精神。

内容推荐

《明清人文生活考》之中出场的骚人墨客性格各异。他们多半才高八斗,命运也大都可悲可笑。龚自珍虚荣地吹嘘自己的艳遇,郑板桥装腔作势地谋利,黄仲则恃才而放纵自己的乖戾,柳亚子自视甚高因而伸手索官,袁宏道热衷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下,吴梅村终于从前朝遗民到腆颜事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的生活、命运似乎和政治权势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应试,卑躬屈膝地索取名流的推荐信,得到一官半职,便趾高气扬地顾盼自雄;官场失败挂冠而去,则寄情山水、愤世嫉俗、妓女倡优、僧道药酒,或者标榜人格形象,或者觑破了世态炎凉而领悟了人生真谛。在朝如此,在野如此,庙堂或者江湖,舍此便别地他途。

然而,他们的舒运为什么如此相似?他们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差别是什么——他们止步于哪一道历史门槛之前?本书中,诗人、学者柯平从容走笔,让十三个著名人物返回生动的历史脉络之中,呈现出他们生命之余的辉煌与沧桑。

目录

李渔/笠翁在南京:一篇过时的新闻

袁枚/随园食事及其他

金圣叹/书评家的真面目

郑板桥/两个板桥

吴梅村/吴梅村生平事略

龚自珍/龚定庵在一八三九

袁宏道/明朝来信

沈复/《浮生六记》作者自述

余怀/诗人出游

陆心源/潜园传奇

黄景仁/清朝的李白

张大复/梅花草堂主人

柳亚子/柳亚子的牢骚

试读章节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项创意完全可以申报尤里卡国际发明奖,至少拿到个把国家主管部门的设计大奖或专利证书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包括此前他对晚明文豪陈继儒那只知名度不亚于其文名的“眉公马桶”在工艺上的改进,也曾让有机会来杭州寓所做客的亲友和慕名造访者们大开眼界。说实在的,如此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设计,除了能出自他那心安理得拖着一根清朝长辫、忘怀现实苦痛、专注于生活质量与情趣的脑袋瓜子,在他同时代的作家中确实想不出来还有谁能捣鼓得出来?首先,这类技术革命在成本方面无须额外投入就是一大特色;其次,在美学上又能为后代提供一定的价值和信息量;再者,就是它那几近完美、让人不服不行的实用功能。可谓两手都硬,一举三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是因搬家所需费用的巨大,还是当时政治情势的变化,他最终打消了自己的雅兴,这条或许本来会像北宋王室的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循流安逸通济神舟那样的、有望给中国古代造船业带来革命性影响的游艇,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打造出来,仅在想像中漂浮了一会儿……漂浮了一会儿……很快就沉没了。最后,在李渔动身启程前一天的下午,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去杭州北关门码头雇了一艘客船,才得以顺利到达南京。

客船终于停靠在了脂香粉腻的市河南岸。这一天是旧历康熙元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傍晚。尽管距生灵涂炭、社稷蒙羞的甲申事变不到二十年,但有道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秦淮河沿岸作为国家身体上的一道伤痕,敷上满清当局勤政、爱民、永不加赋的创可贴之后,没过多久就神奇地痊愈了。秦淮河两岸的歌楼妓馆不但早已恢复了当年的规模气象,其繁荣程度和勃勃生机由于受益于逐渐好转的生产力的推动,甚至还大有超越前朝之势。当时天色已经微暗,江枫如火,霜气渐重。奴仆们在秋风暮色里匆匆奔走,吆喝声此起彼伏,船上船下忙碌不停。八辆临时雇用的大车,沿着宽阔的码头一溜儿摆开。由于人手不够,车夫们在得到主人多给的赏钱后,也争先恐后纷纷加入了搬运者的队伍。四下围拢来看热闹的当地居民看来一定是大饱眼福,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正从船舱里搬下来的数不清的大件行李中,除了成箱成柜的图书、古玩、字画、花鸟盆景外,还夹杂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叫不出名子来的新奇玩艺:比如一张带有抽屉与隔板的檀木条几,十几只设计成矮柜样式、必须开启面板才能识其庐山真面目的精致便桶,一件件自制的外形别致、机关灵巧的箱笼箧笥,以及无数结构复杂、一生从没见识过的橱柜、床具、灯台和靠榻。显然,他们的好奇心在受到充分的引诱与刺激后,很快开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一边指指点点,一边相互热烈地议论起来。

家住朱雀桥边的世族子弟王老爹与他的亲家、乌衣巷口的谢大举人作为当地士绅阶层的领袖,一直被认为是见过大世面、有着远较常人敏锐的目光、且见解不凡的人。但这次他们却像是老革命碰上了新问题,有些吃不大准了。虽然在经过细心的观察与判断后,两人几乎一致倾向于认为:正在船头满头大汗指挥搬运的这位穿着酱紫色绸袍、身材矮胖、面色和蔼的主人,必定是个大有来头的家伙。但假如你追问一句到底是什么样的来头,一时又没有谁能说得上来。以他们的经验、眼力以及对世事的洞察,这还真是从来没见过的事情。你说他是当官的,听不出丝毫官腔;说是文人,举止却又带着几分世俗气息。从行李家眷上来推断,那就更让人有莫测高深之感了。要说是个会过日子的乡下土财主,又何以拥有这万卷诗书?要说是个卸职归田的将军或朝中退养的大佬,又怎么会一手拿着沈石田(指明代画家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吴县人。被称为“明四家”之一,其他人有文徵明、唐寅和仇英。文徵明与唐寅均曾师法沈周,得益匪浅,所以沈周堪称“明四家”之首)的山水折扇,另一只手中却拎了一只模样古怪的马桶?

有意思的是,这篇过时新闻要向公众报道的重点,大概也正在于此吧!在我的印象中,即使谁有耐心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在一张长长的名单上,要找出这样另类、悖逆时尚的个案,恐怕也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说真的,如果有人打算确认他的世俗身份,我无法想像该使用怎样的称呼才能略为准确地加以形容:清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国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作家?诗人?剧团老板兼艺术总监?出版商?发明家?还是园艺师?厨子?颇具经济头脑的墨客?打秋风的老手?落魄才子?色鬼?酒徒?戏迷?

P005-006

序言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书稿重新作了重大修订。记不得已是第几次了,自十年前偶然写下这些文字以来,一直陆陆续续在这么做着,只是力度上以这次为最大而已。考订史实,查阅资料,纠正了几十处讹误,添进不少新掌握的内容与细节,总增删字数超过了五万字,其中光图片部分就费时两月,找遍全国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以求尽善尽美。另外还对某些篇章进行了二度创作,如《随园食事及其他》原先不过一万一千字,现在达到了两万余字,篇幅增加将近一半。写李渔的篇目也遇到同样情况,当初仅着眼于他在日常生活情趣方面的贡献,今年春节长假无事,找出李渔全集来读,发现此人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一把好手,有许多新的感悟和心得。这次因为要出版修订图文版,不愿就此搪塞过去,只好下了狠心,耗时半月对全文进行改写。

在《阴阳脸》的后记里我曾写道:“二十年前初涉文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来读了点书,又喜欢标榜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至于真正的艺术到底怎么回事,坦率说,我到现在还是半明半昧。即使有时有些心得,可能一段时间后又会为自己所推翻。”这段话并非过谦之词,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是这样认为的。同时,我也绝非如某些论者所猜测的那样,有着学者身份和专业背景。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一直闲居在家,扮演着所谓自由撰稿人的角色,把读闲书、睡懒觉、饮酒、神游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既无明确志向,也谈不上什么勤奋,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的时候就不写,散漫成性,自得其乐。有可能,正是缘于这种骨子里的慵懒,加上区域文化与生俱来的影响,使我在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时,还不至于完全无话可说。上海的资深书评人米舒博士说我“读十年闲书,真实地写出了古代文人的另一种活法”,此语可谓知者之论。

另外,书名的噱头和市俗化倾向,是眼下坊问的通弊,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方面是千方百计以吸引眼球为己任的出版社和书商,一方面是在图书面前缺乏主见、不无猎奇心理的读者,其情景犹如一场永远没有最后胜者的博奕。而且,只要双方互不妥协、互不让步的话,这场相互问的缠杀看来一时三刻还不会结束。既然如此,本书又怎么可能例外呢?现在的书名出自本书出版策划人石涛先生的建议,作为《格调》和《香烟》等一系列精品畅销读物的策划者,我相信他对市场和读者的判断,自然要远胜我辈。即使个别读者认为不尽完善,我的建议是:拿起书,翻到里面的任何一页,静静读上几分钟,也许你的遗憾就会很快消失。对这一点,我想自己还是有几分自信的。

二00五年十二月于湖州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一件新的科技型抗暑用品——简单实用的凉杌——终于又被发明出来了。杌大概就是方凳一类的玩艺吧?具体的制法是:先请木匠做个结合的方柜,镶嵌油灰漆好,上面空着。然后把井水灌进去,再盖上一片薄瓦充作凳面,“其冷如冰,热复换水”。这样既简单又实用的玩艺,也专了他的天才脑子才想得出来。可惜那时刚坐稳汉人江山的满人正致力于抓政治思想工作,还没来得及考虑跟世界接轨,不然花上几两银子申请个专利,光技术转让费就够他吃上一辈子了。——《李渔:笠翁在南京——一篇过时的新闻》

自少年读书期间与同学张顾鉴发生同志关系,到青年时期娶的二三十个大小老婆,到中年盛名时收进的一帮女弟子,到六十七岁那年出游天台还和一个叫金凤的小男孩产生恋情,玩了出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游戏——这还没有加上那些到处留情或在娱乐场所找的职业性对象。他一生艳遇的数目如果真要仔细统计一下的话,虽比不上唐明皇后宫佳丽三千人,但比起前朝高手如仇十洲、唐伯虎那些家伙来,绝 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袁枚:随园食事及其他》

当奴婢们苦连天地用艾草与蒲扇跟蚊虫作战,我地反其道而行之——将它们引入我的账中,然后喷上几口白烟。于是奇迹立刻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有着晚明笔意的白鹤舞空图,就这么伴我度过无数个难眠的炎热之夜。

——《沈复:<浮生六记>作者自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是性灵食色(明清文人生活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5995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