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英雄董存瑞
内容
编辑推荐

白东升编著的《英雄董存瑞》介绍了,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而辍学。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此时,未满19岁。本书详细的介绍了董存瑞一生的介绍,和一些质疑的问题。

内容推荐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灰暗的民族、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熟视无睹甚或贬低嘲弄的民族,则不仅灰暗与可悲,而是可叹与可怜了。白东升编著的《英雄董存瑞》以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文学形式,讲述了英雄人物董存瑞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以期让读好书、学英雄成为社会风气,让革命英雄主义代代相传。

目录

让英雄更有感染力(代序

一 战斗英雄董存瑞传

二 董存瑞组歌《人民英雄董存瑞》

三 电视文学剧本《董存瑞》

四 董存瑞的二十个故事

 1.驯驴能手

 2.巧炸供桌

 3.骑马打仗

 4.智护王平

 5.锯齿镰刀

 6.“蘑菇”参军

 7.教训俘虏

 8.私藏手枪

 9.苦练投弹

 10.吃红烧肉

 11.延庆阻击

 12.抢制高点

 13.勇夺机枪

 14.入党风波

 15.“石海”伏击

 16.关心战友

 17.火中救人

 18.院中堡垒

 19.爆破元帅

 20.擎天壮举

五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转战冀热察立大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9月29日,国民党以一个军的兵力,进攻延庆,并企图攻占张家口。董存瑞所在部队10月3日赶到延庆,阻击东线由八达岭进犯的敌人。国民党军以10门大炮向我军阵地发射了千余发炮弹,接着又发动8架轰炸机,轮番轰炸扫射。阵地上硝烟弥漫,尘土蔽日。这是董存瑞入伍后参加的第一次大仗。他们凭着“寸土必争”的坚定信念据守着阵地,顽强苦战。轰炸停止后,敌人几十辆坦克掩护步兵发起进攻。战前修筑的工事已被敌人炸平,仅存一条小沟,董存瑞跪在沟里,一手拿两三个手榴弹同时甩。他还和战友们用装上汽油的瓶子、雷管炸敌人的坦克。战斗进入第10天,国民党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冲进了五连阵地。董存瑞和另外两个班的战士冲杀过去。董存瑞用刺刀把冲在前面的大个子敌人刺死在阵地前,余敌震骇后撤。战斗进行到第15天,国民党军再次组织更疯狂的进攻,战士们从上午持续到黄昏,班长中弹晕倒,敌人已冲到跟前,董存瑞大喊一声:“同志们,听我指挥!”说罢,他端起刺刀,跳出战壕,如同猛虎下山,杀向敌人。战友们也端着刺刀呐喊着冲入敌群。敌人战栗了,仓皇后退。天黑了,上级下达了转移的命令。董存瑞从敌人尸体上捡来一大堆手榴弹,隔几分钟扔出几个迷惑敌人,待同志们撤出阵地,他才离去。

经过15个昼夜的鏖战,战友们拖住了敌人,赢得了时间,掩护了地方政府和一些战略物资的转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部队受到了肖克司令员的通令嘉奖。董存瑞主动出击,作战勇敢,受到了团首长的表扬。

部队撤出延庆后,转战在龙关、赤城一带。

这年冬天,部队生活极其艰苦,有时一天要打几次仗,转移次数多、战斗频繁,给养又无保障。有时不能烧火做饭,董存瑞带头嚼吃生小米。行军累了,他就出个洋相,讲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活跃在同志们中间,和同志们共同度过这艰苦的寒冬。

1947年3月,部队驻在沙峪、渤海所一带整训。根据董存瑞参军后的表现,经指导员郭成华、二排长郭元方介绍,支部大会一致通过,董存瑞成为中国共产党员(3个月候补期)。董存瑞向党宣誓:“我把这辈子交给党,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4月,上级决定攻打察北重镇独石口。部队连夜急行军120多公里赶到独石口,包围了敌人。六连的任务是攻占独石口的西南山,控制制高点。西南山的碉堡已被拆除,从地面上看只有一堆乱石瓦砾。连长命令副排长带领董存瑞等四人上去搜索。他们发现碎石下是一个坑,狡猾的敌人藏在坑里,企图待机突袭。董存瑞和另一个战士猛跳下去,将敌俘虏。据俘虏供认,还有一个排在山上的防空洞里睡觉。他们立即和连长联系,连长率领部队迅速冲上去,俘虏了正在睡梦中的敌人,占领了西南山。在向镇内发起冲锋的时候,董存瑞冲在最前头,他打死、打伤5个敌人,缴获枪1支,子弹500发,战马1匹。

独石口战斗后,部队回师东指。6月,在隆化县旧屯村围歼国民党军骑兵团。战斗中,董存瑞利用地形地物,躲进火力死角,猛地一跃,用双手紧紧抓住了敌人那打得滚烫的机枪筒,脚往墙上一蹬,猛劲一拉,把那挺机枪夺了过来,然后调转枪口向敌人猛烈扫射。战友们从四面八方拥来,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敌骑兵团全部被歼。

董存瑞在独石口和旧屯战斗中表现勇敢、顽强,经民主评议,上级批准,荣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

7月,部队返回丰宁县大阁镇休整,旅里召开首次庆功大会,旅首长把一朵红艳艳的光荣花和两枚金光闪闪的勇敢奖章戴在董存瑞的胸前。

9月,部队向丰宁县山神庙出击,在吕合堡、后所屯再次同国民党军交锋。六连在后所屯与敌人遭遇。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连续四次发起冲锋,每次都被董存瑞和战友们打了回去。战斗中,董存瑞的腿受了伤,他用裹腿包扎上,继续战斗。战友们劝他下去,他说:“这点伤算什么!轻伤不下火线。”战后,董存瑞再次荣立大功。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大反攻。部队所到之处,翻身农民踊跃参军。10月,新兵郅顺义被分配到董存瑞所在的班。董存瑞热情接待了新战友。他看到郅顺义的衣服破旧,两只鞋都“咧着嘴”,就打开自己的行李包,掏出一套半新的军装和一双新鞋塞给了郅顺义。郅顺义看董存瑞还穿着旧衣服,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论年纪,董存瑞比许多新兵还小几岁,可论军龄,他却算个“老兵”了。他关心新战友,给他们讲八路军的传统,教他们军事技术,行军时还帮他们扛枪、背背包;宿营时替他们打洗脚水,挑血泡。油灯下,他飞针走线,为新战友缝补衣服、鞋袜。寒冷的深夜里,他替战友站岗、盖被,同志们都一致称赞他是“我们的好班长”!

董存瑞虽然只有18岁,但他时时处处都想到自己是个“老兵”,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执行纪律。P8-10

序言

“一尊英武的雕像,铸就了一个永恒的青春;一个擎天的壮举,勾画出一个气壮山河的灵魂……”这首《存中人》校歌,每天都以雄浑深沉的旋律回响在校园里,荡涤着一个个年轻人的心灵,激励着一个个学子学习英雄董存瑞,努力传承英雄精神,做好英雄传人。

1948年7月“隆化中学”更名为“存瑞中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弘扬存瑞精神,争做烈士传人”主题教育活动,因为董存瑞烈士事迹、形象的渐渐简省、模糊,越来越有象征性的趋向。甚至在校生对董存瑞短暂的人生经历、战斗历程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一般的社会人群了。长此下去,本来血肉丰满、性格丰富、意志坚强、头脑机智、敢于拼搏的英雄董存瑞就会被简化、窄化、抽象为一种精神符号,对年轻一代的感染力、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董存瑞身上学什么、怎么学,就会变得越来越空泛、越来越无从着手。

2016年5月25日,存瑞中学在每年举行的纪念董存瑞烈士牺牲纪念日活动上,着力打造英雄红色文化,推陈出新,将1972年由学校老师创作的《董存瑞之歌》的一部分“苔山青松”,由学校的“英雄之声”合唱团表演出来;又推选八名学生分别脱稿讲诵了董存瑞系列故事的八个精彩片段,使观看纪念活动的师生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学校领导捕捉到了这个德育现象,认真思考,深入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多元对宣传英雄的方式和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宣传英雄活动的效果大不如以前。可能正是由于对英雄的人生缺少具体、可感的描述,更多地关注英雄壮举的最后时刻,才给了社会不解真相的人恶搞、戏说的机会。具体到学校教育中,英雄形象也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而是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口号的宣传上,缺乏对学生的感染力。由此,让人回想起大力赞颂英雄的火红时代,电影有《董存瑞》,评书、鼓词有《董存瑞》,组歌、快板也参与其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英雄事迹挖掘、梳理、歌颂,使人们全面、形象、真切地感知了英雄,无疑对学英雄、做英雄传人大有裨益。

这样一思考,再认真回顾一下存瑞中学师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学习赞美英雄董存瑞的方式发现,其内容丰富多样,深入人心,产生过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将这些内容汇编起来供师生演唱诵读,就可以让师生形象生动地学习英雄董存瑞,也契合学校正在大力建设的英雄文化,对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的英雄传统血脉的沿承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此.则会使英雄董存瑞“英武的雕像”更有厚度,更加鲜活;会使“擎天壮举”勾画的伟大灵魂更加崇高,也更可继承,英雄会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郭常森

2016年7月22日

后记

2016年5月25日下午,存瑞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共一千余名师生参加了董存瑞牺牲68年纪念大会,由初二年级学生表演的组歌《董存瑞之歌》的精彩片段“苔山的青松”和由初一年级八名男女同学讲述的董存瑞故事片段吸引了广大师生的注意,也引起了郭常森校长和有关领导的思考。联想到平时与师生接触,发现许多师生对董存瑞的生平事迹和成长经历了解甚少,只知道他牺牲是在1948年5月25日下午以及他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猛拉导火索的壮举,真正具体地感知董存瑞思想、感情、变化成长的人并不多。作为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的师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社会上的人们对董存瑞的了解了。

因此,在纪念大会后,郭常森校长就有了把有关宣传讲述董存瑞事迹的作品编辑起来,作为校本材料和传统教育读本的动议。编者本人也有同感,旗帜鲜明地加强学校英雄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存瑞中学德育特色也需要这样一本教材。隆化县域范围内有1948年7月冀热察行署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命名的存瑞中学,也有隆化县先后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为打造特色德育学校而命名的存瑞小学、存瑞幼儿园,但都缺少系统、完整而又形象地讲述董存瑞短暂而光辉一生的材料。据了解,董存瑞烈士家乡河北省怀来县的存瑞中学、上海的存瑞中学也都没有相关的材料。隆化存瑞中学在传扬存瑞精神时,最多是播放一下《董存瑞》这部电影,请有关人士做讲演、报告。师生广泛参与其中的宣传样式比较单一。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隆化存瑞中学师生就创作过关于董存瑞的歌剧、鼓词、快板、话剧等,但年代较远,有些材料未能得到保存。较为典型且之后也多次传唱的是魏惠生老师作曲,多位老师集体作词的组歌《人民英雄董存瑞》,该组歌创作于1972年,经历代师生传唱、完善,其中张世杰老师在学生排练演唱时根据实际做了修改,近些年也由张世杰、肖虹、李红军等音乐组老师主导排练过多次。选编进《董存瑞组歌》,是想通过学校“英雄之声”合唱团以合唱的形式对英雄事迹不断加以传承。

《战斗英雄董存瑞传》是“相伴存瑞四十年”的吕小山和张敏杰老师历经几十年寒暑采访、查找资料精心编撰而成的。材料翔实,数据较为可靠,有利于人们准确了解董存瑞烈士,所以本书特意编入。

电视文学剧本《董存瑞》(八集)由姜乃学、白东升、刘德福老师创作于1998年,缘起于当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军连以上单位张挂六位烈士像,即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2010年,中央军委批准将6位英雄扩大到了8位,增加了李向群、杨业功),三位作者考虑到董存瑞被中央军委确立为全军学习的楷模之一,其事迹亟须感染力更强的文学作品加以描述、传播,故借助有关材料,创作了该剧本。剧本较之一般传记故事更有文学性,故此次一并编入。  《董存瑞的二十个故事》更多的是借助丁奇璋著的《少年董存瑞故事》和金革、陈秋的《董存瑞故事》编写而成,较之以上两本著作,这次编写的故事更适宜学生们口头讲述。对于小学、初中学生较为适合。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董存瑞妹妹董存梅女士、侄女董继英老师的充分肯定,吕小山、张敏杰、魏惠生、张世杰等老师的无私支持,隆化存瑞中学领导及同人的帮助;祁春红老师、王志龙老师、肖树林老师、杨墨老师等提供了相关照片,王爱群、张雅芳等协助打印,隆化存瑞中学办公室肖敏、张晓清、黄俊杰老师及董存瑞烈士陵园刘金霞同志提供相关史料和电子文稿;群众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存瑞中学校友孟雪婵女士倾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陶克将军为本书题写书名,校友陈日德博士居中联络,这些都是对编者工作的鞭策和激励,谨致谢忱!

编者

二○一六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英雄董存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白东升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5638
开本 32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化学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6194246
中图分类号 TQ336.1-64
丛书名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