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潘吉星编著。

宋应星是中国明末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十六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内容推荐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潘吉星编著。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介绍了宋应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目录

科学巨星的诞生

胸怀大志的青年

社会大学的洗礼

业绩辉煌的中年

多事之秋的晚年

救国济民的良策

《天工开物》的问世

自然科学的成就

漂洋过海的影响

试读章节

胸怀大志的青年

私塾是很容易进的,但本县县学只有一所,各地童生都争着入学。经过层层筛选,宋应星、宋应昇双双录取,应星入县学时可能在十六岁(1602)左右,一般要学习九年。县学是地方一级的正规学校,每月由政府发给学生廪米六斗作为生活补助,因此县学生又称“廪生”。县学的老师多由举人出身。除进一步讲授“四书五经”外,还讲授《国语》、《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选授诸子百家书。学生要练习作文、作诗,读一些课外读物。奉新县学在县城文庙(孔子庙)内,宋应星弟兄寄宿于校内,节假日回家。明代教育提倡宋代理学,即以“关(张载)、闽(朱熹)、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四个宋代学派的学说为代表,其中“闽学”即朱子学被抬到官方哲学的地位,“四书五经”都要以朱熹(1130—1200)的注释本为标准教材。宋应星淹贯宋人这些著作和诸子百家书,能吸取其中的学术成果,又能独立思考。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有怀疑论思想,对所读到的或听到的说法不轻易盲从,要用事实来验证的批判主义精神,正是他后来成为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按宋明理学家的说法。枣梨之花只有“吾心”认为它存在才存在,离开“心”(思维)便不存在。宋应星即刻就想到,当这些理学家睡觉或死亡,即其心思不再活动时,地上的枣梨之花仍照样盛开。炼丹书吹嘘炼出丹药后,人们服之可以长生不老,但宋应星从历史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断定,服食丹药的很多人都提前结束了生命,因为人有生必有死,不可能长生,而所谓丹药多含毒,反促人短命。

朱熹说,人的贵贱,寿命不同“都是天所命”(《朱子语类》卷四),宋应星就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些不同都是人造成的,因此当算命先生想按他生辰为他算命时,遭到拒绝。他既要对何事何物都见见闻闻,又对见闻之事加以思考,这就使他在青年时期思想中萌发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关闽濂洛”派中他推崇“关学”即在关中(今陕西)讲学的张载(1020—1077)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又受到张载的先辈汉代哲学家王充(27—107)的影响。熟读过他们的著作,后来又对其学说加以发挥。百家中的农医、天文历法和工学书,如历代史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齐民要术》、《糖霜谱》、《墨谱》等书也是涉猎的读物。尤其是他入奉新县学的那一年(1602),江西巡抚夏良心(1548—1613)在南昌府重刻了本朝大科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是他最喜欢的书。全书共52卷。有一千多幅插图,虽然名为本草。但内容涉及许多科学领域。宋应星不单从这部书中学到大量科学知识,还学到李时珍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他还读过《荀子》、《韩非子》、《山海经》、《昌言》、《政论》之类作品。他在青年求学期间攻读传统学术各个领域的代表作,打下广泛的知识基础,培养了对科学技术、哲学、历史、经济学、语言文字学和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写了不少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还懂音乐,善围棋,又会作画,因此族内人说他。才大而学博”。随着智力的增长,他将自己的身体也锻炼得很结实,但不是靠山珍海味和补品,平日只进粗茶淡饭,靠运动健身,他会游泳、骑马和武术,能登山。走路时健步如飞。

1604年,宋应星十八岁时娶本县枧溪余家的女儿为妻,但这时他仍在县学读书。婚后生二女。在成婚那年,因家庭人口增多,他们兄弟四人分家,统一的大家庭分为四个小家,自然田产也经受一次再分配,父母与长兄应异在一起。应星成了他这一家之长,因为无子,父母催促他续娶本县王氏。仍无子,再娶附近的靖安县舒氏,生长子士慧,后来王氏又生次子士意。宋家既然经济收入每况愈下,为什么还能娶续室呢?要知道在过去的旧社会里,妻入夫家实际上是劳动力,除承担家务劳动外,有时还参加地头的零活,并不是白吃饭的,只有大官僚地主家的妻妾才养尊处优。分家后,四兄弟仍是和睦的,应星二哥应鼎(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甘氏生,比应星长五岁,也在县学读书。丧母后未曾科举入仕,年四十八即早逝。四弟应晶(1590—?)字幼含。王氏生,小应星三岁,少好奇书,1610年入县学,后参加科举,因考卷犯讳,成为副贡生,后来不再应试,娶中堂(阁臣)张洪飚女,迁居县城。四兄弟妻室中,只有宋应晶妻是千金小姐,其余都是平民之女,四兄弟中只有应昇与应星长时间在一起。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九年学习期满,1611年应星二十五岁时与兄应异以优异成绩卒业于县学,取得参加乡试的学历资格。按规定,县学生员卒业前要接受岁考,由省学政(多是进士出身)主持,每三年考两次,以考生文字优劣分为六等,三等以上的及格者才允许参加乡试。

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明代科举制度分乡试和会试两级,都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省会举行,考中者成为举人。会试遇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第二年在南北两京举行,但南京只允许本辖区(今江苏、安徽)籍贯的应试举人参加,而北京会试则面向全国的举人,及第者授以进士,再由吏部选授官职。1612年(万历四十年壬子),宋应星与兄应舁赴南昌参加江西省乡试,同行者还有老同学廖邦英等,但均未中选。在这前后。宋应星在省城结识了新的朋友刘同升和陈弘绪等人。刘同升(1587—1645)字孝则,江西吉水人,与应星同岁,其父刘应秋1583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历任宫廷,日讲官、京师国子监祭酒,被诬告而还乡。刘同升少时从师于东林党领袖邹元标。

P21-25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的故事)/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吉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461527
开本 16开
页数 1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9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1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