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楚辞译注(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全部割掉。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本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本书图文并茂,并附有字词注释,是楚辞阅读的佳本。

内容推荐

本书中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

目录

前言001

离骚001

九歌045

东皇太一048  

云中君050

湘君052

湘夫人056

大司命059

少司命062

东君064

河伯066

山鬼068

国殇071

礼魂073

天问075

九章125

惜诵127

涉江133

哀郢138

抽思144

怀沙151

思美人157

惜往日162

橘颂167

悲回风177

远游177

卜居79 7

渔父195

九辩199

招魂221

大招245

[附录]

《史记·屈原列传》译注263

试读章节

王逸叙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日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裹,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而屈原放在山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

题解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诗史上最辉煌的长篇巨构。如果以单篇作品进行比较,《离骚》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无可匹敌的。三千年的诗史拥有无数杰作佳篇,但找不到第二个作品,像《离骚》那样被人们看作整整一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人们通常以“风”“骚”分别代表先秦文学的两个发展阶段,“风”是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即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离骚》收集在《楚辞》里,楚辞那样的文体,就被人们称为骚体。有些古人甚至直称《楚辞》这部诗集为《离骚》。过去,有文学气质的人,能吟诗作赋的人,被称为“骚人”。有时候,“风骚”连文,成为艺术、文采的代名词,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咏雪》词里,就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之句。一首诗,能够在文学史上、在生活中获得这样广泛的共名,在我国还找不到第二个例子。这说明《离骚》是文学史上典型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对《离骚》这题名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解释道:“离,犹遭也;骚,忧也。”王逸《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王逸对“骚”字的解释与班固一致,区别在于“离”字。班固的解释固然可以在《楚辞》里找到足够的例证,如“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思公子兮徒离忧”(《山鬼》)、“长离殃而愁苦”(《招魂》),“离”都是“罹”(遭遇)的同音假借字;而王逸的解释不离“离”字的本义,更无不通之处,且《离骚》里充满着欲离不得的内心矛盾。班固与王逸二说可以并存。

对《离骚》的写作时间,有各种不同的推测。从作品本身看来,不会是初次失意后所作。作者对君王旧情甚深,这君王应该是楚怀王,而不是楚裹王。《史记·屈原列传》、《新序·节士篇》、班固《离骚赞序》、王逸《离骚经序》、应劭《风俗通义·六国篇》等汉人著作,都说《离骚》作于怀王时候。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的艺术手法已超出对个别事物的比喻,而是在整体上采取象征手法,把生活本相几乎全部隐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系列斑烂陆离、而又完整和谐的象征性的艺术群象,而不是生活原型。读《离骚》不宜、也不可能把它的形象一一坐实。那样做,等于把一座七宝楼台拆开来欣赏。《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这种写照是通过典型化来完成的。抒情诗里的“我”,未必能与诗人完全等同看待,它是经过典型化的。愈是优秀的抒情诗,典型化的程度就愈高。这就使抒情诗里的“我”可能与诗人的原型有所走样。这是任何风格的抒情诗都容许的。而在那些浪漫主义的抒情诗里,这种“走样”的幅度必然更大。常说《离骚》的前半部是现实主义,后半部是浪漫主义;前半部的主人公是现实生活的人,后半部是神话式人物。此说不符合《离骚》及其主人公形象的艺术完整性。《离骚》后半部主人公之所以能“上征”,是由于篇首的“降”,他本来就是“降”自九天的神胄。他一降临人间,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后来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当然不是屈原的服饰,而是类同《九歌》里“少司命”、“山鬼”诸神的打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尤非屈原所堪以为生。《离骚》后半篇的“上征”,不同于《远游》的“上浮”。《远游》的主人公本是世俗的凡人,想“轻举”“上浮”,却苦于“质菲薄而无因”,没有什么可供“托乘”;后来因“气变而遂曾举”。这是凡人修炼得道而“神”游太空,其“形”骸仍“独留”尘世。《离骚》的主人公不是得道的“真人”,而是个通过文学想象塑造出来的神话人物,因此,开头的“降”与后来的“上征”,都包括形与神,天上与人间完全可以自由往来。

《离骚》以世俗的眼光看待神明,又以神明的身份对待“时俗”,神人一体,天地无间。屈原既信神,又忠君;但对神也好,对君也好,他都没有一点卑微的态度。从《离骚》的字里行间可以隐隐嗅到古代民主思想的幽馨。这是战国时期特殊的时代精神的产物,在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统治以后,人们自然感到难以理解。故班固批评他“露才扬己”,显暴君过(《离骚序》),顾成天说《离骚》的“求女”,是“狎侮圣配”(《离骚解》自序)。这些批评像阴沉的夜色,反衬出《离骚》这颗流星的逼人的光芒。

P1-3

序言

如果把三千年的中国诗史,比作一条长江大河,那么,三百零五篇的《诗经》就是它的上游、源头。它们或如原始森林里幽咽的溪流,或如峭岩削壁间哗笑的瀑泉,那么鲜灵活跳,晶莹可爱,而且千汇百转,兼收并蓄,为下一段的浩浩洪流积蓄着必要的水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春鸟啼晨,唤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春天。就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这个灿烂的时代,诗歌之河,如黄河闯开龙门,长江冲出三峡,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汇集了当地的大量水脉,顿时出现了烟波万里的新气象,开创了与中华民族相称的新气派。中国诗歌长河的这一段因出现在楚国的原野上,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市名为“楚辞”。

文学史上一些特别灿烂的时代,往往由一两个杰出的作家开辟出来,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整个文学时代的风貌。他们的名字也就成为那个文学时代的代称。

“楚辞”这个名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二是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它既是诗体的名称,又是诗集的名称。不管就哪种意义说,屈原都是它的主要代表。

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屈原是属于楚国的,他是楚国的左徒,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楚国的政治犯,最后在楚国死节,“受命不迁”(《桔颂》),一步也不愿离开楚国的土与水。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他却是属于全中国的。屈原是在华夏文化的哺育下生长起来的。楚文化是整个华夏文化的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决不是华夏文化以外的另一文化系统。

以《诗经》为例,它象在中原各国一样地在楚国流行。《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对论王太子的教育内容,明确说要“教之《诗》”、“诵《诗》”。楚国君臣在政治生活中经常引用《诗经》,例如:

《左传》文公十年:“子舟(楚文正之后)曰:当官而行,何强之有?《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诗·大雅·丞民》句)‘母纵诡随,以谨罔极。’(《诗·大雅·民劳》句)……”

《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楚令尹)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诗·小雅·六月》句)先人也。’”

又:“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诗·周颂·时迈》句)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诗·周颂·武》未句)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今《诗·周颂·赉》句)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今《诗·周颂·桓》句)……”

《左传》昭公三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诗·小雅》)。”

《左传》昭公七年记楚灵工“为章华立宫”,无宇辞曰:“……封略之内,何非君主?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句)”

《国语·楚语上》:伍举对楚灵王曰;“故《周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鹿鹿攸伏。’(《诗·大雅·灵台》)”

宋玉《九辩》也化用《诗·魏风·伐檀》。“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诗经》在楚国统治阶级与知识分子中的地位与作用,和中原各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了。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原文化对楚国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明显地反映在屈原作品之中。在屈赋里,只有《天问》最后提到楚国的几位历史人物,连篇累牍的都是“天下”的历史名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齐桓、皋陶、伊尹、傅说、比干、吕望、伯夷、叔齐、宁戚、百里奚等。即使举独夫昏君,也放眼“天下”,如启、羿、浇、桀、纣等,都不是楚人。屈原来用的神话素材,除《九歌》的湘君、湘夫人等外,基本上也是属于全中国(当时的“天下”)的。屈原笔下的神话世界中心,不在九疑,而在昆仑。在《天问》这座庞大的神话宝殿里,竞没有一尊楚国的地方神祗,也没有一个仅仅属于楚国特有的神话故事。《离骚》开头称美世系时,并提神界始祖高阳与凡界先人伯庸(详见本书附录《离骚首八句考释》),写法与《诗经》的《生民》、《玄鸟》、《长发》等篇相同。最后“忽临睨夫旧乡”时写道:“仆夫悲余马怀兮。”用的是《诗·周南·卷耳》“我马癀矣,我仆痛矣”的习语。

如果仅仅从形式上着眼,楚辞与《诗经》确实差别很大,似乎是毫无继承关系的两个源头。但是,五四新诗与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的差距不是更大得多吗?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哪个没有受过古典诗词的哺育?正如没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就不会有象郭沫若这样杰出的新诗人一样;没有包括《诗经》在内的华夏古典文化,也不会有屈原。楚辞与《诗经》在艺术上差别大,除了受楚文化的地方色彩这一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一个更重要原因是它的创始人屈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巨匠,有高度的创造精神与鲜明的艺术个性。《离骚》等作品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点,不仅《诗经》不曾有过,楚国文化史上也不曾有过,而属于屈原的创造。

屈原在艺术上的创造性突破,主要不是表现在每句字数的增加、句中句末用“兮”等,而是在艺术构思上能摆脱创作素材的束缚,有空前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诗的表现能力。屈赋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有的,诗人的笔象魔术师的棍棒似的,能点铁成金,使它们全都发出艺术的光芒。诸如个人的政治斗争,历史上的兴亡大事,这些都是最难入诗的内容,而经过诗人的象征手法的点化,使枯燥的生活原型得到升华,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因而,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感染力的高度统一,也就成了屈赋的主要特色,这恐怕是屈原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贡献。

对于屈原这样一位划时代的文化巨人,人们当然想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但因史料欠缺,对他的生平,论证得越详细,猜测之词就可能越多。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是了解屈原生平的最重要依据。本文不对屈原生平作详细的论证介绍,而只把《屈原列传》作了译注,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据司马迁说,继屈原之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宋玉。《汉书·艺文志》说宋玉有赋十六篇,今本《楚辞》里只收了一篇《九辩》。《艺文志》说唐勒有赋四篇,早已亡佚。《艺文志》没有说起景差的作品,今本《楚辞》里的《大招》,王逸说“或曰景差”所作。

屈原等人的作品,最初都是单篇流传,最早给楚辞作品作注解的是汉武帝时候的淮南王刘安,他只注解一篇《离骚》,叫《离骚传》。《离骚传》今已亡佚,但它的一些片段还保留在《史记·屈原列传》与班固的《离骚序》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据《后汉书·文苑传》记载,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人,东汉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至侍中。他在《楚辞章句》里自称“校书郎臣”,则其书当在作校书郎时撰成。据王逸说,《楚辞》一书是西汉大学者刘向编定,共十六卷。王逸作注时加上一篇自己写的《九思》,共十七卷。宋人洪兴祖给这个本子作了补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本子的篇目次序如下:一、《离骚》(屈原);二、《九歌》;三、《天问》;四、《九章》;五、《远游》;六、《卜居》;七、《渔父》;八、《九辩》(宋玉);九、《招魂》;十、《大招》(屈原或景差);十一、《惜誓》(贾谊);十二、《招隐士》(淮南小山);十三、《七谏》(东方朔);十四、《哀时命》(庄忌);十五、《九怀》(王褒);十六、《九叹》(刘向);十七、《九思》(王逸)。

楚辞不同于《诗经》,《诗经》就是三百零五篇,楚辞的篇数却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朱熹的《楚辞集注》一直收到宋代的辞赋作品。以后各种《楚辞》注本篇数也不一致。有的只收到《大招》为止,把汉人作品全部割掉。作为一个时代的某一文体的结集,在时间上应该有个界限。否则将漫无边际,容易引起混乱。一般研究楚辞,都以战国时期的楚国作品为对象。本书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可算是完整的楚辞读本了。

各篇除译注外,都有题解。题解根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详略不尽一致。注解力图择善而从,尽可能广泛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自己的千虑之一得。如本书对《离骚》首八句的理解与各家注本不同,承杭州大学姜亮夫先生鼓励,并帮助我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才使我决心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为了说明理由,我写了一篇《离骚首八句考释》作为附录,以就正于海内专家和广大读者。

译诗的格律,基本上有三种:四顿两截体;三顿体;基调五七言。为了探索这三种格律,我写过两篇稿子:一、《从闻一多的(死水)谈到新格律诗问题》,载于《文学评论》一九六一年第四期;二、《五七言的单音煞尾》,载于《文汇报》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五日。值得一提的是前一篇稿子的发表。那篇稿子对何其芳同志的格律主张提出了商榷的意见,我把稿子寄给何其芳同志,请他指教。我当时还在农村劳动,是个二十多岁的刚“摘帽”的“右派”。想不到何其芳同志意愿为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承担“政治责任”,把他的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稿子推荐给《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编辑同志又提了非常详细的修改意见。后来,我把一部分《楚辞》译注稿寄给何其芳同志,何其芳同志把它转给胡念贻同志审阅,胡念贻同志给我提了宝贵意见。当时,原安徽大学教授李翘(孟楚)先生,也曾对我作过热诚帮助。我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能坚持完成《楚辞译注》初稿,是与这些前辈学者的鼓励帮助分不开的。

本书初稿完成于一九六四年冬。“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它就与其他手稿一并被抄。当时,我在温州市郊永强中学执教,我的学生范新华同志把它从“造反司令部”“偷”出来,藏在自己家里,后来归还给我。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我得以调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不久,我把稿子寄给上海古籍出版社,承蒙他们错爱,提了三次精当、具体的修改意见,使一堆发黄的旧稿纸也浴到新的阳光。本书的责任编辑王维提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拙稿修改期间,北京大学林庚先生、杭州大学徐朔方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袁珂先生,以及杭州大学郭在贻、浙江省文联骆寒超、杭州师院罗促鼎、淮阴师专萧兵诸同志,曾以不同方式给我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董楚平

1983年8月25日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楚辞译注(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楚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498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4
出版地 上海
250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