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论文集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书中收录了作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这一主题而写的相关文章,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哲学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20世纪80年代,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哲学学科建设即已摆到哲学界的首位,但其中有些观点的流行并不利于新形态的构建。

目录

上  篇

哲学的对象和哲学的核心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4

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8

3.如何正确对待恩格斯和列宁的某些言论/11

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1.一门科学的体系的完整严密的程度是它的发展水平的

 标志之一/15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够完整,不够严密/17

3.怎样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

1.关于板块结构/26

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元结构/28

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2

科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

1.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35

2.马克思与实践唯物主义/37

3.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40

4.争论的积极意义/47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1.驳以人类认识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49

2.驳以实践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53

3.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55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推翻,只能发展/58

5.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9

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1.科学不可能被根本推翻/61

2.辩证唯物主义不可能被根本推翻/63

3.辩证唯物主义的局限性/67

4.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个历史使命/68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只会被发展而不会被消解

1.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观点/72

2.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74

3.哲学的“转型”与哲学的对象/77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如何建A/81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确切含义/83

2.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还是系统/86

3.社会实践是辩证法的试金石/9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内容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94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97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100

4.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106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1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三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是否有继承关系/115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否包含思维方式从

 本体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变/117

3.世界观与历史观是否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19

马克思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122

2.马克思是否承认现实世界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性/133

3.马克思是否承认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135

4.在马克思那里,辩证法只是方法,还是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137

列宁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唯物主义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143

2.唯物辩证法的内容/169

3.辩证法的体系/180

列宁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

1.西方理论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挑战/197

2.实践、健全常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3

3.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前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6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一次检验和验证/215

2.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一次发展/218

3.邓小平理论对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启示/224

下  篇

物质统一性与意识能动性

1.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29

2.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235

3.认识的本质是反映/238

4.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43

5.理论与实际的统一/244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整体与部分/247

2.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252

3.相对与绝对/257

4.原因与结果/260

5.偶然与必然/266

6.形式与内容/272

7.现象与本质/275

8.可能与现实/280

人的活动的主体性

1.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285

2.人的三种活动的主体性/287

3.客体的主体性与主体的客体性/290

人和自然的关系

1.自然界的六个层次/295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复杂关系/298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冲突/300

人的发展的规律

11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306

2.人的实践活动和其他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10

3.人的社会存在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313

4.人的个体发展的有限性和类的发展的无限性相互蕴含的规律/314

5.人的实践的自发性递减与自觉性递增的规律/316

6.特殊个人的作用递减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递增的规律/319

7.人的发展的不自由性、片面性递减和自由性、全面性递增的

 规律/322

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

1.人类社会的发展/326

2.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332

3.作为类的人的发展/338

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是非

1.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之争/344

2.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世界观是错误的/345

3.作为实践论人类中心主义是必须坚持的/346

4.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中具有部分真理/347

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1.实践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350

2.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351

3.实践唯物主义只能是唯物主义实践论/354

4.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确切的名称/355

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最终标准

1.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场大讨论/358

2.实践观点的提出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

 一个重大问题/363

3.关于实践标准观点的若干理论问题/373

价值标准在实践检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标准和价值标准/384

2.价值标准在实践检验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87

附录

世纪之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前景/393

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400

再论本体论/408

后记

试读章节

哲学的对象问题在国外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在国内近年来争论也多起来。哲学要现代化,这是无疑的,但如果对象问题都解决不了,现代化从何说起?大家的意见分歧很多,一一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势将陷入问题的海洋,难以抓住关键,而抓不住关键,讨论就难以得到明显的进展。我们认为关于哲学对象的讨论中的关键问题是: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为什么呢?在西方至少从休谟以来就有一种极端的观点:本体论是伪科学,人们根本不能谈论任何离开认识的客观世界,哲学归根到底就是认识论。在我国,这种观点只有极少数拥护者,多数同志是承认本体论的。多数同志也同意哲学包括认识论,认识论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分歧主要在于: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什么,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本体论能否离开认识论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是认识论,但认识论中包含本体论,也可以说,哲学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本体论不能同认识论区别开来。为什么呢?主要理由有:一、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不能离开这个问题谈论世界的本体,或研究世界及其一般规律。二、哲学不能直接研究客观世界,只能通过各门科学来认识,它的直接对象不是世界,而是各门科学,它是认识的认识。三、哲学原来包罗万象,是知识的总和,后来实证科学一个个成为独立科学分化出去了,最后剩下的只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科学,笼统说,即认识论。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认为哲学是认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及其一般规律,它首先是本体论,然后才是方法论,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认识论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本体论与认识论可以相对地区别开来。这是传统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发展而不应该推翻这种观点。下面拟就三个问题申述我们的看法。

1.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

本体论即世界观,但世界观一词有歧义,一种看法认为世界观首先是关于世界的观点,然后才是观察世界的观点,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世界观只是观察世界的观点。所以我们宁肯采用本体论一词。本体论是旧哲学名词,旧本体论在现象背后或现象以外去寻求世界的本体,甚至把某种神秘的东西看成世界的本体,这都是错误的,但这个词的本来含义是关于存在的理论(ontology),泽为存在论亦未尝不可。用这个词来指关于世界的理论,即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比采用世界观一词可能更少引起歧义。按照这种理论,西方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中国的道学、玄学、理学,都是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本体论。由于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领域,可以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P3-4

序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某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和冲击,我国思想理论界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有人以种种貌似充分的理由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虽然没有形成气候,但也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作出进一步阐释。为此,我们采访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楞森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谈到科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这样一些有着特定研究对象的具体科学,但对于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也是一门科学,却有些困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相比较,它的科学性是如何确定的呢?

黄楞森(以下简称“黄”):根据我们的理解,一门学问或知识要成为科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如生物学,就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经济学就是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对象,那就无所谓科学了。第二,要有一系列原理、判断和命题,而且必须是正确的,即与认识对象是一致的、相符合的。第三,这些原理、判断和命题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就可以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是否具有科学性?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符合这些条件:第一,它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我们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两门学科,一门是世界观,一门是认识论。这在过去不是很明确的。世界观即把整个世界作为它的研究对象,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现象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历史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把人类社会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三门学科,即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在这三者之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世界观。第二,它提出了许多命题,我认为这些命题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内容会有发展、会有改变,但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第三,它是一个体系。我认为这个体系是严谨的。世界观有一个体系,即从世界的本原——物质讲起,再讲物质的联系和运动,再讲物质运动的规律,等等;认识论也有一个体系,它是以实践为基础,阐明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认识上的一些规律,等等;唯物史观也是一个体系,其核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以及围绕这两对基本矛盾展开的社会发展,等等。所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门学科都有其完整的逻辑体系,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命题、判断。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符合一般科学的前提条件,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记: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否定和歪曲其科学性的思想观点就层出不穷。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实证主义认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在于: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就是有意义的,因而是科学的;不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就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是非科学的。据此他们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可以为经验所证实或证伪的人类知识体系,充其量不过是深受黑格尔思辨哲学影响的又一种“形而上学”而已。事实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黄:实证主义采取这样一种途径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即首先从根本上否定本体论的可能性,否定本体论成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进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他们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就是“拒斥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世界观或本体论。在实证主义看来,只有科学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而哲学命题是无法通过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因而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类无限的命题,不管你是承认还是反对,都是无法用经验材料加以肯定或否定的。这里,实证主义有一个前提,即把哲学与科学截然分开。我们说,哲学与科学有区别,但那种把科学仅仅理解为实证科学的看法,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各种系统理论,其中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哲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不能从它的名称上直接看出它的对象。哲学是一个古老的名词,在过去,它是各种学问的总汇,后来许多门学科不断从中分化出来。这个过程今天并未结束,但不管分化出去多少,总会剩下对整个世界的把握这一门学科,而这就是世界观或本体论,即哲学的核心部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无论怎样分门别类,总还是需要对世界整体的把握。由此看来,哲学可以成为各式各样科学的体系中的一个成员,不能把哲学排斥在科学之外。也有人讲,科学是实证的,哲学是思辨的。我们说,科学就不要思辨了吗?实际上,科学要实证,也要思辨,现代理论物理学更是如此。哲学就不要实证了吗?黑格尔的许多哲学命题都来自经验材料。他在《逻辑学》的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实证科学的经验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依据丰富的实证材料,如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认识论思想,就是在总结人类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怎么能说哲学就不要经验或实证材料呢?当然,哲学不像其他各门具体科学那样直接依靠经验材料,它对经验材料的利用是比较间接的。

上述实证主义的根据,说来说去,也不是什么新东西,还是经验唯心主义,即把经验作为它的最后依据。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总要通过感觉,但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离开了。其实,正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联系了起来,感觉属于主体!不是第三者。有的经验唯心主义者用精神的东西来解释经验的来源,如贝克莱讲,经验背后是上帝。有的经验唯心主义者则回避经验来源问题,如休谟说,经验背后是什么?不知道,反正是人们无法认识的。后来的实证主义者如孔德、马赫等由此得到启发,坚持认为经验背后的东西是不可知的,因而将其排除于科学研究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实证主义观点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实证主义者表面上“拒斥形而上学”,但一旦面对现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唯物主义。由此看来,实证主义者的言论与行动是背离的。

实证主义是西方学院哲学的主流,近二十年来对我国哲学界影响很大。对它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如它重视实证材料,这是它的贡献,但对其基本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那种认为西方科技发达,实证主义是主流,我国哲学也应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记:与一般科学命题相比较,哲学命题的真理性又是如何得到论证的呢?

黄:对于一般科学命题来讲,其真理性就是看其与经验材料是否一致,一致的就是对的,不一致的就是不对的,出现了超出旧原理的新的经验材料,科学原理就得改变。对于哲学命题来讲,比较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命题,甚至于一般的社会科学命题,论证起来就比较麻烦,因为哲学命题的范围是无限大,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最普遍的意义,而实际上我们能够去的空间是很狭窄的,所涉及的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实证主义者就抓住这一点来否认哲学命题的正确性,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哲学命题的正确与否是无法证明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也是检验哲学命题正确与否的最后的唯一的标准。有人认为,哲学命题不能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因为实践总是有限的,而哲学命题是无限的。如果较起真来,我们认为一般科学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命题在它们自身的领域内也具有普遍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的。哲学家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实践就把哲学命题给论证了,而是要通过无数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不仅是生产实践)来证明。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哲学命题同其他哲学命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使我们有足够的把握来肯定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是建立在人类千百万次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也是为人类千百万次实践所证明了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不能否定的。 

记: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这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对于实践的观点究竟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居于何种位置,似乎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

黄:我先来谈谈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不能把实践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很简单,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科群,而实践论仅仅是其中学科之一,显然不能把部分与整体等同起来。其次,实践论属于历史观或社会观的范围,不是世界观。实践在人类社会中有普遍性,但在自然界、宇宙中没有普遍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是最高的(层次最高,范围最大),是核心部分,实践论不是最高的,不是核心部分,不能以实践论取代世界观。最后,实践论的地位很重要,它是历史观的核心部分,比认识论更重要。它对社会领域的各门学科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认为,不能这样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任何科学也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的,难道能说实践的观点是任何科学(例如物理学、天文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吗?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可以的,说它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过分了。这话显然是从列宁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句话套来的。由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的范围内发生的,离开实践难以判定认识的真伪,故实践观点(列宁主要指实践是真理标‘准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列宁的这个观点能否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呢?我认为可以扩展到历史观以及关于人类社会的其他部门哲学,如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但不能扩展到自然观、世界观,在自然界、宇宙中,实践并不普遍存在,它不是自然观、世界观范畴,只是历史观、社会观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世界观,怎能笼统地说实践观点是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实践范畴具有世界观意义,这是因为当我们认识世界的整体时,不能忽视其中有一部分已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如果一定要问。它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我认为它只能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或物质的观点。只有进入社会领域,实践才能扮演首要观点的角色。总之,应该实事求是地恰当地估计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缩小是片面的,夸大也是片面的。

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至今得不到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同呢?

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至于为什么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第一,认识上的根源。哲学是抽象层次最高、范围最广的学科,它要成为一门科学,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可能是最后的,或者是比较靠后的。第二,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但西方科学技术那么发达,他们却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占主流,对此,应作何解释呢?这如同宗教问题一样,许多人相信上帝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它一方面科学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又有着鲜明的革命性、阶级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正是后者,与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相容,必然要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资产阶级就一直为消灭这个“幽灵”而煞费苦心。在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那里不占主流,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西方主流哲学家大都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持有敌意,怀有某种恐惧心理,他们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科学,甚至不承认它是哲学。这是国外的情况,那么,对国内的情况应怎么看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这是主流,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存在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想观点。这里面有认识上的原因,如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如受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有社会根源方面的原因,但比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利益主体、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有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疑,不足为奇。

记: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又将如何呢?

黄:我首先想说的是,人类的理性、科学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会发展,不会被推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可能会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维持目前的状况,在国际上作为一个哲学流派而存在,在国内虽占主导地位,但各派林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各派的批评和挑战。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丧失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不但在国际上,而且在国内都只是一个哲学流派。三是出现能反映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得到多数人认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就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三种可能性中,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将长期坚持并发展下去。另外,从长远的角度讲,第三种可能性终归是会出现的。现在世界上有和平与发展问题、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等,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马克思主义,还是要靠共产主义。不管这个道路有多么曲折,我还是坚信这一点,因为资本主义最终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同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终归会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的,因为它是科学,是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根本一致的。

后记

这本论文集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那就是: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我把书名取为《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写了不少文章,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这句话: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所以我就趁北师大出版社约我出版专题论文集之机,把有关文章编纂起来。关于哲学学科建设,我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不妨一吐。

哲学的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20世纪80年代,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哲学学科建设即已摆到哲学界的首位,但其中有些观点的流行并不利于新形态的构建。一种观点认为,研究哲学体系问题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行动、实践的指南,而不是学院中的学科体系。另一种观点倒是十分重视思想体系,但对传统的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而主张以全新的体系取代之。也有不少学者主张以传统的体系为起点,在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处的基础上,以时代和科学发展为依据,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但这股力量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发挥有组织的强大力量。这样,二十多年来哲学学科建设的效果不明显。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哲学界的重视。我想就此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哲学学科建设刻不容缓。学科建设决不仅仅是学院教师们的教学需要,乃是人类认识史、科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人类认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为了实践的需要不断扩大和深入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也是人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分门别类的科学不断萌芽、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学科决不是一盘散沙,到今天已大致形成了一座金字塔式的科学体系,虽然它不够完整严密。如果把它比喻成由一块块巨石砌成的金字塔,那么,可以看得出来,有不少地方是空的,有的巨石歪斜不稳,有的巨石边界模糊,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它的顶尖是什么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可以同意它是哲学,问题是:它是什么哲学?世界观(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或是实践论,或是人的哲学,或是方法论?它是哪派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逻辑实证主义,或是存在主义,或是实用主义,或是后现代主义?钱学森院士认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我是非常赞同的。但是,他的观点不但不为西方哲学家所认同,也不为许多中国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认同。总而言之,由于哲学还没有形成为科学,遂使今天科学体系的塔尖扑朔迷离,隐藏于云遮雾障之中。科学发展到今天,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走到形成为科学的时候了,而这有待于哲学学科的建设。

二、学术界已经认同哲学的学科性质,这是哲学学科建设的可喜的起点。哲学已经出现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最老的学科之一,但令人难解的是,至今没有一个相对认同的定义,对哲学的对象也人言人殊。不过它是一门学科,人们实际上是承认的。世界各国大学里均有哲学这门或这类课程,总有哲学系或哲学研究所这类以哲学学科命名的教学科研机构。我国国家教育部门的专业目录中,图书馆分类目录中,打头的学科就是哲学。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如何是得到公认的。这就是一个对哲学进行学科建设的起点,因为既然公认哲学是一门学科,人们对它的对象和范围总有一定的共同理解,其内容总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发展下去它就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三、把哲学作为科学来建设时机已经到来。学科必然迟早成为科学。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来说,哲学曾经一度成为科学,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过去的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大家都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但这一点并未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承认。苏东社会主义失败后,这一点在这些国家里也被否定了。即使在今天的中国,虽然多数人还坚持这一点,但已有很多人,包括不少过去承认这一点的人,不再承认了。如果说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条件之一是全世界多数学者的承认,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还不曾满足这个条件。但是我认为时至今天,把哲学作为科学来建设的时机还是到来了。也许要等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哲学才能最终成为科学,但这并不妨碍在此之前已经在作为科学来建设。有几个条件说明时机已经到来: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在150年来进行了一次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尝试,无论它有多大程度的成功,都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实验,它的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为哲学的科学化提供足够的思想资料。三是哲学界对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长期研究,达成了若干共识,这为建构21世纪哲学的科学形态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总而言之,尽管在哲学学科建设上仍然是意见分歧,莫衷一是,但其中隐隐出现的一股强劲的推动哲学成为科学的力量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随着哲学前进的步伐前进,就不免染上了系统化的色彩,写了若干关于哲学学科建设的文章,本文集就是由这类文章编纂而成的。本文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从理论上探讨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和从历史上探讨哲学作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下篇是对作为科学的若干哲学原理的论述和发挥。本文集大致可以表明我二十多年来关于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努力。

有一种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流行观点,认为西方文化重分析,中国文化重综合;西方文化强调主客二分,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是分门别类的研究,中国文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是整体把握,这是中国文化的优点,西方现代文化也正是从分析研究转向综合研究。不能说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中西文化确实各有特点,但如果认为中国的特点是优点而不是弱点,西方的特点是弱点而不是优点,则有失偏颇了。中国传统文化片面强调整体研究而忽视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它的一个重大缺点。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逐渐开展分科教育,对客观世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在弥补这个缺点,我们今天才有日益接近世界文化水平的灿烂文化。把哲学作为科学来建设正是这一历史大潮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它和其他学科建设好了,我们才能整体理解和掌握人类科学体系这个整体,何况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整体研究、综合研究。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既是一种分科研究、微观研究,而在其对象范围内又是一种宏观研究、综合研究。分与合,分析与综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不能分裂的,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我们的研究必要时有所侧重而已。任何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另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行不通的。哲学学科尤其应该贯穿这种分与合相结合的精神。

我希望这本论文集对哲学学科建设能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本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76765
开本 16开
页数 4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5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0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