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哲学导论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成为什么?

本书超越了常识浅见,从哲学上整体地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以及从自然生命、社会生活、精神状态之间的辩证联系,描述了人生真善美的实存和发展过程,在其哲理深沉,情趣盎然的文思中与你探讨人生问题,让你真实客观的把握人生。

内容推荐

该书从人生经验和常识出发,力求提升理论,启迪思辨,回答“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成为什么”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部分回答“人生是什么”,分为三章: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其中包括生命的寿数、现在和将来、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节律和效率;过程和阶段、阶段的划分、划分的根据、人生四项性;受动和主动、内在性原则、面具与角色、实存与本质等问题的阐释。第二部分回答“人生应当是什么”,分为三章: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其中包括理想的形成、理想的认同、目的与使命、理想与现实:自立与合群、竞争与协作、自利与利人、奋斗与成功;自我与社会、内在与外在、现有与应有、相对与绝对等问题的阐释。第三部分回答“人生能够成为什么”,也分为三章:人生的纯朴、人生的崇高、人生的不朽。其中包括精神的沉入、真诚与虚伪、骄傲与自卑、心灵与外表;德操和人格、选择与责任、明哲与英雄、天才与圣人:生死的夹角、必然与自由、有限与无限、事业与不朽等问题的阐释。

该书在理论体系中,描述了人生真善美的实存和发展过程;三者及其发展环节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该书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一部研究人生的专著,也是进行人生观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寿律

 一 生命的寿数·····4

1 人的自然寿数····4

2 生命的消费·····8

3 人生须惜时·····11

 二 现在和将来····12

1 何谓“现在”···12

2 今昔与未来····17

3 既识即行·····19

 三 物理和心理·····20

1 时间的两重性····20

2 大脑活动的瞬间···22

3 生命的延长·····25

 四 节律和效率·····27

1 生命的节律·····27

2 节律的周期····30

3 人生的效率····33

第二章 人生的阶段

 一 过程和阶段·····42

1 人生“预定论”···42

2 人生“机械论”·····45

3 浓缩看人生·····48

 二 阶段的划分·····49

1 阶段的分界·····49

2 从五段到十段···52

3 永葆青春·····57‘

 三 划分的根据·····58

1 人生的实证·····58

2 从实践看人生·····60

3 需要与阶段过渡…62

 四 人生四项性·····63

l 幻想的童年·····63

2 自立的青年·····66

3 不惑的中年·····69

4 智慧的老年·····71

5 行动着的精神·····71

第三章 人生的实存

 一 受动和主动·····75

1 人生的界定······75

2 宗教家的观察·····77

3 哲学家的态度·····81

4 人生的受动和主动···85

 二 内在性原则·····88

1 内在性与目的性···88

2 大体与小体·····89

3 高扬主体性······94

 三 面具与角色·····97

1 人何以有面具····97

2 面具与自我·····98

3 体现社会角色····104

 四 实存与本质·····109

1 人生实存的奥秘···109

2 人生的社会本质···116

3 人的真正现实····120

4 人在虚拟世界····126

第四章 人生的理想

 一 理想的形成·····134

1 理想形成的过程···134

2 理想的变化·····138

3 理想的多样性·····139

 二 理想的认同·····143

1 理想的划分····143

2 认知和认同······145

3 人生贵先觉······148

 三 目的与使命···152

l 目的的分类····152

2 人生价值目标···156

3 志当存高远····158

 四 理想与现实···160

1 两条可能的路··160

2 从现实到理想··162

3 乐观与悲观···166

第五章 人生的道路

 一 自立与合群·····173

1 自立与成人·····173

2 立家与立业·····176

3 事业与豁达···182

 二 竞争与协作·····187

1 竞争与竞赛·····187

2 知足与不知足·····189

3 单干与集体力····192

 三 自利与利人·····196

1 自利与自私······196

2 义利之辨·······197

3 公私之辨·······201

4 有德与有财······204

 四 奋斗与成功·····206

l 奋斗即人生······206

2 顺境与逆境······209

3 才干一勤奋一创新··213

4 直行与即行······217

第六章 人生的价值

 一 自我与社会·····220

l “自我”的界定····220

2 自我的价值······223

3 社会的尺度······227

4 为自己与为人民····231

 二 内在与外在······234

1 内在并不神秘······234

2 责任和贡献·····237

3 把握住自己····240

 三 现有和应有·····243

l “是”与“应当”···243

2 求解“应当”·····247

3 “应当”的根据····252

 四 相对与绝对·····255

1 “价值”界定之疑·····255

2 黑格尔论价值…一257

3 马克思对瓦格纳的批评·262

4 评价的相对性·····265

第七章 人生的纯朴

 一 精神的沉入·····274

l “美”的觉解·····274

2 “充实之谓美”·····278

3 美与功利·····281

 二 真诚与虚伪···286

1 真诚与纯朴·····286

2 真诚与无私·····289

3 诚信为人·····292

 三 骄傲与自卑·····297

1 人性的偏颇·····297

2 骄傲的价值···298

3 虚心与进步····300

 四 心灵与外表···303

l 内在心灵美····303

2 形象外表美·····305

3 劳动创造美····312

第八章 人生的崇高

 一 德操和人格·····315

1 人的功能与德行···315

2 高尚与卑下·····320

3 由善良到崇高····324

4 人不是商品·····329

 二 选择与责任····331

l 选择的自主·····331

2 服从与自治·····338

3 他律与自律·····341

 三 明哲与英雄·····344

1 明哲之明·······344

2 两类英雄······347

3 创造力的伟大·····350

 四 天才与圣人·····352

1 天才的产生·····352

2 天才的特征······356

3 为学与为圣······357

第九章 人生的不朽

 一 生死的夹角·····365

1 生死之谜·······365

2 儒释道论生死·····367

3 悲情的排遣·····73

 二 必然与自由·····374

1 自由与规律·····374

2 做自己的主人·····377

3 节制之道·······385

 三 有限与无限·····389

1 不死之死·······389

2 生的无限性······392

3 走出狭隘的局限·····394

 四 事业与不朽·····396

1 何谓“不朽”······396

2 三不朽·········399

3 站在生命之上·····403

研究人生问题的部分书目/409

试读章节

l时:大多数人进入浅睡易醒阶段,对痛特别敏感。

2时:除肝外,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

3时: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这时血压降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减少。

4时:脑部供血量减少,不少人在这个时辰死亡。

5时:肾不分泌。人已经历了几个睡眠阶段。此时起床,很快就会精神饱满。

6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7时: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强。

8时:肝内的有毒物质全部排尽,此时绝对不要喝酒。

9时:精神的活力提高,心脏开足马力工作。

10时:精力充沛,是最好的工作时间。

11时:心脏照样努力工作,人体不易感到疲劳。

12时:全身总动员阶段,最好不要马上吃午饭,可以推迟到13时。

13时:肝脏休息,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感到疲倦。

14时:一天中的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

15时:人体器官最为敏感,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时:血液中糖分增加,但很快就会下降。

17时:工作效率更高,运动员的训练可以加倍。

18时:痛感下降,希望增加活动量。

19时:血压增高,精神最不稳定。

20时: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

21时:神经活动正常,记忆力增强。

22时:血液内充满白血球,体温下降。

23时: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细胞的工作。

24时:一般是适宜的就寝时间。P29

序言

关于“人生”,不管你对它有无深思熟虑,或浑浑噩噩了此一生,它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客观进程。如何驾御这一进程,从而将自己导向人生光辉的顶点,而不误入歧途,这就是“人生哲学”要回答的问题。宋希仁教授的新著,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剖析了现实人生的各个层面,回答了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成为什么这样三个问题。他的答案是:人生的真、善、美。他认为:真善美三者以及各个发展环节的内在联系,将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他的书便提供了这样一个体系。

人生,对任何人来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认真想来,它又是难以定义的。关于人生的常识性的感受,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什么人生如梦幻,人生如演戏,人生当及时行乐,人生应奋进不已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感受,虽也能触及到人生的某一方面,但都不能确切概括出人生的真谛。

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精神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然后从整体上予以把握,才能深入领悟人生的意义,从而丰富自己,造福人类。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之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通过劳动,并在此基础上,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教化而获得某种精神品格,才成为万物之灵的。因此,柏拉图认为:入“是驯化的或开明的动物;不过他得到了正确的指导和幸运的环境,因而在一切动物中,他成为最神圣的最开明的;但是,倘若他受到的教育不足或不好,他会是地球上最粗野的动物”(《法律篇》Ⅵ,766页)。人的自然身体在很多方面是不如其他动物的,他没有鹰隼的锐利的眼睛,没有狮虎的凶狠的爪牙,但是他有日益精进的思想意识与精神世界,从而使他自觉其生活的意义,而不致浑浑噩噩虚度一生。那位年轻早逝的帕斯卡尔深刻指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录》Ⅵ,347页)正由于人有了思想,才能以弱胜强,才能使自在的宇宙变成自为的宇宙,才能使本然的东西变成应然的东西,才能使宇宙人生具有意义。因此,帕斯卡尔认为人比宇宙的一切更高贵得多。“人生”必须予以哲学的把握,才能透析其本质,庶几终其一生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正是人生哲学研究的必要性之所在。

本书的卓越之处就在于:超越了常识浅见,从哲学上整体地把握了人生的真谛。作者从自然生命、社会生活、精神状态之间的辩证联系,揭示了人生的发展过程性。动态的发育的观点,物质的进化的观点,使作者达到了对人生的整体性的认识。

自然生命是人生的物质基础,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了解其客观必然性,是研究人生问题的依据。然而人之所以为人而有别于其他动植物,并不完全取决于生理的异同,而如先哲们分别指出的:他是群体中的一员,他受过教育与训练,他有发达的思维能力,他能改造自然使之服从自己生存的目的……这一切便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状态。本书的第一部分包括的三章即人生的寿律、人生的阶段、人生的实存,就是论述从自然生命,经过社会生活的中介,达到人类有别于宇宙一切的精神状态的萌生。作者指出:“入是理性的动物,是能过精神生活的动物。”但理性、精神不是天赋的、主观自生的,而是自然生命发展到产生了复杂而又精巧的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果。大脑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不单纯是生理机能的突变,人类生产劳动与技术社会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生理机制的变化。社会生活参与了生理机制的改变,孕育了人类所特有的理性、精神功能,但这种功能尚处于潜在状态,当它充分实现而具有现实内容,形成精神状态时,人类社会生活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个身处荒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孤老,与一个处于高度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之中的专家,其精神状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孤老与专家的遗传基因是没有区别的。可见精神状态的差异,生理机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略而不计。作者指出:人生的本质包含在人的生活之中,这就是劳动、创造、奋斗、追求、拼搏,就是真、善、美同假、恶、丑的斗争。很显然,这里所称的人生的本质,就是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而升华的精神状态才是人生的本质之所在。

关于人生本质的探讨,是人生哲学的基础与出发点的揭示,即对人生问题做出本体论的论证。本书有鲜明的唯物立场:自然生命是其基础与出发点。但如若停留在这一点上,无疑地,势必将重蹈庸俗唯物论的覆辙。作者论证了自然生命的发展而产生了人类及其社会。这个人类社会生活诸客观条件,形成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才是人生的直接基础与出发点。但如若停留在这一点上,无疑地,势必将重蹈经济决定论的覆辙。因此,作者突出了在自然物质、社会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性思维与精神状态的作用,认为只有归结到这一点上才能完全显现人生的本质与价值。此种从物质到精神、从自然到社会、从存在到意识的辩证运动,归结起来就是“自然生命、社会生活、精神状态”的圆圈形运动。它全面地、生动地、如实地刻画了人生的发展过程性,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人生之“真理”。

作者引用了马克·吐温的话:“构成生命的主要成分,并非事实和事件,它主要的成分是思想的风暴。”我认为,这里强调的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人生中的主动性与开创性。人之所异于禽兽之处,正是在这一点上。人的主动性与开创性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行为目的性。这样人就不单纯凭本能适应生活,而是根据科学的原则,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目标安排自己的生活。于是,人在客观上进入社会伦理领域,在主观上进入意志行为领域。“社会伦理”、“意志行为”构成人生进程的核心。人面对客观自然界与社会群体,认识它、顺应它,既仰给依赖于它,又力图征服它,使之服务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这样就构成人生的理想,从而选择人生的道路,显现人生的价值。作者所写的第二部分中的三章正是这样展开的。作者指出:人生理想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人生目的问题。理想就是对未来目的和目标的合乎规律和需要的想像。目标、目的、理想是相通的,所以,作者用目标与目的来规定理想。但是,我们从辩证过渡、概念推移的角度来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看到它们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而且有层次递进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具体的生活目标”、“价值目标”、“理想目标”等等,旨在说明目标有不同层次。如果我们不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把目标、目的、理想看成是同义的,可以彼此规定的,而从概念的推移而言,它们恰好代表了三个层次。“目标”表示眼前的具体的行动方向;“目的”表示长远的一般的生活追求;“理想”则是个人向往与社会需求一致而形成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它们不是并列的、同义异词的,而是后者包容前者、滚雪球式的。于是,目标就成了理想实现的步骤;目的就成了理想不断筛选不断精进的现实内容;理想则全面地体现了目标行为与目的追求的价值。我认为第二部分反复论述的正是“目标、目的、理想”如何推移过渡而臻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的。

如果说,目标行为与目的追求归结到“人生理想”,那么,人生理想的展开就是一个从潜在到实现的过程。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所论述的人生的理想、人生的道路、人生的价值。理想、道路、价值的辩证圆圈运动,是从目标到理想的推移而形成的小圆圈的展开。小圆圈动态地论述了理想的确立;大圆圈则结合知与行阐明理想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理想确立并表明它并非空想、幻想,如作者所宣称的“必然通过生活实践”来完成。在客观的人生的行程中,理想实现的道路是荆棘丛生、崎岖不平的。人生是矛盾的复合体,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有人壮志未酬身先死;有人踌躇满志上青云。诸如此类,事有必然,但亦不无际遇。我们常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林则徐站在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内遭权臣之重压,外受英帝之强攻,他却迎难而上,如他自己豪迈地吟咏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内外交困的逆境中,林则徐不惟无功,反被远戍。际遇之不平,令人浩叹,但他的理想与志行,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因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有时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要经受各种磨难自不必说了。而一个伟大的理想,则往往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能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便是如此。

作者从个人成长、社会关系等方面辩证地揭示了人生道路中的各种对立面,不但有理论的阐释,而且富于生活的情趣。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指出:作为个人的社会特质和内在倾向,人格始终是人生自立的脊梁;个人要有对社会和个人一生负责任的危机感。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归根到底必须受社会制约,但又绝不是消极无为完全听任外界摆布的。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恰当的彼此照应,是理想实现、事业成功之路。因此,理想绝不是个人的主观梦想;事业绝不是个人的名利追求。理想只能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事业只能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行动。个人只有自觉地自融于社会群体之中,才能使自己卓然自立,才能忠于自己的理想,促进事业的成功。人生价值程度的测定,取决于“自融”的程度。17岁的中学生马克思便已领悟到“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是幸福的、高尚的。马克思也看到了“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4页)。人生价值的评定,不在于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一生事业的成败,而在于对自融于其中的伟大的社会理想的执著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福利事业的忘我的不懈的努力。一个临阵脱逃的将军,其价值远远低于浴血奋战的士兵。

因此,“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的辩证运动,是由理想的确立到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如果说,理想是生活智慧的结晶,道路是生活实践的轨迹,那么价值则是生活智慧与生活实践统一而体现出来的“生活意义”。于是上述三段式的内在实质就是“生活智慧、生活实践、生活意义”。

人生价值的追求,旨在使生活变得有意义。“人生能够成为什么”就是看你用你一生的思想和实践赋予人生以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如果说,人生的实存是人生的自在状态,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自为状态;那么,人生的意义便是人生的自在自为状态。自在自为是人生行程的统一复归阶段,它不停留在人生的本然状态,即“活着就是”的状态;又扬弃了人生的应然状态,即“活着应是”的状态;它将“应是”的指令,通过行动使之见于客观了。因此,它是一个客观、主观、主客观统一的过程。

人生的意义是对整个人生行程反思的结果,它表明人生的内涵的揭示与确信。人生的实存自在状态,就其本身而言,并无意义可言,但入可通过自己社会经验的积累与生活智慧的领悟,从中启示出一种意义,要言之,那就是“纯朴真诚”。纯朴真诚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是人类自觉的生活向往,是对人类社会滋生的虚骄暴戾、污言秽行的抗议。当人们回顾到那童贞未凿、天真烂漫的时代,深深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纯朴真诚”的深意。老子提倡“返璞归真”,向往那“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第20章)的意境,并不是叫人回到原始蒙昧的野蛮状态中去,而是要求人生达到一种精神意境,即“生之朦胧”的状态。“‘朦胧’不同于浑噩,它体现生机初开、方兴未艾和生命躁动的状态”。因此,纯朴真诚是人类在对其自然生命的反思中而领悟出来的“人生第一要义”。

人生的理想自为状态,虽具有道德意识的自觉,但尚未能从整体上达到“社会伦理实体”的高度。如果说,我们对人生的实存自在状态的“自然客观性”赋予主观性灵所颖悟的意义,那么,对人生的理想自为状态的“主体自觉性”则提升到社会伦理实体的高度,从而使其具有了普遍的社会客观性。于是,前者从自在到自为,后者从自为到自在,二者便成为自在自为的人生行程的统一复归阶段的起点与中介。作为中介的“社会伦理实体”是崇高伟大的社会理想。大凡明哲、英雄、天才、圣人,他们之所以不同于流俗者,就在于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们“在道德状态中,能支配这一切力量,表现出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他们澄清玉宇,扫尽妖氛,开拓人生;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拯救黎民。他们追求崇高伟大的社会理想,锲而不舍,惟道是从。于是他们本身就成了“崇高伟大”的化身。崇高伟大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典范,是社会伦理实体的内在特征。

当人的自我修养达到这样一个最高道德水准时,他就已完全融于社会整体的无限发展之中,从而获得“永生”。于是,人生的统一复归阶段,从“纯朴真诚”开始,进入“崇高伟大”,归于“不朽永生”。不朽永生超脱了自然生谬的生死大限,在有限中实现了无限;从必然中获得了自由;在生命的燃烧中达到了人生的不朽。人的肉身虽然终归一死,但他的纯朴真诚的情怀,崇高伟大的人格,彪炳千古的事功,使他顶天立地,永世长存。

作者对人生归宿的描述,是令人感奋不已、肃然起敬的。

宋希仁教授的新著,哲理深沉,情趣盎然,是少有的探讨人生问题的佳作。我拜读之余,深感启迪良多,获益匪浅。兹特略书读后感如上,期望它能产生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哲学导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希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26581
开本 32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13.875
印次 2
出版地 山西
203
14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