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正说包公
内容
编辑推荐

《正说包公》是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分十讲:身世之谜、精诚尽孝、牛舌疑案、端州清风、真假皇子、包公上疏、开封府尹、宋宫秋月、包与欧阳、劲正之臣,探讨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等鲜明个性,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的包拯。

内容推荐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黎民百姓呼唤清官与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包公秉公执法、一身正气,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久不衰。

《正说包公》由李炜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正说包公》系列讲座汇编而成。作者(李炜光)广泛涉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拯集校注》等典籍,引经据典,研究性地探讨了包公身世及其生平功业,侧重表现了包公孝、廉、正、智、真的鲜明个性。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臣——包公的清官形象。通观全书,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

目录

第一章:身世之谜

第二章:精诚尽孝

第三章:牛舌疑案

第四章:端州清风

第五章:真假皇子

第六章:包公上疏

第七章:开封府尹

第八章:宋宫秋月

第九章 包与欧阳

第十章 劲正之臣

试读章节

如果从包公出生的那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可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包公,仍然世代传颂包公的故事。

实际上,正史上有关包公的记载很少,几个版本的包公传记都不过一千多字,最长的《包公墓志铭》也不过三千多字,可是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可就多了,加起来足有好几百种。在民间,包公早已经超越历史,成为神话。

如果只相信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记载,人们怎么可能如此长久地记着他?可是如果说那些传说就是事实,那历史本身不是变成神话了吗?可见,在包公身上,是围绕着一层神秘光环的。人们一直在问:那些民间传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把包公的这些未解之谜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有关包公的身世,如,包公刚一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了吗?后来又是被他的嫂子养大的吗?

第二,关于包公的形象,他的脸真是黑的吗?真的有一个月牙儿嵌在他的额头中央吗?

第三,包公都断过哪些案子?真的是断案如神吗?那些著名的公案,“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跟包公有关系吗?

第四,包公历来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经他指名道姓弹劾过的本朝官员就有六十一名,连宰相也被他拉下马,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冲撞过“龙颜”。

换别人,早就遭报复了,可是,包公却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而且一直受到重用,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第五,包公是怎么死的?是被人害死的?后又身葬何处?等等。一、包公的脸是黑还是白

面黑,额头上一弯新月,是包公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包公真有这么黑?真的有月牙儿?

流传于世的包公画像,包氏宗谱、包公祠里,还有故宫南熏殿上各有一幅,另外,梁启超先生的名作《饮冰室合集》里也收有一幅。几幅画像,一幅一个模样,其中哪一幅最接近包公本人呢?

专家们怎么说的呢?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包公是个白脸长须、面目清秀的人物;包家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包公的三十三代孙包义旭依据族谱,也说包公是白脸。

既然包公是白脸,那为什么民间盛传他是黑脸呢?专家的看法是,这主要受戏剧表演的影响。比如京剧,用各种颜色绘成脸谱来刻画人物,白色一般用来形容小人、奸臣,包公这样的清官当然不能勾白脸。那么,用红脸行不行?也不行。红色是忠臣的象征,让人想起关公来。而黑脸,代表着冷峻、严肃,包公正好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用黑脸最合适。

尽管学术界算是有了定论,可还是有几点疑问:

第一,中国古代绘画一般都是工笔或白描,似乎很难准确表现出一个人的皮肤是黑是自来。比如,一个人皮肤只是比常人偏黑一些,他画得出来吗?

第二,包公祠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毁了建,建了毁。历经近千年,很难说它收藏的包公像是原来那幅了。包氏族谱也有相同的问题,年代太久,就是包家人,也难以肯定手里的包公像是早先那一幅。再就是故宫里收藏的,紫禁城里的珍宝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从元、明时期继承下来的,这幅包公像是不是元继承宋的,后流传至今的呢?很难说。这些流传的画像,都不能说是靠得住的证据。

还有梁启超保存的那幅,人比较瘦弱,面相也相对黑一些。可这幅画梁先生是从哪得来的,没有说明,需要做进一步的考证。

第三,当时汴京流传着一句话,叫“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集校注》)。在佛教中,“阎罗”是“管理地狱的魔王”,据说他手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着十八层地狱。当时的人为什么把包公形容为阎罗呢?

传说中的阎罗是黑脸,当时的人会不会因为包公也是个黑脸,而把这个“美称”送给他呢?

很有这个可能。平时给谁起一个绰号,一般是根据这个人的外貌而定,而很少根据他的内在特征。为什么人们偏偏拿包公去跟阎王相比,而不是跟别的谁联系起来,可能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自然联想。就像看到某个女孩子很漂亮,就叫她西施一样。

另外,“阎罗包老”这个称呼在包公生前就有了,那时候的人恐怕比今人更知道包公是黑脸,还是白脸。

所以,包公极有可能是个黑皮肤的人,至少比一般人偏黑一些。当然,恐怕黑不到舞台上那个程度。实际上,说包公是个白面书生,民间就很难通过。在舞台上弄个白脸包公出来,人们会问,那还是包公吗?所以,没有充分证据之前,最好不要轻易推翻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定型的包公形象。P2-5

序言

包公以自己的一生,撰写了一篇“清官”的范文,也是从他开始,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天下原来还真的有“清官”和什么叫做“清官”。根据包公的行为规范,所谓“清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一是廉洁。“清官”首先必须是个“廉官”,在这方面,包公堪称楷模。包公最后官至枢密副使,二品大员,职位不能说不高,但他却始终保持廉洁的本色不变,衣着、饮食、家什器具等等依然“如布衣时”,跟当官以前一个样,从未改变。正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事就很难很难一样,为官一生,清廉一世,实非易事。包公做到了,而且无怨无悔。

据说为了表彰包公的政绩,宋仁宗曾经要把半个庐州城送给他。包公拒绝了,可是仁宗执意要送。包公就说,这样吧,您把家门口的一段护城河给我吧。仁宗挺奇怪,要护城河干什么?包公回答:臣将这段河留给后世子孙,他们富也富不到哪儿去,再穷也饿不着。河面不大,但可以养鱼、种藕,那都需要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劳动。臣希望他们能自食其力,不要做不劳而获的人。

这只是个传说,无法证实,但北宋年间建成的包公祠,就坐落在这段护城河的一块名叫“香花墩”的绿洲之上,人们把这段河称为“包河”。夏日里,河面上开满了荷花,盛产鲜藕。说也奇怪,满世界的藕都藕断丝不断,唯有这包河里的藕,一刀切下去,清清爽爽变为两段,却无丝。奇就奇在这里,包公一生清廉无私,这包河里的藕也一身“无丝”,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这不是民间传说,确有其事。《香花墩志》上有记载。

二是不图虚名,只做实事。包公不讲排场是出了名的,这方面的例子多得数不清。庆历七年(1047)的四月,他被调任陕西转运使。转运使是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朝的时候在州或郡上设置一级监察机构“道”,宋代改为“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大行政区,跟现在的“省”相近。全国分为十八路,转运使就是路的行政长官。他的职责是掌管一路的财政税收,兼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权相当大。

包公此前是五品官,穿绯红色官服。绯红色就是比较正的红色,韩愈的诗里有“佩服上色紫与绯”的句子,是说穿衣服什么颜色最漂亮?紫色和红色,这是当时的最佳流行色。官场上,这却代表着两个等级,不能弄错的。包公穿五品官服才半年就晋升为三品,可谓官运亨通,按规矩,他应当更换紫红色的“章服”,以标示他新的地位。包公领命,脑子里想的都是陕西夏粮登场如何护农、征税、转运的事,忘了去领一套与自己地位相称的新官服换上,穿着原来那套行头就上路了。倒是皇上想起来了,马上派人拿上三品官服在后面追。追的人快马加鞭,可包公走得更快,一直追到华阴县才追上,马都累吐血了。包公换了衣服继续赶路,此地离西安只有一百多公里了,可见包公走得有多快。也就是通过这一件小事,宋仁宗开始对包公有了新的认识,对他更信任、更加重用了。

三是不徇私情。皇祜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的时候,包公曾回家乡庐州府做过一阵子地方官。回到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盘根错节的人情网。自古家乡的官难当,北宋朝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般不委派官员回原籍做官,这叫“回避”。但包公为什么回去了呢?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他要求,皇上就批准?没错,包公家出事了。在他五十五岁那年,独生子包繶突发急症去世了。老年丧子,人生的最大悲剧,一贯服从朝廷调遣、不计个人得失的包公也有些承受不住这个无情打击,破天荒向皇帝提出调到离庐州近一点的地方任职,以便照顾家庭。仁宗很体谅他的难处,调他回庐州任知州。

包公刚回来,他的一些不明事理的同宗亲戚、亲朋好友就闹腾开了,仗着包公的权势胡作非为,欺压乡里百姓。其中就有他的舅舅,被告到衙门。包公认真听取了受害人的申诉,然后向他舅舅问道:

“他说的,是也不是?”

“是又怎么样?”

“你不否认?好,来人,打四十大板!”

“包黑子,你敢?我是你舅舅!”

“少废话,打!”

几个差役上来把他掀翻在地,照屁股上狠狠开打了,才二十大板下来,就打得包公那个舅舅七窍丢了三对半。

外甥打舅舅的板子,传将出去,社会上反响不小,褒贬不一。有的说,打得好,不徇私情,难得!也有的说,包黑子太不讲人情世故,舅舅都敢打,难道做了官就可以六亲不认?

对外面的议论、责难,包公丝毫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不过,效果很快显现出来,他的那些亲戚故旧,一个个变得安分守己,再也不敢胡闹了。从此,合肥一带就流传着一句话:“外甥有理打得舅。”这件事,在吴奎写的《包公墓志铭》中有记载。

四是“不与富人交”。包公对与地方豪强富户交往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这是他一生秉持的原则。据史料记载,包公早年在家乡读书时发生过一件事。他和一个姓李的同学共同借住在一间僧舍里,在两人上学的必经之路上,住着一家富户。有一天,包公和这位姓李的同学经过这家门N时,发现那位“大款”就站在家门口笑吟吟地等着他们。待两位走近,富人双手作揖,请他们进屋“坐坐”,“交个朋友嘛”。没等同学说话,包公即上前施礼,说我们还有急事,不便打扰,婉言谢绝了。过了几天,大款摆了一桌宴席,再请二位

“一定赏脸!”态度非常诚恳。盛隋难却,李同学打算赴宴。包公正色日:“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朱子语类》)他是谁?大款;我们是谁?穷学生!你动脑想一想,他干吗请我们?今天跟他勾勾搭搭,日后我们若是考取功名,被派到家乡来做官,怎么跟他相处?他要是犯了罪,我们怎么好秉公执法?那位同学恍然大悟,结果两人都没有去吃饭。十多年后,包公和李同学果然先后被委任为庐州知府,正好应了包公先前的话。

不愿与富人交往的原因,包公说得很清楚,为富不仁。官府、豪门相互勾结,干下多少罪恶的勾当,百姓深受其害。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包公,表现出一种很朴素的思想感情,深切同情民间疾苦。他一生专跟那些为富不仁的有钱人过不去。这是包公被人们历代传颂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端州,包公还是这样,公事公办,从不与富人拉关系、套近乎,这就切断了官府与富商们的畸形联系,为端砚的治理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五是肯为民请命。《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话,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是历代官僚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欺压百姓,取悦皇上,讨好上级,这是做官的“诀窍”。包公在家乡庐州府做官时,他的前任就是这样,好事没干多少,却总是加粮加税,把地方土特珍品——深山里的鹿脯、巢湖里的银鱼供奉给皇帝和上司,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是不关心的。包公自小在庐州长大,非常了解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让皇帝了解庐州的真实情况,包公玩儿了一个“花招”。他精心选择了两种贡品,一种是细得不能再细的黄鳝,另一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土老鳖,把这两样作为贡品献给了仁宗皇帝。仁宗一看就挺不高兴:怎么用这两样丑东西糊弄我?包公见皇上脸色不好看,忙禀奏:“庐州的土地是不少,可是长不好庄稼,这样的黄鳝算是大的了;淝水不肥,老鳖也就能长这么大。百姓交的赋税太重了,衣不周身,食不果腹,请皇上开恩减点儿税吧!”

仁宗叹口气说:“庐州,真的是地瘦人穷啊。瞧这黄鳝,细得跟朕的御笔差不多了,免庐州一年的赋税吧!”包公马上跪下叩头谢恩。为了缓和气氛,包公接着说:“皇上,您看这黄鳝、老鳖虽小,但经我们庐州厨师的烹调,可是味道鲜美啊,您不妨尝尝。”仁宗夹起一块品尝,吃惯了宫廷大菜,乍一吃这地方风味,觉得格外可口,连连点头:“不错,好菜!”从此,“御笔黄鳝”就成了徽菜中的一道名菜,今天去安徽合肥一带,说不定还能品尝到这道菜呢。

包公给皇上进贡,皇上吃得怎么样不重要,却“骗”来了一项德政,宰相刘罗锅给乾隆皇帝进贡荔浦芋头跟包公有得一比。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千年后,包公的至理名言听来仍如雷贯耳,仍是当今为政者师表,为民者心愿。包公担任谏官和监察御史期间,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经他弹劾,一大批腐败的、不称职的官员倒了。

包公为官,贵在一个“清”字:清正、清明、清廉。唯其清正,一身正气,办事公平,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唯其清明,敢于坚持原则,与贪官污吏和各种丑恶现象为敌,他才能够在党争激烈、腐败盛行的官场上没有被污染,被淹没;唯其清廉,虽居高位,却严于律己,从不以权谋私,他才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牢记、所传颂。

不清者不能为官,包公为此奋斗了一生,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正说包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炜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17403
开本 32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2013137943
中图分类号 K827=441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