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秦帝国(第2部国命纵横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治史学人孙皓晖近著的一部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重现金戈铁马战国七雄的风姿,开创千古风流大秦帝国的霸业:战国三百多年的纷争,打破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这是一个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时代。大秦帝国正是产生于这个时代,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内容推荐

《大秦帝国》描述的秦帝国故事在这样一个大创造大毁灭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展开,其纵横开阖的笔墨,既深入至周王室衰微以来,诸侯列国于春秋时代的纷争组合,又视角横移,勾勒出战国时代七雄图强称霸残酷激烈的大争。从战国诸子名家、名士周游列国游说施政,到吴起、商鞅、申不害艰难变法,从纵横家名士苏秦的合纵抗秦,到张仪的破六国合纵,诸种复杂纷乱大起大落的国力、国运和列国之间的兴亡演变,不进则退、强势生存的战国时代的特殊情势,都被作者描摹得绘声绘色,酣畅淋漓,呈现出具有诗史意味的壮阔图景。

目录

楔子 1

第一章 铁腕平乱 7

一 义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

二 百骑扬威震慑草原

三 北阪痛歼牛头兵

四 咸阳世族的最后时刻

五 犀首挟策入咸阳

第二章  山东雄杰 47

一 洛阳苏庄的故事

二 双杰聚酒评天下

三 洛阳试剑苏秦成名不成功

四 安邑郊野的张家母子

五 张仪第一次遭遇挑衅

六 函谷关外苏秦奇遇

第三章 西出铩羽 93

一 新人新谋弃霸统

二 关西有大都

三 夤夜发奇兵

四 雄心说长策

五 命乖车生祸

六 孑然一身出咸阳

  第四章 谈兵致祸 142

一 十六字诀震撼了齐威王

二 一席说辞大军调头

三 策士与君王的交换

四 云梦泽访出了逃隐名将

五 昭关大战老军灭越

六 错也数也不堪谈兵

第五章 天地再造 185

一 异数中山狼

二 荒田结草庐

三 亘古奇书阴符经

四 战国乱象大演绎

第六章 风云再起 220

一 红衣巫师的鼎卦

二 奉阳君行诈苏秦

三 燕山脚下的古老城堡

四 明大义兮真豪杰

五 大节有坚贞

六 秋雾迷离的张氏陵园

第七章 大成合纵 273

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

二 南国才俊多猛志

三 壮士舍身兮潍水茫茫

四 烈士暮年的最后决策

五 苏秦佩起了六国相印

第八章连横奇对 337

一 张仪的声音振聋发聩

二 第一国王与第一丞相

三 匕首金窟黑冰台

四 衣锦荣归动洛阳

五 合纵阵脚在楚国松动

第九章纵横初局 399

一 燕山幽谷维风及雨

二 怪诞说辞竟稳住了楚国

三 门客大盗开齐国僵局

四 积羽沉舟新谋略

五 媚上荒政杀无赦

六 联军总帐春风得意

第十章张仪风云 454

一 咸阳宫君臣合璧

二 六 国联军的统帅部

三 河外大战张仪偏师袭敖仓

四 大才机变修魏齐

五 张仪苏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权谋

六 四 阵三比秦燕结盟

 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 509

一 张仪临危入楚

二 苏秦别情下楚国

三 明暗双管张仪巧解第一难

四 点点渔火不同眠

五 张仪遭遇突然截杀

六 壮心酷烈走偏锋

七 秋风沙场兮何堪国殇

  第十二章 不宁不令 545

一 大义末路何茫然

二 苏秦陷进了烂泥塘

三 巅峰张仪又出错

四 新朋旧情尽路营

五 将计就计邯郸策

六 相逢无由泯恩仇

第十三章 最后风暴 584

一 春申君星夜入临淄

二 逍遥峰的鼓盆隐者

三 英雄之心恩怨难曲

四 天齐渊波澜诡谲

五 东海之滨雷电生

六 冰雪铭心终难却

七 阴谋阳谋万象生

  第十四章 百年一乱 634

一 关西大力神

二 司马错讲述的军旅故事

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

四 大星垂沧海

五 张仪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

六 行与子还兮我士也骄

  第九章孤城血卜 391

一 古老铁笼保全了田氏部族

二 尘封的兵器库隆隆打开

三 化齐方略陡起波澜

四 孤城一片有纵横

五 战地风雪 大将之心

六 兵不血刃 战在人心

七 齐燕皆黯淡 名将两茫茫

第十章胡服风暴 446

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弃

二 赵奢豪言 险狭斗穴勇者胜

三 秦军首败 天下变色

四 茫茫边草 云胡不忧

五 林胡骑术震惊了赵雍

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强弓

第十一章 雄杰悲歌 501

一 横扫千军如卷席

二 战国之世的最后一顶王冠

三 赵雍探秦国感喟重划策

四 雄心错断 陡陷危局

五 一错再错 雄杰悲歌

  第十二章 士相峥嵘 551

一 秦国第一次力不从心了

二 完璧归赵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三 赵瑟秦盆 蔺相如尽显胆识

四 将相同心 大将军负荆请罪

五 扑朔迷离的大梁才士

六 范雎已死张禄当生

第十三章 远交近攻 599

一 离宫永巷深深深

二 咸阳冬雷起宫廷

三 大谋横空出

四 远交近攻展锋芒

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

  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 638

一 天险上党地

二 三晋合谋易上党

三 秦国战车隆隆启动

四 长平布防 廉颇赵括大起争端

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滚越大 胜负却越来越渺茫

第十五章 长平大决 668

一 年青的上将军豪气勃发

二 长平换将赵军骤然沸腾起来

三 秦国朝野皆动白起秘密入军

四 营而围之兵法破例

五 金戈铁马浴血搏杀

六 车城大坚壁白起说阵法

七 惶惶大军嗟何及

第十六章 秦风低徊 711

一 长平杀降震撼天下

二 心不当时连铸错

三 旷古名将成国殇

四 君臣两茫然秦风又低徊

试读章节

六国联军集结的时候,秦国大军也在秘密移动。

司马错不是一个只懂得"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将领,而是一个审势为战的统帅。这个将门家族的《司马法》,大部分都是在说打仗的基本准则,也就是"战外之道",对于具体战法阵法的论说倒是篇幅很少。这就是司马兵家的特殊之处:着力锤炼将领的全局眼光,不脱离大势,不纯然打仗。《司马法》最后的论断是:"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唯权,战也。"说的便是高明统帅要善于运用战略(本),其次善于运用战术(末),能够坚定推行战略而微妙把握战术,权衡本末而用于战场,这才是最高明的战法。司马错天赋极高,且深得先祖兵法精髓,他的蓝田总帐自然不会放过函谷关外的丝毫动静。

六国兵马尚未开出本国的时候,散布在各国的秘密斥候便流星般报回消息,与张仪丞相府送来的黑冰台消息相印证,司马错便大体上清楚了各国兵马的情况。他给掌管斥候探马的中军司马下了命令:"立查六国军情:主将、兵力、兵器、辎重,务求详尽,作速禀报!"同时下令秦军各部:"作速禀报伤病人数、兵器残缺、粮秣辎重之详情!"

两道命令一下,司马错却没有急于调动兵马,而是飞马赶赴咸阳。

司马错到咸阳,不是要晋见秦惠王,而是要见张仪。司马错很清楚,打仗只是秦国连横的一个环节,他要对合纵连横的大势做到心中有数,打仗才能有分寸;张仪对六国情形的了解,比他更为详尽深刻,与六国大战而不向如此一个人物请教,实在是极不明智的。

身为上将军的司马错,与丞相爵位几乎等同。按照战国传统,除了辎重粮秣军俸等军务事宜,上将军在战事上完全独立,既可以不征询国君"高见",更可以不征询丞相"指点"。这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大将权力的极限。然则事在人为,大将主动征询于国君丞相,却也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古以来,大将对这种权力都很难把握分寸,遇到刚愎自用的君主,大将坚持独立,往往便会有杀身之祸;遇到奸佞权相,便会将相冲突事事掣肘,胜仗也得打败。唯其如此,便生出了无数的名将悲剧。战国大争之世,人们看一个国家是否稳定强盛,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将相两权是否和谐?在刀兵连绵的时代,上将军独立开府统辖军事,权力与丞相几乎不相上下,国君--丞相--上将军,便是国家权力的三根支柱。将相不和,国家必然混乱。当然,司马错没有想到这些,他只清楚一件事:拜见张仪,对这场大战是必须的,是有好处的。

张仪正在与樗里疾议论这场大战,恰逢司马错来到,自是分外高兴。司马错将来意说明,张仪樗里疾竞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司马错道:"两位丞相胸有成算,司马错愿闻高见。"

"上将军准备如何打法?可否见告?"樗里疾嘿嘿笑着反问了一句。

"大军未动,尚无定见。"

樗里疾知道司马错性格,没有思虑成熟绝不贸然出口,便也不追问,径自拍案笑道:"我只一句话:放手去打,准保大胜!"

"好主意。"司马错淡淡笑了,"王命一般,却是甚也没说。"

"甚也没说?"樗里疾嘿嘿揶揄道,"我俩等你高见,你要我俩高见,究竟谁有高见?"三人一阵大笑,司马错道:"还是丞相先点拨一番吧,廓清大势,打仗便有办法。"

张仪笑道:"疆场战阵,上将军足为我师也。张仪所能言者,七国纵横大势也,上将军姑妄听之。"对生性极为高傲的张仪而言,这种口吻可谓十分罕见。其原因在于司马错的奇袭房陵,使张仪在兵事谋划上第一次大受挫折,张仪对司马错的军事才能自然佩服了。司马错却一直认为,房陵奇袭成功,乃楚国边备荒疏所致,张仪谋划之失并非根本,反倒以为张仪的兵家眼光是名士中极为罕见的。见张仪如此自谦,司马错连忙拱手道:"丞相此言,实不敢当。为将者,贵在全局审势,丞相纵横天下,洞悉六国,堪为战阵之师,司马错正当受教。"P454-455

序言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孙皓晖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得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竞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人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被中世纪的死海将要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本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巨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槃"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会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岁月侵蚀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这是写作《大秦帝国》中经常涌动的骄傲与激情。

否则,我是无法坚持这么多年的。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说,大秦帝国无疑是一个世界性题材。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四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遗憾的是,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没有问世。

虽然学力浅薄笔力不济,还是勉力上阵了。

时常觉得,不做完这件事情,我的灵魂将永远不得安宁。1993年冬天进入案头工作以来,其中的艰难周折无须细说。完成一个大工程,种种艰难几乎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也只有硬着头皮不去理它了。

作为作者,我想告诉读者的一点,仍然是有关作品的一点儿体会。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是剪裁,也就是理出一个故事框架来。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罩的时代。浩瀚而又芜杂的典籍资料,无数令人不能割舍而又无所适从的故事与结局,常常使人产生遍地珍宝而又无可判断的茫然与眩晕。鲁迅先生曾感慨系之,说三国宜于做小说,而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其实质困难也许正在这里。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古话叫"国运"吧),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虽然是能想到的一条较好路子,但依然不能包容伟大帝国时代的全部冲突,甚至不得不割舍许多重要素材(譬如诸子伟人的许多故事)。这种遗憾可能将是永远难以弥补的。为了使读者更为深入地透视帝国命运,我将早秦部族的故事专门写成了一个十余万字的中篇小说《马背诸侯》,而第一部的正文是从商鞅变法开始切人的。本欲将《马背诸侯》附在第一卷之后,可是因篇幅关系,也许只能附在最后的第六部之后了。

2001年3月于西北大学·南海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秦帝国(第2部国命纵横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皓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0700
开本 16开
页数 6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3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3.37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248
17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6: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