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实在论、心灵哲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七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哲学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一种追踪式的研究。旨在把握其主要领域最新的理论发展线索,是一部分析到位、把握准确、逻辑清晰、资料丰富的优秀著作。

内容推荐

在当代哲学思潮里,美国哲学无疑具有较大的影响。本书从分析哲学、新实用主义、实在论、心灵哲学、知识论、道德与政治哲学、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七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哲学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一种追踪式的研究。旨在把握其主要领域最新的理论发展线索,对“美国哲学的新实用主义转向”、“自然主义的复兴”、“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社群主义的挑战与自由主义的回应”、“后工业化的马克思主义语境”等前沿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学术界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之需,是一部分析到位、把握准确、逻辑清晰、资料丰富的优秀著作。

目录

引 言/1

第一章 分析哲学/40

第二章 新实用主义/102

第三章 实在论/148

第四童 心灵哲学/188

第五章 知识论/240

第六童 道德与政治哲学/279

第七章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44

试读章节

 1.心灵哲学中的问题

 当代美国哲学家普遍认为,分析哲学家的兴趣在20世纪最后25年的显著变化是从意义和指称问题转向了人类心灵问题。这种转变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内部看,语言哲学家们把研究焦点放到了语言及其意义,但对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状态却很少涉及,因为在分析哲学初期,弗雷格等人就把对心理状态的研究斥为心理主义而排除在了哲学研究之外。随着语言研究的渗入,语言使用者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对表达了信念、思维、知觉、意向等心理活动的命题或句子的研究,必然涉及这些心理活动本身,换言之,对表达了心理活动的命题的研究是为了揭示这些心理活动意义,而不仅仅是分析命题的结构本身;而且,。把这样的命题或句子对象化或客体化,也招致了许多批评和责难。这些都使得分析哲学家们开始考虑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包括语言所表达的心理属性和实际功能。

从外部看,分析哲学的每一次变化都与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心灵始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以往的科学难以揭示心灵之谜,往往用比喻或类推的方式去解释心灵活动的规律和功能。现代神经科学、生物学、数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和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为揭开人类心灵之谜提供了多方位的、更细致的视角,也为哲学家深入人类心灵探究人类活动规律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根据。可以说,当代心灵哲学的兴起,正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直接结果,也是分析哲学家放弃原有的分析传统,拓宽研究视野的产物。

当代心灵哲学通常被看做是继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在分析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也有的哲学家把心灵哲学直接称作“语言哲学的一部分”(如塞尔)。但根据一般的理解,心灵哲学与传统的分析哲学(如弗雷格、摩尔、罗素以及早期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哲学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心灵哲学基本上是根据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即通过与计算机的功能类比中去观察和说明心灵的活动。这样做有两个重要结果:其一是把心灵活动完全客观化,用可以观察的行为和功能去认识心灵活动性质,这就导致了心灵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其二是在哲学基本立场上抛弃了神秘的心理主义和笛卡尔式的二元论,更为倾向于采取唯物主义方式处理身心问题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塞尔对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说明:“认知科学这门科学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加明显地表现出哲学和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的新时期。认知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在性质上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事实上是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人类学的共同财富。因此,在认知科学中有极其多样的研究方案,不过,认知科学的核心领域,或者说,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的:最好从与数字型计算机相类比的角度去观察心灵。认知科学所依据的基本思想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最新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类具有巨大意义。认知科学所获得的基本启示大致说来是:人类所做的是信息处理,计算机恰恰是为了信息处理而设计出来的。因此,把人的认知过程当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加以研究,这是研究人的一种方式,而且事实上也许是最好的方式。某些认知科学家认为计算机恰恰是人的心灵的一种模拟;另一些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的心灵简直就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可以公正地说,没有计算机模型,就没有目前我们理解的这种认知科学。”①P53-54

后记

编写此书的构想,源于2002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当时因在哈佛的中国哲学学者颇有几位,故萌发约请他们共同编撰一本有关当代美国哲学著作的想法,一则这有助于将此领域的前沿问题、发展动态等状况介绍给国内学界,二来因为身在哈佛,也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此议一出,即得到当时同在哈佛的江怡教授和何萍教授的赞同与支持,此外还联系到陈亚军教授、顾肃教授与田平教授,他们也都是曾在美国留过学的学者,属于美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后经分工,本书各章的撰写者如下:

陈嘉明(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引言”、第五章“知识论”及全书的统稿工作。

江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一章“分析哲学”与第三章“实在论”。

陈亚军(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章“新实用主义”。

田平(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教授):第四章“心灵哲学”。

顾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章“道德与政治哲学”。

何萍(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章“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赖各位合作者的鼎力相助,本书各章先后顺利脱稿,这是我要向各位合作者表示感谢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原先构想的“科技哲学”、“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等部分,后来未能完成,终不免使全书在构成上有所欠缺。

本书的出版,得到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主任陈亚明女士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洪琼先生认真地审读了书稿。对于他们的关心和付出的辛勤劳动,谨在这里表示诚挚的谢意。

陈嘉明

2005年1月补记于厦门大学北村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49328
开本 16开
页数 4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712.6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