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兵(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抽出雷海宗先生三篇文章而成:《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和《君子与伪君子》。 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主要目的是要在零散材料的许可范围内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风气怎样,兵的心理怎样;至于制度的变迁不过附带论及。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从侧面发力,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目录

编者的话 ……………………………………(1)

导 言 ………………………………………(1)

中国的兵

 春 秋 ……………………………………(2)

 战 国………………………………………(10)

 秦 代………………………………………(20)

 楚汉之际……………………………………(28)

 西汉初期……………………………………(34)

 汉武帝………………………………………(43)

 武帝以后——光武中兴……………………(61)

 东 汉………………………………………(67)

 后言——汉末至最近………………………(85)

无兵的文化

 政治制度之凝结……………………………(91)

 中央与地方…………………………………(100)

 文官与武官…………………………………(104)

 士大夫与流氓………………………………(109)

 朝代交替……………………………………(117)

 人口与治乱…………………………………(121)

 中国与外族…………………………………(131)

君子与伪君子

 ——一个史的观察…………………………(139)

附录

 中外的春秋时代……………………雷海宗(148)

 古代的战争规則和侠义精神………王以欣(156)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陈晓律(174)

 我的回忆……………………………张景弗(192)

试读章节

战国

战国初期文化的各方面都起了绝大的变化。可惜关于这个时代,史料非常缺乏。《左传》、《国语》都已结束;《战国策》本身即不可靠,对战国初期又多缺略;《竹书纪年》真本后世愚妄的士大夫又眼看着它失传。所以这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使后来研究的人感到极大的苦闷。我们由《史记》中粗枝大叶的记载,只能知道那一百年间(约公元前470一前370年间)曾有几个政治革命,革命的结果是,国君都成了专制统一的绝对君主,旧的贵族失去春秋时代仍然残留的一些封建权利。同时在春秋时代已经兴起但仍然幼稚的工商业‘《国语》卷十四《晋语八》提到“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可见春秋时已有富商,但在政治上尚无地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商人弦高救郑的故事,也是春秋时代有大规模商业的一个证据。)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期间已进入政治的领域。范蠡与子贡、白圭诸人的传说可代表此时商业的发达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传统的贵族政治与贵族社会都被推翻,代兴的是国君的专制政治与贵贱不分、最少在名义上平等的社会。在这种演变中,旧的文物当然不能继续维持,春秋时代全体贵族文武两兼的教育制度无形破裂,所有的人现在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与运气去谋求政治上与社会上的优越地位。文武的分离开始出现。张仪的故事可代表典型的新兴文人: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驛(shi)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P10-11

序言

  王敦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是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一生在清华、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

《中国的兵》一文刊载于1935年清华大学创办的《社会科学》杂志创刊号第l卷第1期首篇,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关于中国的兵制,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雷海宗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研究“兵的精神”,从当兵的成分、兵的纪律、兵的风气和兵的心理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的兵,由之探究中华民族盛衰的轨迹和原因,却属首创。

《中国的兵》指出,中国春秋时代上等社会全体当兵;战国时代除少数文人外,全体文人当兵,近乎征兵制;汉代上等社会不服兵役,终于实行募兵制,将卫国责任移到职业兵(大部为贫民、流民、外族兵、囚徒)身上。由军民不分,经军民分立,到军民对立,专靠羌胡兵,这就使国势日衰,社会病弱,中原终于成了汉代那些属国的属国。

雷海宗认为,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光明坦白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东汉以下兵的问题总未解决,乃是中国长期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二千年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文德的产物。只有振兴武德,实行征兵制,叫良民当兵,尤其是一般所谓的“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当兵,才能使中国自主自立。

1936年雷海宗在《社会科学》第l卷第4期发表了《无兵的文化》一文。首先提出,秦以下为静的历史,只有治乱骚动,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固定的环境之下,轮回式的政治史大致可说是汉史的循环发展。这样一个消极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真正的兵,可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下人民不能当兵,不肯当兵,对国家不负责任,因而一切都不能自主,完全受自然环境(如气候、饥荒等等)与人事环境(如人口多少,人才有无,与外族强弱等等)的支配。

然而,无兵的文化的轮回起伏,仍有一定的法则。全文随后从政治制度的凝结、中央与地方、文官与武官、士大夫与流氓、朝代兴替、人口与治乱、中国与外族等七个方面对秦以下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指出中国虽屡次被征服,但始终未灭亡,因为游牧民族的文化程度低于汉族,入主中国后大都汉化。鸦片战争以下,局面大不相同。新外族是高等文化民族,不但不肯汉化,并且要同化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曾遭遇的紧急关头。中国地人物博,人口众多,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或可解救中国文化,不致沦亡。

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教育和学术训练的爱国知识分子,雷海宗的研究方向和志趣在于从宏观的世界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抓住若干根本性问题,对四千年来中国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做系统的历史考察与解剖,并落实到中国的现状,找出弊端症结和解决办法。《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就是这种指导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产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雷海宗检讨自己前此的注意力集中于传统文化的弱点,对中华民族的坚强生命力只略为提及,但现在这种缄默不能继续维持了。他在1938年2月13日汉口《扫荡报》发表《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一文,热情歌颂前方战士喋血抗战的伟业,说:“我们最好的军队可与古今任何正在盛期的民族相比……我们只有募兵,而其效能已几乎与征兵相等,这又是人类历史上稀有的奇事。”另一方面,雷海宗批评了“后方有责任、有职守者的慌张飞逃”,认为“后方的人,尤其是太平时代说话最响亮的人,当下一番忏悔的功夫”。1939年1月,雷海宗撰写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一文(刊登于1939年《今日评论》第1卷第4期),进一步发挥了上述的思想。文章不长,不再赘述。

我们这里将《中国的兵》、《无兵的文化》和《君子与伪君子》三篇文章合编成一本小册子出版,以便使一般读者可以对雷海宗这位史学大师及其学术思想有所了解,同时对认识中国的兵与历史的问题也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后附录收入有关文章四篇,谨供读者朋友参考。另外,本书根据“大家说史”系列的体例做了一点技术性的处理,特此说明。

书评(媒体评论)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史学家)

回忆清单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的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 (如“无兵的文化”及其派生的种种不良征象)。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何以堂堂华夏世界竟会屡度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蛮”族所征服,近代更受西方及日本欺凌。

——何炳棣(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科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兵(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海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47431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1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5: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