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品茶诗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又是诗的国度。茶与诗的融和,成就了长盛不衰的中国茶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书作者以诗话的独特艺术形式,生动地介绍了与茶文化相关的一些名人故事、典故由来、地方名茶及茶禅文化。

目录

李白与仙人掌茶 /3

杜甫不屑茶诗 /3

储光羲吃茗粥 /3

茶会 /4

韦应物种茶树 /5

颜真卿啜茶联句 /5

陆羽采茶 /6

捣茶 /7

秦系山茶邀客 /7

茶宴 /7

菊花茶 /8

天目山茶 /9

茶功 /9

茶道出自唐代 /10

紫笋茶 /11

居士品茶 /12

焙茶 /12

才子茶趣 /13

茶仙 /13

茶为灵草 /14

贡茶害民 /15

茶与禅 /16

宫廷茶宴 /16

茶为灵芽 /17

炒青法 /17

卢仝“七碗茶” /18

宝塔茶诗 /19

蜀茶 /20

爱茶人 /21

茶山境会 /2l

琴与茶 /21

醒泉名出唐代 /22

湖州贡焙 /23

茶岭 /23

庐山谷帘水 /24

茶山 /24

碧涧春 /25

散仙 /25

三禅 /26

茶与诗思 /26

瑞草魁 /27

贡焙歌 /28

采茶女与太守 /29

西陵道士饮茶图 /29

石廪茶 /29

以湘水煎茶 /30

以茶言志 /30

美人尝茶 /30

草中英 /31

茶兴与诗心 /31

天柱茶 /31

咏茶组诗 /32

蜡面茶 /35

秘色茶盏 /36

茶禅一味 /36

鸟嘴香 /37

茶与诗魔 /37

潍湖茶 /38

茶境、禅境与诗境 /38

枪旗 /39

茶诗第一首回文体 /39

以茶圣为知音 /43

龙凤茶 /43

扬州茶园 /43

石乳茶 /44

宋人饮茶 /45

蜀茶 /45

茶民与玉乳 /45

陆纳以茶代酒 /46

北苑茶 /46

林逋茶诗 /47

睡魔与诗魔 /48

凤茶 /48

斗茶歌 /48

都篮 /50

以云腴喻茶 /51

酪茗 /52

乱花三沸 /52

茶喻 /53

余靖胡诗与茶 /54

茶与诗媲美 /55

叶家春 /56

惠山泉 /56

七品茶 /56

蔡襄与茶 /57

蒙顶茶 /58

诗肠 /59

鸦山茶 /60

进士贩茶 /61

七宝茶 /61

茶磨如乾坤 /62

以茶比喻人才 /62

击鼓喊山 /63

双井茶 /64

卧龙山茶 /64

茶税 /65

古灵山 /65

壑源诸叶 /66

草木英华 /66

一水 /67

访茶法 /67

茶娇 /69

茶品 /70

茶仙 /70

雀舌 /70

钧陶手 /71

活火煮活水 /71

月兔茶 /72

诗化茶史 /72

佳茗似佳人 /73

茶树移栽之法 /74

八斗才 /74

茶中三昧 /75

和气生绝品 /76

责怪杜甫无茶诗 /76

西蜀煎茶法 /76

日铸茶 /77

假茶 /77

以茶喻人事 /78

建除体茶诗 /78

独木桥体茶词 /79

嘉木英 /79

圆泉 /80

月团 /80

毁茶论 /80

清茶 /81

茶与人生共进退穷达 /82

斥劣质茶 /82

止茶与重茶 /83

四言茶诗 /85

江湖风味 /85

羊膏瀹茗 /86

宋人恶酒 /86

均分茶 /87

罗茶 /87

碾茶 /88

以“茶仙”质疑杜甫“饮中八仙” /88

问苍生 /88

茶诗可补建除体之阙 /89

清廉茶品 /89

茶酒比较 /90

分茶 /91

以茶祝寿 /91

郑宅茶 /92

君子之交淡如水 /92

建安雪 /92

家庭茶会 /93

买茶 /93

蕉坑茶 /94

佳茗如佳什 /94

以书法艺术比喻茶道

艺术 /94

陆子泉 /95

以茶喻学理 /95

驳苏轼贬章茶 /97

色昧香三绝 /98

茶叶评骘鉴赏之争 /98

第一首隐括茶词 /99

反对私取御茶 /100

从茶诗看江西诗派 /101

建茶简史 /102

全真教与茶 /105

赵州茶 /106

以茶为知己 /107

茶榜 /107

逃禅 /108

马钰茶词 /108

东坡海南烹茶图 /108

耶律楚材茶诗 /109

高丽茶 /110

云芝茶 /110

枸杞茶 /111

三教煎茶图 /1ll

武夷茶 /lll

以茶论人才 /112

集句茶词 /112

以茶游戏人生 /113

腊茶 /113

反茶 /114

茶画 /114

杨载与惠山泉 /115

萨都刺煮茶 /116

陶谷命党姬烹茶 /116

茶境通于仙境 /116

茶肆 /117

以茶咏史117 /

煮茶声 /118

高启茶诗 /121

竹茶炉 /121

于谦寒夜煮茶歌 /122

诗茶一味 /122

爱茶如爱酒 /122

吴大本煎茶法 /123

龙井茶 /124

建除体第三体 /124

贩茶 /124

清茶苦心 /125

茶法酒法 /125

谷雨茶 /125

文徵明茶诗 /126

卢仝之死 /126

擂茶 /127

信州茶 /127

北山茶 /127

铜叶 /128

何景明喻茶 /128

畅慎《香雾髓歌》 /128

雪茶 /129

九疑山茶 /129

徐渭题《陶学士烹茶

图》 /130

想新茶 /130

名茶醒名酒 /130

美人捧茶 /131

茶寮 /131

茶灶 /132

茶马 /132

醉茶居士 /133

茶与水 /133

白露茶 /134

张岱与茶 /134

茗理 /135

吃茶去 /135

陈确茶诗 /136

茶有四妙 /136

学士夸茶,将军夸酒 /137

品诗如品茶 /141

吃茶与婚嫁 /141

天阙茶 /142

反陆羽品泉 /142

闽茶 /143

南岳摘茶 /145

罗芥茶 /145

浙茶 /146

茗如佳人 /146

陈维崧茶词 /147

御茶园 /149

啜茶 /149

以茶寄相思 /150

斌茶 /150

中泠泉 /151

曹寅咏茶器 /151

竟跑泉 /152

禅人茶话与庄严论 /152

杜子夏 /153

厉鹗以《宋诗纪事》

易茶 /153

余甘 /154

郑板桥茶诗 /154

播种茶子 /155

茗壶 /155

乾隆皇帝茶诗 /156

乾隆皇帝与中国茶文

化 /159

昧甘书屋 /163

茶禅寺 /163

三清茶 /164

袁枚茶诗 /165

大食磁茶杯 /165

阳羡采茶歌 /166

安化芽茶 /167

“开门七件事” /167

美女不如茶 /167

茶隐 /168

以茶换洋米 /168

安化茶 /169

赵州茶棚 /170

采茶歌 /171

美人与茶 /171

君山茶 /172

武夷茶歌 /172

茶之“三美” /173

茶瓯说诗 /173

斗茶 /174

因茶感旧 /174

樊增祥茶词 /174

女儿茶 /175

六安雨前茶 /175

中国茶船 /176

茶馆 /176

新品龙井 /176

茶与华严宗 /177

茶禅诗三位一体 /1 77

会稽茶 /177

茶鼓 /178

普洱茶 /178

黄炳堃《采茶曲》 /179

国饮 /183

南方嘉木 /183

枪旗:茶叶的绿色生命力 /184

茶以清苦为美 /185

茶有九难 /186

叶嘉传 /187

团茶拟人化 /187

茶树之祖 /188

茶叶仙子 /188

茶市 /189

以茶交友 /189

茶寿 /190

和与茶道 /190

茶缘 /192

中国茶禅之乡 /193

波士顿茶党案 /194

茶酒论 /194

酒如唐诗茶如宋词 /196

中国茶诗 /197

湘茶 /198

附录一茶禅论 /207

附录二武夷山茶韵 /224

试读章节

茶与禅

茶禅联姻,是佛教僧侣打坐念经课诵修行的需要。酒能醉人,而茶能醒人,为防止僧侣打瞌睡,故寺院最先以茶为饮,饮茶之风盛于寺院。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诗云:“虚室昼常掩,心源知悟空。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虚室:空室,指资圣寺。心源:心为万法之源。悟空:领悟虚无之理。禅庭:禅宗寺院。莲界:即莲花世界。佛教以莲花为僧人,以莲界为佛土。此指资圣寺。流芳:指春光。流芳暮,即春暮。人天:人间与天上。此会:指茶会。方便:佛家语,犹云权宜,即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法。《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云:“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此谓之“方便”。《法华文句》之三云:“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旨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旨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樊笼:关闭鸟兽之笼。此喻束缚人之自由的凡俗世界(官场)。此诗以佛教禅宗之思,写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诗人不用一个“茶”字,却字字如禅,句句包含禅机,写景抒情,茶禅一体,道出其厌恶官场、哿隋山林之愿。宫廷茶宴

宫廷品茶,是唐代贡茶制度的产物,是中国茶叶进入上流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唐代宫廷茶宴,最早见之于鲍君徽的《东亭茶宴》一诗。鲍君徽,字文姬,鲍徵君之女。唐德宗宫人,善诗,尚宫五宋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苟五位女才子齐名。贞元中,并诏人宫,帝与侍臣赓和次韵。其茶诗云:“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映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此诗描写东亭茶宴之乐,充分反映了宫廷以茶为宴的盛况,是中国茶史上第一首描写唐代宫廷茶宴的诗篇。茶为灵芽

以“灵芽,比喻茶叶,乃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一大创造。其《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云:“芳丛翳湘竹,寒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熏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甘露饭:佛家语,指如来佛的食物。佛事:指佛教寺院举办的祈祷、追福等活动。毗耶:即毗耶娑,印度佛教传说中的圣人。蓬瀛侣:指居住在蓬莱和瀛洲的仙人。流霞:即流霞仙酒。柳宗元茶诗甚少,而此首茶诗是为赞美巽上人赠送的新茶。首写茶叶生长与采摘的自然环境之美,再写茶的制作之精美,后写茶的烹煮、饮用、祈福之功用,最末二句点明蓬瀛仙人不贵茶而贵流霞仙酒之可叹。是为中国茶诗之大手笔也。其中以“灵芽”写茶叶者,在中国茶诗史上尚属首次。P16-17

序言

  一

1982年日本东京淡交社出版了竹内实的《中国吃茶诗话》,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诗话”为题、以吃茶为写作对象的著作。然而此等“诗话”,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从形式到内容,基本上脱离了中国诗话传统的结构形态、风格特征;与艺术形式。我以为既为“诗话”,则理应遵循诗话的创作旨归、结构形态与艺;术特征。

诗话为何物?我长期致力于诗话研究,对诗话情有独钟,也对诗话了然于心,主要著作有《中国诗话史》、《诗话学》、《石竹山房诗话论稿》、《比较诗话;学》、《中国诗话珍本丛刊》等。

在我的学术视野里,诗话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者,乃诗歌之话也。话者何也?故事也。依其内容而言之,则诗歌故事;依其体裁而言,则论诗随笔。此乃诗话之本义也。故欧阳修谓诗话之作,“以资闲谈”而已矣。此类诗话者,盖以“论诗及事”为本,凡诗歌本事、诗人轶事、诗坛趣闻、名篇佳句之述,以记事为主,寓诗论之见于诗事之中。

诗话之狭义者,为欧阳修首创,以《六一诗话》为代表,为中国诗话之正宗,渊源于“轶事体小说”与晚唐孟綮《本事诗》,谓之为“欧派诗话”。

 诗话之广义者,乃中国诗歌评论之一著作形式。近人陈一冰《诗话研究》云:“诗话,文学批评之一种也。”此等诗话,以“论诗及辞”为宗,以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凡诗论、诗评、诗品、诗史、诗证、诗格、诗式、诗法之述,渊源于先秦诗论与钟嵘《诗品》,谓之日“钟派诗话”。

受儒学与佛学东渐之影响,中国诗话早已走出国门,派生出了古代朝鲜——韩国诗话与日本诗话,以及东南亚诗话,在世界的东方形成了一个与儒家、释家文化圈相对应的东方诗话圈。这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现象。

诗话,是中国诗文化的宁馨儿。诗,是诗话的母体;诗话之体诞生的基础与基本前提是诗歌。

日本斋藤馨《诗山堂诗话序》云:“有诗而后有诗话。故所谓‘诗话’者,诗之自话也,非人之话诗也。”郭绍虞先生《诗话丛话》言之日:“以诗之多,于是有诗话。”诗话,以诗歌为论述与批评对象,没有诗何有诗话?故余以为,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繁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诗文化的主要载体与传播媒介之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唐诗艺术高峰之崛起,迫切需要一种谈诗、论诗、评诗、话诗之体为之张目,诗话因此应运而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又是诗的国度。茶与诗的融和,成就了长盛不衰的中国茶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没有诗,岂能称为诗话?没有茶诗,岂能称为吃茶诗话?因此,为中国人品茶写诗话,首先应该着眼于茶诗,着眼于中国茶文化。

我研究中国茶文化,是从文化学角度研究诗话、研究唐诗宋词开始的,先有《唐诗文化学》、《宋词文化学研究》与《唐宋诗词文化解读》等著作,而后才有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

诗话之作,并非小道,并非末技,并非闲书,而是诗歌批评,是诗歌审美鉴赏,是诗学,是比较诗学,也是美学,是审美语言学。众所周知,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学术事业,就是以诗话为起点,第一部著作就是诗话《谈艺录》,而后又有《管锥编》。诗话成就了一个钱钟书,成就了一座巍峨的“文化昆仑”。近期有人极力诋毁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文化地位,正可用得上唐人韩愈回敬“李杜优劣论”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哭不自量。”

我从事诗话研究,亦从事诗话创作,力求将诗话研究与诗话创作有机结合起来,方知历代诗话创作之个中甘苦。本诗话创作,题为《中国品茶诗话》,则;以中国诗话传统形式为基本范式,以茶诗为主要写作对象,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诗文化为创作旨归。全书凡六卷,采用传统诗话的语录条目体式,共计:301个诗话条目,分别评述历代茶诗名家名作及其茶学、茶文化价值,具体情况如下表:

唐代卷 61 宋代卷 98 金元卷 26 明代卷 38 清代卷 59 茶文化卷 19

合计 301

其中前五卷分别以时代为序,分论唐茶诗话、宋茶诗话、金元茶诗话、明茶诗话、清茶诗话,第六卷杂论中国茶文化,实则是综述中国茶文化的相关问题,颇多茶人未及发挥之论者。书卷之尾有《茶禅论》与《武夷山茶韵》两文,前者首创“茶禅论”,以为中国茶文化之核心学说;后者为武夷岩茶而书写的第一组茶文化散文,均附录于卷末,以飨读者。

茶似佳人,具有阴柔之美;酒是醉汉,富有阳刚之气。几许因缘,惟有茶缘;几多人生,惟有知音。我爱佳茗,我爱茶诗,我爱诗话,因而撰写这部《中国品茶诗话》,以奉献给钟情于茶与中国茶文化的人们。

本书的出版,得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周玉波社长与责任编辑谭南冬女士的热情关照与帮助,谨在此致以由衷的谢忱。

石竹山人 蔡镇楚

2004年5月9日序于石竹山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品茶诗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镇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814430
开本 其他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