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上海近代建筑(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的近代是一段十分特别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这一历史阶段本身,更在于它是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关键。上海近代建筑反映着这一段关键的历史。这也就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价值所在。本书不但记述上海近代的重要建筑,而且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它们作分析,对今天和明天的建筑乃至整个上海文化是有裨益的。

序言

            一

大凡文化史,涉及建筑的篇幅都比较少。这个缺陷,也许在于不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来看待。其实建筑不但是一种文化,而且又是其他所有文化的“容器”。因此,不重视建筑文化,不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实在是一种遗憾。建筑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其建筑形象表述人类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人写出来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因为这些“史”毕竟是由活动在当时的“人”写出来的。而建筑形象本身的“语言”,记述着当时的历史。建筑的史学价值也就在于此。

上海的近代是一段十分特别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这一历史阶段本身,更在于它是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关键。上海近代建筑反映着这一段关键的历史。这也就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价值所在。

上海近代租界的历史是一段很有价值的历史,它虽然苦难、屈辱、不平等,却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现代的关键阶段。而上海近代建筑,生动、形象地纪录着这段历史。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外滩的两座建筑:南京东路外滩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和在它的北侧的中国银行大楼。沙逊大厦先建(1928年),是英籍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的华懋饭店,共12层,高77米。到了1936年,在它的北侧拟建中国银行大楼。此建筑原没计为34层,属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但沙逊出来干涉,不允许在沙逊大厦旁边建造比它高的建筑。后来官司一直打到伦敦,中国人输了,改为17层,比沙逊大厦低60厘米。这两座建筑如今还在,保存完好,它们成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近代史”,一部令人辛酸的历史。

            二

上海近代的居住建筑,也充分说明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是按人的社会地位来分类的,官僚与平民的居住建筑差别很大。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凡官员任满致仕,与见任同。其父祖有官身殁,子孙许居父祖房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庭七问两厦九架,中堂七问九架,后堂七问七架,门三问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这种居住建筑的分类方式与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分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众多的上海近代住宅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有钱人可以住别墅、花园式里弄、高级公寓,不管他是否有一官半职。中等人家多住里弄房子,如一般的小业主、医师、律师、教师之类。经济条件更差的就住大杂院,再差的只好住棚户。苏北、皖北地方遭水灾的难民,流离失所,逃到卜海来谋生,有的没有钱,连棚户也没住,只好在上海郊区住“滚地龙”(用两根破毛竹,两端插入泥地,形成拱形,上盖些破油毡,里面泥地上铺些破席,便算是住屋了)。更甚者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乞丐,晚上只得睡在金陵东路的人行道上(上面有房子,可以挡雨雪);但若冬天寒潮袭来,总会冻死一些人,惨不忍睹。这也映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形态。

           三

上海本来是个小县城,而在元代建县以前,还是个小镇。到了近代,上海大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都市。近代的上海,可谓洋洋大观,这种城市面貌在19世纪末就已形成了,清末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中曾描述:“上海一埠,自从通商以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一般……”可见当时上海的城市规模已相当可观了。

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有自己可贵的一面,那就是它求新、求变,兼容、协同。这种特征在任何一个文化领域都存在着,无论衣食住行、行为习俗、文学艺术等,无不如此。从建筑来看,也正表述着这种特征。坐落在今延安中路成都北路处的浦东大厦(今已拆除),此建筑高八层,建于1933年,当时为浦东同乡会之所在。这是一座典型的上海近代建筑,其外形无半点中国古典式,它采用的是一般的简洁的近代建筑形式,追求实用性。特别要说的是它的用途:这是一座办公、文娱、商业、金融、教育等兼容的房子,这种建筑方式是用以满足当时上海城市生活需求的。大楼底层前部开设浦东银行和五洲西药房,后部开设“四姐妹饭店”,里面还有舞厅、咖啡馆,亦可出租作喜庆礼堂使用。二楼是办公及弹子房、舞厅、咖啡室。三至八楼有医师诊所、律师事务所、大学同学会、会计师公会,厂商办事处等;还设有职业学校、汽车学校、英文夜校等,其中还有小型戏馆,演出沪剧、话剧、滑稽戏等。可以说,这座建筑典型地表述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

上海近代“十里洋场”,做生意、学本领,又有各种娱乐,令人眼花缭乱。这块地方,可以说是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钥匙”。上海的“花花世界”固然使人纸醉金迷,荣华享乐,浑浑噩噩,乃至使人堕落;但上海毕竟是新兴的,它有活力、聪慧、革新、进取,它敢于冒险,有竞争意识,从而使人奋发,跟上时代,走llI进步。对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应当作两方面的辩证认识,这才有利于上海的今天和明天。

           四

上海近代是一座商业性城市,其中商业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具有实质性的特征,即竞争性。商业的竞争反映在建筑上,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南京东路上的永安公司与先施公司之争。先施公司是“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中最早出现的一家,后来在它的对面建造起永安公司。永安公司为了与先施公司竞争,在建筑上大下工夫,在浙江中路一侧的屋顶上建起“倚云阁”,高度超过先施公司。建成后,先施公司立即作出反映,在主人口(南京路浙江路交叉处)的上部建起一座高高的空塔,名日“摩星塔”,高度超过“倚云阁”。后来永安公司再出新招,在公司的东面造起高达20层的永安新楼,并且有飞楼(天桥)跨过浙江路,与老楼连起来,试图标新立异,招徕顾客。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暇顾及,只得作罢。

金融业的崛起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标志。近代上海,建造起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建筑。这些建筑充分表现出它们的功能特征,如汇丰银行、有利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国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及交通银行等,这些建筑又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豪华和坚固,给人以信实、可靠之感。外滩汇丰银行大楼(今浦东发展银行)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规模巨大,感觉上坚固耐久,而且用西方古典主义形式,给人以豪华、庄重之感。当时英国人评此建筑是“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那时它确实称得上是一座远东最豪华的银行建筑了。

           五  

从建筑形式来说,上海近代建筑可谓琳琅满目,确实称得上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无论英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等,应有尽有。从建筑历史来说,囊括古希腊、古罗马式、中世纪罗马风及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折中主义式以及近代现代诸流派。本书在按照建筑功能类型来编排的基础上,也尽量注重这些在世界建筑历史上的建筑类别,并在形式上作分析。例如,上海海关(今之海关建筑建成于1927年),这是折中主义形式的建筑,而在主入口前面的四根柱子,是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做得相当标准,可以作为“西方古代建筑史”的教学实例。再如,外滩汇丰银行也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范例,其正立面自上而下的“三段式”设计,即檐部、柱廊和基座,严格地按照“三段式”原则,即比例为l:3:2,也同样可以起到建筑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又如徐家汇天主教堂,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标准的哥特式建筑形式。总之,上海近代建筑,名副其实地表现出它在世界范围和历史上的较为完整的延续性。更为欣幸的是这些建筑大部分都得到了保存。当今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这些建筑尽量要保护好。例如,由于地铁和轨道交通的缘故,如今的上海音乐厅(此建筑在上海近代称南京大戏院)便整座建筑迁移,以当今的建筑技术保证这座建筑在距原址66米余的新址上安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也正是城市及其建筑形象的深层价值的基本理论。中国有句名言:“钟灵毓秀。”上海的那种革新、兼容、务实的海派精神,在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环境中显示出来,并且感染着人们。

           六

近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的不同,即表现在建筑类别的差异上。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不外是宫殿、衙署、府邸、住宅、市肆、馆驿、庙宇、寺院及园林名胜等。这种建筑类别,已不适合近代社会了,近代上海的建筑类别与之有明显的不同。本书的结构,就是按照近代上海的建筑类型来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切入点是文化而不纯粹是建筑史;但对历史和建筑历史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如前所说,应当重视文化史和建筑文化史。建筑是一种文化,例如电影院,也可以说是电影文化的“容器”、“显现”。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文化,它诞生于1895年,而十年后,中国也有了电影。后来又从无声变为有声(1927年),并从黑白变为彩色(1935年)等,这些电影文化的历史也都在电影院建筑形象上得到投影。上海的电影院不但诞生得早,而且在数量上也很惊人。从电影院建筑形态来说,更是多种多样,有西方古典式的、西方现代式的等等。上海的电影院,不但表现着上海近代文化,而且也表现着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文化。

         七

近代上海,如果从19世纪中叶开埠时算起,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正好是一百年左右。这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只能算是一瞬间;然而,走出古代,走向现代,正是这百年的历史。而建筑,也就通过实物形态把这个可贵的百年史记述下来,并真实地保存下去。正如本文开头时所说的,这才是一部最真实的上海近代史,甚至可以说中国近代史。

当然,要想在一本容量很有限的书里,包罗万象地记述上海近代的所有建筑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尽可能全面地记述各种类型的建筑,包括功能方面的和形式方面的,并通过这些典型的建筑,来分析上海近代文化。

本书不但记述上海近代的重要建筑,而且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它们作分析,这对今天和明天的建筑乃至整个上海文化,无疑是有裨益的。当然,本书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必然会有很多不足或不妥之处,所以也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多多提出各方面的宝贵意见,以臻完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上海近代建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福煦//沈燮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6764
开本 32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4-04-01
首版时间 2004-04-01
印刷时间 200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86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