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二十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书中论及二十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全书分析水平高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文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图书 |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大学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二十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书中论及二十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全书分析水平高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文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序言 20世纪的社会理论精彩纷呈,学派林立,要在本书不长的篇幅里作全面回顾,实属不易。作者在本书几乎论及20世纪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大多数关键人物,如帕森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福柯、卢曼、加芬克尔和布迪厄等,以及众多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拟剧研究、常人方法学和理性选择理论等。本书可以说是对20世纪人们对社会理论贡献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考察,为读者提供了百年来社会理论发展的清晰轨迹。 帕特里克·贝尔特将本书考察的范围明确地限定在20世纪。在他看来,与19世纪的社会理论相比,20世纪的社会理论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社会理论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学术领域,它明显区别于经验的社会科学。其二,社会理论越来越专业化了,在19世纪,社会思想家很少在大学占有正规职位;而在20世纪,社会理论业已成为学院的正规训练的一部分,社会理论家也大都是大学里的教授。其三,在19世纪,社会理论与政治行为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社会理论被看成是处理当时政治难题的手段;而在20世纪,社会理论与政治生活的现实联系明显削弱了。当然,作者在解释各种理论时,并没有忘了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考察,而且还不时提到所述理论跟先前时代社会思想的联系,但他的着重点在于该理论对新的现实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独特的解决方式,并强调其自成体系的特点,及其对一般社会理论的贡献。 作者在强调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学一门独特学科的特点的同时,也注重它跟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经验研究的关系。在作者看来,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对现实社会问题保持敏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例如,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社会理论家借鉴自然科学成果而引发的理论创新,如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等,同时也多次提到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成果和现实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理论的挑战和对其创新的激励作用,例如,作者强调社会理论要关注“次级反思”对社会结构重建的作用,就受到了俄罗斯当代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的启发。 贝尔特认为,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世界运行的相对系统的、抽象的、一般的反思。他介绍社会理论家和理论流派,注重其学理方面,始终围绕当代社会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例如,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理论主题之一是:社会秩序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作者不像传统观点那样把这个问题仅视为宏观社会理论的一般命题,也不只是把它作为某一特殊社会的问题,而是把它作为一般的社会理论问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家各派对此问题的解答,从中比较它们的理论见解.考察其对社会理论的贡献。因此,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理论史著作阅读,也可以作为普通社会理论著作阅读。 与当代一些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如吉登斯、哈贝马斯和布迪厄一样,贝尔特也认为,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各个层次的分析——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行动或能动作用与结构——结合起来。但他进一步强调: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注重各个层面的综合分析,关键是要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保持敏感。因此,他在介绍各家各派社会理论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种理论所强调的某一分析层面,而是相当重视它跟其他社会分析层面的联系,如加芬克尔对日常互动细节的分析,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认为与社会理论的主要目标不相干,但是贝尔特则充分肯定其对社会理论的独特贡献,指出他的理论从特有的角度回答了社会秩序如何产生的问题。另外,作者尤其重视从不同的分析层面对具体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例如,他对理性选择理论在这方面的成就特别赞赏。 众所周知,不同的社会理论关注的社会领域不同,有的理论专注于权力,有的理论专注于日常互动,而有昀理论则强调价值与规范。作者认为,如何评价各家各派的社会理论,对如何传授社会理论关系重大,因此,他在导论中就提出评判和比较社会理沦的评价标准,即理论的思想深度、原创性、分析的清晰和内在的一贯性。虽然作者在书中对这些评价标准没有作进一步说明,但从本书的叙述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这些标准所起的作用,况且,作者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本书的叙述简洁明确、思路清晰,并且充分展现了所述理论的原创性、理论的内在逻辑。读者阅读本书也可感受到作者对各种社会理论的原创性解释,例如,他论福柯的那一章,就从新的角度看待其社会理论的要点,不同于对其思想的通常解释。本书的叙述方法和对所述理论的原创性解释受到社会理论界的好评。 贝尔特对各种社会理论的批评注重“内在的批评”,这就是说,就理论家自己提出的理论目标评价其理论的得失,而不是用理论家未提出的任务去要求该理论家,他称后者为“外在批评”。因此,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所述理论本身的特色,同时也揭示了所述理论的内在不足之处,为超越现存社会理论提供了线索。在作者对各种社会理论的评价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关于社会理论问题的独到见解,也可以隐隐约约体会到社会理论在新的世纪里发展的趋势。 本书作者帕特里克·贝尔特是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政治研究室主任。1998年本书在英国出版,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好评。论者认为此书论述面广,阐述明晰,分析水平高,文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的大力支持,译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瞿铁鹏 2001.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大学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 |
译者 | 瞿铁鹏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376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6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4 |
宽 | 17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1999-220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