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明朝后期卷)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明朝后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内容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了明朝后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目录

呕心沥血化家为国“救时宰相”治世伟业

 致力改革的政治家 张居正

生前的盛誉与身后的哀荣

会极门:决胜首辅

注重名节的张居正向太监冯保行贿——用腐败的手段来确立和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张居正改革管窥

张居正的是是非非

张居正墓:万历帝为了掀翻威权震主的张居正,制造了一场大冤案

手辟鸿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狂狷奇才·思想家李贽

中国第一思想犯

泉州李贽故居:政事文学之名贤

姚安:妻子跟定;鱼肉百姓者戒

姚安:李贽人生的十字路口

麻城维摩庵:李贽“出家”——削发留须,非僧非道非儒

龙潭:读书乐

芝佛院:游戏仲尼兄

《焚书》不焚,谤声四起

《藏书》不藏,颠倒千古是非

李贽逸事

黄鹤楼:杀机四伏

芝佛院:火焰骤起,李贽被逐于风烛残年

通州李贽墓:一代宗师横死囹圄

维护蒙汉团结奇女子历配三王

 忠顺夫人 三娘子

点不乞儿山:老俺答艳遇三娘子

美岱召:佐俺答,致力蒙汉交好

为蒙汉,历配三王

主贡市,职掌大权

归化:由游牧到定居

太后庙:这里安息着一位名垂千古的美人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

 常胜将军、军事家戚继光

《纪效新书》:合时措之宜

北京:有其父必有其子

海禁与倭寇

山东:从舅舅的屁股上打出军纪

蓬莱:故里情深

慈溪:戚继光三箭退敌

横屿:戚家军背水一战

平海卫:各路大军联合剿倭

兴化:戚将军乐糊涂了?

福州戚公祠:六军一醉海天月

长城:胜迹长留天地问

蓟州:捉放董狐狸

戚继光治兵作战逸事

蓬莱戚继光墓:将星殒落在鸡叫三遍时

戚继光的悲剧——付出人格的代价

浪漫主义思潮强音个性解放时代呼唤

 “因情成梦”的传奇《牡丹亭》作者汤显祖

《牡丹亭》:黑暗时代的一道光芒

《牡丹亭》——言情楷模

超越时空染百代——《牡丹亭》身后的痴迷

临川:一个有些俗气的名字——汤显祖

抚州文昌桥:一往情深

汤显祖人生之路的心灵轨迹

北京:一个小小的汤显祖竟然拒绝当朝首辅的好意

徐闻:创办贵生书院

遂昌:尚留遗爱结民心

汤显祖拾趣抚州汤显祖墓:作茧自缚,化蛹至死

独领风骚称书画荣华背后惜声名

 书画家 董其昌

松江故里:上海、华亭两相磨

书法——知耻后进成名家

丹青——禅意悠远品人生

失德文人,民众群里怨满天

苏州董其昌墓

会通中西科技治国

 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传播西方文明长眠华夏大地

 自诩为中国人的传教士 利玛窦

《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百科全书

上海徐光启故居:从一个十分淘气的孩子到一鸣惊人的解元

天朝臣民惊悸不已:大地怎么能是个球体

《几何原本》: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第2次译书高潮

《崇祯历书》成了改朝换代的礼物

上海:种庄稼的翰林

上海徐光启墓:经天纬地百世师

北京利玛窦墓:上帝忠实的仆从归于中国土地

骑在万岁头上的九千岁宦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

 亡国太监魏忠贤

万岁不主政木匠难治国 天启帝

魏忠贤与天启帝的莫名关系,命运之神把幸运砸到了这位太监的头上

皇宫:天才木匠错投帝王家

大内:扫除宫中障碍,得力于与一个女人的权势同盟

无锡东林书院:腥风血雨杀东林

张网抛线,干儿义孙满天下

遍地生祠:大造神圣光环

昌平德陵: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陵寝

贵州老虎面对陌生驴于

北京魏忠贤墓:仿佛陵寝,胜过王侯

风流才子倡言真情市井文人志撰“三言”

 通俗文学旗手、文学家 冯梦龙

“三言”:邺架玩珍,艺术宝库

苏州:江南才子,放浪形骸

《情史》:“多情欢喜如来”从“四书五经”中悟出个“情”字

话本:冯梦龙与妓肆瓦舍的人无不混得厮熟

寿宁:一任知县官,人称冯青天

尾声:冯梦龙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

冤同武穆愁天地忠魂依旧守辽东

 功高惨死的军事家袁崇焕

宁远:一座孤城,两次大捷

北京广渠门外:月黑风高夜

紫禁城平台:这样的统帅不杀,杀谁?——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时的愚蠢

上上下下的呼声未能打动君王那颗固执的心

明知是悲剧的悲剧——忠于理想殉道者的悲剧

西市:爱国的将领被“爱国”的民众生吞活剥

北京袁崇焕墓:袁崇焕的头颅哪里去了?——374载忠义情

北京袁督师庙:毅魄长存

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千古奇人

 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千古奇书

江阴徐霞客故里:博雅君子——欲问奇于名山大川

雁荡山:飞仙——探龙湫寻雁湖

黄山:徐霞客探险

武夷探胜

北国行踪

漫游桂林

江阴一南宁:置生死于度外的僧俗同伴

丽江:纳西盛情迎霞客

徐霞客逸事

江阴徐霞客墓:经历“大跃进”和“文革”两次劫难,墓冢荡尽,尸骨无存

一生笃志强国富民实学成就中华瑰宝

 科学家宋应星

博学志笃,研读《本草》

另一扇门为宋应星打开了

《野议》:一夜书万言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纪念馆:江西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

草莽英雄李闯王历史过客大顺帝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一部“奇书”中的神话

金县:揭竿而起

滁州:污秽之战

凤阳:古墓惊魂

洛阳:把福王的肉和鹿肉煮在一起,置酒高会,号称“福禄(鹿)酒”

开封:李自成被射瞎一只眼——水淹古城

三峰山:李自成的祖坟占了王气

襄阳-西安:向皇帝宝座冲击

米脂行宫:李自成衣锦还乡

多疑暴躁好杀

北京皇宫:如摧枯拉朽而来,如风卷落叶而去

山海关:决定李自成命运的大决战

九宫山李白成墓:惟一保存下来的农民起义领袖陵墓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大明挽歌景山游魂

 亡国之君崇祯帝

乾清宫:战战兢兢继大统

崇祯帝——一个孤独的人

他在极度疲劳中熬过了而立之年的一个春天

乾清宫:崇祯帝病了,他对群臣哭天抹泪

紫禁城:在风雨飘摇中,崇祯帝迎来了他即位后的第15个新年——君臣集体恸哭的场面蔚为壮观

田贵妃墓:崇祯帝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座坟墓将来就是自己的长眠之地

紫禁城:崇祯帝所过的最后一个新年

紫禁城:王朝末日

昌平思陵:死无葬身之地——借用贵妃坟墓一隅栖身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会极门:决胜首辅

隆庆六年(1572年),时机终于来了。这一年,36岁的隆庆帝突然去世,继位的是只有10岁的万历帝。由于首辅高拱在司礼掌印太监出缺的情况下,两次拒绝司礼秉笔太监冯保欲为司礼掌印太监的要求,冯保与高拱结下了不解之仇。从隆庆帝去世到万历帝即位的10几天里,冯保在宫中秘密活动,取得了皇后、尤其是万历帝生母皇贵妃李氏的信任和支持,在万历帝即位时,颁皇帝手谕到内阁,援引隆庆帝遗诏,授冯保为司礼掌印太监,同时提督东厂。这样,冯保的势力就从朝内扩张到朝外,引起了高拱的极大不满。高拱决心驱逐冯保,便指使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上疏攻击,只要奏文一到内阁,高拱便可以借首辅票拟的权力驱逐冯保。

在高拱与冯保的明争暗斗过程中,张居正冷静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高拱胜,下一个被驱逐的目标就是自己;高拱败,首辅的位子就将是自己的。自己一直在寻觅、等待的不就是这把交椅吗?没有它,何以施展自己伊尹的抱负?政治权力的角逐,在政治家那里不是以道义为标准,而是围绕着利害关系进行的。于是,他做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将天平向冯保一边倾斜一一他将高拱的行动告知了冯保。冯保遂以“高拱擅权,蔑视幼主”为由,将此事添枝加叶地禀报皇贵妃李氏,这自然引起了李氏的反感甚至愤懑。这个女人的态度决定了高拱的失败。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这是一个令张居正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成为张居正政治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清晨,新继位的10岁幼主万历帝召集大臣到会极门,高拱匆忙赶去,没想到这也是一个让他死不瞑目的日子。冯保宣读了皇后、皇贵妃李氏及皇帝的谕旨,限令高拱立即回籍,不许停留。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的高拱,如五雷轰顶,当时就瘫在地上。

高拱一去,张居正升任首辅。六月二十日,高仪病故,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了。此时的张居正,无论是地位、资望还是能力、才学,都无人能与他相比,可谓权倾朝野,誉冠群臣。

张居正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匡时济世的政治抱负了。

48岁的内阁首辅毕竟还很年轻,他的老师徐阶,他的政敌高拱,都是年近花甲才拥有这个位置的。为此,他内心暗暗庆幸,庆幸上苍对他情有独钟,庆幸机遇对他格外垂青。

张居正并没有陶醉在政治斗争的胜利当中,他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巩固地位,要利用皇帝年幼这一有利时机,将国家的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李氏为万历帝生母,原为裕王府的一名宫娥,隆庆元年三月才被帝晋封为贵妃。小皇帝凡事都听从母亲,因此,要取得皇帝的支持,巩固首辅地位,总揽朝纲,就必须结好皇贵妃李氏。

万历帝即位不久就召见张居正,提出生母皇贵妃李氏的尊号问题。按照明代的制度,皇太后只能是原来的皇后,皇贵妃只能称太妃,不能加表示尊崇的徽号。但为了取得皇贵妃李氏的支持,张居正尊皇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的同时,打破祖制破例尊皇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区别。张居正因此博得了慈圣太后的好感与信任。

万历帝生母上尊号后,地位提高了。张居正便请她以太后身份移居乾清官,亲自教养年幼的皇帝。这时,慈圣太后便将大权交给了张居正,万历帝也对张居正言听计从,尊敬地称他为“先生”或“少师张先生”,待以师礼。

有皇帝的支持,有后宫的信任,还有内廷太监的配合,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万历元年(1573年),善于把握时机的张居正铺开了他用大半生心血绘制的那幅改革的宏伟蓝图。P4-5

序言

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留下了自成体系、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化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乡镇市井间到处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我们在享受着如许文明的同时,也渴望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奈何时光是不可跨越的长河,我们只能追忆历史,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历史创造者对话的机会。

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出于对历史创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辞辛劳,历经20余年的时间,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风土人情,用笔和相机记录那些尚存于世的名胜古迹,其资料收集之丰令海内外业者惊奇。为了编纂这套书,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者对一丝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过,力求尊重史实,还历史原貌,最终打造出这套凝结作者多年心血的《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本套书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名胜古迹为对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构思奇特,融历史于趣味之中,便于读者学习和阅读。

为了使这套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与作者多次研讨,最终确立了写作风格和体例。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倍感钦佩。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与作者几经斟酌,获得首肯后,方去修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学多闻,见解独树一帜,我社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允许各有识之士存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详尽、全面的史实资料。因编辑水平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明朝后期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行国//夏培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00456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