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岩儿女(第1部1939-1945从潜流到激流)
内容
编辑推荐

《红岩儿女》:一部记述“国统区”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史篇,一部填补中国革命史上一方空白的著作,一部记述上个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群体抗日救亡、反对专制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的纪实著作。这部著作分第一、第二两部,共140多万字。本书为第一部,大体上记述了从皖南事变前后到日本投降这段时期(1940-1945),在黑暗中摸索、寻找救国之道的国统区的青年们,在南方局的指引下,逐步从分散、凌乱状态走向会集、觉醒,并形成了一支爱国民主力量的历程。

内容推荐

“红岩儿女”,说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为反抗高压专制统治活跃在爱国民主运动第一线的一代知识青年。本册为第一部,叙述的是抗日战争中后期这一代人的事情。那时,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反动当局重新捡起抗战前那一套独裁统治的手段,禁锢人民群众的救亡活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绝不容许借口抗战压制民主。为了抗战胜利,必须争取民主。在当时的情势下,他们看到也亲身体会到,红岩,也就是中共的南方局,是坚持全民团结、坚持民主政治的,是最了解和理解青年的愿望的。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求红岩的帮助。红岩也真正把这此青年当做自己的儿女看待,既尊重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尽力支持他们的活动。起初,青年们主动进行串联、聚集、学习、奋斗,只能是“潜流”,也就是地下活动。渐渐地,队伍在扩大,力量在成长。到1944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潜流”终于冲出地面,成为不可阻挡的“激流”,冲破了“大后方”黑暗沉闷的局面,兴起了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目录

从潜流到激流(1940—1945)

忆旧游引[代序]朱语今

序张黎群

红岩;在狂风暴雨中屹立

冬天,冬天,冬天

绵阳两年:寻觅,冶炼,遭难

流浪,流浪……

从东海之滨到嘉陵江畔

黑夜里响起号角

为狱中的民主斗士祝寿

[附记]从“青年励进社”到“中国青年民主社”

鄂西风云突变

鄂西——红岩——成都

鄂西——红岩——昆明

红岩好儿女血洒鄂西

她带着沉重的嘱托上红岩

从鄂西逃亡的一群学生

“就叫‘据点’吧!”

[附记]什么是“据点”?

大学里的第一个“据点”

民主力量在积蓄:中央大学(重庆)

民主力量在积蓄:复旦大学(北碚)

[附记]“海燕之群”读书会(复旦“据点’’核心大半成员的来历)

民主力量在积蓄:成都华西坝

民主力量在积蓄:西南联大(昆明)

民主力量在积蓄:浙江大学(遵义)

民主力量在积蓄:武汉大学(乐山)、同济大学(宜宾)、东北大学(三台)

红岩的一群小儿女

春风吹又生

祖国在危急中

“双十一”:初冬的春雷

“民协”——民主青年协会(成都)

“民青”——民主青年同盟(昆明)

[附记]工人读书会——“民青”第四支部——“工盟”

“新青”——新民主主义青年社(重庆)

[附记]另一个民主青年同盟(UDY)(复旦“新青”秘密联系的一个民主青年组织)

从“团契”到“创造社”……

老师和学生之间

“五四”的灵魂,回来吧!

《大学新闻》

《中国学生导报》

遍地撒播民主种子

到农村去!

震撼山城的胡世合事件

[附记]一个知识青年与工人“据点”

嘉陵江覆舟惨案

到解放区去!

崎岖惊险两千里

短暂的欢乐和沉重的忧思

红岩儿女的引路人:刘光·朱语今·张黎群

试读章节

双江流锦,群峰绕翠,夕阳笼罩山城。

樯桅似林,波涛如泻,峦重屋叠千层。

犹忆红岩灯。

遥想当年事,梦回心萦。

折冲樽俎,慷慨陈词语铮铮。

独夫残暴堪惊。

愤皖南喋血,塞北风腥。

刊首题诗,都门卖报,横眉冷对刀兵。

危难见丹心。

指雾散雪化,翻作涛声。

江海长流万古,人间寄深情。

——冀汸:《望海潮·重庆山城》

红岩灯,一代知识青年在沉沉黑夜里仰望的希望之光。

独夫民贼的专制统治,穷凶极恶地对待要求坚决抗日、实行民主的爱国青年和人民大众。弥天大雾笼罩着山城,却遮掩不住红岩的光芒。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抗日与妥协,团结与分裂,民主与独裁,两相激斗,涛声如雷,山鸣谷应。

嘉陵江的涛声,长江的涛声,嘉陵江和长江汇流的涛声,在群山之间回旋震荡,应和着时而悠扬时而沉重的川江号子,呼喊着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人民的苦难和愤怒,激荡着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心灵。

江南风雨黯中华

AAAA——标着特急符号的电报,交到周恩来手中。

那是1941年1月13日夜间,在重庆化龙桥虎头山下,《新华日报》正在举行创刊3周年纪念活动。与会的人们都注视着周恩来手中的电报,注视着他突然变得严肃而愤怒的面孔。

他沉痛地宣布:新四军皖南部队在北移途中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突然袭击!

恰在这时候,电灯突然熄灭,四周一片黑暗。

在黑暗中依稀可见他屹立不动的身影。他坚定沉着,意味深长地激励大家:黑暗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怎样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不但遇着光明不骄傲,主要是遇着黑暗不灰心丧气。只要大家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并且在黑暗中显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胜利是会到来的,黑暗是必然被击破的!……

恰在这时电灯又亮了。原来是电路临时出了故障。但人们激愤的心再也无法平静……

红岩气氛紧张,沉重,警惕,焦急,急切地等待皖南的后续消息。4天之后,1月17日深夜,全体人员仍集中在二楼过道静静地等候恩来同志从城里归来,期望他带回皖南新四军化险为夷的消息。急促的脚步声从楼下传来,恩来同志上楼后看见大家期待的眼神,立即站住。几天来,他为了解救新四军,多方奔走交涉,显然疲惫消瘦了。他紧握拳头,向大家悲愤地报告了新四军军部遭受围歼的经过,并且告诉战友们,就在今晚,蒋政府已经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悍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甚至宣称要将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他愤慨地说:新四军何罪之有!这是顽固派的大阴谋!他环视了一下,然后冷静地分析了时局发展的两种可能:国共两党藕断丝连的局面既有可能维持下去,也有可能一刀两断,全面破裂。我们要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局面,随时准备反击反动派突然袭击,准备被捕、坐牢,甚至被杀头!不管形势怎样严峻,我周恩来总要和同志们在一起!为了鼓励大家保持革命气节,他诵读了叶剑英1940年在红岩写的诗:《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他为应付危局做了周到的安排。同志们紧急行动起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刊登着周恩来悲愤的题词的《新华日报》,周恩来的急就章《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传单,经报童和许多青年学生奋战,冲破重重封锁,飞扬在大街小巷、学校、机关、工厂、农村……P1-2

序言

忆旧游引(代序)

朱语今遗作

[本书编著者附记]原南方局青年组主要成员朱语今同志,生前关心着记述当年南方局领导下成长和战斗的一代青年平生经历的书稿的写作。而今,他于1988年秋天仙逝之后,岁月已经飞度了十几个春秋,气候又经历了几番风雨阴晴。此书的编写,无法再得到他的指教。他关怀此书的主旨,则在他遗留的几首诗词中有所抒发。谨录其中之一于卷首,不仅作为纪念,且可有助于读者对这一代人的理解。

忆多年往事,

万般情思,乱窜心头。

当大地疮痍,国事沉浮,

少年纷纷投笔,试吴钩。

死生非所计,名利耻追求;

只存一个私愿:改造旧神州。

虎穴猎奇,枪林跃马,

有万千烈士,头断血流。

赢得了胜利,

山河待精心绘绣;

主义须坚持,大同远猷。

又孰料,忧患迭生,

少年旧境疑重游!

怪不?

岂丹心易碎,豪情难留?

革命营里,竞有人学王侯;

或素餐不知羞;

或竟做牛马走,为儿孙谋;

或死盯着一点儿权位物利,争闹不休;

更有那,数不清的旧恨新怨,

结下了多少冤家敌仇!

但回首,看曙色染苍穹,

感年华虽逝,壮志可酬。

且拼却余热,发微光,

迎接爽气高秋。

1980年1月

后记

从最初酝酿写这部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从定下作者,拟出提纲,开始搜集素材,采访写作,至今也将近十年了。红岩儿女这一代人的领路人,刘光早巳于1946年逝世;朱语今、张黎群在此书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也先后离去。接受采访、提供素材的人们,也逐渐凋零,有些人没有来得及把应该谈的话谈完,就匆匆地“走”了,留下许多遗憾(原先引用去世的人的回忆材料曾注明是“遗稿”,后来逝去的人越来越多,看了令人心寒,就干脆都不注明了)。即使一些还健在的,由于年深日久,加以几十年中多次“洗脑”,把当年的好事当作坏事批判、否定,对于自己当年参与的活动,也只留下一些干巴的模糊的甚至是歪曲变形的记忆,具体的生动的情节大都遗忘了。有些人则患了老年失忆症,或者因中风而失语,有口难言。有的人则不愿在书中留下过往的身影,怕又在不经意间惹了不知哪路神仙,招来麻烦,扰乱了晚年生活的平静。我们担负编写任务的4个人,也都已经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渐渐不良于行,难以四处奔波,到应该去的许多地方勘察,找一些应该访问的人交谈。虽然自己觉得已经尽心尽力,但是受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拿出来的这个本子我们自己也不满意,未能符合当初的设想。

书名《红岩儿女》,其实只是记述了当年接受了红岩(南方局)启蒙的那一代人当中一部分人的经历的若干片段。该写而没有写的不在少数。限于能够得到的材料,不可能求其全面、系统、平衡。虽然全书的记叙只及于一部分人,但是可以说他们是红岩儿女那一代人的缩影。他们从不同的起点和出发点走来,逐步走进和涌人爱国救亡和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知识分子的洪流。

编著者无意留下一部正规的史书,总结什么经验教训。这不是青年运动史,更不是某种组织史,也不是人物传记集,更不是扬名记功簿。为了真实和亲切,尽可能采编了一些个人对亲历和亲见的事情的回忆,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究竟是什么?我们也说不上来,大家看是什么就算什么吧。为了行文的方便,无法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它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期望读者按顺序从头到尾阅览。每一篇都是相对独立的,尽可随意抽看。只是希望读者不要用习惯上的某种固定的模式来看待它。读者,特别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读者,如果从中能够知道过去曾经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怎样生活过,奋斗过,希望过,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还有待于一代代人继起追求,编著者也就满意了。

对同一时期的同一件事情,由于人们当时的处境不同,站立的角度不同,当时就难免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秘密工作的情况下,当时又不允许“打通”横的联系,很多情况的透明度是很差的。人们往往只知道自己接触的部分情况,自然容易以偏赅全,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力求参照不同来源的材料,下一点核对的功夫,选择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但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我们也无法保证。欢迎知情者指正。

神话中有一种怪异的力量,在地上画一个魔圈,把人们圈在里面,就跳不出去了。多年形成的惯性思维也会在我们周遭画上某种魔圈,使我们用凝固的眼光看过去的事情。我们竭力想跳出这种魔圈,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大地上,用新的眼光审视过去的种种,但也未必就能跳得出去。对于我们的这种局限,大概还得靠新的一代以至几代青年来打破吧。

现在的青年,特别是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自有不同于以往几代人的追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按照现在的“行情”,预计这书不会畅销。只是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驱使我们无偿地完成这样一件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志们也从20世纪40年代中国青年爱国民主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着眼,为出版这部书不计盈亏。我们非常感谢他们与我们共同担负这项义务。当然希望,这部书不是只供我们这一代人自我欣赏,或者存放起来让蠹鱼啃食;我们仍然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以至后几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鸿沟。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前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这是一条长河,只有上游下游的区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总是可以沟通的。为了共同向往的美好未来,下一代总有些人要从上几代人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经验和教训,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包括他们走过的曲曲弯弯的路,包括他们曾经的受难、奋起和苦斗,以及曾经的幼稚、愚蠢和错误。

此书的出版,也经历了不少曲折。终于得以面世,得益于一切给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的人们,包括红岩纪念馆、重庆党史研究室、中国名人协会、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及所有提供书面的或口头的素材的同志们。我们在此诚挚地致以感激之忱。

附带说一下,拟议中的《红岩儿女》还有个第三部,暂定名为《一生都在波涛中》,内容是红岩儿女中几十个人的“个案”。由于第一第二两部记叙的主要是集体的活动,一些人提供的早岁从不同家庭走向革命集体的心路历程的回忆未能录入;更重要的是,这些红岩儿女在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经历,也是波涛起伏、异彩纷呈的,不可不记。这些不仅对他们自己说是挥之不去的忆念,而且有助于后代人了解今日中国的来历,从崎岖的来路理解如何开辟广阔的新路。我们知道,这样的书出版并非易事,但不管如何,本着为人的良知,总要尽力编写出来,才能心安。这里交代一下,只是想使提供素材的朋友们和读者知道,我们承担的这项工作还在进行,还没有完。只要还活着,决不放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岩儿女(第1部1939-1945从潜流到激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燕凌//童式一//穆广仁//宋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67612
开本 16开
页数 5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7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32.9
丛书名
印张 3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8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