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不久显现了汉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痕迹,而且蕴涵了汉族人民对人生的思索,反映了汉人在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征。汉语和汉文化集中反映了东方汉民族的精神面貌。本书围绕“汉语和汉文化”这一课题展开讨论,从若干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人文特征,寻找汉语词语和汉文化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以求对凝聚汉民族文化精神的汉语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图书 | 汉语与汉文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汉语不久显现了汉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痕迹,而且蕴涵了汉族人民对人生的思索,反映了汉人在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征。汉语和汉文化集中反映了东方汉民族的精神面貌。本书围绕“汉语和汉文化”这一课题展开讨论,从若干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人文特征,寻找汉语词语和汉文化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以求对凝聚汉民族文化精神的汉语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目录 前言 绪论 语言——民族文化的镜像/7 一、“文化”的内涵 二、语言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三、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四、语言是一种文化心理 五、语言是一个个文化的故事 上篇 汉语词汇——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15 第一章 汉语词语——汉民族世界观的最佳阐释者/17 一、时空相融——时间词与汉民族的宇宙哲学观 二、数里乾坤——汉语的“数”与古人的世界观 第二章 汉语词语——汉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33 一、东西南北——方位词与“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 二、安之若命——汉语熟语与汉民族人生价值观 三、以偶为美——汉语的“数”与传统的审美价值观 第三章 汉语词语——汉民族礼仪文化的缩影/53 一、东尊西卑——汉语方位词的礼仪象征意义 二、紫气东来一一颜色词与古代尊卑等级制度 第四章 汉语词语——汉族民俗文化的镜像/69 一、红喜白丧——从颜色词看民俗文化 二、红黄蓝绿——从颜色词看民族工艺的发展 三、年岁春秋——从时间词看农耕文化 四、秀色可餐——从“吃”看饮食文化 下篇 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心理传统 第五章 禁忌委婉语和禁忌文化心理/99 一、“万物有灵”和“谐音禁忌” 二、生老病死的禁忌委婉语 第六章 从问候语的变迁看“民以食为天”/115 一、无它乎?——原始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无恙乎?——贫穷年代的基本保障 三、吃了吗?——农耕时代的生活镜像 四、上网了吗?——现代生活的多样化 第七章 汉语的比喻和隐喻式的思维方式/121 一、汉语比喻的深层文化意蕴 二、影响汉语比喻构成的文化因素 三、隐喻和古典诗歌的意象 四、隐喻和典故的解读 第八章 从汉语构词看汉民族的具象思维/141 一、汉民族的具象思维 二、汉语构词的具象性 第九章 汉语和汉文化之谜解/149 一、东喜西悲——方位词的感情色彩 二、五行与五方——传统文化的对应 三、“东西”表“物品”探源 四、五色与中国戏曲艺术 五、五色和五色说 六、白日与红日 七、九五之尊 八、时、时辰、小时 (附)参考文献和资料/16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语与汉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卓睿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汕头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3681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6 |
出版时间 | 2004-09-01 |
首版时间 | 2004-09-01 |
印刷时间 | 200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2 |
丛书名 | |
印张 | 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