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赫那拉
内容
编辑推荐

神女楚惜刀、鬼新娘goodnight小青、人偶师窃书女子、妖姬暗、魔婴冥灵——驰名网络的五个女子,今以五界之名结盟,携言情、武侠、历史传奇、奇幻、知识悬疑五大领域风雷,催生阅读的快乐之花在你心灵破茧。

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妻子,溥仪的母后,是晚清宫廷里无数人的牵线木偶——叶赫那拉·静芬——末代皇太后眼中的晚清历史。笔者是人称“再世张爱玲”。您不可错过哦!

内容推荐

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妻子,溥仪的母后,是晚清宫廷里无数人的牵线木偶——叶赫那拉·静芬——末代皇太后眼中的晚清历史。

光绪反感,珍妃反衬,因而她只是一个名不符实的皇后。她也并不在乎,只求在慈禧和光绪母子君臣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心满意足。可是慈禧强迫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叶赫那拉家的铁腕女人,光绪又时时误会她陷害珍妃,善良无能的静芬两面为难,幸亏珍妃从中化解误会,才让众人的关系稍稍缓和。

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光绪被禁瀛台,珍妃被囚冷宫。静芬在珍妃的鼓励下决心救出皇帝,让他和珍妃远走天津。不想,计划被慈禧知晓,功亏一篑。

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静芬仓皇西行。一路患难,静芬和光绪推心置腹,两人终于在成婚之后第一次开始了解对方。沉浸在喜悦中的静芬竭尽所能协助光绪:废了候补皇帝“大阿哥”,又促成慈禧“两宫同心”,争取珍妃死后加封,更勉励心灰意冷的光绪重新振作。

只是好景不长,光绪、慈禧相继辞世,把小皇帝溥仪和风雨飘摇的国家都交到了静芬的手上。

目录

上篇 钟粹宫

下篇 慈宁宫

尾声 长春宫

后记

试读章节

她是在光绪十四年选进宫的。

那一次选秀并不像她小时候所听说的一般,亲贵的小姐争妍斗奇,都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相反的,她闺阁那些才艺兼备的女伴们一个个或者病了,或者匆匆嫁人了,或者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都不在选秀的名单上,再余下的,才初选就被撂了牌子。

她问额娘说,这是怎么了。额娘搂着她哭,说:“女儿,你若不是我家的人,娘也真想把你藏起来。”

而她阿玛却道:“什么没见识的话!别家的丫头怎及我桂祥的女儿?万岁爷和静芬是表姐弟,太后是静芬的亲姑妈——静芬生来就是要做皇后的!”

做皇后?静芬不明白。

她家三姐妹中,大姐嫁了镇国公载泽,三妹被指婚嫁予孚郡王的嗣子贝勒载澍,她却因为既不漂亮又少威仪,到了十九岁,还无人问津。

能安安稳稳出嫁已是谢天谢地了,若说做皇后,那就真是笑话了。她还能记得小时候去给万岁爷伴读,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一个字,不敢多走一步路,气得万岁爷直骂:“木头!木头!”

书里不是讲,婚姻大事除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须双方情投意合吗?即使有姑妈老佛爷撑腰,万岁爷又怎会看上她静芬这样的木头?

到了选秀那天,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只是来作陪的:且看那德馨家的鸾、凤二姐妹,明艳照人;传叙家的瑾、珍姐妹,一个是有名的端庄贤淑,另一个又是骨子里透出甜美伶俐。哪一个是她静芬能比的呢?

她木讷地站在队伍的最左边。

姑妈老佛爷在榻上慢条斯理地说,这里有玉如意一柄,荷包两只,选上皇后的,就送玉如意,剩下两个缺,给荷包,立嫔。

年轻的光绪皇帝既羞赧又兴奋,但还是不忘规矩,恭恭敬敬地说:“万事还须亲爸爸做主。”

慈禧懒洋洋地歪坐着,说道:“后妃的选择关系着大清的国脉民命,关系着皇帝的终身幸福,谁堪母仪天下,皇帝自己选择吧。”

这时候,光绪才不再推辞了,擎着那柄玉如意直奔德馨家的凤姐而去。

静芬在心里轻轻地笑。

可是,蓦地仿佛晴空一声霹雳,听慈禧喝道:“皇帝!”

光绪吓得一愣,伸出去的玉如意又缩了回来,回头怔怔地看了“亲爸爸”一眼。

静芬注意到,懒洋洋的老佛爷,眼睛里都是厉色。

她打了个寒战。光绪也颤了颤,悻悻地朝队伍左面移,来到了瑾、珍姐妹面前。

他的玉如意又要送出,瑾姐儿的脸羞得嫣红,珍姐儿的明眸却愈加善睐。

然而,榻上懒洋洋的慈禧却号啕大哭了起来,道:“皇帝,你要慎重——这事情都办不好,怎么治理国家?你太叫人失望了!”

光绪这次不是愣住了,而是定住了,手和玉如意都悬在半空。他缓缓地偏过头去,抬起了目光——静芬觉得这一眼,仿佛一把钝刀划开了自己的脸。她几乎站不住了。而光绪鼻子里哼出了一声冷笑,将玉如意像鞭子一样挥了出去,狠狠砸到了静芬怀里。

静芬吓坏了,接也忘了接,一任那如意直坠了下去,“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她这才扑通跪下,手忙脚乱地拾着满地碎片,哭着道:“奴才该死,求万岁爷饶命……求老祖宗饶命!”

光绪理也没有理她,暗暗动了动脚,将一块碎玉踢飞。

而榻上的慈禧破涕为笑,道:“好,今儿皇帝总算是选了位好皇后——这两个荷包就赏给传叙家的两位格格吧,我看着她们挺心疼的。”

侍立一边的李莲英忙不迭地答应着:“喳——”颠颠儿捧着荷包就下来赏赐。慈禧身边的荣寿大公主即骂道:“不长进的奴才,还不先把皇后扶起来?”

静芬还在哭呢,想自己一辈子也捡不齐这碎片了。而李莲英就在这时跪在了她的身边,尖声尖气道:“奴才小李子,给皇后娘娘道喜了!”

光绪十四年冬十月癸未,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皇帝绍寅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襄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

整个朝野没有震动——这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可是静芬震惊了,神情恍惚,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在鼓乐声中到了家中,又如何接受了家人的长跪迎接——还有印象,临走,姑妈老佛爷拉着她的手说:“以后就你和姑妈做伴,你放心,姑妈不会亏待你。”

而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待家人洒扫正室,迎她入住,她开始梦见盛京的宫殿。

P1-3

序言

有的时候,静芬会做一个重复的梦。

她梦见自己回到了盛京的故宫,本来径直要到清宁宫去,可是谁知道哪里弯错了弯儿,竟转到了凤凰楼的前面。那里蹲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用一根手指粗的树枝挖着凤凰楼边的土地。

静芬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居然在太祖皇帝的故宫里这样放肆?然而见这女孩如此自得其乐地挖掘,她又不忍心去喝止,只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然后她听见阵脚步急匆匆划过她的身侧,有个女人说道:“小格格,你做什么呢?”那个女孩回头笑了笑,把树枝朝静芬丢了过来。

静芬一愣,连忙伸手去接——还好抢得及时,树枝没砸到她脸上。然而,再找那女孩的时候,女孩已经不见了。

静芬跟着也就醒了过来——哪里是在盛京呢?她是身在紫禁城,黑夜,像一只潜伏的猛兽,而她已经是被吞进腹中了。

后记

我为什么写隆裕皇太后

我对清朝的兴趣,其实集中在前期的沙场征战和宫闱阴谋,始于皇太极,终于雍正,对乾隆我都懒得看其风流。晚清混乱,窝囊,我近代史从来考不好,本不该挑这个来写。

但我却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曾经有人挑剔我的小说,说主角都是理想化的,俊美非凡,睿智坚强,妩媚艳丽,温婉体贴。我不服,所以,我特地挑了这个既不漂亮,又没有本事的末代皇太后来写。

但是,在查资料时,我就产生了要为她翻案的愿望——叶赫那拉·静芬,《清史稿·后妃传》里,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是这样说的: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日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日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这里一共就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这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

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运得多了。历史里这样写: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

这还起码说了她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她被害的事,以及光绪对她的思念。

除了正史,更有野史。百年来,人们在各种小说、戏剧里,不断地悲叹珍妃和光绪的爱情悲剧,说珍妃如何如何的美丽聪明,勇敢坚强,而光绪是如何如何的英明睿智,大志不遂。在他们的故事里,慈禧永远是棒打鸳鸯和扼杀改革的魔鬼,而静芬作为皇后,作为慈禧的侄女,则成为善妒,爱打小报告,爱陷害珍妃……一个彻头彻尾令人痛恨的奸险角色。

可是,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儿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静芬就是受了天大的冤枉了。

她,无辜地被选进了宫,无辜地嫁给了皇帝,又无辜地被皇帝讨厌——曾看到一点记载,说光绪其实脾气毛躁,对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发在皇后的身上,动不动就踢飞自己的鞋子,还有一次把死猫放进了皇后的被子里,吓得皇后大病一场……

如此无辜,更要无辜地被后人耻笑。可怜!可怜!

反观珍妃,难道真的就像野史里说的那样好吗?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里面提到,珍妃聪明伶俐,宫廷礼仪一学就会,因此替皇后主持继嗣典礼——和其实和该文作者所要说的慈禧讨厌珍妃是相违背的。试想,在慈禧操纵政府的当时,她不点头,珍妃如何能僭越?更何况,对手还是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慈禧想用来拴住光绪的人。所以,只可能是,慈禧开始十分喜欢珍妃,是后来,珍妃的所为叫慈禧生了厌恶——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欢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厌恶洋人的时候来照相,被杖责,只能怪她不识时务了。

而至于珍妃如何帮助光绪变法——变法的问题究竟谁是谁非,太复杂,这里就不讨论了。值得一提的是“殉难”,有不少资料记载,珍妃在殉难时,开始很“视死如归”,但一见慈禧当真要杀她,立刻就害怕了,哀求起来。怕死,人之常情也。不怪她。只不过,一些野史里把她说成大义凛然,自己跳下井去的,未免附会。

无论如何,在演绎历史时,静芬和珍妃的待遇完全不公道。究其原因,其实浅薄——

苏青在《论红颜薄命》里说:“悲剧的主角总拣美丽动人的女子来当,始能骗取观众的同情,赚得他们不少眼泪。譬如说,剧情是一个男人弃了太太,另找情人,太太自杀了,那个饰太太的演员便该比饰情人的演员漂亮得多。于是在她自杀之后,观众才会纷纷叹息说:‘多可怜哪!红颜薄命。’若是饰太太的演员太难看了昵?则观众心理便要改变,轻嘴薄舌的人们也许会说:‘这个黄脸婆若换了我,也是不要的,死了倒干净。’那时这出戏便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了,主角是那个情人,她的恋爱几经波折,终于除去障碍,与男主角有情人成为眷属了。”

静芬就是这样一个红颜悲剧的牺牲品。

有谁知道,她在慈禧和光绪的夹缝中里凄凉的后宫生活?有谁知道,袁世凯逼官,一个国家好好亡在她手里的经历?

只好,我来替她翻案。

当然,我翻的有很多不尽史实的地方——比如她和光绪的和解,这就是我编造的。一方面是为了她,一方面,也是为了光绪的形象吧。他不是好皇帝,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男人,是个“可怜的孩子”。

还有,这篇“晚清史”,因借着这样一位没见识的皇太后之眼,未免有许多“没见识”的议论。这都是皇太后的议论,不是我的。我是历史的旁观者。

几点检讨和考证

其中有几处时间顺序是不符合史实的——比如,珍妃因照相之事被罚,是在甲午之后,慈禧是热衷洋务的,正是《马关条约》的耻辱,使得她那一阵子很讨厌洋人。珍妃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另一条是废大阿哥和袁世凯接驾。废大阿哥是在开封,而袁世凯接驾已到邢台,顺序颠倒了,皆因我想借此事来写袁世凯的狡猾,所以作“小说家言”。再有,西安变法上谕实际发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此后新政即陆续实施,确切每一条改革是何年何月,我并不清楚,不过,为了写静芬劝光绪振作这一场,我把大部分改革都挪到了光绪二十八年。

大太监李莲英,按照清官档案的记载,应该是李连英,不过,似乎一般小说,甚至连一些晚清宫廷回忆录中都写作“莲英”,故随小说而改。

载洵、载涛的称呼,我一直回避。因为觉得《清史稿》这个地方我没有看明白——两人分明都在溥仪登基之初就封了郡王,一个是瑞郡王,一个是钟郡王,按说,以后的记载都该称“瑞郡王载洵”和“钟郡王载涛”,就好像凡有提到奕勖,称庆亲王奕勖一样。可是,在《宣统本纪》里,载洵、载涛一直被称作“贝勒某某”——难道这两人封了王,就白封的?我也只好称他们“贝勒”了。

张兰德被人说“真是辫子”,还颇为得意。这谜底,文中我没有揭晓。其实是个掌故。说人真是辫子,犹如说人“饭桶”、“害人精”、“禽兽”也。小德张贪财弄权,当此骂。那修建佛殿、水晶佛像的钱,多半都是进了他的腰包。

汪兆铭,即汪精卫也。在这个故事里,他还是热血革命青年,那个愿为“革命之薪”的志士。他和陈璧君的故事,我只是隐晦地提了一下,虽然这时候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确慷慨,静芬也以为他死不投降——但是,多少年后,他“曲线救国”,静芬就没有看到了。

宣统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了爱德华时代。有些文艺作品里讲到英国公使朱尔典伙同袁世凯逼摄政王下野,说“我大英女王陛下如何如何”、“你大清隆裕皇太后如何如何”,大约是想做类比,但明显忽略了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去世这一事实。我这里用“大英皇帝陛下”来和满清皇太后做类比,虽然有点对不上号儿,但是毕竟是历史事实。

潼关老也不来的勤王之军,最后并没有派溥伟去请过他们,是编造的。

静芬传谕解散宗社党,一种记载是1912年3月4日,另一种记载是3月28日。

静芬去世,《清史稿》记载是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即1913年2月22日。未知是何原因,我手中的《我的前半生》里,说皇太后是三月十五的生日,七天后死去。即是3月22日。我起初以为是“正月十五”之误,但静芬的生日,按宣统元年“辛卯,皇太后圣寿节,停筵宴,不受贺”来看,应该是正月十日,还是溥仪正月十四的生日之先。偏偏《宣统皇帝》一书,振振有辞地说:“继正月十四袁世凯派使者为皇上过生日祝寿之后,日子过得飞快,春暖花开的季节,三月,又迎来了太后的寿日。说是‘三月’,其实也是民国二年二月。”我未有见过阴历阳历的差别竟然是阴历比阳历快的。或者,是《宣统皇帝》以《我的前半生》为蓝本,所以两个一起错了?不可知。而且,最大的一个矛盾在于,溥仪坚持说,静芬的生日在他之后,可是正月十日怎么会在正月十四之后呢?大约的一个可能是,溥仪的生日在逊位后,改成了过阳历的——《清史稿》载,“(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子,皇太后懿旨,皇帝万寿节,俟释服后,改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举行庆贺礼。”——则,民国二年时,他在阳历1月14日过了生日,而静芬则在阴历正月十日,即2月15过圣寿节。考证来考证去,只好这样将就了。

瑾妃在《尾声》里突然戏份多了起来,而且完全不似前文的端庄老实。这是根据《我的前半生》所写的。据溥仪的回忆,瑾妃(后来的端康皇贵妃)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学会了慈禧的不少把戏,打太监,骂皇帝,很有一手。溥仪和她有许多矛盾。不过,瑾妃在这里毕竟不是主要人物,正文里无法交代了。

必须承认,在经历了《投海记》和《胭脂马》之后,我依然不能驾驭长篇。

《钟粹宫》篇,充斥着忧伤的情感,光绪朝三十四年,我实际写了二十年。

《慈宁宫》篇,历史人物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前篇的灵魂人物三个倒死了两个,静芬成为历史舞台上一个束手无策的木偶。宣统三年,我的确写了三年。

《长春宫》篇,就是一个无奈的收场,民国二年,和民国三年的一个开头,死尽了,历史还要继续下去。

叶赫那拉灭大清,通常指的是慈禧,虽然实际亡在静芬这里。可是,是谁亡了大清朝,难道就是叶赫那拉吗?

本没有想写成这样严肃的东西,所以,这个题目,和这个隐语,都是败笔。

窃书女子

甲申春闰二月庚申子时二刻  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一日凌晨一点三十七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赫那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窃书女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5355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