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治通鉴/经典点睛
内容
编辑推荐

社会进步,时代更迭,竞争趋烈,压力变大,更有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各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日益增多,使得当代人阅读的目的已经渐渐从占有大量知识,转变为尽快获得重点知识为主。为了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就需要高度浓缩的读物。因此,我们组织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编纂了这套“经典点晴”丛书。所谓“经典”,是说选入的作品都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足以流传千古,当代人必读之书,所谓“点晴”,就是由编纂者对入选的作品萃取精华,探骊得珠,介绍重点,为读者阅读这些经典提供一条快捷通道。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撰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迄今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途述了中国上古自中古1362年的历史。在中国史学史上,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双壁,号称“两司马”。其书特占为翔实严谨,资于治国而鉴于后人。

目录

第一篇: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一、“独乐园”里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清如水、直如矢的司马光

——司马光其人

三、为官从政者的案头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介

第二篇:选读评介

一、千古兴亡多少事

——《资治通鉴》中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

二、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中的治国智慧

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资治通鉴》中治国用兵的智谋

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资治通鉴》中的战争

五、留得清气在人间

——《资治通鉴》中的正气

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资治通鉴》中的宗室之乱

七、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资治通鉴》中的奸佞祸国

第三篇:名言警句

一、为君之道

二、为人之道

三、治国之术

试读章节

要改革,要布新,谈何容易。因为改革就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要涉及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遭遇种种阻力。宋神宗要改革,但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经常称赞他。韩维很坦诚地说:“这些意见都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于是就下了一道谕旨,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

王安石,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政治家。他年轻时,文章就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20岁中进士后,做了几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普遍性的贫困化,而且也认识到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农民不断失去土地。由此王安石认为,宋朝统治所面临的危机是:“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因此,嘉祜三年(1058年)王安石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历史上有名的“万言书”,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万言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回应。因为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了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官回家,过起韬光养晦的生活。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但是富弼等人一再规劝神宗,在二十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这与宋神宗图富图强的意思明显不合,从此,宋神宗不再倚重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要依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诏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赴京了。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请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把他的改革思路写成一份意见书,呈送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更加信任王安石了。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的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便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大权抓了过来。这样,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 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来条例司废止,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都是王安石的学生)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了。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序言

纳素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如同光芒四射的烛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来者从光亮中认识了人生的意义,去者似蜡烛燃尽,照亮了别人。”我认为用这句话来表述我国千古名著《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应该是合适的。

北宋司马光及其助手们前后历时19年,呕心沥血,撰著了《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所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蜚声海内外。司马光本人也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家之双绝——“两司马”。该书共刊刻70余版,而且至今还是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实为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了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论说:“(《资治通鉴》)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阙,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痴迷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遍,某些章节的书页已变得残破不堪。他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都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司马光可说是有毅力、有决心噢,他在四十八岁到六十多的黄金时代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作为一部供皇帝阅览和资政的御用史书,它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详”与“实”。对于历史中重大的事件,司马光必备陈其因果,不敢以丝毫的简率而罔君,这是其“详”;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时间、事物等,作者描写务求其真、其准,不敢以半点的虚假而欺君,这是其“实”。

当然,《资治通鉴》中也有一些封建糟粕,全书主脉又强调帝王沿革而轻视经济,其中心思想是力维正统,排斥异端。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必须注意的。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忙于各自的工作,难得有整块时间来阅读历史著作,对洋洋294卷的《资治通鉴》更是没有时间通读,但人们又有了解--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矛盾。蓝天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经典点睛(资治通鉴)》,就是让人们能在较短时间里对《资治通鉴》有个基本了解,并对所阅读的内容做些思考。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首先对司5光本人的生平事迹作了扼要介绍,不--求全面,只求能反映司马光的人格特点。其次对《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编撰过程、价值和意义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读《资治通鉴》当然要读其内容,为此我们以7个专题,节选《资治通鉴》中的名篇、名段,并加以简要评介。最后,我们节选了司马光一些有名的历史评论,通过这些历史评论,可了解司5光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正是蓝天出版社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战略眼光,策划了这套“经典点睛”丛书。同时他们在此书的编辑、出版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在编著过程中,我们吸取和借鉴了前入的研究成果。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敬祈读者赐教。

李传印

2007年12月于武汉武昌喻家山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治通鉴/经典点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传印//汪高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400531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4.3-4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