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内容
编辑推荐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

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内容推荐

  《点石斋画报》由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所办的点石斋书局于1884年5月创办。每旬1册,每册8页,用连史纸石印,随《申报》附送,也单独发行。1898年8月出版最后一期,共出版了528期。画报的主编吴友如先生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画家,文名也盛,当年上海的新闻出版界许多石印的出版物,都有他的画作和墨宝,上海的十里洋场也留下了他许多风流逸事。对于画报他既是主绘又是主笔,许多画作就是在青楼书寓中完成的。

本系列图书的编著者在《点石斋画报》的4000余幅图画中选择了近400幅,经过重新排列组合之后,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视角,以简洁明了,富于思想与睿智的语言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与解说。

一百多年过去了,吴友如的画作,如今已经卖到了天价,不是工薪阶层所能问津,但是他和他的画师们所绘制的《点石斋画报》,却依然像一座橱窗,向人们展示着我们民族那个风雨如晦的过去。

目录

一、中法战事

二、山云欲来

三、甲午战讯

四、台湾泣血

五、揖别朝鲜

六、以夷制夷

试读章节

发生在1883—1884年的中法战争,是近代西方列强惟一没有获得全胜的战争。

近代中西的冲突,实质上是西方的武力和商力将中国强行纳入西方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这期间,1860年英法联合入侵,导致外国公使驻京和中国政府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第一个标志性事件。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则是中法这场打了将近一年的战争。法国人的目的当然不是一口吞掉中国,用法国人的话来说,只是要使中国的边界更加清晰,也就是拿下原来中国的藩属,彻底毀掉老大中国固有的朝贡体系。

虽然说,这场战争法国人打得并不顺利,在某些部分还相当的吃力,甚至利用中国人不懂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弱点,使自己明显更加强大的战舰与中国兵船停在同一水域,并采用偷袭这种鬼蜮伎俩才取得了战绩,在当时就为西方舆论所不齿。但是,如果在中国的谅山大捷之后,战争还继续打下去,肯定不会如当时的朝野舆论和后来中国的史家所述,中国会战而胜之。人不是算命先生,战事的发展如何不好假定,但以当时国力和军事实力而论,最后的结局不利于中国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李鸿章所主张的“见好就收”,其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正是这种选择,使法国人得到了他们战前所期望的全部:拿下越南,开放广西和云南,使法国的势力渗入中国的西南,以避开当时强势的大英帝国。同时李鸿章也结结实实地背上了卖国贼的恶名,从此而后,无论官有多大,爵有多高,受到多少外国人的尊重,“李二先生是汉奸”已经成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定评。

不过,毕竟这是一场中国人可以说事的战争。按当时的标准,不仅西南的涂山之战是胜利,而且台湾之战、镇海之战都可以说是胜利,尽管在这两次战役中,中国人所吃的亏还是要大一点,但法国人毕竟没有为所欲为。

战事是民间传闻最活跃之处,而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而民族主义也是争取读者的最佳武器,所以,我们看到了如下的一批图画版的战报。

[甬江战事]

此图说的是法国侵犯镇海的形势。(1883年)正月十五。镇海口外巴夏尔号等4艘法国军舰进犯镇海炮台,清军还击。击伤一艘敌舰后,敌人撤退。二十七日,法舰再次进犯,炮击一废旧炮台。未见还击,以为有埋伏。加上港口窄小,最终法军撤走。侵略意图未能得逞。

法军在镇海战果不佳,除了清军的装备有大的改善(比如炮台已经有了比较坚固的顶盖,不像鸦片战争期间那么容易被击毁)外,更重要的是法国海军陆战队的能力有限。

[忠勇水兵]

法军进犯镇海口之时,镇守招宝山炮台的指挥官吳吉人勇敢非常。为了抗击敌人。他亲带亲兵化装成渔民前往法国舰队刺探敌情,返回时被法国人看破。他面对敌人的射击,谈笑自若。画家评论说,当年呂蒙白衣渡江莫过于此。

每次对外战争,都有英雄事迹流传,虽然事后考察,往往有可疑之处,但在当时却不仅鼓舞人心,而且供人谈资,增加了多少茶馆的生意。

        P1-P5

序言

最早知道《点石斋画报》,还是下乡的时候没有书读,被迫啃《鲁迅全集》,从鲁迅那里得知的。当时由于时间过多,而可读的东西过少,所以能读的都一律读得非常之细。鲁迅提及《点石斋画报》不过寥寥数语,我却由此知道了在上上个世纪末,中国大多数士子还在捧读高头讲章的时候,上海已经有了一个中西混杂的画报,虽然画报上的图画得跟“老莲叶子”似的,但毕竟给当时的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事情。当然,在鲁迅看来,画报的主笔吴友如和他的画师们,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上海洋场上的妓女卖春、流氓斥俏倒是画得很入神,画起洋人洋事却相当生硬。

《点石斋画报》由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所办的点石斋书局于l884年5月创办。画报的主编是吴友如先生。吴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画家,文名也盛,当年上海许多石印的出版物,都有他的画作和墨宝,上海的十里洋场也留下了他许多风流逸事。对于画报他既是主绘又是主笔,许多画作就是在青楼书寓中完成的。当时,他麾下的画师还有张志瀛、田子琳、金蟾香、何明甫、周慕桥、金耐青、戴子明、顾月洲、贾醒卿、吴子美、李焕尧、王剑、金庸伯等人。

《点石斋画报》出版的初衷,主要是“画说时事”,所以每每随着《申报》发送。所画的时事新闻,也往往跟《申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申报》是中国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报纸。直到民国年间,江南乡下的农民,提到报纸,就认为是《申报》,要包油条,就会叫道:拿张“申报纸”来!当《申报》跟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有点小小的过不去的时候,竟导致蒋的大恐慌,居然要派特务将《申报》的老板史量才暗杀掉。

《点石斋画报》从1884年创刊到1898年停刊的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申报》的后任那么大的勇气,敢跟政府当局过不去,不过,作为华洋杂处、西风东渐的窗口的上海的一份时事性的连环画报,所画所言,不能不印上那个东西冲突激烈、民族危机日深的时代的烙印。可以说画报像一个巨大的橱窗,既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关西方的种种事象: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量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事实上,在那些年月,国人印象中的洋人形象,礼帽、手杖、西服、领带、坠地长裙,至少部分来自于《点石斋画报》。这些东西在画报停刊以后,在清朝的新政时代,居然都成了“文明”的象征,礼帽成了文明帽,手杖成了文明棍,不一而足,成为中国人向西方看齐的标准之一。

《点石斋画报》存续的时代,恰是一个中国国难日深的岁月,光是大仗就赶上两个: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无疑,画报的画家们是爱国的,而且爱得很激昂深沉,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国人勾勒了一幅幅中国的胜利图卷。可惜,他们所深爱的国家,却每每用失败和割地赔款的现实来回报画家的激情。

一百多年过去了,吴友如的画作,如今已经卖到了天价,不是工薪阶层所能问津,但是他和他的画师们所绘制的《点石斋画报》,却依然还像一座橱窗,向人们展示着我们民族那个风雨如晦的过去。

          张鸣

         2005-5-1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鸣//袁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73680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4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3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