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关小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若荷身上集中了广州众多的文化因子,堪称广州文化的独特代表。她深谙中国文化又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文化,既固守祖业又与时俱进,既顽强不屈又逢事变通,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广州这个最早得欧风美雨的古老商埠的文化特色,至于她一生所经历的爱情悲欢、家境沉浮,无不与这座城市百年以来的沧桑巨变息息相关。作品中的风物人情:西关大屋、粤剧粤菜、骑楼商号、荷花荔枝、香云绸衫、珠江船筏让我们领略了广州绵远的古风遗韵。

目录

序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  张浩文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跋一

跋二

后记

试读章节

天色有点灰暗。云层灰扑扑地挂在树梢上,遮挡着秋天的阳光,光梭一会穿越下来,一会又晃射回去,抖动着寒意将至的灰不溜秋。

午后,深长的巷子在灰朦朦中延伸,沉入小憩中。青石板有点回潮,东一斑西一斑地留着水渍。若荷婆婆一路走来,脚步小心翼翼,怕踩痛什么似的。她在拐角处停了下来,耳朵像有点重听,的橐的橐的脚步声忽闪一下躲了起来,好像捉迷藏一样,可空荡荡的小巷一个人影也没有。从蓬源上街到蓬源下街,几十年的人生一晃悠就翻了个个儿,再也回不去了,她站在这里,视线曲曲弯弯兜兜转转也看不见从前。但是,刚才的那个人,刚才那个人站在莲香楼骑楼柱下的那个姿态,让她的心雷击一样地弹跳起来。如同有什么粗蛮的力量一下子把包裹记忆的纱幕撕破,就是那个人吗?刘可风,那个把她处子的纯情曾经擎举起来,又失惊无神摔碎在尘埃中的偷心负约之人,那个把她的血脉情缘抽刀斩断绝不回头的无情无义之人,那个曾经深情款款却又是传闻中胡混放荡的登徒子,那个让她立下毒誓永不相见却又时时梦回惊心无常出没的幽灵。

记忆是需要勇气的,岁月的流逝并不会容忍最初的美好。P3

序言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广州的印象是这样的:这是中国最商业化、最欲望化的城市。这样的印象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与最早的花花绿绿的走私货、遍地开花的三资企业、财大气粗的港客港商、声嘶力竭的粤语流行曲相伴共生的。因为地域和文化极为近似,广州差不多是香港的克隆和影子。

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的法则是进取和实在的,一切当以财富的占有为衡量的标杆。这既是一种成功的召唤,也是一种生存的压力。这就像在牛的面前悬置一把青草,牛满拽着重轭一路狂奔。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人的行为和情感都会被大大简化,大家不会做与财富增值无关的傻事,也不会动物质享受以外的念头。就连最不可能与利润相关的文化也被做成了最能赚钱的文化产业,你不能不叹服广州传媒业音像业商业化运作的高超技巧。

这当然是我对广州的一种想象,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阿莲,才知道想象毕竟是想象。阿莲是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首届文学理论评论家高级研讨班学习时的同学,她给我最鲜明的第一印象是她的服饰:很多时候她都是一身合体精致的黑色套装或套裙,这不但在一群花花绿绿的女生中特别显眼,也与我对广州的浮华想象不大合拍。

阿莲的第一次公开发言也让我略微吃惊,那是在有中国作协领导莅临和北京许多媒体参与的我们班级的首次讨论会上,她不是被事先安排的(为了保证讨论主题的分配也保证讨论话题的非敏感性,对发言者进行了认真遴选),而且发言时的情绪也很激动。她当时谈论话题是有关知识分子的道义承担和文学的责任伦理问题,她对消费时代作家灵魂的苍白和文学精神的沙化痛心疾首。我之所以吃惊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市场化程度特别高而且文化工业又特别发达的城市里的阿莲,竟然不认同文化工业的逻辑:一切文化产品,包括文学其实都可以而且也必须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都必须遵循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一般规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文学被商品化的过程中,出现工匠式的作家(所谓职业化的写手)和时尚化的作品(所谓有卖点的畅销书)实在是很正常的。她不但不认同,而且显然是表现出愤怒了,否则不会抢得一个发言的名额.以至于让所有参加会议者都有些愕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的了解就渐渐加深了。我知道阿莲是一位博士,而且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本行是从事文学创作的,读博对她而言完全是出于兴趣,这一切与评职称、提职务、分房子、涨工资无关,这与目前盛行的功利式读博完全背道而驰,也与算计投入产出的市场化规则南辕北辙。

我认真地阅读了阿莲的作品,到目前为止阿莲已经l出版了十几本书,涉及散文、随笔、小说、评论和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就著述的丰富全面而言,这实在与她的年龄、与她的阅历、与她娇弱的身材不相称。就其作品的内容而言,我越读越觉得与她所在的喧嚣躁动的广州城十分不相称。

在阿莲所有著作里,散文随笔占绝大分量,读阿莲的这类作品,犹如潜入幽深的湖水,透明、清冽但又有一丝负重的憋闷,阿莲在她的文章中敞开自己悠渺的思境。细微地捕捉自己灵魂的每一次悸动,不停歇地探寻精神困局的出口。其文字的宁静、沉潜、渺远、决绝,使你绝对无法把它与一个年轻而柔弱的岭南女子联系起来。每当我从阿莲的作品中漫游出来后,我都会如释重负地叹出一口气,这时候我总要设想阿莲创作这些文字时的境遇和状态:难道在温暖的台灯下凝神静思的阿莲看不见其实就在她窗外不远处闪烁的妖艳的霓虹灯吗?听不见一入夜就在这座城市到处流淌的酒吧夜总会的浅吟低唱吗?

阿莲不止一次地给我说过,她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看她的文字,我相信她的所言。这种文字的纯净、幽婉、飘逸,真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样的文字是对抗时尚的,是增加人的精神负累的,是让人不轻松愉快的,因而也就是很难流行的。有时我很怀疑这样的文字会否产生在广州?可不容质疑的事实是,阿莲就生活在广州!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两个形象:堂吉诃德和西西弗斯。在有些人看起来他们是非常可笑的,在我看起来他们绝对是非常悲壮的。可在阿莲看来,她莞尔一笑,这些都是极其平常的。我看到的那个浮华的广州固然没错,但在浮华的底层还有厚重的积淀,就像一片喧嚣的海洋,波峰浪谷的海面固然显眼,但在水底还深藏着海洋生物。喧哗的海浪当然可以嘲笑鱼儿虾儿没有卖弄自己的机会,旁观者也会觉得它们总在黑暗奋斗是那样的不易,只有鱼儿虾儿自己知道它们其实是十分自在的,是自得其乐的。这才是真正的海洋,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广州其实就是这样,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它既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外地人看广州,因为不能沉潜其中,自然就像在岸边观海,看到的几乎全是浪花汹涌,泡沫飞溅,美丽的海底世界当然不在视域。没有喧嚣与骚动,就没有城市的活力,没有商业化欲望化的急剧膨胀,就没有这个城市短时间经济起飞的奇迹;同时,正因为有阿莲这样美丽的海洋生物,才保持海洋环境的多样性,也保持了海水自我净化的能力。我知道在广州,在流行文化的旋涡里,阿莲是个另类,但她绝对不缺少同类。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人用他们一意孤行的勇气和缄默沉着的创造,才使得这座城市绚烂而有底色、喧嚣而有重音、轻扬而不轻浮。

感谢阿莲,让我真正认识了广州。

就在我们结束鲁迅文学院学习不久,我又欣喜地读到了阿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西关小姐》。如果说改变我对广州印象是缘于我阅读阿莲前期作品的话,那么阅读《西关小姐》将改变很多人对广州的认识,包括就生活在那座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因为这是一部特殊的文学作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塑造了广州的文化符号。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正是文化给该地域打上了鲜明的标记和徽号。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必然在历史中凝结着,那些凝结着文化精髓的悠古事物在今天全球化的强制格式化中已经近乎销声匿迹,然而正是它才是我们的根本,才是我们不至于被文化殖民的微弱的火种,才是我们知道自己前世今生的血脉指纹。

作为文化和文学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寻找、发掘和塑造这种文化符号。陕西的秦腔、山西的票号、安徽的徽商这些年来,已经有很多文学艺术工作者找到了自己地域独特的文化符号并且用形象化的方式把它们固定和展示出来。这种形象化的文化符号一旦出现,就在当地博得了一片掌声,赢得读者观众的热烈欢迎,这让我想起了荣格的原型理论,这种文化符号差不多可以被认定是一种当地民众油然在心却默然于口的文化“原型”。

那么广州的文化符号应该是什么呢?阿莲给我们奉献出了《西关小姐》,一个名叫若荷的西关小姐堪称广州文化的独特代表。若荷深谙中国文化又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文化,既固守祖业又与时俱进,既顽强不屈又逢事变通,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广州这个最早得欧风美雨的古老商埠的文化特色,至于她一生所经历的爱情悲欢、家境沉浮,无不与这座城市百年以来的沧桑巨变息息相关。作品中的风物人情:西关大屋、粤剧粤菜、骑楼商号、荷花荔枝、香云绸衫、珠江船筏让我们领略了广州绵远的古风遗韵。

总之,一个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身上集中了广州众多的文化因子,对本地人来说,她让他们了解了自己城市的历史变迁,对外地人来说,她让他们领略了广州文化的悠久和繁复(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广州的浓郁的商品气息总是遮蔽了它的文化内涵)。她是广州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超越了任何物质成就的冰凉和经济成就的枯燥,永远成为广州感性的、温暖的、媚惑的形象大使,想一想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翠翠,她给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凤凰县城带来了多大的知名度啊,全世界的人去凤凰,差不多都是被翠翠媚惑的!翠翠不用说就是凤凰的文化符号。

感谢阿莲,感谢她的西关小姐,她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历久弥新、妩媚斑斓的广州城,这样的广州城才是本地人自豪的,外地人向往的!

2005年6月海南

后记

当我开始小说创作的时候,有别于散文的写作和论文的构思,总是有入戏的感觉,而戏剧的存在是唯一现在时的在场的艺术领受。一切的展开看似顺理成章,却又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写这种不是现实题材的小说,人物、情节、叙事的语言,仿佛如一匹神骏从时间的深处奔驰而来,与我的生命、与我的感知相遇,活灵活现地证明着,小说其实是一种纷繁的体验与感觉的方式,而非是单纯的经验与逻辑的方式,它是生存美丽而又令人炫目的自我发现,恰巧我在其中,我幸运地在其中发现了自己。叙述强度增加以后,反面更加依赖两个元素,从现实如何进入历史以及从历史如何回望现实。

情节与人物的元素不仅像一棵树的枝干和阳光雨露那样,化合成生命生长最为坚实的东西,内心的诚信在小说中更具有根的意义,是有着彻底的本质的支撑价值,那就是对生活真相的尊重,对生存本质的尊重。虽说这世界本就有着不可言说的以及难以穷尽的秘密,而此中的神秘足以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与敬畏。爱因斯坦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就是奥秘的经验,这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所以,我的写作,自觉就像在远离尘俗的旷野,把那些在墨蓝的土地里和莹白的星空下飞舞着的萤火虫,用存留着我体温的小瓶子,收集起来,让它们的光亮在这种挚诚的供奉中聚结起来、一齐发亮,像一颗飞赴土地之约的流星,在我的书写进程焕发光彩。这样,我的创作是有幸的,我的小说也藉此而有幸了。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这不但指小说,一切的精神创作,唯有对人生基本状况作出了新的提示,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

创作的职责是通过作品让人看清生活的本原,看清生存的真相,看清生命过往中所存在的不同的角色经验。

因此,创作应该是精神性的表达,所有艺术的永恒魅力一定与之有关。文字延伸开去的另一种可能,它所关联的世界远比阅读感悟要大得多,它是一种真正的唤醒。

唯美的王尔德说过:“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却是艺术的镜子。”

只有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才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而创作的使命是探索存在之谜,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

面对岭南文化,确切地说面对广州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传统,我最大的感慨是现有文学对其表达的疲弱以及缺席。广州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扩张发展中不断地日新月异着,现代的生活气息与多元化并存的形态,正覆盖着生存的空间,新与旧的切换好像越来越变得没有关联,这座老城的旧照片一天天黯淡下去,记忆似乎也没有用心着意地去留住时间渐逝的真相和背影。血脉的情感基因与由来已久的心愿,让我对此不能不焦虑,于是,我在积累与储备中确认着我的选择,“你越是拒绝,越是反对,就越是在生活。”(杜拉斯语)生活在一种真诚里,生活在一种本质里,而这不正是我所孜孜以求的吗?我突然发现,作为一个本地人,我书写的意义和恒久性也许恰恰就在这里。毕竟血脉根性的认知是有源可溯的,也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毕竟文化是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是需要衍传和发扬光大的。

这其中,便有了一个漫长的、焦灼的等待唤醒与被唤醒的过程。当一切的准备不无艰难地完成的时候,我发现,从此我已不能轻易地舍此而离去了。这就是意识、爱、判断、责任、担当等等施之于我的作用力。

地理和文化的个性,以及与这些个性密切关联的文学特性,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与格调,是从类型化里区别出来的标识与优势,失去了这种与本土地域文化互为表里的殊异性,事实上写作也很难真正地还原和再现此地的生存真相和人性本质。  从个人创作的整体性来说,无论是追求自身的提高,还是为了摆脱一时的困惑,都不能忽略自身生存的文化底蕴。从经验出发去洞察时势的意志,去勘破生存的谜底,并据此去体恤人的真实处境,这才是写作的根本。社会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的生存经验的紧密融合,才能显示出文学“真正美的东西”,真正有内涵的东西。

所以,我在小说创作中对广州文化的书写和守望,不仅仅是对这个地方的忠诚,而且更是对自身经验和记忆的忠诚。虽然我没有经历过广州的历史,但我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也许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可能便是记忆的拓片衍传下来的某些场面、人生的一段过往、对话和情景,对我而言这些足以构成小说中特殊的叙事话语。只有深入思考,我才能拥有不一样的眼光,收获独特的经验,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众随俗,而形成自己的叙事,而找到自己的发现,从而启动了我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个人这一生的许多命运写照和决意奔赴的方向,有天生气质决定的原因,也总与他所遇到的人和事相关。”这便是我所侍奉的创作追求与《西关小姐》完成的最好注释。所以,我在小说里强调情感、强调命运、强调时世变迁的作用力,这是小说最真诚的也是最宝贵的元素,在阅读中藉此可以去体验生存的意义、体验爱、体验命运的浮沉,从而领悟如何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如何保持做人的优雅与从容,保护内心诚信的定力和尊严,比起活着本身,这就是生存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我所做和应该做且有能力做好的,不过是调动起一切个人的可能性,偿还心债和夙愿而已。

虚构的故事,真实的场景,虚拟的人物,真切的历史变迁,我在小说中描写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广州,描写我心目中的故乡,生命里如此完美,生存又非如此的完美,我在此中发现着真相,并且创作中进行着艺术的完善。  

时间快速地往前流动,我们也身不由己流水落花地往前赶着,偶尔地一愣神一回头,才发现我们司空见惯、不经意地忽略着或者遗忘着的一切,其实已悄然融汇在我们的血液里,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西关”以及老广州也许一直在我心中,也应该在我心中,无论距离远近、感觉强弱,从此,我不会再忽略她的存在,忽略她的美、她的难以言表的动人心魄、她的尽在不言中的悠长缠绕,以及这些所给予我的力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城市也是,感受也是,表达也是。

但我还是伤感的,小说中美好的生命情感、蹇转的人生历程已经结束,怎么样也唤不复现。然而,我依然庆幸,我可以在创作中、在想象中完熟那种体验。因为文学创作,我不再彷徨,也不再寂寞;因为文学,我有足够的勇气与能力承受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欢愉与痛苦,包括所有美好的与不那么美好的。 

让我总是有着心悸之感的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完成竟然是和一段难以言喻的时光连在一起的。在繁杂的事务间隙,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在我开始动手写作的时候,恰巧我被挑选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协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全国理论评论家高级研讨班的学习。这一大段学习听课的宝贵时间,就成了我小说沉潜与写作的恩赐时机。所有与之相关的心路历程、精神之需,既让我不能自抑、也让我永难言弃,这意义已经是超出了小说写作之外的,让我当得起用一生的注视和守候来感念的收获。我不知道我还能走出多远,但我知道我还会写下去。无论今后命运让我呆在哪里,让我在哪个维度以什么状态守望日子,我总在想,鲁院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戳记,当我在文学之途上投递自己的时候,那圆形的分明的一击仿佛从天而降,在我还没有足够的理性去审视的时候,在这种持续开去的有力度的碰撞里,我已经背负起所有的记忆了,也许这记忆堪可温暖今后的日子。

这实在是让人沧桑满怀的。如同我对广州地域文学的书写承诺,“我过去的灵感来自那里,今后的灵感也会从那里产生。”不会被时间遗忘,也不会被距离遗忘。

多长多久的寂寞之途,多涩多滞的移动和赶赴,仿佛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行走,向往与抵达更是不易的行走,一切从来都是有着距离的,一切原来也是有着境界的,偶尔我会回过头来,看着来路上留下的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脚印,像极了和我相关的眼神里那些关爱的祝福,是的,别停下来,往前走吧。所以,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把真诚和感念变成文字,捧在手里,或者与你同行,去到我该去的地方。

梁凤莲

二OO五年仲夏溽热中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要知道广州的历史文化,要去档案馆,要翻故纸堆。梁凤莲在《西关小姐》中,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努力着,把故纸堆里的广州,以文学的方式,复现出来。她说:“作为一个本地人,我书写的意义和恒久性也许恰恰就在这里。”因为这样的努力,让《西关小姐》读起来活色生香。

对于一个作家,叙事写人,“笔锋常带感情”比较容易,但是书写一个城市的风物,笔锋常带感情,无疑需要有对这个城市血脉根性的认知。

梁凤莲之于广州,便如此,

(胡盛春)

一个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身上集中了广州众多的文化因子,对本地人来说,她让他们了解了自己城市的历史变迁,对外地人来说,她让他们领略了广州文化的悠久和繁复.她是广州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超越了任何物质成就的冰凉和经济成就的枯燥,永远成为广州感性的、温暖的、媚惑的形象大使。

(张浩文)

《西关小姐》的问世,对于我们这个习惯于时尚消费的时代,无疑于一坛埋够了岁数的“女儿红”被隆重地搬上了餐桌,芳香、醇厚以及来自时间深处的某些陈旧气息兼糅杂陈,如果你在乎它结构的严谨和经纬的细密,它是不会让你失望的。近百年的城市变化、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以及人事沧桑,以“乱花欲醉迷人眼”的旋舞和演进,总会让你沉陷于作家为你刻意营造的凄美的艺术境界里。

(任林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关小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凤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6184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