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巧女故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是谁施巧计处理万事?是谁善言辞巧解难题?是谁勤思索不畏艰难?浏览全书,自有妙解在其中。康丽编著的《巧女故事》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一册,在对大量巧女故事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基础上,采用更多鲜活的民间因素,讲述了古代一批聪慧的巧女故事。相信当你们在合上这本小书时,心中浮闪的不仅是对巧女聪慧机巧的赞赏,更多的还有对巧女故事这颗盈溢女性重彩的民间故事宝珠的喜爱以及对民众朴质思想的感悟。

内容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康丽编著的《巧女故事》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其中一册,《巧女故事》在对大量巧女故事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基础上,采用更多鲜活的民间因素,向大家展示古代坚贞、聪慧的优秀女性。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巧女故事

第二章 谁的身影在集群中闪现:巧女故事的分类

施巧计处理万事

善言辞巧解难题

勤思索不畏艰难

第三章 巧拙之争,谁在两性智慧交锋中表演

巧女:故事的主角

故事的配角:其他人物的角色类型

第四章 冲突与调试:故事角色的行为互动

角色行为的冲突与协作

角色行为的调试与维护

第五章 故事想说什么——巧女故事中的民间女性观念

利益为先:民间女性智慧观

规范折中:民间女性伦理观

情利交融:民间女性婚姻观

结语

试读章节

五、用小钱巧女善发家

巧女珍惜财物,善用小钱发家的故事也是以展现巧女处事能力为主的一种故事。这类故事叙说的是公公或婆婆如何从多个(三个或四个)儿媳中挑选出接管家政、并能发家致富的接班人的故事。被用来作为测试的难题基本上是如何妥善使用小钱以累积财富的。故事中可供使用的事物经常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如一颗黄豆、三个铜钱、蚕纸等等。这里我们不妨再讲两个小故事,让大家真切体会一下巧女们勤俭持家的非凡能力。

《谁当家》:

从前,有个老头,成天丢三落四,拿簸箕扔笸箩,觉得自己的脑筋越来越不够使唤了。老头有仨小子、仨儿媳妇,他想把家交给儿媳妇来掌管,可是交给谁呢?平时妯娌三个都是光干现成活,也看不出谁最会过日子。他想来想去,想了好些日子。一天,老头把三个儿媳妇叫到上房,对她们说:“你妯娌仨来咱家这么几年了,我没价物件给你们。我还放着三个黄豆,今儿个每人给一个。”

大儿媳妇拿了黄豆,心想,一个黄豆能干个吗?抬手就把豆扔进了梳妆匣子里。二儿媳妇吗也没想,放在火上烧了烧吃了,一边嚼还一边说:“豆是挺香,就是一个,有点不够。”三儿媳妇在窗户跟前刨了一小片地方,把黄豆种上,今儿个看看浇点水,明儿个瞅瞅薅薅草松松土,到秋后,收了有几十颗黄豆。到了第二年,把头一年收的豆子种上,到收秋,收了一升黄豆。第三年,收了五升。

这天刚收完秋,老头把三个儿媳妇叫到一块,先问大儿媳妇:“你那个豆子哩?”大儿媳妇回答说:“爹,我寻思一粒豆子能干个吗?就把它丢在梳妆匣子里了。”二儿媳妇还没等公公问,就扯着嗓门说:“爹,那黄豆粒子,我早烧着吃了,怪香的。”老头听了摇摇头,叹叹气,又接着问三儿媳妇。三儿媳妇说:“爹,我把豆子种上了,头一年收了有几十颗黄豆,第二年收了一升,今年收了五升豆子。这不,我把豆子掂来了。”三儿媳妇说着把黄豆拿给公公。大媳妇二媳妇一看,都臊红了脸;老头一看,乐得胡子直颤悠,当下把二十四把钥匙交给了三儿媳妇。

《选当家》:

在灞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长翅飞,长腿行,有啥本事成啥精。凭耍花样把人哄,终有一日坏事情。”

有位老太太,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在外边做生意,每月捎回不少银子。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老太婆年纪大了,手脚不听使唤了,当不了这个家了。三个媳妇,让谁来当家呢?老太太想呀想的,就把这三个媳妇叫到跟前,给每个媳妇一张蚕纸,说三个月后谁的蚕养得好,就让谁当家。

大媳妇接过蚕纸,心想:要是当了家,不缺银子花,不缺好的吃,人前说话气长,人后做事胆正。二媳妇接过蚕纸,心想:若当了家,就像戴顶乌纱帽,今日这里逛,明日那里游,自由自在的,银子在自己手里掌着,先给私房里存些,不怕一辈子过不了红火日子。三媳妇接过蚕纸,啥也不想,把蚕纸暖在被窝里,一天看三回,三天看九回,又怕冻着,又怕热着,就像经营月娃子一样。

三个月以后,老太太把三个媳妇叫到堂前,问谁的蚕养得最好。大媳妇眉开眼笑,进屋端出两篮蚕茧。那蚕茧又肥又大,连老太太活了六十多岁也很少见过。大媳妇把她如何暖养,如何养大,说得头头是道,十足一个能手。大媳妇刚说毕,二媳妇从自己的厦房里取来一卷绸子,光溜溜的好看,说她不但把蚕养成了,还抽了丝,织成了绸子。只有三媳妇,低着头,红着脸,半天不言语。婆婆问她,她羞愧难言,说:“婆婆呀,我生来就是笨人,不如大嫂二嫂。别说把蚕养好,把蚕纸暖了三七二十一天,连出来也没出来呢!”  老太太听着听着,点了点头说:“老三媳妇,这个家婆婆就交给你当了。”

在《谁当家》中,巧女(小儿媳妇)能够在公公的测试中胜出,凭借的不是应变的机敏,而是对家庭事务的熟悉以及勤俭持家的品行。她没有轻视公公交给自己的一粒黄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黄豆种在窗前,并且辛勤地耕种,这样轻易地战胜了大儿媳原封不动的忽视和二儿媳的贪吃。与前面这个故事不同,虽然《选当家》中,巧女面临的同样是妯娌间的竞争,但帮助她赢得比赛的不仅是勤劳,更多的是诚实的态度。婆婆交给妯娌几个的蚕纸,实际上是无法孵化出蚕宝宝的。然而,由于大儿媳和二儿媳没有亲自暖蚕纸,自然不知道它无法被孵化,所以在测试中,她们拿出的蚕和绸子,恰恰成为说明她们投机取巧的最有力的证据。因此,在这个故事中,让长辈们做出最后决定的不只是巧女的持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她诚实可靠的品性。无论是能够勤俭持家不忽视财物的一点一滴,还是诚实地对待所有的人与事,巧女们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都是符合农家生活理想需求的。

P30-34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巧女故事的讲述同其他民间故事一样,在教育或娱乐的形式下,蕴涵着民众的观念和欲求。故事中每一个角色、每一种行为的设置都渗透着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的思考和愿望的倾诉:面对利益征战,他们既专注于家庭范围内的利益守护,又深切体悟着自身在伦理规范限制下的艰难。如何以才能和理智解决困境,是故事意图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巧女故事,以男性的失败衬托女性的智巧,让女性成为权利的持有者,享受行为胜利的喜悦,是因为传统认知上男性天然的强势,可以更好地映衬巧女,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对男性的打压。巧女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背后,其实都是成败与巧拙的交迭。作为现实境遇的逆向想象,民众赋予女性机智、勇敢和大气,让她们完成主妇应尽的责任,体味情感的自由和持家的重负。同时让她们可以暂时抛却伦理规范的束缚,成为家庭及个人利益的守护者。这是民众所能想到的一条折中之路,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解困方式。

民间故事表述的教益——审美形式,为民众弥补现实缺憾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借由想象的翅膀,百姓才能在巧女故事中,以变通的态度来调整规范的限制尺度和情感的需求程度。现实与想象的交织,曲折地反映了民众心中的欲望和反叛意识,同时也在这种过程中体、现出他们的创造智慧和实际的处理能力。因此,读者朋友们,希望你们在合上这本小书时,心中浮闪的不仅是对巧女聪慧机巧的赞赏,更多的还有对巧女故事这颗盈溢女性重彩的民间故事宝珠的喜爱以及对民众朴质思想的感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巧女故事/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康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427102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6
出版地 北京
225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