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塔的女人--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分裂意识”的角度,对20世纪晚期中国大陆女性文学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整体考察和研讨,并对与此相关的女性生存的一些问题予以探究与梳理。并指出女性文学分裂意识的文化与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化事实的存在,作为裂变、增生的过程,对女性文学及女性自身发展将提供重要的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就20世纪晚期中国女作家文本中的分裂意识做出比较全面、细致的考察,并对与此相关的女性生存的一些问题予以探究与梳理。笔者从考究女性分裂意识的产生原由,到梳理分裂意识的衍变及表现,即女性的雄化意识、性别意识、自审意识的彼此滋生、存在与内在转化。接着透析女性分裂的心理状态,阐明女性分裂意识伴随的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充满张力的过程,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也有着困惑与茫然,因此必然有自恋、自怨、自虐到自省的心理形态。同时阐明女性在写作过程中,存在有女性分裂的现实状态,即母性与女儿性关系的紧张,身体经验与思想的偏离,身份认同对女性立场的隐匿。在此基础上,就女作家面对分裂而通往弥合之路的可能与陷阱,以及对其所做努力与尝试做出相应的判断与推论,主旨在于提出问题与探讨出路。最后,相应总结性地指出女性文学分裂意识的文化与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与文化事实的存在,作为裂变、增生的过程,对女性文学及女性自身发展将提供重要的借鉴。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父权塔”到“女性塔”的蛰居

 一 女性分裂心态生成的要素

 二 女作家文本体现的分裂意识

第二章 女性分裂意识的衍变及表现

 一 雄化意识:揭开女性生存本相与知性立场的匮乏

 二 性别意识:还原女性本质与边缘身份复制

 三 自审意识:女性角色构架与自我泛化

 四 救赎意识:女性欲望与理性自律

第三章 女性分裂的心理状态

 一 自恋

 二 自怨

 三 自虐

 四 自省

第四章 女性分裂的现实状态

 一 母性与女儿性关系的紧张

 二 身份认同对女性立场的隐匿

 三 女性话语与叙事的割裂

 四 身体经验同思想的偏离

第五章 走进心灵的诉说  

 一 谁在边缘地——少数民族女性写作的吟唱

 二 女性叙事与民间叙事、民族记忆——以《太阳部落》为个案

 三 女性身份与宗教、民族文化心理的胶合——以霍达为例

 四 女性历史经验与精神理性——以赵玫佐证

第六章 通往弥合之路

 一 陷阱的存在

 二 弥合的对策

并非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英文目录

试读章节

1.女性欲望的凸显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女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女性本体的欲望,而这一点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空间有关。正如有的论者所述,“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乌托邦理想的崩溃使她们在精神方面变得极为匮乏,但是80年代知识分子对传统体制的批判以及对西方各种现代反叛思潮的引进还是在她们的头脑里留下了模糊印象,或者说,西方自波德莱尔以来反现代工业社会为旨趣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尤其是玛格丽达·杜拉、亨利.密勒、莫拉维亚等人对西方文明社会批判的文学作品,超现实主义艺术与摇滚乐等),成为她们此时此刻反抗社会既成秩序的思想资源。但问题又同时产生……刚刚崛起的社会‘成功人士’已经在‘与国际接轨’的旗帜下引进了一整套以西方现代享乐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诠释,重新规定了财富、荣誉、体面、上流,甚至是享乐的内涵与定义,当人们兴高采烈地夸张享乐和消费至上时,享乐和欲望也已经转换成特定诠释下的某种场景、形式、游戏内容及其规则。”

无疑,欲望与现代性的社会是紧密关联的。而现代性的欲望’就意味着是理性地以无限的未来发展为目标,技术、商业、传媒等一切活动把人们驱向社会化的生活中,但这又是一个相对专业、狭隘的环境,这种现实使个人欲望得以滋生与实现,同时人们更加关注自我空间、内心的生存状况。相应地,人与人之间开始了疏离,把对现实的关注局限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即有限的人情伦理。这使女性文学对现实的透视力非常有限,也相应地使它对现实的理解、表达只能停留于浅尝辄止,不能触及到欲望化现实中个人自我异化的根本。其结果是,一方面,为女性弱者代言要求一种道德和情感的佑护、补偿;另一方面,又在根本上肯定竞争的合理性,把“成功”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这种现实态度,决定了女性文学与当前现实之间的“貌离神合”的联系,而且也决定女性写作是对社会现实浅尝辄止的理解、批判和情绪化叙事模式,为女性文学进入商业霸权文化中提供了基本前提,最终使女性文学成为一种欲望化写作。女性欲望中的爱欲就成为女性写作首先要表达的。爱欲分裂为纵欲与禁欲。压抑的爱欲既有可能成为与文明相抵触的破坏力量,也有可能成为促进我们发展的创造力量。结果,女性爱欲存在异化、分裂和移位,这一切都是在男性欲望化下进行的。作为内在文本张力的欲望的凸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爱的追求

有关女性、男性爱情、婚姻与制度彼此的联系,曾经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女性与男性的关系,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两性关系是通过婚姻形式得以实现的。婚姻制度,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发展到偶婚制,从一夫多妻制发展到一夫一妻制,是通过男女双方长时间的斗争和努力,在对抗与妥协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和谐的结果。历史上,两性问题集中表现在婚姻形式上:是血缘婚还是族外婚?是一妻还是纳妾?是家长包办还是自由恋爱?近几十年来,历史的问题似乎是在人类的进步中得到解决,取而代之的是婚姻问题的实质:爱情问题。”

P73-74

序言

女性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兴奋点与生长点。人多势众的女性作者突破重围走上文坛,以她们敏锐的艺术感觉、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法,叙述着“她们”的命运遭际,喜怒哀乐、欲望与梦想,对多少显得有些平庸的创作界无疑是一种挑战与刺激。女性文学中那些具有“性的革命”意识的作品,抨击着男权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上层建筑中明显的弊端,在推动意识形态和社会的适应机制的纵深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深长思索、可持续性研究的话题。20世纪晚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从观念到成果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已构成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存方式,其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情感和心理的方方面面。

本书作者从“小田同学”到“田泥博士”的身份进化,经历了短短的、对她来说是长灯枯影熬出了些许皱纹的三年。她对女性文学怀有深厚的兴趣,但进入学术研究、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仅有兴趣是不够的。面对繁华的女性文学作品,面对为她开具的杂多的必读的参考文献,从最初的“剪不断,理还乱”,到接触理性的阳光朗照却依然是朦胧勿晰,直至晚来风急,蓦然回首,才有“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框架与亮点的发现,其间也真是甘苦寸心知。我对她和她的师姐师妹,曾以大器(有器度、有气象)、凝重(有思想、有真知)、实证(有博引、有证据)、灵动(有才情、有灵气)的“八字治学方针”共勉,从现有的这一研究成果来看,大体上也接近了上述要求。

田泥抓住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且,又对准了女性文学所呈现的女性分裂意识,以“自审”贯穿始终。应当说,这体现了走向成熟的现代女性强烈而理性的自主意识,能冷静且坦诚地审视自身,发现某种新的精神陷阱,从而获得学术上的独立和自由。在现实人生中,世俗化、传媒化的涌动,女性尽管也分享到了一些“权力”或影响力,然而“女性”二字却往往成为一种招牌和“卖点”,不少女性公众人物浓妆重抹的展示与表演,所体现的与其说是女性意识、不如说是“广告”意识,实质上可谓商业主义对女性主义精巧的“内部殖民”。及目市场,如此铺天盖地对女性的“重视”、“突出”、“吹捧”,并非完全是女性的福乐之音。作为青年女性学者,就需要对形形色色打“女性”牌的言论进行辨析,需要对“女性文学”中所真实反映的自身成长、历史、弱点与局限有所反思有所超越。这是学术的也是文化的一种自觉。

从这种自觉出发,田泥在探悉女性文学中的意识和话语时,所应对的是“这一个”现实世界,而不只是“男人的和女人的世界”。正是这个除了性别关系以外还包括其他许许多多社会的、自然的、人际的复杂关系的“现实世界”,作用于、影响于、撞击于女性,才产生了矛盾重重的分裂——弥合——再分裂的精神运行,也才产生了欲说还休、凝眸处总添一段新愁的文学故事。从这个意义上,田泥所关注和表述的是一种健全的女性意识,看到了以弱势群体的意识重新审视历史、现实和女性自身的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自恋自怨和自我膨胀。作者通过自审而提出的从符号界到象征界的文学吁求,属于审美的飞翔和游荡,明显带有理想的色彩——而女性文学也是不可缺少理想精神的。

本书在论述的过程中,结合许多女作家的作品个案来展开,并采取了具体的话语分析,一般来说,女性文学研究中的话语分析,多取两种向度:一是把话语分析当作通过女性而研究社会问题的工具,这种取向也可称作批判性话语分析;二是研究女性话语作为社会、人生活动的有机成分,考察其过程的展示规律,这种取向则可称为共生性话语分析。作者回应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或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或运用共生性话语分析,或对较复杂的作品的分析时两者兼而有之,从而区分了不同层次的话语空间。不同的话语分析,又都归结到总体的、超出话语本身的意识层面,即击碎以单性别意识去建构女性神话的乌托邦,回到生命的原点和现实的大地。  顺应时代的潮流,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得以中兴,女性文化/文学的研究也正在蓬勃开展。在创作与研究已呈“共性破裂”的当今,在女性文学领域,依然不难发现“多元”的在场不过是一种假象,实质上往往遮蔽着“少数话语”经过权威话语修正以后方可获得认同的事实。我总以为,如果一统学者或读者只尊崇一个.学派的思想,如果人们都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旨定会束缚人的想象力,新思维又从何而来?在“女性”问题上,今天也存在着不少前沿话题,例如:两性平权,性别差异,妇女运动,先进妇女形象,情与欲的自主,女性意象,大叙事崩溃与小作秀扩张,等等,使“女性何为”仍然成为一大问题,也迫使我们进一步反省女性写作的文学性和艺术精神该是什么的老问题。田泥既以“女性”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对女性文学继续保持关注的热忱,那么,“蓄芳待来年”,希望她把这一份内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更有创造性的践行,发出穿越性别时空的新的声音。

是为序。

杨匡汉  

2004年10月12日凌晨三时于北京

后记

当和熟悉的长辈与同辈友人谈及我的论文的时候,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定这个题目呢?再后来,我也不禁要自问,为什么呢?很多时候,有一些事情,是有一种机缘在其中的,我与女性文学似乎也是如此。几年前,我便对女性文学有着酷爱,说不上理由,但就是喜欢,大概世间的很多事情也是不能过多追问的。读博后,师从我的导师杨匡汉先生,严师如父,循循善诱,种种教诲,令我茅塞顿开,才思与日俱增,可以说,我的导师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门,而我则沿着它逐渐走进。女性文学的研究选定,就是得益于我的导师,如果说以前我只是感性的对女性文学的热爱,那么,现在则是从理性上开始,对其真正的贴近。我有理由为之欣喜。 

身为女性,我有很多的感触。女性生存现状,何至于此?我常常一个人在寂静的时候,开始思索,有过迷惘,也有过感叹;有过焦虑,也有过无奈。但种种的感叹与无奈后,我并没有绝望与放弃,我始终坚信,女性是充满着智慧的性灵者,大多的时候,女性不屑于卷入纷争,而愿意固守在心灵的一隅,如果不是现实的逼迫,女性是懒得与这个世界抗争的,但事实上,女性置身于混沌的世界中,就无法避开一系列的遭遇,于是,女性的分裂就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我之间展开,这种生存状态与灵魂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地积累起来的。

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遭遇中西、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撞,在中国文化裂变的大背景上,也开始了自我的分裂意识与形态。如果说整个的文化背景对女性的分裂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与诱发外,而女性自身则是分裂的本质要素。面对外在冲击,女性由被动接受外围环境的浸染,逐渐转向了内在化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在以积极的姿态来反抗,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有诸多的陷阱。20世纪晚期的女性文学将这一女性文化事实,真切地作了记录,将女性的模糊、变动的分裂意识以及弥合分裂的路径,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了出来,而女性写作本身也在抗争、反叛与迎合、强化男权与女权理论的分裂中,体现出了女性书写的分裂真实性。但女性文学也从来没有放弃积极的探索与追求,也没有倦怠在通往弥合之路的种种尝试与努力。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女性文学会拓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尽管其中充满荆棘,但却在接近自己。  

正是带着这份坚信,我在梳理这一段女性心路历程。这其中有过艰难,有过苦闷,也有过欣喜与感喟,不敢有任何的不羁与狂妄,只想能够获得一些女性存在的质素,以嗜女性渴望者;只想能够有所创获,为女性的写作能有几分借鉴;也只想为与男性共筑这个世界贡献一些絮语。至于能否与自己的想望契合,自然不敢奢望,但毕竟我也在做了积极的尝试。

论文付梓之际,我特别要提及我的导师,他为论文做了很多的指导与建设性的意见,同时,给了我很多的信心与鼓励。读博三年,导师给了我在为人、为文方面很多的教益,正是先生厚重的人格与深厚的学养,令我敬佩,也使我耳濡目染,日渐长进。我有幸师从杨匡汉先生,这是我一生为之庆幸的事情。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冯广裕老师的热情与厚爱,他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也要感激本书的责任编辑郭晓鸿,为本书付出了精细、认真的劳作。当然,感动我的还有很多,我谨铭记在心,正是他们对学问的严谨与执著、宽厚与善良,给了我很多学问与人格方面的熏陶,在此一并谢过。

2000—2001年 初稿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年夏 修改於北京望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抓住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且,又对准了女性文学所呈现的女性分裂意识,以“自审”贯穿始终。应当说,这体现了走向成熟的现代女性强烈而理性的自主意识,能冷静且坦诚地审视自身,发现某种新的学术上的独立和自由。  

           ——杨匡汉

本书的突出意义,是把当代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从挥洒激情提升到理解与反思的阶段。……这种研究立场和基本观念使作者较好地把握了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写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与此相关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也得到了真切、具体的揭示。

            ——王光明

20世纪晚期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这一命题突破了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同语言的繁复的沉闷状态,强调了女性主义文学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而对它的深入探讨和考量,对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具有新鲜而积极的学术意义。

             ——程光炜

无论就对当代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还是就本文所体现的方法论而言,本书都为我国目前的女性文学研究增添了新质,其开拓性意义不言自明。

              ——吴思敬

作者选取了女性文学分裂意识作为题目,是很有学术眼光的。……作者的这一发现是在分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这一论证结果的可靠性,不仅使论文显得扎实充盈,同时使我们对女性文学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视界。也就是说女性的自我觉醒与拯救必然伴随的这些经历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同时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孟繁华

本书从“分裂意识”的角度,对20世纪晚期中国大陆女性文学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整体考察和研讨。这一新颖独特的论题,不仅对深化女性文学的理论认识颇具意义,对指导女性文学的写作实践和思考女性自身精神个性发展,亦很有现实性。

              ——李存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塔的女人--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2652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