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妙说三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五百年来,《三国演义》以无数的常识和智慧,以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以生动浓厚的趣味,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教科书。妙说三国,意在解读其魔力,为今人所用。

本书既然是妙说,就有了更多的感悟,有了更多的议论和欣赏。因此,本书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主观评判,说古论今,以期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妙收古今,打破中外,力争做到真实、有趣、有益。所以,这部书既不是学术性较强的考证,也不是基于成败的论说,更多的是结合现今纷纭复杂的人事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人才市场,有感而发。

内容推荐

在历史长河中,贤才林立,名将云集,谋士潮涌,人才辈出,但正如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那样,“以古今人才之聚(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统帅型的、谋略型的、勇武型的、乖巧型的,各色人才,争相登台,争奇斗妍,各逞智能,各显风采。他们是怎样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胜出并走向成功的呢?

妙说“三国”。经过认真仔细的挖掘与总结,进一步领略风云历史、风云人物的精神风采,感受他们的喜乐情怀,体验他们的得失成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这对我们人生理想的构筑,事业的成功,将大有裨益。本书从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入手,领略他们的个性风采及对世事的应对策略,从人物和策略两部分进行妙说,旨在与广大读者同赏共勉。

目录

卷首/1

孙氏兄弟求贤若渴/1

足智多谋的吕蒙/5

既生瑜,何生亮/8

刘备真情得民心/27

唯才是求的刘备/29

刘备留下的教训/36

刘备为什么能白手起家/45

巧嘴诸葛亮,农夫成权相/57

诸葛亮的口才艺术/74

孔明密中有疏酿大错/80

曹操爱才成癖/93

乱世奸雄的奸诈诡谲/1 02

傲失良机的曹操/111

王允一舌胜十八镇诸侯/1 19

王允失策/125

刚做自负的关羽/129

平庸自毁的袁绍/132

自掘坟墓的吕布/137

贪小便宜吃大亏的公孙瓒/1 40

失道寡助的公孙瓒与诸葛恪/142

陈眭“吊丧”救刘备/144

许攸浑水摸鱼巧制敌/1 46

贪而不智的许攸/149

程昱伪书骗徐庶/151

徐氏自行美人计/154

张翼德以假乱真/157

张飞假酒激张邰/160

黄忠、严颜深诱穷追建奇功/162

司马懿识计避祸/164

司马懿逊接都督印/166

司马懿诈病赠曹爽/168

张特计退东吴兵/171

姜维闻变不乱显真才/173

孙亮剖粪辨真伪/175

张赤公刺曹/176

张松失书/180

陈留王三言得帝位/182

李肃兆象巧解诱董卓/184

孔融借势发功难陈炜/186

孙夫人仗势退兵/188

费诗讲史平愤和法正讲史成婚/191

赵咨不辱使命/193

邓芝虎胆剑舌服孙权/195

秦宓辩天长国威/199

宗预的含混艺术/201

亡国孙皓讥佞臣/203

张辽攻心劝关羽/205

诸葛恪聪明尽显祸不远/207

诸葛恪钳人之口,授人以首/210

简雍论案/212

伊机伯智答孙仲谋/213

韩馥烧香引鬼/214

陈宫投人不着/216

刘表徇情亡国/219

曹爽顾家败家/222

张飞醉洒失徐州/225

傅士仁、糜芳饮酒失职/227

董承:马大哈,祸连全家/229

祢衡骂尽天下把命丢/231

黄祖养虎不饱被虎咬/234

庞统才高量小事无成/236

马超疑心铸大错/239

魏延:苦苦争功,几招大过/242

金棒妻子:一语莽撞,祸连五家/244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246

于禁妒功自失/249

庞德:今日若失,明日何存/251

刘辩、曹髦吟诗招祸/253

田丰刚而犯上教训深/256

鲁肃忠厚老实事难成/259

于禁功高私心生/263

借助于人/265

借助于物/277

削弱对方/288

后记/294

试读章节

足智多谋的吕蒙

东吴大将吕蒙在东吴事业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堪称足智多谋的军事大家。建安十七年,孙权遵照张绒的遗书,迁都建业,修筑石头城。吕蒙建议说:“我们应该在濡须河的河口建碉堡,以便有效地抵挡曹操的进攻。”遭到各位将领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在河岸上抗击敌人,可以光着脚上船下船,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吕蒙说:“兵器还有时锋利,有时秃钝呐,何况战争呢?俗语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战场上永远不会有常胜将军。假如哪天我们突然和敌人相遇,步兵骑兵互相拥挤在一起,就是下水也来不及,怎么能及时上船呢?”孙权大加赞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的确是很有长远眼光。”就派了好几万兵士修筑濡须坞。将士们夜以继日地进行施工,在限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任务。不久,曹操率大军来到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到江边警戒。有人汇报说:“远远地看见在沿江一带,插着许多旗帜,可是并不知道吴兵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曹操一听,觉得事儿有些蹊跷,很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领兵前去看个究竟。他们来到濡须口,在那儿排开军阵。曹操正在登高观察,突然一声响动,吴军的船只一齐飞奔过来。濡须坞内又冲出一支陆军军队,冲击着曹军。曹操大惊,匆忙回马时,东吴大将韩当、周泰骑着两匹马直冲上来。幸亏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才脱离了险境。

到了晚上,吴军又来劫寨,双方一直厮杀到天亮,逼得曹军后退了五十多里。曹操心中十分郁闷。这时程昱建议说:“孙权在濡须河两岸建城筑防御工事,很难攻打。我看我们还是先退回许都,再想办法吧。”

东吴大将吕蒙不仅是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善于笼络人心的大家。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就把沿江俘获的蜀军用好话进行安慰,并且都给了很重的奖赏,叫他们喊话骗开了荆州城门。吴军进城后,他立即传令军中:“如有妄杀一人,妄取民间一物者,定按军法进行惩处。”有一天,雨下得很大,吕蒙的一位同乡怕把铠甲淋坏了,就用老百姓的箬笠遮盖。这虽然不是为私用,但因为是私自拿了百姓的东西,吕蒙还是把他杀了。足见吕蒙军法之明。他还广泛发布命令:在荆州各郡,凡有跟随关羽出征的将士的家属,吴兵绝对不允许骚扰,还要按月供给粮米,有患病的要派医生给予治疗。这样一来,使本来十分害怕的蜀军家属都解除了顾虑,对吕蒙的恩惠打心眼儿里感激,都非常安心地过起太平日子来。远在樊城与曹军作战的关羽听说吕蒙袭取了荆州后,派人通使,以打探情况。吕蒙就将计就计,一方面厚待使者,安排他们到馆舍中休息,另一方面,还让蜀军家属都去拜访,向他打听外边消息。有找他捎信的,有让他传口信的,无非是说家中多受吴军的关照,不但精神、财产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且生活安定,衣食也不缺。使者临行时,吕蒙又亲自把他送出城外。所以这位使者回去后,把书信、口信都照样传给了有关军士,他们听了之后都非常欣喜。吕蒙就这样赢得了关羽军队上下军士的人心,致使关羽在回取荆州时,军心尽变,有的开了小差,有的投了吴军,关羽只剩下三百多人,落得败走麦城,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英雄一生。直到十四年后,司马懿在祁山与孔明大战时,还在效法“吕蒙取荆州之计”,善待俘虏,“放归本寨,令说魏将宽厚仁慈,释彼战心”。

吕蒙也是一位善于捕捉战机的谋略家。

因为荆州之争,孙、刘两家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从周瑜到鲁肃,可以说是用尽了各种手段,比如行美人计、假途灭虢、鸿门宴等等,却均以失败而告终。鲁肃死后,吕蒙代替了他的职务,仍然时刻不忘夺取荆州。关羽和曹仁在樊城大战,为吕蒙提供了袭取荆州的大好机会。他给孙权上书奏请说:“现在关羽领兵围攻樊城,我们可以趁他远出的机会,袭取荆州。”这一建议被批准后,便立即开始行动。为了方便军队之间的彼此联系,关羽在长江沿岸遍设烽火台,随时发送警报。吕蒙就避其锋芒,不用公开进攻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化妆术。他挑选会游泳的士兵扮作商人,都穿上白色的衣服,在船上摇橹,却把三万精兵隐藏在船舱里。一面向荆州进发,一面写信给曹操,要他从背后袭击关羽。当船到达荆州沿岸时,烽火台上的守军还天真地以为这些都是商船,就让他们随便地停在了江岸。可是等到二:更天时,隐藏在各船内的精兵一齐杀出,先把烽火台上的军官捆绑起来,又全部活捉了烽火台上的嘹望士兵,使他们无法点燃烽火,吴军就这样长驱直入,神不知鬼不觉地直抵荆州城下。吴军已经夺取荆州好几天了,关羽还丝毫没有察觉呢。

以智取胜是吕蒙最典型的军事性格。

P5-7

序言

据不完全统计,自秦始皇以来,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百七十多位大:赶小小的皇帝。如果再加上自立称王者,人数还会成倍地增长。但在这灿若星汉的众多英雄帝王中,通过自身努力奋斗而成长起来的、最为广泛流传、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固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但他们深远的影响力,更是取决于他们在社会历史风云变幻之际所体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与突出贡献。他们力挫群雄,脱颖而出的成功经验,为后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智慧宝藏。

在历史长河中,贤才林立,名将云集,谋士潮涌,人才辈出,但正如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那样,“以古今人才之聚(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统帅型的、谋略型的、勇武型的、乖巧型的,各色人才,争相登台,争奇斗妍,各逞智能,各显风采。他们是怎样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胜出并走向成功的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再来认真解读《三国演义》,妙说“三国”。经过认真仔细的挖掘与总结,进一步领略风云历史、风云人物的精神风采,感受他们的喜乐情怀,体验他们的得失成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这对我们人生理想的构筑,事业的成功,将大有裨益。本书从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入手,领略他们的个性风采及对世事的应对策略,从人物和策略两部分进行妙说,旨在与广大读者同赏共勉。

后记

经过无数次的对案凝神,经过一个个日日夜夜的奋笔疾书,《妙说三国》终于在2006年7月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同样是带着几分欣喜,几分惶惑。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历史,但又不绝对拘守于历史。是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加以合理的虚构想像和再创造,体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生活感悟。《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带有英雄传奇色彩的历史演义小说,其中固然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宝贵经验。更因为富含军事谋略而受到了古往今来许多军事大家的青睐,甚至被视为一部兵书,指导着人们的军事实践。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又发现了它的商战价值以及谋略攻守等厚黑价值。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也随之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文本研究、版本研究、思想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令人钦慕的研究人才。也就是在这个浪潮中,我不由自主地也“跃身下海”,到“三国”的海洋中恣意遨游畅怀。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我更多地是领略到三国人物的风采,感受到时代的风采,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晃动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风神缅邈的历史俊杰,回响在耳畔的是他们那朗朗的论辩和娓娓的叙谈,浮现在我脑际的是纷飞的战火和浓密的硝烟……在看、听、想中,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溢情的才思与俊爽的运笔,惊叹他那穿透古今的洞察力和精妙无伦的表现力。

《妙说三国》既然是妙说,就有了更多的感悟,有了更多的议论和欣赏。因此,本书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主观评判,说古论今,以期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妙收古今,打破中外,力争做到真实、有趣、有益。所以,这部书既不是学术性较强的考证,也不是基于成败的论说,更多的是结合现今纷纭复杂的人事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人才市场,有感而发。兴国安邦,人才是根本,策略是手段;寻求自我发展,知识是能源,知已是阶梯,巧于应对就是通关的有效证件。希望这部书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可资借鉴的方法,能够给大家一点的启发。

当然,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三国演义》是一座精神富矿,有很高的开采价值”。我们在这里论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没有囊括其中全部的精华。更不敢以见微知著自诩,只是愿意把自己的一点体会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罢了。至于是否恰当,还有待大家的批评。如果其中有什么失当或错误之处,诚望广大同仁不吝赐教。谢谢。

作者

2006年7月31日于通化山城

书评(媒体评论)

这纷乱的“三国”,是文人墨客案头的玩读之物,又是揭竿斩木者的军事教材,本就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而又完美得天衣无缝。千载岁月悠悠,桑田沧海,逝者如斯。《妙说三国》使那一千八百年前的潮流涌动又激荡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每一个成员铭刻于灵魂深处的一份历史情结。

——历史学博士 廉欢

凭吊英雄人物,挥鞭逐鹿,豪情顿生。追忆大江东去,金戈铁马,荡气回肠。《妙说三国》把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还原成鲜活的“人”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三国人物的重新认识,更启迪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来读书和认识世界。

——国家公务员 武宁

读书可以明理,品人可以明心。《妙说三国》能够鉴前“事”之兴裹,考当今之得失,给人生以警示和启迪。

——图书编辑 王非

它诠释了另一种“三国”,叙事说理委婉动听,描绘人物栩栩如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妙不可言!

——网友 瘦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妙说三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淑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4781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6.09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