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朝英主(长篇历史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进行到生死关头的时候,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不是改革的措施,不是改革的方式,也不是改革者的决心,决定改革最后成功的因素是改革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北魏孝文帝的成功变法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本小说以山西北武当山为背景,讲述了北魏孝文帝变法和迁都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他短暂却英明的一生。

内容推荐

山西名山北武当,北魏时期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也是北魏王朝的避暑行宫,更是北魏帝后的狩猎之地。这里流传着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的许多传奇故事。这部小说以山西北武当山作为背景,通过冯太后为文成帝殉情、冯太后鸠杀献文帝、孝文帝随冯太后在北武当避暑狩猎、孝文帝为冯太后守孝、孝文帝改制及迁都等五大版块展开情节,充分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光明与黑暗的较量;英雄与奸佞的较量。充分展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以武兴国与以德治国的大融合。

目录

从历史的源头拷问改革(代序)/1

第一章 杀母立子/1

第二章 冯式家族/17

第三章 火蝴蝶/31

第四章 母子之争/57

第五章 献文帝诛杀李奕/95

第六章 毒杀儿子/116

第七章 计除权臣乙浑/132

第八章 太皇太后监国/148

第九章 冯太后改制/163

第十章 往睿升官/180

第十一章 情夫李冲/188

第十二章 冯太后与孝文帝/203

第十三章 孝文帝大婚/214

第十四章 皇后得病/230

第十五章 迁都受阻/243

第十六章 冯太后驾崩/258

第十七章 孝文帝改革/281

第十九章 胡汉和亲/294

第二十章 贬斥老臣/299

第二十一章 南征北战/321

第二十二章 洛阳花开/335

第二十三章 凌霄宫遇险/350

第二十四章 皇后的奸情/363

第二十五章 后宫的阴谋/381

第二十六章 彭城公主前线告状/396

第二十七章 以孝立天下/404

第二十八章 迁都再次受阻/417

第二十九章 孝文帝迁都/431

第三十章 平定太子叛乱/445

试读章节

黄昏,河南相州,刺史衙门。

内宫大太监王琚身负重要的使命,从北武当山出发,奔波三天,前来拜访在这里担任封疆大吏的李敷。

李敷一看就是个文人,虽然身居高位,可穿着凌乱,极不讲究,满脸自负的样子。内宫大太监王琚进了衙门,见到刺史李敷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生闷气。

看到皇宫来人,而且王琚打扮得像个商人的样子,李敷有些吃惊:

“王公公,您这身打扮,千里迢迢跑到相州来,不是有什么紧要事吧?”

王公公和李敷兄弟都很熟:“真让你说对了。没有要事,我不会离开离宫的;没有紧要的私事,我也不会乔装打扮到相州。”

李敷赶紧把王琚迎到官属里面:“王公公,您先坐下,喝点水,我吩咐人去备饭。到底有什么紧要的私事?”

风尘仆仆的王琚进了屋子,坐到椅子上,仔细一打量,一方诸侯的居室,布置得非常简单:“我这次来,身负重要的使命,一会儿再跟你说。唉,对了,我怎么看着你不高兴啊?”

尽管李敷极力掩饰,王琚还是看出来他刚刚和人发过脾气,余怒未消。

李敷坐到另一边:“河南王拓跋畅仗势欺人,非要把他的两个狐朋狗友安排到我手下来做官。”

河南王拓跋畅是太上皇拓跋弘的兄弟,也是相州地面上地位最高的藩王。

王琚好奇地问:“那是两个什么人?”

李敷:“两个商人。做南北货生意赚了大钱,成天和河南王拓跋畅在一起赌博,彼此有了交情。于是河南王拓跋畅就推荐到我这里来做官。”

尽管河南王拓跋畅三番五次给刺史衙门打招呼,李敷还是毫不客气地把他拒绝了。

王琚喝了一口水:“你这里有空闲的职位吗?”

刺史李敷:“有啊,一个是濮阳县令,一个是安阳县令。原来的两个县令年纪太大了,最近告老还乡。河南王拓跋畅从朝里知道这个消息,非要推荐他的两个商人朋友来做官。王公公,你知道,朝廷最近下文,以后选拔官员,必须是太学生出身,这两个商人连一天书都没有读过,我怎么答应他们!”

在相州管辖范围内,濮阳和安阳是两个大县,光人口就有十几万,对这两个县的县令选拔,刺史衙门向来非常谨慎。李敷到任后,更是谨小慎微。

王琚进一步问:“你见过这两个人吗?”

李敷想起来那两个猥亵的家伙,心里就特别反感:“见过。他们前脚走,你后脚就来了。”

王琚:“他们来直接找过你吗?”

李敷觉得王琚不是外人,实话实说:“对啊!拿着河南王拓跋畅的条子,还有百两黄金,让我赶跑了。”

大太监王琚:“咱们扯了半天,都是你们相州衙门的闲话。至于怎么处理,你这个刺史心里有数。我这次来,有一件事关生死的要事和你商量。”

一听王琚的话,李敷有些忐忑不安:“什么要事?”

王琚:“你大哥李奕当工部尚书的时候,修建过北武当夏宫。这件事你知道吧?”

那时,李敷还在太学授课,对兄长的事有所耳闻:“知道啊。我哥哥不是因为修建夏宫,亏空过大,被降职了嘛。”

大太监王琚:“最近,这个案子又翻起来了。你也明白,皇上退位,也与这件事处理不好有关。新皇登基以后,主宰社稷命运的鲜卑重臣联署要求彻查‘夏宫案’,要求皇上公布夏宫的账目。你大哥李奕现在非常危险,巨额亏空摆在那里,即使太皇太后出面求情,这次也保不下来了。”

书生意气的李敷立刻慌了:“那可怎么办?”

大太监王琚:“现在太皇太后、太上皇都着急。你想想看,如果李奕出了事的话,太皇太后、太上皇都要落个包庇罪臣的名声。”

李敷的汗渗了出来:“如果大哥出了事,我是不是也保不住?”

王琚:“那还用问。大魏王朝实行连坐制度,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牵连。李奕一旦被抓起来,你也当不成相州刺史了。”

书生意气的李敷,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心也慌了,脑子也乱了,步子也沉了,腿也软了,眼睛也黑了:“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大太监王琚:“在北武当山离宫的时候,太皇太后、太上皇最后想了一个办法,也只有这个办法,可以解救你大哥李奕。”

相州刺史李敷:“什么办法?”

大太监王琚:“大家共同凑钱,把夏宫账目上李奕的窟窿补上。我们认真查了一下账目,夏宫总共亏空一千两黄金,李奕变卖所有家产后可以拿到三百两,太皇太后垫资二百两,太上皇借款二百两,李奕在朝的亲朋好友借给二百两,只剩下一百两的缺口,大家想来想去,这一百两从你这里解决。因为你弟弟李冲虽然也做官,不过是个县令,拿不出钱来。即使拿出来,也是个跑路费。”

李敷一听,同样发愁:“我知道补上皇家的亏空,大哥就没事了。可是,我别说拿一百两黄金,连十两都拿不出来啊!”

大太监王琚脸色一沉:“你拿不出来,大家就能拿出来吗?太皇太后、太上皇、你哥的亲朋好友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挤出来的。目前,先过了审查这一关,大家就好说了。”

李敷几乎哭了:“王公公,你知道,我就任相州刺史不到几个月,皇家给的那点俸禄,刚刚够糊口,哪里来的上百两黄金?”

大太监王琚似乎生气了,把水杯一摔:“你大哥的命要紧,你的前程要紧,还是掏钱要紧,你看着办吧。”

从来对金钱不屑一顾的刺史李敷,这才感觉到金钱有时候是救命的唯一稻草:“我试一试,到相州的富户家里去借一借,看看有没有希望。”

大太监王琚:“我看没希望。人家凭什么借给你这么多钱!”

刺史李敷下了狠心:“实在不行,我卖……我卖……卖……掉那两个官位!”

大太监王琚:“想来想去,现在对你来说,能变现钱的就是那两个县官职位,不妨先让两个商人过几天瘾,等我们躲过这一劫,想办法还了他们的钱,再免掉他们!”

           P99-P102

序言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改革,分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汉代的晁错变法;汉代的王莽新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冯太后、孝文帝变法;唐朝的贞元革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和眼下正在实施的改革。

抛开目前的改革不说,历史上八次大规模的变法,除了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之外,其他变法,变法者的命运非常悲惨。商鞅变法,商鞅本人被五马分尸;汉代的晁错被车裂;王莽新政导致强大的西汉政权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唐朝的贞元革新,“二王八司马”王丕、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流放;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引发了长达百年的党争;明朝的张居正变法,张居正死后还被拉出来鞭尸;清朝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喋血京城……

所以,中国人说起历史上的变法来,总是掬着—把同情的泪水。

我们的家乡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们曾经提出来一个学术观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就改革和变法而言,古老的山西,也给中国历史上提供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这就是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变法。

对于这场成功的变法,北齐时代的学者魏收在其所著的《魏书》中评价:“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开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逞也。高祖(北魏孝文帝)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北魏冯太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神契所标,故以符为冥化。及躬总大事,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之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高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规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其虚谥也。”

从魏收的评价来看,一场成功的变法,决定因素,除了变法的内容要有利于百姓之外,更重要的是变法者的道德力量,是“良法之变”的前提。但凡一场变法,都是一次最大程度的利益调整。假如变法者不存公心,必然使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最后演变为扶植亲信、打击异己、谋取私利、扰民害民的一场闹剧,这种变法就是“恶法之变”。

汉代的王莽就是因为变法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后推翻了大汉王朝的统治。

北魏皇帝都是鲜卑人,他们长得什么样子,历史上可能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据说,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中,一尊顶天立地的北魏佛像,就是按照孝文帝的祖父、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的模样来雕凿的。这种说法是否可靠,有待后来的学者验证。不过,就冲中国历史上这次唯一成功的变法,足以说明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是两个傲立史书的人物。

北魏孝文帝的变法思想,来自他的祖母口传心授。他的祖母就是谥号为“文明太后”的冯氏。冯太后,说是太后,其实二十多岁就守了寡,攫取权力之后,按捺不住寂寞,与很多男人有染。因此,冯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很多史书都记载她风流成性,甚至风流到用性来笼络权臣,用性来推进变法,用性来处理外交。最可笑的就是,当时的北魏与隔河相望的南齐发生了边界之争,彼此进行了多轮谈判,没有结果。最后,冯太后把南齐的使臣招来,两人一见倾心,床第之欢以后,马上就解决了久拖不决的疆域问题。

我们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关注起这位“变法之母”来的。

冯太后早期实施的变法,从一定程度讲,可以说是“恶法之变”。“恶法之变”的重要特征就是仅仅为了政治目的,进行简单的政改和频繁的人事调整。当然,她变法的动机,除了采纳李冲“政从民生”的建议之外,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变法的手段和过程,带有明显的扶植亲信、打击异己的色彩,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以这么说,在冯太后晚年,变法的恶果已经产生出来。

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之后,再一次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变法。孝文帝与他的祖母不同,他更加侧重于文化方面的变革。迁都城、易胡服、禁胡语、铸汉钱、兴儒学、重人才、使通婚……这一系列文化方面的变革,使鲜卑人从内心深处开始认知汉家文化,最后达到了“太和中兴”的鼎盛局面。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孝文帝成功地推行文化变革,遏制了冯太后变法带来的恶果,有效地化解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今天的洛阳,那高大雄伟的龙门石窟,正以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那个鲜卑王朝的传奇故事。

可以这样说,没有冯太后的吃螃蟹,就没有后来雄才大略的孝文帝;没有淳厚仁义的孝文帝,就不会成就冯太后实施的变法;没有变法,冯太后和孝文帝也就不会成为名传千古的人物。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南北朝对立的几百年间,历来文人和史家都奉南朝为正朔。可是,在冯太后和孝文帝变法的几十年间,崇尚儒学的南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父子相残,君臣相争,夫妻相疑,种种悲剧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而胡人出身的孝文帝却意外地传承了纯正的中国文化,北朝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者和数不清的文化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都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天妒英才,雄才大略的魏孝文帝三十三岁就去世了。在他身后,控弦百万的大魏王朝,一经儒道文化的浸润,无论精粹还是糟粕,不加辨别地吸收。于是,马上豪雄变成了衣冠世人,尚武尚强之风消失殆尽,不可一世的大魏王朝,在孝文帝去世三十多年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分裂、战乱的时期,都是一个即将到来的统一的、繁荣的大王朝的序幕。春秋战国,是强秦大汉的序幕;三国,是煌煌西晋的序幕;南北朝,是隋唐盛世的序幕;五代十国,是清明大宋的序幕……

盛唐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源于北魏。

北魏,起兵于大漠深处的盛乐,后来迁都到平城,也就是今天山西的大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说来也巧,唐朝,也是出自山西。当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夺取长安后,因为当过唐国公的缘故,因此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北魏、大唐,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是一土孕育、一脉相承的。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更是密不可分。在政治制度上,大唐实施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说是照搬了北魏的吏治模式;在土地制度上,大唐实施的“均田制”,就是北魏冯太后、孝文帝变法的结晶;在都城的营建上,长安大兴城的建造,借鉴的就是当年北魏洛阳城的规制;更为重要的是,大唐几代出色的帝王,他们所信奉的“民生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是北魏孝文帝一再倡导的思想。

变法也有“变异”的时候。

变法者,大都是政治强人。随着变法派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很多奸佞小人打着拥护变法的旗帜,削尖脑袋钻进来。他们利用变法者渴望得到社会认可、渴望缓和社会矛盾的心理,阴险地站到了变法者的背后,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拥权自肥……最后的结果,这批阴险的投机分子,攫取了变法的成果,享受到了变法带来的一切好处,最后又把变法者打倒在地。中国历史上,有好多次变法都是胸怀天下的士大夫发起的,最后他们死在了自己倡导的旗帜下。这些变法就因为士大夫的最后缺席,引发了庶民暴动,变法因为“变异”而失败。

变法出现“变异”的情况,在北魏时代就发生了。孝文帝之所以伟大,就是他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这批人的险恶用心,毫不犹豫地处理掉了这批人,保证了变法没有走向“变异”。正是这种政治敏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那些躲在变法者背后的险恶投机者,最后导致民怨沸腾、矛盾激化,皇帝不得不把自己奉若神明的“仲父”王安石罢免回家……

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前期一直是比较成功的;后期,张居正地位稳固以后,同样没有看透躲在他背后的阴险投机家,张居正在他们的蛊惑和肉麻的吹捧下丧失了自我,导致身死家灭,留下了千秋遗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就是我们写这部四十多万字长篇小说的真正目的所在。

        王进刘乃顺

       2005年5月20日

后记

北魏王朝早期都城在盛乐,中期都城在平城,晚期都城在洛阳,这是不争的事实。北魏的创立者是五胡之一的鲜卑人。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稳定边防,将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等五个少数民族迁入长城以内。西晋年间,司马氏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趁乱起事,最早成就霸业的是,位于北武当山脚下左国城的匈奴贵族刘渊,他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汉”。随后,马上的鲜卑人建立了好多国家,慕容氏建立了大燕,段氏建立了西燕,最终拓跋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大魏。大魏立都平城以后,他们崇儒重道,改变了许多习性,可是往来迁徙、四处征战的本性,并未有多大的改变。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总对人数多于自己百倍的汉人充满了恐惧感,他们比任何汉人都明白,正是由于汉人的内讧和分裂,才使他们有了可乘之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少数民族皇帝最担心的是,本民族平均每一个人,就要对付将近一百个汉人,这样悬殊的比例是这些王朝最致命的问题。要想牢牢地控制政权,无非有两条:一条是继续保持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另一条是充分借鉴儒家文化,以儒治儒、以汉治汉。

马上民族保持军事上的优势,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虽然有了固定的都城,可并非每天呆在深宫大院里,而是不停地往来于都城与圣山之间、都城与离宫之间、都城与都城之间。以清朝满人为例,有作为的皇帝总是连续不断地巡游在京城与上京之间、京城与五台山之间、京城与热河离宫之间。通过千里奔波、千里跋涉,使朝臣们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没有王朝的一切。

马上民族对儒家文化的痴迷和贡献,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且提升了儒家文化的品位。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皇帝,几乎都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如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后汉皇帝刘渊、前秦皇帝苻坚、五代时期的后唐庄宗李存勖、金代皇帝金章宗、元代皇帝忽必烈、清代皇帝康熙、乾隆……他们推崇儒家文化,主观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客观上给儒家文化输送了新鲜的血液,最终形成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故乡山西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山西北部的大同,就是历史上北魏王朝的京都平城。北魏时期的冯太后和孝文帝,他们祖孙两代人,推动了一场成功的改革,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人物。

冯太后年轻丧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变法,由于她个人的道德因素,遭人诟病;到了孝文帝,他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君主。北魏变法之所以没有像西汉王莽新政一样遭遇失败,孝文帝的道德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冯太后、孝文帝可能就是这个黑暗时期的两颗夜明珠。这两颗夜明珠照亮了鲜卑人的王朝,也照亮了中国历史。

在读史的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祖孙二人几乎都是那种排除万难、一气冲天的人物。他们的性格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毅力,他们的气质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坚韧,他们的眼光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远大。

用刀剑来形容他们,他们比刀剑更锐利;用烈马来形容他们,他们比烈马更有气势;用雷电来形容他们,他们比雷电更有光彩;用石头来形容他们,他们比石头更坚韧……直到有一天,我们到山西西部的北武当山一带考察,当地的人说,这里曾经叫过龙王山,也叫过孝文山。我们心里一动,是否这个孝文山和历史上的孝文帝有关,查阅当地的资料,果然印证了我们的猜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经常来这里巡游,曾经修建过许多宫殿,至今还残存有许多遗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太行壁立千仞,为天下之脊;吕梁黄天厚土,为黄河之臂;喜欢游山、赏山的人都明白:晋西北武当山不同于山西任何一处名山。它几乎就是一块硕大无比、冲天而立的巨石。所有的泥土只不过是落在巨石上的尘埃;所有的树木,只不过是巨石上的苔藓;所有的云烟,只不过是环绕巨石的水雾……这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比刀剑更锐利,比雷电更光彩,比烈马更有气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座大山就是那两个坚韧不拔的巨人。

难忘北武当,难忘两位冲天而立的巨人。

        作者

       2005年5月于北京玉渊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朝英主(长篇历史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进//刘乃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28079
开本 32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