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主要立足于儒佛道,尤其是佛、道原始典籍的研读,探究和发掘佛、道两家与中国教育历史相关的重要史料,并将三家的史料加以比较分析,另外还仔细研读了各研究大家如梁启超、熊十力、吕徵、汤用彤、陈垣、蒋维乔、赵仆初、任继俞、郭朋、王明、卿希泰等的著作,并将两方面的史料和儒佛道三家的资料结合起来加以认真研究,由此为本书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众多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书中,丁钢将中国传统教育视为一个多元文化结构,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国佛教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点,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对儒佛道三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进行了纵横向比较和关系研究,力图为确立中国传统教育为多元互补结构的发展理论奠定基础,为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观点和方法,并对其后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以及中国教育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的开拓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

内容推荐

丁钢编著的《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国佛教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源流和主要特点,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角度对儒佛道一二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进行了纵横向比较和关系研究。《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力图为确立中国传统教育多元互补结构的发展理论奠定基础,为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观点和方法……

目录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一 

 一、伊存授经: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二、讲学以译经——佛教教育的初兴

 三、东汉帝侯的隆佛与教育

 四、早期佛教教育思想剖析

 五、“禅定”与“守一”:佛道教育思想比较

第二章 融合与分离(上)

 一、三教融合与佛教教育

 二、牟子、康僧会三教一致的道德修养论

 三、由朱士行到法显:求法留学运动之始

 四、讲学之风大盛:南北两大中止广长安与庐山

 五、名僧与名士:寄寓于玄谈中的佛教教育

 六、竺道生对佛教教育的影响:佛性说与顿悟说

第三章 融合与分离(下)

 七、南北朝学校制度中的佛教教育

 八、僧尼制度与寺院教育

 九、都讲制度与复讲制

 十、其他教学形式的演进及对儒家的影响

 十一、比丘尼教育的兴起

第四章 全面确立时期

 一、隋唐的宗教政策与佛教教育

 二、隋唐佛教的传授制度与教育

 三、佛教讲学仪式的确立与俗讲的出现

 四、玄奘:求法留学运动的再兴

 五、隋唐三教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五章 禅林讲学制度——寺院制度与书院制度比较

 一、禅林与书院的组织形式

 二、寺院清规与书院学规

 三、寺院与书院的教学活动及其特点

第六章 余绪与发展

 一、概述

 二、明代佛教教育思想与外学

 三、清末民初的寺产兴学之争与寺立学校

 四、居士佛学教育与近代思想

 五、民元以后佛教专门学校的创办

第七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佛教教育

 一、云南傣族的佛教教育

 二、西藏地区的佛教教育

附录

 中国佛教的宗教美育

 中国佛教教育在国外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853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2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0: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