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出焦虑风暴
内容
编辑推荐

活着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到受苦的意义?此外,您是否从来都不焦虑?

诸如演讲焦虑、社交焦虑、灾难性联想、广泛性焦虑、漂浮性焦虑、分离焦虑、生存焦虑、压力焦虑、自卑焦虑、失眠焦虑、死亡焦虑、疑病焦虑、强迫情绪、穷思竭虑等等,这些不可避免的慢性焦虑与恐惧情绪,是否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

如何在有限的绝望处邂逅无限的风景?

如何在平静中找到成长力量?韩非著的《走出焦虑风暴》将给您答案!

内容推荐

目前,我们身处科学技术与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昌明时代,但每年有不计其数者因持续的无明沮丧与极端焦虑感,最终踏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韩非著的《走出焦虑风暴》即帮助患者踏上科学的自我调心之路,以更多的智慧来重新框视部分各种漂浮性焦虑障碍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蜕变哲学。本书各章节环环相扣,中心思想与策略皆围绕着“慢性焦虑障碍”而展开。将国学中的一些辩证思想,无为思想,性理之法,禅悟,五行能量与一些现代心理学方便法相融合。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

 一、探秘焦虑障碍与初始疗愈心态

 二、识别幼稚性思维——釜底抽薪

 三、探秘气质、人格结构与性心理失衡现象

 四、焦虑背后的家庭教育坑洞现象

调和身心焦虑的十五个策略

 安全感究竟在哪里

 一、习以治惊

 二、围魏救赵

 三、四大定律

 四、擒贼擒王

 五、卸下完美

 六、积阳则飞

 七、打草惊蛇

 八、以逸待劳

 九、树上开花

 十、欲擒故纵

 十一、苦肉计

 十二、女娲补天

 十三、转化压制

 十四、超越自恋

 十五、成为上帝

附录 直面人生压力提高心灵强度

后记 你当前将走向何方

试读章节

不论症状是什么,请接受它的助缘

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心病”可能不是人类在疗愈它,而是它在疗愈人类。一些心病使人们有机会去修正早年自己预定好的那个人生剧本,使人们意识到“失落的印痕”与“未完成的事件”是如何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在这个探索与领悟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领略到因果定律、无常定律、小我防御系统的鬼斧神工,而后为之臣服,放下一些“超我”的执着,开始学会尊重万物、倾听万物,并打破吞忍、压抑模式,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力量。而后依靠更多地认识自我的智慧开始慢慢地回归中道观,从而开启更多的平常心与破斥力。而这时,真正的修心、调心才刚刚开始。

所以,自我修心的第一个正见就是不要再把那些浸淫多年的慢性焦虑障碍当成是“魔鬼”。只要我们把它当作敌人,疗愈就永远不会发生。如同催眠术,即使有些人通过暗示忘记了那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个体对烦恼的分别识依然存在,个体的“患得患失情结”依然存在,并没有从不愉快的经历中得到真正的转识。很多年轻的催眠治疗师对一时“姑息消弭暗示”取得的假象洋洋自得,实际上储存在心灵深处的烦恼并没有因为暗示就消失掉了,或许只是被一种更加魔幻的方式压抑得更深罢了。同样,“焦虑的种子”也是无法被人为消除的,也没有消除的必要,它只能被转化。如同一滴水,我们如何能暗示它彻底消失呢?只能让这滴水融人大海,接受大海无所分别的自然造化与净化,才是最佳道途。而且,当我们在暗示它或转移它时,说明我们在怕它!如果带着意图消除它,便代表我们已经承认它是魔鬼。既然是魔鬼,哪有那么容易被我们消灭,到头来估计是它消灭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消灭了它。

瀑布为什么不会产生“疾病”?因为那段汇入大江的水流不会想要去除高山上的源头。也不会去对抗眼下的深渊,它没有任何对立分裂的意识。它活在整体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从身心系统观的角度而言,或许当一个人活在整体无对立的意识中,即健康的状态;活在分裂的对立意识中,即生病状态。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虽然是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或者说是一名神经症心灵导游,但是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和所有矗立在无常中的人一样,必定要在这片脾气捉摸不定的人生大海上坚定地航行。与许多我所接待过的“病友”一样,我早年的心路历程也不是顺畅的。在青春期,我的内心也经历过几年的迷惘混乱、精神颓废和逆缘压力,然而每每在一些困难的时刻,不少借由自学而来的伟大自然法则像一座灯塔般持续地协助我向内走。当历经了一些逆流而上式的摸索与践行,一些核心烦忧开始发生真正的扭转。而后又在多年心理学专业精进与求知的道途中,借由深刻的实践与领悟不仅了却了残留的心病,也掌握了许多十分有用的“医心术”。此外,在具体的心理疏导工作中,也已经协助不少来访者打下蜕变的基础,且有部分来访者做到了过去从未想到过的事情。蓦然回首,我发现“向内走”的确是所有内在精神本质获得根本蜕变的途径及奥秘,一颗迷惘的心灵越是向外走就越是远离自己,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愈发徘徊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进入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道路,我们就能够让一些烦恼“各归其根”,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看到内在的畅然和律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蛹动式发展和螺旋式升降的,这一条实在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宇宙间没有一种事物是直来直往的,都是沿着蛹动曲线发展的。也没有一种事物是直上直下的,都是沿着螺旋曲线运行的。而且这条定律最关键的是启发世人一切事物有升必有降,不可能只升不降,也不可能只降不升。所以,顽固的卡点一定有机会可以流动起来,低谷前面必是高峰,逆境之终必是顺境。(P8-9)

序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与信息化背景下社会节奏的变化,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心理疾患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糖尿病等疾患,居于前列,我国亦然。心理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俨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便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可见对心理健康的关怀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对国民心理卫生的关注与支持程度会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各种焦虑已经成为人类心灵烦恼中痛苦的浓缩标本。诸如考试焦虑、压力焦虑、婚恋焦虑、愿景焦虑、财务焦虑、教育后代焦虑等。此外,适应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等同样也是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到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焦虑、抑郁、失眠占据心理危机榜的前三位。

但是,许多当事人由于缺乏对这些心理问题常识以及必要的心理卫生资讯的了解,且常常得不到家人的重视与应有的支持,从而耽搁了最佳的干预疏导时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这些心理问题的人群就成了弱势群体。

在心理问题的诸多症状中,焦虑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在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中几乎都有焦虑的成分,因此抓住焦虑问题并及时且有效地加以处理,也许可以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钥匙。

当下各式各样的慢性焦虑正不断侵袭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而心灵成长却注定是一条再教育再成长之路,我很赞赏作者在一些篇幅中不断启蒙读者烦恼究竟是什么,以及让我们去倾听烦恼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如作者所讲的,有很多心理疾病不是人类在疗愈这些心理疾病,而是这些心理疾病在疗愈人类。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针对慢性焦虑的实用操作技巧和正见诠释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个人实践与细致关怀,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推广价值。在心理学自助领域,确实应该多侧重操作上方便简单且易奏效的技巧,而不过分注重于繁杂的理论陈述。

同时,这部通俗易懂的自助书籍还蕴藏了不少积极的人生观与烦恼观,这对心理问题的预防有着积极的意义,许多时候预防的确比治疗更为重要。

作者理论功底较扎实,涉猎广泛,将一些心理学的朴素道理讲得相对到位,非常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提高心灵强度与接纳自己。

作者很重视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荣格曾讲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不管读者通过此书学到了怎样的心理调节法,最终真正助推蜕变进程的一定是源于当事人内在力量的苏醒。相信这部心理学自助作品必定会在人们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的人生道路上投下一缕阳光。

傅安球

2016年2月20日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后记

你当前将走向何方

本书的学习对你而言或许就像是一段登山跋涉的旅程,也即将抵达驿站。然而对你而言自我修心之路才刚刚开始,至于我们最终可以达到怎样的蜕变,完全取决于我们对烦恼认识领悟的程度与精进之心。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无法将许多真实案例的心路蜕变历程逐一翔实剖析,希望你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汲取书中的核心资讯。

你已经知道“大魔助大佛”这条核心信念的重要性以及所具有的惊人力量。若能反复阅读并积极领会部分章节持续传递的正能量与弦外之音,完全有可能在某个关键的转弯处协助自己度过人生的最低潮。

你已经知道了一些家庭教育观念与早年客体互动关系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内在风水与人格禀性,因此在我们对自己的后代的教养过程中,就可以规避掉那些带有恐惧性的束缚,从而让后代避免走自己的老路,这恐怕是传递给后代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你已经知道调和深沉束缚性信念的神奇辅助法(打草惊蛇、积阳则飞等),若能善加珍惜且知行合一此法,或许能够在许多有压力的时刻带给自己意外的惊喜。

你也已经了解有关正念觉察方面的教导,而这些智慧亦是古今中外许多智者们最为一致的科学烦恼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温和的无为而为,长此以往你将渐渐体会到正念品质的深度与广度,它能够带给你的温暖与力量永远比你所想象的要多。

此外,我不认为你读完这本书就能立刻取得惊人的效度,这本书和市面上其他一些自助书籍一样都只是一个助缘,或许当你读了此书后,再去阅读其他书籍会更加通达,也或许当你阅读了其他一些正能量的书籍后,再来阅读此书会有更多的触类旁通之效。总之,随着你对烦恼的不断认识与领悟,最终将不断地为自己打下拨云见日的基础。

诚然,生命是一个过程,成长与蜕变之路更是一个踏实的过程,所有日后深刻的改变皆缘起于最初的微小改变,如道德经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当我们习得了一些科学的辅助性策略与正见时,最好立刻抖擞自己的精神,开始从作息、运动、劳动、精神充实度等方面进行一些合理的调整与安排,因为有时候“一”就是“一切”,小事情中总是蕴藏着伟大的种子。

书籍虽然不完美,但至少已经让一部分有缘人以轻松、方便的方式打开了一些眼界以及掌握了一些调和行动盲点的科学辅助性策略,或许对于一本自助参考书而言,已经足矣。

有个人非常仰慕禅师,但是他却没有决心投到禅师门下学道,禅师问他为什么,他说:“禅法这样精深博大,我能力有限,也没有精力去全部学完它,只好知难而退了。禅师微笑,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愚人在旷野走了好几天,滴水未进,两眼昏花、浑身发热,沿途寻找水源,但一直没找到。突然他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洁明净,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却不想前去取水喝。同路的行人觉得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不是口渴吗?为什么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愚人扯着嘶哑干涩的喉咙答道:“你有所不知,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吗?我怕我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算了。”路人听了不禁摇头叹息:“真是无知的人,多么可怜呀!”听了这则故事以后,那人顿时领悟了,诚心拜倒在禅师面前。

诚然,人类缺乏的往往不是知识和真理,而是学习知识和真理的破斥力。当人在口渴或饥饿的时候会本能地去找吃的喝的,然而当人的心灵饥渴的时候,却在真正可以疗伤的真理面前知难而退抑或与之擦肩而过,当人终于想明白的时候光阴或许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人生的许多成长时刻何必要想得那么完美?多数时候能解我们口渴的水不就是那么几杯吗?

此书避免了晦涩的哲学文化术语,也杜绝照搬各种教条性且老旧的局限性概念,它所呈现的就是一潭真正的心灵活泉。宇宙的确需要你的存在,照顾好自体

我们的头脑会经常被心魔炮制的陷阱所奴役,期许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如果你带一个人去迷宫,真诚地告诉他出口就在进口处附近,他肯定会不屑一顾,他会想既然是迷宫怎么可能轻轻松松的走出去。此时他的头脑巴不得立刻开始绕开各式各样的圈子,最好还能够飞起来,再爬上天花板窥见一番……最后当他真的找到出口时,他的头脑说:我终于完成了,我很伟大,累死我了。

在这个无常世界里有一些复杂的东西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头脑变得简单。不论是西方的精神分析体系还是中国本土的禅学文化,都是如此。

曾有许多智者说:“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时于禅林中,临济喝德山棒,哪有这样啰嗦?然今非昔比,世人着“心魔”后不懂往内,而是更加引颈往外,趋谈玄说奇,趋盖世秘籍,趋不修自通,趋不劳而获……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各种快餐文化与浮夸造作的媒介娱乐文化不断冲击个体灵明的慧根,于是人们的禀性变得越来越喜好经营小聪明,越来越爱“过把瘾”就没白活的价值观,以至于许多儒家性理之法、禅道无为法、阴阳辩证法等本土心理学文化如磁铁反面相斥一样不得契合,亦不得其门。

天地间,没有莫名其妙的“苦”会莫名其妙地,临在,还有苦一定是我们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对,以及不行深。漂浮性焦虑及各种灾难性联想的时常光顾,并非全部是因为现代心理学治疗理论还不够有力量,有时候仅仅只是当事人的一些所知障未破,不知一些很吸引心魔攀附的习性才是心魔春风吹又生的根本因素之一。若能在习性上有所知行合一,身体力行,遵循自己的速度和脚步不断地逆流而上而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够不再懒、妒、恼、恨、过度、不平衡,那么许多既存的心理学策略以及市面上不少优秀心理学工作者或许都有能耐协助当事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外,在这个无常世界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什么都被严苛的计划好。比如一个大胖子因为长期不运动提早多年罹患了糖尿病,家人每天在他下班的时候都强制他沿着一条路线跑两圈。刚开始的几天,大胖子可以坚持,然而一周后他就觉得异常的烦躁,甚至头脑里只要想到那条被计划好的跑步路线就头疼。

因为头脑的僵化思维与僵化计划限制住了许多律动的东西,让许多自然的东西看起来完全丧失了弹性。如果只是为了锻炼,一天中有很多锻炼的片刻,在那个随意的片刻里慢跑一会身体都会感觉到愉悦,而一旦将跑步变成了一种机械化的目的,变得像纳税一样,那么跑步过程中的乐趣便会丧失。一旦过程彻底丧失了乐趣,一个人是不容易坚持下去的。即便勉强坚持下去,总是要以失去一些自然的东西为代价。

许多现代心理学的辅助性调试法,就像是跑步,但是它们没有特定要求你一定要跑到哪里,抑或什么时候出去跑,如果一个人只是在上下班的过程中利用一点时间来跑步或快走,本身在当下就会感受到运动的最直接好处。

不要把心理学的方法在某个时刻催化成我们必须要达成某种理性目标的强烈意图,这样做的坏处极大,施诚者且必定会频繁地体验到失落感。

还记得有一天我们偶然间路过一片海滩或森林时,我们觉得它好美,心旷神怡,对吗?因为那不是在我们头脑计划之中的自然律动,它必定是美的,凡是没有头脑随性干预的片刻,原则上才是最关的光阴。

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人了解了一种积极的思想后,是不是立刻就可以卸掉自己的全部负面思想?我想这是比较困难的,除非他已经拥有一定的成长基础与自律品质,因为如果没有适当改变我们整个生活的作息方式与社会性活动状态,仅仅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理性意识有可能会面临僧多粥少般的匮乏感。自助者与专门接受系统心理疏导的来访者不同,缺乏必要的潜意识梳理与针对性解析,难以从继发性焦虑探秘到原发性焦虑。但如果可以较好地处理掉一些继发性焦虑,本身就已经相当于把心灵伤口做了适当的处理,好处也是立竿见影的。同时,我再次强调对于自助者而言务必要多支付一分心力用于调整自己的生活作风与生活方式,如果这两点没有去积极地调整,单单依靠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自助书籍来彻底扭转情绪背后的心气反应模式,恐怕难以有可持续的稳定效度。

在自助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指南之一就是不断地让个体回归到“自体我”,而非长期活在“关系我”中。从最通俗的自助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自我”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自体我与关系我。“自体我”是我们情绪感受的源头,也是一切内在资源的大本营。“关系我”则是头脑的各种理性分析与小我把戏(也包括在各种人际关系互动中所形成的自我评价),它总是把个体的注意力向外归因或归咎于某种关系的刺激,诸如:我觉得我的问题都是某某人引起的;我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我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命不好;我的问题都是因为那件创伤事件造成的;我的问题都是因为外在不安的生存环境;我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咨询师等等,总之它总是认为自己的问题和外在的人,事,物有直接因果关系。而当我们这么去理解的时候,“关系我”在短时间内看似一个忠诚的盟友,看似是在为个体操心,然而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甚至害处很大。只因为它的躁动与潜在敌意会消耗许多能量,而这些能量都必须从“自体我”那里进行抽调,所以一段时间后“自体我”会感到更加的匮乏与无力。

人们之所以会拼命地逃离自体我,只因为造成他们痛苦的各种感受一开始的确是不舒服的,然而一些解药也恰恰就蕴藏在这份痛苦的感受当中,通过无为的抱持那份感受,经过几段小波峰发展后,感受就会即刻变小,情绪感受度也将随之成正比的缓解,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可它就是真谛。就如同一位高明的采药师所讲,如果在一座山里采到了剧烈的毒药材,附近必定隐藏着另外一种可以“以毒攻毒”的解药。

当个体把注意力回归到对“自体我”各种感受的觉察上,再配合一些心理正见的反复熏陶与提拉,就能够逐步收回心灵能量,而非再把大量的能量用来讨好被“心魔”教育出来的“关系我”。

如果我们能够先来照顾好自体我,那么不论在此书中额外学到了怎样的方便锦囊,都将事半功倍,都将成为走出焦虑风暴的无为法。

最后,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私人建议,若你从此书中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并且感觉还不赖,那么不妨奉献举手之劳,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你认为同样需要的人。因为:这本的诞生是笔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于夜间笔耕不辍,总共投入了约1500个小时才结下的善果,初衷仅仅只是希望能够协助一部分网友缓解一些燃眉之急,并在人生挚友仲恒平先生的志气推动下,才坚定了让此书提前面世的念头,所以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文字磁场中的单纯诚意,而且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只是单纯地阅读一些章节,本身就会有正能量共振的微妙体验。该书虽然无法代替临床中的一些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但是你也很难在一个咨询师那里于短期内学到此书中所涵括的诸多辅助性资讯。一本通过过来人智慧提炼具有经验性的书籍,善加应用即可节省我们大量盲目摸索的功夫。

其次,“随喜分享正能量”是一种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相对高层次的道德愉快,它有助于积蓄自身的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同时心堂也会多一份常驻的柔软之心。我等待着见闻更多的蜕变心灵有朝一日也可以在他人漆黑的人生道路上投下一缕阳光……

最后,为你送上一段祝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这条伟大的自我修心与成长的道途上,有时候注定需要独立的思考、任凭褒贬的破斥力、逆流而上的果敢,就像风儿不怕网罗,莲花不惧污泥。而后在日出与日落之间强有力地抖擞自己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身体力行的贡献,在生与死之间尽量留下一些积极作为,而不枉此生。在这个道途中,我们将会深刻地谛听到美妙的禅音:过往的一切心路历程与人生经历终将协助我们进入更加伟大的自我。宇宙的确需要你的存在,否则它是不圆满的。

大魔助大佛。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中针对慢性焦虑情绪的实用操作技巧和正见诠释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个人实践与细致关怀。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推广价值。在心理学自助领域,确实应该多侧重操作方便且易奏效的技巧,而不过分注重繁杂的理论陈述。作者理论功底较扎实,涉猎广泛,将一些心理学朴素道理讲得相对到位,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提高心灵强度与接纳自己。

——傅安球教授

此书通篇没有使用枯燥冗长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各种沉重的案例上,而是意在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磁场,进而让读者认识到生命的职责与尊贵。相信通过此书的积极助力,能够吸收源自心底深处的直觉灵感与力量,进而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份平静与快乐。

——徐清照教授

全书充满了东方无为的思想,我认为也适合在美国做一些推广。此书中的一些隐意如同一位纯洁的天使,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畅然着、律动着……越过丘壑,越过海洋,奔向星辰,奔向我们心中的美丽天堂。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Engin Ipek教授

如果没能从强烈的焦虑情绪中洞察到烦恼的意义,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荒废一生,抑或后知后觉地遗恨一生,现在不妨让我们利用这些焦虑情绪来获得先知先觉。深入了解自己在何处受阻,以及在那个受阻的地方达成学习并更好地回应“未完成事件”。

——笔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出焦虑风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25608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84
CIP核字 2016168760
中图分类号 B842.6-49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8: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