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1)
内容
编辑推荐

2011年中国选本中的权威力作——《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收录现代散文名作:

《诡异的记忆》、《杰玛央宗的眼泪》、《耳畔萦绕的雨声》、《定西笔记(节选)》、《木镇的黑,有多黑》、《厚武薄文的汗国》、《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自然笔记》、《沿额尔古纳走近蒙》……本书由耿立选编。

内容推荐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收录现代散文名作:《诡异的记忆》、《杰玛央宗的眼泪》、《耳畔萦绕的雨声》、《定西笔记(节选)》、《木镇的黑,有多黑》等。

也许,阅读2011年的散文,也难免不坠入这么两难的境地,走近她,也可能失去她。

散文是最人间的最世俗的,但也是最贴近精神的部分。纵观古今,无论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思索的记录,多是散文体,从《论语》《庄子》《史记》到苏格拉底的谈话、培根的隽语、卢梭的忏悔、左拉的控诉。

2011年中国选本中的权威力作——《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1)》由耿立选编。

目录

序言:散养在民间的文字/耿立

碎花/言子

仙履/周晓枫

杨树/刘亮程

黑狗/刘亮程

诡异的记忆/南帆

火炭上的一滴糖/柴静

大年初一的坏心情/李登建

醒在乡野间的百年书缘/李木生

杰玛央宗的眼泪/嘎玛丹增

欢歌与绝唱/范晓波

似河如酒/杨文学

耳畔萦绕的雨声/傅菲

理想者/韩少功

你的岛/朱朝敏

让记忆抵抗/野夫

木镇的黑,有多黑/耿立

新娘/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哈萨克族)

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李娟

部队/马叙

精神的树,神幻的树——自然笔记/杨文丰

桃树们的谜语/桑麻

飞渡赣南客乡/李晓君

刺破王朝循环怪圈的利器/李南央

风在语/李安平

吐尽平生冰雪肠——为郑板桥行书三段手卷而作/章诒和

埋魂记/雷平阳

土地上如釉的月光/陈原

老祖母的时间荒原/宋长征

厚武薄文的汗国/韩少功

定西笔记(节选)/贾平凹

爱着你的苦难/江少宾

枉抛心力作哲人/王开林

墓地/洪忠佩

断裂的爱/余秋雨

鹰在世/王族

丢失的田野/孙继泉

清明还乡/佛刘

乳名/陈奕纯

那些刻骨铭心的物/杜鸿

一把碎银--读银记/冯杰

极乐的爆竹/张承志

母亲本纪/耿翔

片段忆母亲/孙晓玲

悲伤的耳朵/夏榆

南方/张谋

明末的气质/李洁非

果酱--佛蒙特记/于坚

玉树记/阿来

无人看见的生活/李存刚

然后/王月鹏

父亲是一只羊/秦羽墨

乡村色泽/陈洪金

托养所手记/塞壬

沿额尔古纳走近蒙古/周闻道

警察旧事(选)/阿乙

沉重的乡村/原野

蚂蚁/李家淳

回望/李云

姥姥家的那些男人/于德北

《苍鹭笔记》(节选)/苍鹭

试读章节

林家的女人是妖娆的,我母亲是其中的一个。

生产队一些懂得美的男人,把母亲纤细的腰身称作水蛇腰,弯弯的眉毛叫做柳叶眉,瓜子脸上的眼睛看成黑葡萄。有点文化的人,又说母亲的腰身是杨柳腰。镇上一些大女生嫉妒母亲的美,一个高年级女生有次在上学的路上,有意当着我对另一个女生说:“她妈妖冶得很,这么大年纪了还扎长辫子!”我走在前面听着很羞愧,恨母亲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梳妈妈式。我们那里的女人,不管是镇上的还是乡下的,结了婚尤其是有了孩子,都梳妈妈式,耳鬓两边撇两颗黑钢夹,就连公社的妇女主任,那个高挑白净、喜欢穿一件灰卡其衣裳的女人,也和大家一样梳着妈妈式。母亲是三个孩子的女人了,又是乡下的,还梳两条长辫子,不是遭人说吗?那时母亲不过三十出头,还算年轻,但在女孩眼里,她已经老了。就像我三十多岁时,女儿也觉得我老了。母亲的辫子不粗,黑亮,到辫梢,跟耗子尾巴一样。就是这样两条长辫子,天天搭在母亲的杨柳腰上,配上那件碎花衣裳,作为乡下女人的母亲,的确比好些镇上的女人多了几分风韵几分妖娆。在那个流行黄灰蓝的年代,母亲无疑要承受众人的口舌。母亲不管这些,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母亲这一生不能成为城市人,不能过城市人的生活,但她可以选择穿什么样的衣裳,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城市人,这是母亲的自由,也是她借之实现心中的梦想。从小我就知道,母亲是多么想做一个城市人。我的父亲没有能力实现她的愿望。

那是一件细灯草绒碎花衣裳,枣红色底子、黑白碎花、对襟盘扣、两端开衩。从领子到下摆,裹了青贡呢边子。春秋时节,不管是上街还是下城,母亲都喜欢穿这件衣裳,有时下城回来来不及换,母亲也穿这件衣裳出工。如果不是肩膀上扛着锄头,看母亲的那身打扮,还以为她是走人户,幸亏大家知道她是谁,不然会把穿得洋气的母亲当做城市人。不管从长相还是衣着,母亲没有一点乡土气,既让镇上人妒忌,又让乡下人看不起。我的母亲,在与众不同的同时,不管是走在镇上还是劳作在乡村,都有些格格不入。有那么几年,春天和秋天,赶场天,母亲喜欢穿上那件枣红色碎花灯草绒衣裳上街,她去医院的挂号室找李医生。李医生是从宜宾调来的,单亲母亲,有一个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和李医生一样长得白白胖胖。李医生也扎了两条长辫子,身段远远不及母亲,但那陶瓷一样闪着光泽的皮肤,就像来自另一个国度。乡镇医院,就是赶场天,也比较冷清,无人挂号的时候,我母亲就和李医生一起拿着一张歌单唱歌,她们小声投入地唱着,我在旁边听着,极端无聊,常常一个人跑到街上看晃动的人头。看着看着也无聊,又跑回挂号室听她们唱歌。有时我们也在李医生家吃午饭,她和那个小胖子住在医院,两间小屋子,是分开的,从一间屋去另一间屋,要出门。房间拥挤,摆了床、箱子、书桌、饭桌、凳子、炉子,印象深刻的是一张长条桌上,摆着几只暖水瓶、几副碗筷,吃饭的时候,她都要用开水烫一遍碗筷,还说她从来不喝隔夜的开水。那样的洁净,体现在她的外表上,是一双横扣平底黑皮鞋,每次看到都是黑亮黑亮。吃饭的时候,我们坐在门边,对着那口小天井。我对小天井也印象深刻,有一丛芭蕉,顺着一张张阔大的芭蕉叶望上去,能看到黑苍苍的瓦脊,瓦脊上是一角白茫茫的天空。李医生洗用的废水,都倒进天井。我和那个同龄男孩,从来不说话,也不一起玩,不知是天生的少言寡语,还是无形中就有着隔阂。

到了冬天,母亲把那件碎花灯草绒衣裳放进衣柜,找出一件天蓝色毛呢衣裳,那是母亲最好看的一件高档衣裳,厚实、光滑、平整,交织的经纬线都是密密实实的。整个镇上,我从来没看见有人穿过这种衣裳,李医生也没穿过。那是父亲探亲时从外地买回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不断地穿时新衣裳,让所有乡镇女人又羡慕又嫉妒。母亲穿着天蓝色的毛呢衣裳上街,街上人看她的目光复杂,尤其是女人的目光。母亲视而不见,一路走进李医生的挂号室,和李医生一起唱歌。

过了几年,李医生调走了,去了横江的一家医院。从此,我再没有见过李医生和那个白白胖胖的男孩。我母亲,也没再见过他们。

李医生一走,母亲不再去医院,也没有人和她一起唱歌了。形单影只的母亲,走在乡镇,更加地寂寞、孤单。父亲买回来的衣裳,时尚又高级,却不能帮母亲的忙,穿在母亲身上,更增添了她的孤单寂寞。生产队的人,嫌母亲打扮得给个城市人一样,不像个乡下人,看不惯,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男人,看到母亲都要皱眉头,目光里的厌恶一点也不掩饰。他们一向认为,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穿得跟个街上人一样像啥子!不符合他们的审美。镇上的人想:一个农民,穿得跟我们街上人一样,比我们街上人还穿得好,哪有这种道理!穿得再好打扮得再洋气,还不是个农民!母亲一直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与乡村和城镇有着深深的隔膜。要知道我们赵场虽然不大,处于僻静之地,一年四季都难得有外地人过来,但镇上住的都是居民,吃着国家的供应粮,虽然他们的工作都是卖油盐酱醋,卖肉卖饭卖耙粑踩缝纫机,却是国营的,是正儿八经的城市人。尤其是这些人的子女,比他们的父母还要有优越感,很鄙视乡下人的。P1-3

序言

洪堡特说:“飘浮在山顶的云朵,只有从远处眺望才有确定的形状,而一旦我们走进其中,便化为一片灰蒙的雾气;与此相仿,各种语言的作用和特性虽然整个说来可以清晰地认识,可是一旦我们着手考察与其特性有关的具体细节,我们的对象便仿佛会从手中溜脱。”

也许,阅读2011年的散文,也难免不坠入这么两难的境地,走近她,也可能失去她。我一直认为散文是最人间的最世俗的,但也是最贴近精神的部分。纵观古今,无论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思索的记录,多是散文体,从《论语》《庄子》《史记》到苏格拉底的谈话、培根的隽语、卢梭的忏悔、左拉的控诉。

洪堡特说诗歌不是每时每地都存在,而散文则是每时每地都陪伴着人,这样的观点我是认可的:

“诗歌只能够在生活的个别时刻和在精神的个别状态之下萌生,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出现。散文与每个思想、每一感觉相维系。在一种语言里,散文利用自身的准确性、明晰性、灵活性、生动性以及和谐悦耳的语言,一方面能够从每一个角度出发充分自由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则获得了一种精微的感觉,从而能够在每一个个别场合决定自由发展的适当程度。有了这样一种散文,精神就能够得到同样自由、从容和健康的发展。

“如果一个民族的智能特性不够有力,不足以上升到这一高度;或者,如果一个文明民族在智力方面走上了下坡路,其语言脱离了精神,即脱离了它的强大力量和旺盛生命的唯一源泉,那就绝不可能构造出任何出色的散文;而如果精神创造变成了一大堆平淡无奇的学问,优秀的散文就会濒于崩溃。”

散文不能都在书斋穿越而凌虚蹈空

人离开土地怎么办?这是贾平凹的迷茫,也应该是散文思索的根基所在。贾平凹在今年推出了散文《定西笔记》,他说:“定西是真正的贫困地方,农耕氛围很重,在那里能看到齐全的传统农具,手工耕作的牲口,牛、马、驴一应俱全,对传统农业保持得比较完整。中国好多地方虽然也贫困,但是农具、牲畜很多都没有了。”

贾平凹以他特有的怪异的笔法记录了定西乡村风土人情,让人仿佛在20世纪80年代读他的《商州初录》,贾平凹说:“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但同样的命运使它们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在今年的“十一”,我到了临汾洪洞一带,感觉就是特异,贾平凹《定西笔记》是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文字,如今底层的生存状态、社会情绪被某些人有意无意忽略了,好像城镇化就是一切。有人对贾平凹说:“没有比土地问题更让人关注的,您敢于直面这个问题,把一块土地的命运,写得荡气回肠,用土地本身表明了这个时代最深的伤口。”这是评价他去年的散文《一块土地》的。贾平凹对当下是忧心的,他希望官员能够看到他的文字。

小说的意味

刘亮程的散文《杨树》《黑狗》,好像是从他的小说《凿空》里扒拉下来的。其实也可这样说:《凿空》就是一部和《呼兰河传》一样的散文集,他写了南疆阿不旦这样神奇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是有生命的,这个村里有驴师傅,说的是那些最擅长养驴并最懂得驴的人;还有狗师傅,有羊师傅,有鸡师傅,还有拖拉机师傅,坎土曼师傅,而《杨树》和《黑狗》写出了树和狗的命运,但其中狗和杨树的意象,在刘亮程原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出现过。《杨树》《黑狗》这样的散文有了很多的小说的要素,看似荒诞不经幽默滑稽却真真实实饱含泪水。刘亮程对狗有着很深的感情和体认,他曾说狗耳闻目睹,见证了村庄的变化。狗能做到的就是一成不变,因为再变它也变不成人,安心做狗。那是村里的狗,白天四处觅食,给人看门,受人打骂。晚上人睡着后村庄成了狗的,“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那是夜晚的狗,坐在草垛或土堆上,后腿卧地,前腿立起,腰挺直,脖子朝上,嘴朝上,眼睛望着高远处,汪汪地叫,这时候的狗一下变得不一样,从白天的低下生活中脱身而出,它的叫声不再为一口狗食,为一点动静,那是一种纯粹的叫,对着我们不知道的茫茫夜空。

读刘亮程的散文,很多的时候读到的是诗意和乡间,而《杨树》《黑狗》让我们读到了小说的某些元素,这也为散文写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布衣诗篇

孙犁是大隐,解放后并没有借势飞黄腾达,而是隐居在津门一角,甘于寂寞,默默劳作。孙晓玲笔下的布衣父亲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来,让人温暖,让人心动。《片断忆母亲》是孙晓玲写父亲孙犁和她母亲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传统美德丛集的可敬的家庭形象:“文革”动荡,孙犁几度轻生,一次触电被灯口弹回,是妻子的劝说——“咱不能死,咱还得活着,还要看世界呢”——让孙犁挺了过来。妻子住院,孙犁从干校赶到病房,无处可坐,“一直贴着床边弯着腰和我母亲说话,宽慰着她”。妻子去世后,孙犁带着女儿回老家,离村口一段距离,孙犁让车停下,对女儿说:“下来吧,走着去!”当天中午,村支书请吃饺子,孙犁默默地吃,一言不发。第二天清晨,孙犁在村头的钻天杨树下沉默地走,又让晓玲到母亲的娘家村里去看看。孙晓玲不是专业从事写作的作家,但她的这篇文章可以与孙犁的《亡人逸事》媲美。

孙犁老人是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布衣,他像一个清贫而带泥土气的书生——布衣书生。孙犁的为人为文给散文创作诸多启迪:其一是散文不要矫情,我们读过很多的文字,很多让人不忍卒读,原因就是凌虚蹈空不着边际的矫情,大多是酸腐气,少有清新,陈陈相因,陈词滥调,而孙犁的文字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酸腐,未见自作聪明的老朽气。其二散文也是有力的,孙犁的文字多忧患之风,这是传统文人的忧患血脉的流传,在这布衣老人的背后有刚烈的品性,他对人性之恶的批判,对时弊的抨击,犹如暗夜里的星光,给人以温慰。其三,散文不是热闹的文字,在孙犁的散文里,他厌倦凑热闹,把心扎到泥土里,接通到历史的深处,这样的文字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塞壬的歌声

塞壬是海妖,她的歌声迷惑人,那是古希腊的神话,而散文家塞壬的文字也是那样迷惑阅读者的阅读经验。塞壬的文字属于别样的生态,她与那些软媚的甜腻的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滑翔的散文区隔,丰富的独特经历使她的语言生活化又个人化,贴近灵魂,贴近人的感受。《托养所手记》读后令人震撼,如短铁击人。塞壬根据自己被当地教育部门派到残疾人托养所的经历,写下了这篇文字。她为我们呈现了智障部孩子还有精残部成人痛苦、麻木的原生态的模样,让我们可以看到塞壬痛苦的灵魂,从起初带着揭弊曝光的心态到最后以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的平等心、平常心去看待那些人。写这样的文字塞壬是犹豫的,塞壬说犹豫是因为这个题材表达的是人类之痛。这个东西应该保存在自己的内心,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作品去渲染它,那是不道德的。

塞壬的散文是生活的恩赐,打工生活的磨砺。在许多的事件中,塞壬能发现人性的弱点,能看到人的潜能,而在安逸的生活中,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托养所手记》获2011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颁奖词说:

《托养所手记》里,没有为文造情的矫饰,没有泛滥化的抒情,真实触目的场景令人震动,那些粗糙的颗粒磨蚀我们的神经,刺痛我们的良心。塞壬以冷调的理性分析人类弱点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去思索“体恤”、“信赖”与“诚意”这些温暖的词语所应具有的重要价值。

确实塞壬的文字以尖利直抵人性的深处,让我们审视自己灵魂的渺小。

火炭上的一滴糖

人们说柴静是“中国最好的女记者”,她的文字也许可看做她的采访手记和思考的实录,人们评价她的文字——有柴的如常,诚实,质朴,简素。柴是能燃烧的,那就有了热烈,然而她又是清凉入骨的平静、冷静。她文字下的人与事如艺术家雕刀下的物件,兔起鹘落,“草枯鹰眼疾”,那么精准;“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让我们的心灵久久回放。

柴静写冯唐的散文《火炭上的一滴糖》,她说冯唐是杂种。柴静看冯唐,“久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是啊,有才气的人,生命时刻滋滋作响。王峰让柴静为《GQ》写冯唐的文章。柴静问怎么写?王峰说,你不要从一个文艺女青年的角度去写,你要从一个女流氓的角度去写。于是就有了《火炭上的一滴糖》。柴静写叛逆的冯唐做着最世俗的工作,写着最高贵的文字。柴静写叛逆的老罗骂着最粗俗的语言,含着最温柔的善良。柴静说:一开始冯唐的小说我不太喜欢,一股元气淋漓,但横冲直撞不知所终,在我们姑娘家看来,这是由男性荷尔蒙驱动的写作,是另一种动物的呓语……

冯唐是狂,在他少年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句子:“我没有下体,也能把你燃烧。”冯唐看不起苦吟派的做派,他看到董桥六十岁的时候的感慨:“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地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地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篇文字。”(《锻句炼字是礼貌》)冯唐说:“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像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日本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地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地每天画我的脸,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个人’。”

哈哈,董桥是我所喜欢的散文家,笔底有传统的风致,是晚明小品和英国随笔的传人,是往雅致路上走的绅士,与冯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柴静写冯唐的文字确实是好,如在小时候吃了一块糖。

民间的写作

从某种意义来说散文是门槛最低的写作,她多是散养在民间的文字。我喜欢读一些闲适的东西,可以涵养心地,但散文不只是文人的事,散文更应是百姓的事,所以我更喜欢一些有痛感的东西,多年前的《天涯》杂志《读者来信》里有篇文章说:“一切在苦难中的底层,他们的话语、情感都应该得到疏通、表达,形成底层自身真实、质朴的话语空间……但面对他们这个完全无声的世界,我们的经验一片空白。这么大的社会盲区,这么深的社会阻隔,我们竟然生活得如此从容,心安理得,熟视无睹,这是多么危险啊!”是啊,在现代的中国是什么硌痛了这位作者,让他对“痛”刻骨铭心:“时事仍如坚冰,虽必将融化,却总也打不通它的入口。”

是啊,谁替穷人写作?那些打工者,那些留守的孩子,那些上访者,那些黑煤窑——这些穷人只是这个社会的影子和沉默的大多数,这个世界没有他们的声音,散文在今天的力度与代言不应是缺席的:散文在风花雪月之外广有空间,散文在绵软之外也应是有力的,散文在肉的丰盈外也可以是有骨头的,散文在弦歌不辍外也可以是解救的声音,在袖手谈心性外也可以是声援的手势,在短笛外可以是短铁,可以骨中加钙血中加盐。散文不可有媚骨,也要少些媚态,散文不可没有狼性,也要少些猫性。记得曾读过这样的诗句:

我的年代扑倒了我/斜乜着眼睛/把脚踏在我的鼻梁上/撕着/咬着/啃/直啃到仅仅剩下我的骨头//即使我只仅仅剩下一根骨头/我也要哽住我可憎年代的喉咙

勒克莱齐奥说:“笔和墨有时候比石头还重要,可以对抗暴力。”散文岂止是对抗不义和暴力,散文更多的应该是与良善、悲悯结成兄弟,给苦难以抱慰。

——写于牙疼时,以文字来缓解

2011年11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99006
开本 16开
页数 4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0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