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文汇原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把哲学看成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摆动,求得平衡。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这也是20年前作者的处女作,是他的写作生涯迈出的跌跌跌撞撞的第一步。

内容推荐

我把哲学看成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摆动,求得平衡。哲学因为亲近科学而变得可信,因为热爱艺术才变得可爱,既可信又可爱的哲学才是好哲学,养人的哲学。只有好哲学才能安顿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数学和音乐是人类精神两种最伟大的产品。它们全然是人造的两个金碧辉煌、自给自足的世界。前者仅用了十个阿拉伯数字和若干符号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后者仅用了五条线和一些蝌蚪状的音符就造就出了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文明的进步,就是日益远离自然状态。文明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觉自愿地喜欢生活在各种“人造”的世界中。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内在动机,是力图造出一个世界来。在科学家看来,人造的科学世界比自然界要好些,因为科学家的性灵和精神只有在自己造的学说、理论体系中才能获得慰藉和安稳感,就像蚕只有在自己作的茧中才有安稳感一样。科学家提出的学说,对于科学家就是精神家园。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尽管每个人心目中的家园是不相同的。无家可归,家园残破的人,当然是最不幸的人。

目录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来回摆动的哲学/1

——增补修订新版序

1985年初版自序/6

在春天的原野上和在秋夜星空底下散步时的飘忽思绪/8

从哲学角度看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54

天文学与哲学的用途/58

再论天文学与哲学/64

——宇宙中唯独只有人类吗?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70

传染病来自太空吗?/75

——多条思路是件好事

  一、霍伊尔和他的假说;二、生命起源学说的两大派

病毒:既美丽又凶残/84

——自然哲学的观点和医学科学的立场

  一、探索的动机;二、美丽的病毒结构;三、凶残成性的病毒;四、自然科学是什么?五、上帝的套娃

细菌和病毒有生存意志和智慧吗?/99

——为世界观而搏斗的微生物学

  一、关于蜜蜂的语言;二、细菌的语言;三、病毒的机敏和智慧;四、医学科学家和刑警大队的思路;五、是上帝创造了DNA和RNA吗?六、人的健康,人的尊严

我们怎能死在细菌和病毒的暗箭之下?/114

——人的高贵和伟大

从《火星探索宣言》想到地上的天堂/117

——从天上到地上

  一、为认识火星而去;二、为认识地球而去

大自然是节约的还是浪费的?/121

从哲学角度看科学/124

德国自然科学家与康德哲学/128

评西方物理学教程的哲学观点/136

西方著名自然科学家的宗教感情和信仰/143

引言;一、划清宗教与迷信的界线;二、科学与宗教;结语

永远困惑人类的性及其哲学/171

——现代西方学术界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的若干见解

  一、对爱情的理解;二、关于婚姻的看法;三、现代西方学术界的性学研究;四、性革命;五、一夫一妻制·连续多配偶婚姻·离婚现象;六、来自21世纪的最新信息;七、性(Sex)痛苦的生物学根源;八、性(Sex)痛苦的形而上根源;九、预测人类婚姻的未来

人是什么?/212

再次追问:什么是人?我是谁?/220

——三个层面的角度

  一、科学层面;二、艺术层面;三、哲学层面;四、三重人格理论的脑科学基础

书籍的生命力/239

——兼论搬家和书的命运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250

处在“强迫状态”中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256

——借用精神病学看世界

文学艺术家与精神病学/263

——一面不可缺少的镜子

舒曼的气质和他的音乐/278

——天才和疯子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282

——兼论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朦胧”境界的美感/287

——谁能说清?

试读章节

半夜醒来,辗转反侧,有关人类与UFO的“第三类接触”的报道,蓦地浮现在我脑际。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是一个地球人——千千万万地球居民中的一个。我既感到地球人是何等渺小,同时又觉得是多么伟大。这渺小感和伟大感,竞汇合成了一股难言的感叹和激情,猛地向我袭来……

飞碟现象之所以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最富于深远意义的哲学事件,就在于它可能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有可能是外星人的来访。

凡是具有一星半点理性和哲学思维头脑的现代地球人,都会怀着一种特有的激情,推测一下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接触可能会对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及其文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以为这才是令我们最关注、最激动的问题。

根据大量报道,飞碟可能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技术水平的宇航器,它或许是外星智能生物派来的“侦察员”。也许,要理解飞碟现象,已超出了我们地球人的有限智慧,就像我们这些只具有三维空间概念的生物,要想象比三维多的多维空问是相当困难或不可能的一样。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鲁滨逊飘流记》这部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想起“星期五”这个未开化的野人第一次听到文明人的枪声,看到那火光、那升起的硝烟和倒在血泊中的同伴所表现出来的惊恐万状的情景。最使野人感到神秘莫测、百思不解的,是文明人鲁滨逊怎么能从如此远的距离把他的同伴打死。

我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的关系,无疑会给我们推测外星人同地球人的关系提供一星半点想象力的背景。

我想,如果地球人同比他更加高级的外星生命相接触,其哲学意义肯定是无法估量的。(我在这里所指的哲学,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即爱因斯坦心目中的哲学:“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因此,这里所说的从哲学角度看外星人与地球人接触的意义,就是旨在初步探讨这种接触对地球人及其文明的全面冲击,包括宇宙图景、科学体系、科学思维方法、语言、社会思想和社会结构、伦理学、传统的价值观念、政治、艺术观点、人的心理、人性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可能都将发生难以预料的改变。在我看来,所谓哲学活动,首先就在善于提出问题,唤醒人的思维能力,冲决地球居民的“井蛙之见”,对当前和积习的偏见投以批判的一瞥。为简明起见,我想从哲学角度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推测。因为哲学活动往往带有推测和想象的成分。在认识世界的进军中,哲学总是充当先头部队,充当侦察兵。

1.据说,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曾遭到侍女的嘲笑,因为她看到这位哲人由于观察满天繁星而不慎落井。哲学家对眼皮底下的事物既然如此笨拙,又何苦去探索遥隔万里的天际呢?

诚然,哲学家的落井是很不幸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否定泰勒斯仰观天宇之奇的伟大探索精神。因为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和温度所激动,而人才为遥远星辰所发出的对人也许是毫无实用价值的光线感到狂喜。如果说最早的哲学家是天文学家,天空使人想起自己这一生最崇高的使命,那么,现代地球人正以万分惊奇的目光注视着外星人的宇航器所发出的五光十色,那螺旋线结构,那自旋,那无声的运动,必将把自己的哲学视野提升到一个空前未有的境界。而且,外星人同地球人的接触不仅会带来一场哲学革命,肯定还会带来一场最伟大的科技革命。

2.自有人类以来,不知多少个春秋过去了。在这茫茫无垠的宇宙中,24小时自转一周、365天绕太阳旋转一圈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一个“孤岛”而已。我们地球人则是这个孤岛上唯一有智慧的居民。如果外星人来访,我们这些地球人将破天荒第一次承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心理冲击。惊异,好奇和恐惧感将充满我们的心头。这就有点像突然有那么一个晚上,天空出现了三个月亮,这时,地球居民将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呢?

3.千百万年以来,我们地球人所信奉的最高准则就是“(地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一种以地球人为中心的价值理论,这种理论只考虑地球人和地球人的目标,以及地球人的经验,认为任何事物的真假是非,都只是相对于地球人讲的:我看它怎样,它就是什么样子。随着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这种“(地球)人类沙文主义”必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地球)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条最高准则还能继续有效么?我们将要对它作哪些修改?我们是否要承认地球人以外的价值呢?我们这些有生以来习惯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的人类,打算作哪些让步呢?让步是痛苦的;皇冠落地尤其痛苦。往后的日子将如何过啊!

4.德国伟大数学家兼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说经验定律仅对现实世界(即在地球范围)才是真的,而逻辑定律则对“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统统都是真的。外星人同地球人的接触,将进一步证实或否定莱布尼茨的这一论断。

公理化思想是我们地球人最伟大的思想成就。可以这样说,现代地球人的文明所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正是公理学。它的实质如下:因为公理(即假定是不证自明的命题)为“真”,而推演规则又合乎逻辑,所以定理也为真。有些大思想家把公理学看得高于一切,声称要是理论同经验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宁愿改变物理定律,而不愿改变公理学的欧几里得几何。如果有朝一日,外星人告诉地球人说,在他们那里,“两个同等于第三个量的量必相等”以及“全体大于其部分”这些地球人的几何学公理完全失效,我们这些地球人将处于怎样一种尴尬的心境啊!

5.本世纪人类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能只是外星文明的特例。这正有点像地球人的平面几何是立体几何的特例,古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的特例一样。

也许,外星人的数学语言、物理理论和生物学说全然不同于我们的科学,两者的差异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6.近年来,在地球范围内兴起了比较文化研究的热潮,如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宗教、比较法学和比较音乐学等。我们是否有可能把这种比较研究方法推广到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中去呢?果真可以比较,那么,地球文明的基本准则“真、善、美”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的真理观、伦理学说和美学观点还能巍然屹立于世吗?

7.有谁能保证,外星人不会像18世纪欧洲白种人对待北美洲的印地安人那样对待我们地球人呢?也许,在外星人看来,宇宙中根本就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或者,他们的社会和价值标准要比地球人的社会高尚千百倍,合理千百倍。也许,他们的婚姻制度就比我们的要高明得多,合理得多。

以上七点,纯属推测。它们仍旧是地球人的“井蛙之见”和他一贯立场的产物。这些粗浅的议论,可能有助于激发地球人去进一步思索。也许,作这样的推测也是我们地球人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妄吧? 哦,渺小的地球人!

哦,伟大的地球人!

我们该怎样去评估自己呢?

评估是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是照另一种镜子。(P54-57)

序言

这里收集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文字,是笔者自1980年至1984年春陆续写成的。其中大部分曾发表在报刊上,如《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评西方物理学教程的哲学观点》和《贝多芬与德国古典美学》等篇相继发表在《读书》杂志上;《贝多芬音乐与德国古典文化和自然科学传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与康德哲学》和《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等篇,分别发表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文艺研究》和《艺术世界》杂志;《傅聪与唐诗宋词》,发表在《新观察》上,香港《大公报》曾全文转载过;《贝多芬与当代世界》、《莫扎特的信札和音乐》等篇则发表在《文汇月刊》。

在编选这本小集子的过程中,笔者自始至终得到《读书》杂志编辑部和王焱同志的热情鼓励。没有他们打气和助一帆之风,笔者是没有勇气萌念结集的。

此外,俄国大文豪契诃夫有一段质朴而幽默的话语也给我增添了不少勇气。他说:

“有大狗,也有小狗;可是小狗不应该因为有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上帝赐给它的声音叫好了。”

耐心和宽容的读者在阅读这本小集子的过程中,定能发现其中有些思想反复出现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这多半是由于笔者陆续在不同场合写成的缘故。同时,它也说明这些思想是多么顽固地盘踞在笔者的头脑中,就像微分和积分这些基本概念反复出现在整个数学领域。

尽管这本小集子所涉及的内容很拉杂零散,但笔者总是想尽力做到触类旁通,把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统一的文明整体来研究。

天下的学问,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相互关联的。人们把学问分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这些不同的学科,实在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然而在当今的世界,人类知识的统一,同知识的专业化,毕竟同样重要。我以为,将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便是通往人类知识的统一性这个宏伟目标的一条康庄大道。

笔者虽不才,但总是想在比较文化研究这个广大领域凿出一小片田地,安身立命,灌园而终。然“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经过这样一番努力,却没有什么博大精深的鸿篇巨制问世,而只有这些零散的断想奉献给读者,这是我十分歉仄不安的。

1984年初夏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文汇原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鑫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709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