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如何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其实,这些问题我们都能从儒学中等到借鉴,找到先声夺人的警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古为今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也会有创新。因此,研究儒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和谐社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光辉的现实!

目录

序………………………………………………………邓伟志 1

上海文庙……………………………………上海文庙管理处 1

孔子的伦理智慧………………………………………何锡蓉 5

有序一和谐:“和为贵”文本解读…………………朱贻庭 17

“内仁外圣”:孔子思想之核心 …………………祝瑞开 23

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 …………………胡守钧马晓俊 35

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白子超43

孔子“为政以德”论发微………………………………李妙根59

孔子论“复礼”、“为仁”、“君子” …………周 山 63

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马德邻 76

政治与道德之分解——《论语》的一种解读………东方朔 9l

隐喻:《论语》的表达及其解读……………………施忠连 107

比较视野内的中国人文哲学——关于儒学与易学互动

 发展的思考…………………………………………施炎平 118

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夏乃儒 136

儒学的现代意义………………………………………杨国荣 149

扬弃传统民本思想 建设当代政治文明……………陈增辉 160

儒学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

 及启示………………………………………………刘长林 173

论自强不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朱义禄 190

政治秩序的本性与政治生活的德行——儒家思想传统

 对西方自由主义……………………………………陈 赟 203

儒家道统观发微………………………………………罗义俊 224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徐洪兴 237

宋代:儒家伦理的普遍化何以可能…………………吾 淳 249

论象一一儒家哲学中象范畴的生成与特征…………贡华南 261

孔庙祭祀的历史沿革…………………………………李 申 276

孔庙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汤恩佳 295

上海学者的儒学研究要更有作为——上海文庙

 第二届儒学研讨会综述…………………长 林、庭 平 300

后记…………………………………………上海文庙管理处 305

试读章节

           儒学的现代意义

            杨国荣 传统儒学在今天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这是一个现在不断被追问、而且以后可能继续被追问的问题。相应于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民主体制的建构等历史需要,人们往往试图从器技、制度等层面探讨儒学可能提供的资源,所谓内圣开外王,本质上也未超出此思路。然而,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儒学固然曾融人体制化的存在,但其深层与普遍的内涵,似乎更具体地体现于形上之域,对其现代意义的追问,也相应地需要从一个更形而上的层面加以展开。

观念形态的文化系统总是以价值观为其内核。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深层意蕴同样体现于价值观。正是价值观,展示了儒家的理想之境,内含了其评价准则,凸现了其历史特征,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趋向,制约着儒家文化的演进过程。

从价值体系看,儒学固然包含多重向度,但其中又存在具有主导意义的基本原则,后者突出地体现于仁道的观念之中。早在先秦,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已提出了仁的学说,并以“爱人”界定仁。孟子进而将性善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仁政主张联系起来,从内在的心理情感与外在的社会关系上展开了孔子所奠定的仁道观念。在汉儒的“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宋儒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等看法中,仁道的原则得到了更具体的阐发。

相对于儒家对仁道的注重,西方的一些哲学家似乎较早地考察了正义的原则。柏拉图在《理想国》已将正义列为中心的论题。按柏拉图的观点,就内在的德性而言,正义在于理性、情感、意志诸方面之间的合理定位;就外在的原则而言,正义则意味着“干自己的事”而不彼此越位,这里既包含社会不应干预个人的要求,又有个体之间应各行其事而不彼此干涉之意。亚里士多德进而将正义理解为每一个体都能得其应得。从正面看,得其应得也就是实现个体所具有的权利,其内核是对权利的普遍尊重和确认。这种原则体现于主体间关系,则既表现为主体对自身权利的肯定,又展开为交往双方对彼此权利的相互尊重。正义原则总是涉及利益的公正分配。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尔斯,西方哲学始终极为注重正义的原则。这种原则对建立合理的主体间关系确实不可或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正义原则就难以建立健全的社会。

不过,正义原则所体现的合理性更多地带有形式化的特点,它固然公正不偏,但又常常呈现出无人格的、冷峻的形态。较之正义原则,仁道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价值趋向。仁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尊重和确认每一主体的内在价值,它既肯定主体自我实现的意愿,又要求主体间真诚地承认彼此的存在意义。孔子以爱人规定仁,孟子以侧隐之心为仁之端等等,无不表现了对主体内在价值的注意。这里不仅蕴含着人是目的的理性前提,而且渗入了主体间的情感认同。现代化的过程诚然离不开正义的原则,但仅仅关注于对彼此权利的尊重,则往往很难使存在意义得到充分的落实:当主体间只是一种权利关系时,人便片面地呈现为一种法理意义上的存在,而人是目的这一规定亦常常因之而模糊,现代化过程所出现的种种负面后果,已在这方面对人们作了深刻的警示。在重建合理性、走向健全社会形态的过程中,儒家仁道原则无疑构成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它可以从价值观的层面,提示我们时时以人本身为目的、并进而关注人的存在意义。总之,合理的现代社会应当建立在正义原则与仁道原则的统一之上。

仁道的原则既要求确认主体自身的存在意义,又要求通过主体间存在价值的相互确认而走出自我、关注他者;因此,它总是逻辑地指向群己关系。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儒家注重成己与成人的统一。成己意味着达到完美的人格,它所追求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成人则蕴含着群体的关怀,它所体现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已把自我的完善与群体的关怀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而在两者的这种统一中,社会的认同与普遍的责任意识又具有某种优先的意义。事实上,仁道原则与群体原则的统一确乎构成了儒家价值体系的重要特点。相对于儒家的这种价值取向,注重正义原则的哲学系统,似乎更关注个体性的原则。柏拉图的《理想国》已明确表述了如下观点:“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同时亦内含着对个体原则的肯定。在近代以降的西方文化演进中,个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它对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无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个体原则如果推向极端,亦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等思维定势,并由此引向个体之间的紧张。在这方面,儒家的有关思考多少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它所强调的群体原则诚然有其历史的局限,但仁道原则与群体原则相统一的思维取向,在经过转换以后,无疑有助于抑制现代化过程中自我中心等负面的后果。

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中,仁道原则同时涉及天人之辩。对儒家来说,人的价值,首先是相对于自然的存在而言。超越自然或本然的状态、化天性为德性,构成了儒学的基本要求。不过,超越自然,并不意味着天与人的相分。儒家在肯定人文价值的同时,亦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孔子已提出了“则天”的主张:“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则天意味着对自然之道的尊重。孔子曾让门人各言其志,并有“吾与点也”之叹。(《论语.先进》)曾点所追求的,是一种天人相融的存在形态,孔子对曾点之志的赞赏亦体现了对这种自然之境的肯定。则天的主张与自然之境相结合,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原则。从这方面看,早期儒学已表现出统一仁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趋向,所谓天人合一,亦同时包含着对仁道与自然的双重确认。也正是在这方面,展示了儒家仁道原则与近代人道原则的不同特点:与人道原则多少蕴含着某种人类中心的取向相异,仁道原则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亦要求扬弃天与人的对峙,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便表明了这一点。

相对于儒家的如上价值趋向,对正义原则的讨论,往往与功利原则联系在一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固然以正义为主要论题,但对正义的考察同时又始终围绕正义与利益的关系而展开:它所追问的常常是“正义与非正义究竟何者更为有利”这一类的问题。在这里,正义的原则似乎与功利的原则融合在一起。对功利的这种关注在近代及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罗尔斯的《正义论》即把利益的公正分配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就天人关系而言,功利原则诚然可以成为征服自然的杠杆,但仅仅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然,亦往往容易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等已尖锐地表明了这一点。以此为背景反观儒家沟通仁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理论进路,显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在现代的意义:它所蕴含的统一天人的价值向度,无疑有助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            P149-152

序言

在“创新”的声音喊得震天响的时候,上海文庙管理处聚集的一批有识之士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儒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前提。“不创新,毋宁死。”可是,任何创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假如说前人是100,那么,创新就是“100+1”。没有研究过前人成果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可言的。不了解前人的成就,而声称创新,那不是夜郎自大,就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现在人们的历史兴趣在淡化。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殊不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也会有创新。君不见在收入《与孔子对话》一书的论文中,不也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新思想、新见解吗?能否创新不取决于研究对象,而取决于研究者刻苦钻研的程度和思想解放的高度。

儒学是儒家的创造。在儒学提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在熠熠生辉。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谐社会说一千,道一万,概括起来无非是人与社会互相融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实说,在这些关键问题上,都能从儒学那里得到借鉴,找到先声夺人的警句。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就是在提倡“和”吗?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看!孟子把“人和”提到何等高的位置!

现在我们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完全正确的。可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现在有些人在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己’为本”,歪曲为极端的利己主义。老实说,这种做法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开明。《论语》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问:那些贪污受贿、挥霍无度、搜刮民脂民膏的达官贵人,你知道现在还有“连喷嚏也打不起”(即感冒没钱看病)的贫困群体吗?你“欲立”怎么就忘了“立人”了呢?你“欲达”怎么就忘了“达人”了呢?当前中国犯罪的一大特征是:家族犯罪。对于一些犯罪的高官来讲,高官还在“双规”,尚未逮捕,而妻儿已经锒铛入狱。为什么?因为他们奉行的是“老子发财儿有钱”的封建血统论,而不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继承过去,是为了推动今天。研究儒学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与孔子对话》一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古为今用,有助于和谐社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光辉的现实。

                   邓伟志

                2005年5月28日夜

后记

借庆贺上海文庙大成殿重新修缮之机,为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上海文庙管理处、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上海伦理学会于2004年10月联合举办了“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参加研讨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来自本市各大学、研究院和新闻出版单位,各自提供了研究论文,采取“与孔子对话”的致思路向和诠释方法,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与会者通过“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凝聚精神”的探讨,取得许多积极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思考并探求儒学资源中的中华民族凝聚精神和现代社会文明的融合。现在选编集成的论文,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展现。

与会专家学者,深感上海文庙是极具民族特色、布局精巧严谨、环境整洁清静、气势宏畅的学官,作为文化圣地,祭孔庙宇,既庄重肃穆,又处处充盈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各种姿态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同时展现的江南园林景观的典雅和妙趣,给学者、游人以悠然自得、赏心悦目的享受,是当代上海很难得的一块“净土”和“圣地”,应倍加呵护和珍惜,尤其更要发挥其纪念孔子,研究儒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本次研讨会达到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开发和形成上海文庙儒学研究机制打下基础的目的,逐步把上海文庙建成能传承传统、深化都市文明的精神内涵、体现上海具有兼容中西都市文化形象的示范基地。

                 上海文庙管理处

                 200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贻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0076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05-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