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福柯的迷宫/商务新知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1984年米歇尔·福柯去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他作品的喜爱。反而在汗牛充栋的福柯研究文献中又增添了有关这位哲学家的生平轶事。本书介绍福柯的一本入门书。书中从各个不同角度阐释福柯时内容文字都比较生动,相信能引起较多读者的兴趣。

目录

福柯的迷宫

第一篇:政治与权力

左派的行为,右派的思维?——对福柯政治思想根源的探讨

国家的秩序——福柯、卡西尔和国家神话

头脑中的尸体——福柯、死亡与生命权力

第二篇:性与现代

愉悦的享用 ——福柯关于实践的生存美学

被表征的同一性——从女权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看福柯

现代从萨德的精神中诞生——福柯对作为历史转折点的萨德的阐释与批判

第三篇:启蒙与批判

批判由危机引发——在“批判”这个老生常谈的词后面

对实践中批判话语的分析

我们的空问日渐狭窄——阿多诺与福柯:在无处不在的迷幻

第四篇:文学

作家的由来 ——作家是一个发明出来的词

福柯、文学与反话语

第五篇:哲学

法国哲学背景中的福柯

你能忆起我们受到监禁之前的时光吗?——从本雅明看福柯

福柯年谱

参考书目

本书作者介绍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国家的秩序——福柯、卡西尔和国家神话

《话语的秩序》——这是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12月2日任法兰西学院教授时的就职演说。这一天,他跨入了法兰西学府的最高殿堂,同时也是他作品多产的鼎盛中期的一个代表性日子。因此,这次演讲使福柯借机对他以往的工作做了一个回顾;同时,这次演讲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福柯哲学上的一个转折点。要在福柯的著作中找到一条普遍的线索是很困难的,因为福柯自己为了逃避科学上的逻辑陷阱往往尽力避免走一条直线式的发展道路。尽管如此,仍然可以发现福柯的研究顺序还是有规章可循的——虽然福柯意欲对知识进行广博的涉猎而不愿受学科的限制。

为了在福柯的思想迷宫中对这里要讨论的《话语的秩序》作一个定位,我不仅要谈一谈海因里希·芬克一艾特尔所采用的内容划分法,还要谈一谈福柯本人的观点。芬克按照福柯的题目和福柯本人采用的种种研究方法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划分:首先是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去探求知识的轴心;(根据谱系学的形式)紧跟在这个轴心后面的就是真理的轴心;最后,第三个阶段的研究是深入到以主体性为媒介的伦理学的轴心。福柯本人的划分方法与此接近,因为他首先谈到了他对知识话语形成的探索,然后是他对权力体系的观察以及这种权力体系是怎样对话语进行调控的,最后他研究的是主体得以自我定义的形式。

对于这里要谈论的《话语的秩序》,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都不能按上述划分法对这篇文章进行界定。芬克一直未对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这篇就职演讲进行准确的归类,随后却在谈及福柯对真理的阐述中提到了它。而福柯也不愿把时间花费在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详细的归类上面。但正是基于这种偶然性使得这篇文章成了福柯关于真理的产生和权力体系这两者之间的衔接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福柯这两方面的理论,先得把它们分开来讨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话语的秩序》这篇文章中所有能清楚地显示福柯关于知识和真理在社会中被生产的论点。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体系进行阐释并对它所讲述的特殊要点予以很好的认识,我想在这里引入卡西尔(Emst cassirer)的哲学。由于卡西尔一方面像福柯一样认为认知哲学与文化哲学是相互联系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主要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因而我们正好可以拿他来跟福柯作一个对照。他俩的区别就在于,权力是福柯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将把民族主义作为话语的一个特例来阐述,这个特例会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两个哲学家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正如一篇就职演说形式要求的那样,《话语的秩序》也是一篇福柯宣布自己研究计划的文章。他在对自己过去作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宣布了自己未来的研究项目。但这篇演说中一些总结性的陈述与过去的观点明显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他宣布的一些计划从未真正地实施,还有一些给自己定的任务后来他连碰都没碰。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白,我将在本文中提及福柯的其他一系列演讲,因为它们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话语的秩序》所讲述的观点。另外,这些演讲中还有一些观点会使我们对民族主义的讨论发生兴趣。

  P28-30

后记

《福柯的迷宫》是我偶然从一个德国社会学家那里得到的一本书,他说如果我能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也许对中国人了解福柯很有帮助。当时自己尽管也动了这个念头,但心里还是有些畏怯,因为我并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在仔细翻看之后发现,这本书确实如它的标题一样,只是介绍福柯的一本入门书,而且它在从各个不同角度阐释福柯时内容文字都比较生动,我想应该能引起较多读者的兴趣。于是我试着翻了其中的一篇,并把这本书向商务印书馆作了推荐,没想到他们很快给与了肯定的答复。这本书是我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翻的,前后大概用了七个多月的时间;翻译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辛苦,一方面由于它是一本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集,因而并不像一般的书那样具有连贯性,每翻译一篇都要重新琢磨作者的思路;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翻译质量,不得不去阅读现有的关于福柯的书并查阅各种工具资料,特别是哲学辞典。在此过程中竟然自己也慢慢地对后现代产生了一些兴趣和了解。

本书的编者之一,也就是该书第一篇文章的作者马文·克拉达一开始就建议我删掉其中的两篇文章:一是《喝醉的教堂中殿》,二是《福柯的梦想》。前者谈的是福柯的异托邦理论(Hetemtopologie),编者认为,专门从事异托邦理论研究的在欧洲也只有少数几个专家而已,它非常晦涩,视角也很特别,可能不太适于对福柯进行入门介绍这一主旨。另外最主要的是,该篇文章有大半的篇幅都在谈论奥地利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戏剧作品《萨尔茨堡的世界大舞台》,即作者将福柯的理论主要用在了对这部戏剧的分析上,而该剧的剧情对中国绝大多数作者来说又是非常陌生的。基于综上所述的两个原因,《喝醉的教堂中殿》这篇文章被删去未译。至于《福柯的梦想》,其作者主要从福柯为宾斯万格的《梦与实存》写的引言谈起,但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由自己的思想出发产生的种种联想,与对福柯理论的阐释相去甚远,它在《福柯的迷宫》德文第二版时已被略去,因此我也未将它译出。由于去掉了这两篇文章,该书的编目也跟着作了调整,原来的第四篇《文学与戏剧》和第五篇《哲学与梦》分别被改为第四篇《文学》和第五篇《哲学》。

由于本人经验阅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在翻译中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切或不妥之处,在此敬请读者谅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福柯的迷宫/商务新知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马文·克拉达//格尔德·登博夫斯基
译者 朱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4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9-53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85
13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