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墨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明清时代中国最大工商业城市的苏州,同时也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依托于发达的经济与明媚的山水风光,自东晋顾恺之以来,历朝历代,苏州一直画家辈出。而以沈、唐、文、仇所谓的“明四家”为代表的苏州画家群体所创立的吴门画派则更是将中国所特有的文人画推向了完全成熟。本书以苏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著名画家为脉络,透过绘画艺术展现了苏州生活所特有的风雅。

内容推荐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高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

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

目录

序 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

引子苏州与绘画的不解之缘

第一章 六朝三杰,无奈苏州有其二

顾恺之:从河泾庙说起的一代大师

陆探微:绘事当世之冠

张僧繇:中国最有传奇色彩的画家

第二章 由狂放而痛苦而沉静的漫漫心史

张躁:千古名训,百代传递

孙过庭:心手双畅的草书大家

张旭:狂草书体的奠基人

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的画家

黄公望:中国山水画的一座高峰

第三章 天下画工,皆宗吴门

沈周:绘事为当代第一

文徵明:吴门画派的中坚

唐寅:江南风流第一才子

仇英:画中王者

祝允明:震古烁古的书坛才子

王宠:德艺双馨的耀眼流星

才俊辈出:陈白阳、对白仁、谢时臣、文三桥、周之冕、陆师道……

第四章 从大本营到大沙龙

王石谷:清初画圣,海内第一

吴历:俯视诸家,另树一帜

吴大潋:丰富而有趣的水墨名臣

吴湖帆:海上画坛盟主

苏州:最大的书画艺术沙龙

跋 水墨因苏州的骨骼而奇

后记 意义与秘密的分享

试读章节

苏州,自古以来便是书画重镇。翻开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苏州人在其章节字行之间出出入入如过江之鲫,耀人眼目,热闹非凡。择其最为著名者便可列出长长的清单:张僧繇、陆探微、张旭、孙过庭、郑所南、黄子久、沈周、文徵明、唐寅、祝允明、仇英、王宠、文彭、陈白阳、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吴历、吴大帆、吴待秋、吴子深、颜文拧。有一种书画装潢形式叫做手卷,展开可以很长,卷起便为一轴,可拢于袖中,便于携出携入,随时把玩,也便于收藏。如将苏州历代书画家绘为手卷,这手卷将很长很长。

苏州自古景物秀丽、经济繁荣,这两者是催生书画家的必要条件。没有秀丽的山川景色,书画家画什么?无物可本,终难灵秀。没有繁荣的经济社会,老百姓衣食无着,遑论其他?画家们当然也难以自食其力,除非他另有经济来源。

说起苏州书画,人们便会想起吴门画派,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是的,吴门画派是中国美术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久远的绘画流派。但是,我们如果站得更高一些,视野再开阔一些,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吴门画派的前前后后,有许多美术现象都是发生在苏州的周围。

比如最早出现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大画家、见于记载的中国佛像画家第一人曹不兴,是湖州吴兴人,苏州近邻;比如被潘天寿评价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顾恺之,是无锡人,更是苏州近邻,而且他曾经在苏州为官,至今在相城有顾恺之祠;比如元代大书法家、提出“书画同源”的赵孟烦,湖州吴兴人;其外孙、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也是吴兴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无锡梅里诋陀村人,和苏州近得不能再近了,他的许多艺术活动都离不开苏州;元四家之一、有“其画为百世之宗”美誉的吴镇,浙江喜善人,也是苏州乡邻;许多海派画家成名之前,都有在苏州勤奋砥励的经历,如关昌硕、任伯年;更有张大千、叶公绰这些著名画家对苏州情有独钟,他们的艺术年表总是和苏州有关,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再说绘画流派。吴门画派之前出现的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在杭州一带;之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在松江,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在杭州,以项元汴为代表的嘉兴派在嘉兴,都在苏州外围不远。再后来以恽南田为代表的常州派、金陵十家、扬州八怪、海派,也是距苏州不远。至于清初的虞山派和娄东派,那更是在苏州地面上发生的事情。

这就给人们一种奇妙的联想: 中国绘画史好像一次历时千百年的台风,这台风从苏州及其附近的地方刮起,刮呀刮呀,在北方刮了一圈后又渐渐向苏州方向刮来,继而绕着苏州刮,终于把苏州刮成一个台风中心。即使这中心转移了,也始终留恋着苏州不忍远去,似乎苏州有一种天生的磁力吸引着它。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磁力呢?

就这样,苏州和中国美术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都说苏州是中国最大的度假村,是中国的休闲中心,苏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是不是与此有关呢?

让我们一起打开苏州书画这一手卷,来一次愉快的精神漫游吧!P1-2

序言

在华人世界中,苏州是一个知名度、美誉度高到了与它的规模、地位不相称的城市。无论在哪里,一提到苏州,人们总会说:“苏州,好地方!”若要问好在哪里,又不外乎私家园林、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丝绸美女。然而,仅仅是这些耳熟能详的“符号”似乎还不足以解释那么多人喜欢苏州的原因。毕竟塞北江南,各有所爱。

其实,喜欢苏州真的有着不一样的原因,在小城老宅、杏花春雨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本土文化的大魅力。

苏州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经济首先开始起飞,尤其是唐宋以降,大规模兴修水利,建造围堰,大量土地浮出水面,且旱涝灾害相对较少。肥沃的土地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与别处相比,同样投入在苏州产出更大。衣食无忧后便盘行教育,发展文化,于是状元之类便成了苏州“特产”。如此状态积五百年之力,到了明朝,苏州登上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制高点,达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五千年来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方面的最高水平。“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匹,衣被天下”,说的是经济地位。清代纺织匠人“黎明林立花桥、广化寺桥,以候相呼”,说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昆曲流行天下,“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冯梦龙编“三言”领流行文学风骚,说的是先进文化。城市居民主体意识显现,市民社会初具形态,说的是先进的生活方式。在清代,有一个叫“苏意”的词,含义是苏州人说时髦,全国人便去追捧;苏州人说过时的,全国人便弃之犹恐不及。时至今日,中国人衣食住行,凡说到“中式”的,大多就是当年的苏式。因此,如果说明代及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是百分百纯中国本土文化的最后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代表文化——苏州文化,便堪称是百分百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从此之后,西风东渐,中国再没有纯粹本土文化了。或许,许多中国人喜欢苏州的背后,正是这认祖归宗般的对本土文化无意识的偏爱。

而更让人叫绝的是这个中国本土文化的封笔之作还依然是活着的文化。秦汉唐宋文化固然宏大壮阔,但却只能从记忆与遗址中去缅怀,而苏州文化至今仍生生不息于苏州人的生活之中。刺绣还在绣,桃花坞年画还在刻,评弹还在唱,四百年前的茶馆还在迎来送往。于是,若在今天君到姑苏,除了见“人家尽枕河”的景致外,还多少能见到些纯中国的影子。

探寻这个百分百的中国本土文化,展现其封笔之作的魅力,便是我们这套书的目的。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急切地打探明日将向何处去,然而且慢,还是要先弄明白今日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中国文化中某些精彩的部分正是从苏州而来。不信?请看完这套书再说。

(陈广江苏镇江人,1990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先在大学教书,后到研究部门从事经济研究,现在文化产业里做事,专业策划,经营各类文化活动)

2006年1月8日

后记

这套书是集体劳作的结晶。我们的这群作者大多数都不是苏州人。也许正因为此,对苏州文化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记得20世纪80年代刚到苏州,单位门前有条河,河里停着一条卖西瓜的船,岸上人用苏州话点着船上的西瓜,卖瓜人捡起西瓜,称好斤两,“嗖”的一声抛入买瓜人的怀中,买瓜人随即扔下瓜钱,如有找头,那卖瓜人又“嗖”的一声将找零抛到买瓜人手中,如此活生生的水城生活,看在外地人眼中,真的感觉味道无穷,而这在苏州人眼里,实在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上讲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总是提到苏州花桥、濂溪坊等等。一日见到这活生生的地方,顿觉时空倒转,依稀间最早的“雇佣工人”正在等候雇主。把这些感受与朋友们一说,不想却都是所见略同,于是决定抽空作书,让有意思的事情和快消逝的秘密,与更多人分享。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刘一秀先生,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才使得这套书出版。也感谢平燕曦先生,他不仅亲自撰稿,而且担负了其他几本书的统稿工作。感谢姜晋、宋执群、潘文龙、卢丹柯先生,他们利用极珍贵的业余时间,历时9个多月,顽强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感谢于祥、杭兴微先生,他们的照片为本书增光添彩。最后要感谢我的夫人潘可扬女士,她的全力支持与推动,让撰写这套书的计划终于梦想成真。要感谢的人很多,最后,最要感谢的人是读者,没有你的购买和阅读,任何书籍都没有价值,是你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用起来。

再次谢谢你,读者!

陈广

2006年1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墨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亦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0114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1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