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东传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文化,已经和儒教、道教文化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自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传入隋唐达到鼎盛,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丝绸之路是其重要传播途径。本书即从印度佛教艺术、中亚犍陀罗艺术及多样化的佛教艺术方面,重点介绍了佛教艺术东传我国以后,所发生的历史变化和类型变化。本书采用通俗叙述,结合大量珍稀彩色图片,介绍并反映了佛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对深入研究佛教有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上,有着三个开放的时期,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吸收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接受西方和中亚文明,再次是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人华。虽然还有许多的不那么集中的文化传播时期,对这些传播时期还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和质疑,但是,只要举目望去,屈指数来,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是那样地渗透骨髓、彻人心睥。以致于我们几乎很难避开外来的佛教文化,提炼出真正纯粹的“国粹”来。

佛教东传,并不只是一个宗教事件。乘着佛教大船而来的,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希腊、波斯和中亚文化。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物产、珍宝、工艺、科技,思想、逻辑、性格、风气,形形色色,五方杂俎,都借助着这只航船渡过瀚海,来到中土。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为之一变。不能不说,佛教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目录

概述

梵艺初映鹿野苑——印度佛教艺术的形成

虹桥传晖越葱岭——中亚的犍陀罗艺术

五彩纷呈编中华——中国佛教艺术的多样化

昆仑瀚海见佛国——于阗的佛教艺术

楼兰之甍今安在——鄯善的壁画艺术

西天路竟到疏勤——据史德城的雕塑

芥子弥入菱格——龟兹的壁画艺术

开都河畔七个星——焉耆的佛教艺术

火焰山下聚宝盆——高昌的佛教艺术

丝路缤纷会敦煌——河西陇东的石窟艺术

花雨绸缪润神州——边陲中原的佛教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上,有着三个开放的时期,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吸收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接受西方和中亚文明,再次是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人华。虽然还有许多的不那么集中的文化传播时期,对这些传播时期还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和质疑,但是,只要举目望去,屈指数来,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却是那样地渗透骨髓、彻人心睥。以致于我们几乎很难避开外来的佛教文化,提炼出真正纯粹的“国粹”来。

佛教东传,并不只是一个宗教事件。乘着佛教大船而来的,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希腊、波斯和中亚文化。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物产、珍宝、工艺、科技,思想、逻辑、性格、,风气,形形色色,五方杂俎,都借助着这只航船渡过瀚海,来到中土。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为之一变。不能不说,佛教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

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当时的印度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有的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社会内部产生了等级——种姓制度:首先是婆罗门,享有“吠陀”经典的传授、解释权和主持祭祀的特权;其次有刹帝利,属于军事贵族;吠舍为第三等级,从事农、牧业生产者和商人;最后是受剥削的首陀罗。统冶者“庸俗的贪婪,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于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以及捐税、高利贷、敲诈勒索等……在人们生活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刹帝利种姓的军政权力急剧增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吠舍种姓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旧观念受到广大人们的反对,思想界活跃,各种哲理、邪说莫衷一是。面对统治者的腐败、社会混乱和贫困者痛苦的局面,有些人企图退出社会生活,出家作了“沙门”。他们住在野外,“穿树皮,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净饭王家。姓乔达孽,名悉达多;释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出生后,其母亲就去世,由姨母养育成长。按照刹帝利的习惯,8岁起学习字书、吠陀、武艺,“六十四种书样样精通”,受过最好的教育。17岁时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据说还生有一子。

他自幼爱沉思,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深感世间人事变化“无常”,一心想摆脱人生的苦恼,于29岁时,毅然放弃丰厚的财宝和优越物质生活,在一个夜晚逃出家门,削发剃须,作了“沙门”。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进行苦修,又找到阿罗陀伽兰处过梵行生活,再跟随另一名沙门学坐禅修持。虽然经过6年的苦修,身体瘦弱如老朽,但仍没有摆脱“无常”苦境,达到解脱的境界。于是又振作起来,到尼弹连河洗了澡,重新进食,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审谛思惟了七天七日夜。他想到人们生、老、病、死的痛苦,用“轮回”思想解释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缘”、“八正道”和“四谛”等一整套佛学的基本思想,达到大觉大悟的境界。35岁时,终于修成了圣人——“佛陀”。

从此,释迦牟尼四处布道,足迹遍布北印度和中印度。他组织僧团,交结国王,联络商人富豪,建立了许多僧院,并制定一整套组织憎团的制度;竭力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对众生仁慈温和,提出释迦弟子不讲种姓高低,只按长幼分序……。弘扬他的佛学思想,推广他的理想,直到80岁逝世。释迦牟尼的思想赢得上升的“第三等级”支持,在印度迅速得到了发展。

印度是一个重视哲理、富于想象力的文明古国。随着佛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僧徒的增多,关于释迦牟尼富有魅力的经历,在信徒中传播得越益神奇,释迦牟尼从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成了宗教的偶像,变成了神。佛教的理论日益繁琐,持戒严格的佛教派别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带有自由色彩,更多神话要素的内容使释迦牟尼的思想更加宗教化。在一个神话传说众多,重视巫术的社会里,这种神化是必然的。释迦牟尼的被神化,为佛教艺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蓝本。

伴随着佛教的产生,用形象和比喻的的方法宣扬佛教教理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初现。佛教艺术在印度固有艺术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起初是在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王阿育王时期(公元前268一前232年)在摩崖和石柱上刻制敕文,被称为阿育王石柱,石柱上端雕刻着华丽的柱头。在阿育王法敕石刻中还有建立佛塔的记载。塔是古代印度人的坟墓,上面用土垒高,有的外面还包砌石块,塔下埋着死者的遗骨,塔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是祭祀的对象。同时,在山地又开凿石窟,修建寺院,雕刻造像,彩绘壁画。早期的雕像,大部分为浮雕,立体感不很强。人物多为正面直立像,造型显得臃肿,面部表情僵硬呆板,缺乏生气。尽管对其装饰,如头巾、佩戴的珠宝饰品等都怍了精心的刻划,但却不能掩饰那些刻板的造型。而雕刻出的动物则比较细腻,形象较逼真。这些特点正是印度古风艺术质朴风格的体现。

在紧接着的巽加王朝(公元前187一前72年)和萨特瓦哈那王朝(公元前30年一公元3世纪,百乘王朝)时期,阿育王发端的佛教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著名的巴尔胡特和山奇大塔,或是巴雅和阿旃陀石窟,都是建筑庄严宏伟,雕刻生动精美。这个时期的佛塔和石窟雕刻中,佛教艺术表现的题材,如本生故事、佛传图、保护神、装饰纹样和供养人等内容都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崇拜的主要对象——佛的形象却没有出现,而是以菩提树、法轮、伞盖和足迹等替代。后来的贵霜王朝刨造了佛的形象,在恒河中游,今新德里西南,发展成为“马图拉艺术”。公元4世纪(公元319—540年)兴起的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笈多艺术”,是印度佛教美术发展史上的高峰。所有这些艺术至今仍是印度史上的辉煌及其艺术珍宝。

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又一发展是向印度四周传播。最早传到印度南面的斯里兰卡。这里修筑的大塔周围增加了成排的石柱,装饰着美丽的柱头;后来,又产生了著名的狮子岩锡克利亚壁画。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犍陀罗地区。这里是古代沟通亚欧陆路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早期,曾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占领,建立了一些希腊化的城市;后又统一于印度孔雀王朝。佛教传人这里时,当地的许多希腊人皈依佛教,建塔,修寺,供养舍利,……。公元l世纪中叶,原居住于中国的月氏人在此建立贵霜王国,其三世王迦腻色迦效法阿育王尊信佛教,在境内推行佛法,举行结集,一时大乘佛教兴盛,建塔修寺,雕琢石刻佛教艺术之风盛行。贵霜王国的人们刨造了佛教艺术史上久负盛名的“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的另一功绩是创造了佛的形象。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又继承了孔雀王朝活跃的文化艺术,并发扬光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这里受希腊罗马的自由思想的影响,希腊罗马早有制作各种神像的传统,在这里,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雕塑艺术很久以来已经融合很深”。因而,佛的形象首先在犍陀罗地区出现。对佛的偶像的崇拜逐渐替代了塔,发展成礼拜的主要对象。佛形像的产生,表明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已经完成。

这时与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及其艺术沿着丝绸之路向北、西、东面弘扬,在中亚除上述地区外,在西至阿姆河以南,北到锡尔河流域,包括今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部得到当地统治者的尊信和推崇。佛教在这一带如火如荼地兴盛了起来,他们用白膏泥等塑制佛像和建筑的装饰,……。这些地区的人民、学者、艺术家们在自己原有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这些外来的东西学习、理解、审时度势,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阿姆河派美术”。

佛教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我国,随之佛教艺术也兴盛了起来。首先出现在新疆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用土夯筑和土块垒砌了佛塔;修建了“木骨泥墙”的“回”字形殿堂;并使在印度出现的中心柱窟得到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龟兹式”形制;用泥和石膏等塑造佛和菩萨像,发展了泥塑艺术;将我国中原绘画中的线条与印度的凹凸晕染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西域画派”中的“于闽艺术”、“龟兹艺术”和“高昌艺术”。

佛教艺术传人中国中原地区,又和我国固有的中国画艺术相结合,出现了中原风格的佛教艺术,如重视线条的运用和敷彩的敦煌艺术相浑厚纯朴的云岗石窟艺术等。同样,中原各地的佛教艺术也表现出本地区的特色,在统一中放射出异彩。

佛教继而传播到朝鲜、日本等远东和东南亚地区,也相继出现了繁荣昌盛、独具特色的局面。在这些地区至今仍有许多虔诚的信仰者。

佛教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括有建筑——塔、寺等载体;表现内容的雕塑、绘画和一些装饰图案,此外,还有法器、供养器等造型艺术品。如前所述,佛教及其艺术产生于印度,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佛教艺术也在亚洲各地蓬勃地发展了起来,他们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在本民族固有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印度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再形成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的佛教艺术。这就使得佛教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异彩纷呈,仪态万千,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一种艺术。这些创造有的甚至还发展成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同时,也体现出了各自文化艺术的水平。因而,探索佛教艺术的这些发展、变化对中亚和我国,尤其是新疆历史、宗教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这些佛教建筑和艺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闪烁着耀目的光辉,把古代东方各民族的风采展现了出来,其内涵和意义是很深刻的。本书仅就印度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艺术进行些简要的介绍。

早在两千年以前,佛教僧倡们艰辛跋涉,把佛教思想、教理洒播在沿丝绸之路沿途各地,随之,佛教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也在这些地方发展起来。雄伟的塔寺、庄严的佛像、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象一颗颗珍珠,被丝绸之路一一串联起来,成为全人类不朽的文化艺术遗产。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之道,而且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和促进各自传统文化发展的文化之路。我们通过这些佛教艺术,可以了解和认识丝绸之路沿线佛教建筑、艺术及其与当地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这些全人类不朽的文化艺术遗产正侍我们积极地去探索、研究、开发、利用,再用来为人类服务。P1-4

后记

佛教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法器和供养品等。在印度形成的佛教艺术东传到我国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本书仅选择了经中亚、沿陆路丝绸之路部分地区传入的少量艺术品,重点在介绍佛教艺术东传我国后,在西部边境的新疆地区弘扬,并如火如荼地盛兴了十个甚至十几个世纪,和那里的人民创造的具有当地特点的佛教建筑、雕塑和壁画等艺术。紧接着,佛教艺术在河西和陇东,乃至中原等地区相继发展了起来,并呈现出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局面。

书中收集的印度和中亚的图版,主要选自法国雷奈·格鲁塞《印度的文明》(Rerle Grousset,The civmZtons of the east India)和德国勒克勒《后希腊化时期的中亚佛教艺术》(Von.Le Coq,Die BuddhistischeSpatantike in Mittel.Asierl.I)。有些选自日本和前苏联有关著作和考古材料,在此说明并向他们致谢!

该书的重点——中国新疆部分,以近年的发现和现有材料为主,向读者介绍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适当选用20世纪初被外国人掠走的资料。现有材料是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文物考古工作的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有的成年累月生活在山谷,保护着历经千百年的石窟;有的跋山涉水,冒着严寒酷暑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正是同行们的艰辛,才使人们能够领略到这些古代人类的伟大创造。

我们衷心感谢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和田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给予慷慨的支持!并且感谢我们所在单位和龟兹石窑研究所的霍旭初研究员的帮助!

仅以这本薄薄的——远不足以表现佛教艺术东传新疆后的广博和深邃的小册子,敬献给读者和同行们,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新疆博物馆 贾应逸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祁小山

2002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东传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应逸//祁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9666
开本 其他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9
丛书名
印张 10.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