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
内容
目录

引论

 一 “自古诗人皆入蜀”

 二 诠“蜀”

第一章 文人入蜀的时间规律及动因

 一 基本数据统计

 二 小地方与大历史:文人人蜀的宏观动力

 三 入蜀动因的微观构成

第二章 文学播散的移出场

 一 总论

 二 分论

第三章 文人入蜀的移动路径

 一 北线——蜀道

 二 东线——三峡

第四章 文学播散的移入场

 一 入蜀文人蜀地创作相关数据统计

 二 唐前巴蜀本土文学

 三 唐五代巴蜀本土文学

 四 从输入到自生:唐五代巴蜀文学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上)

 一 金牛—成都驿道沿线的文学创作

 二 梓州及其邻近诸州

 三 巴山以南诸州

 四 大江沿线

第六章 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下)

 一 唐五代成都文学概观

 二 西川幕府的文学活动

 三 西蜀景观书写:以杜诗为例

 四 成都故事

 五 锦里新声

 六 成都绘画:以大圣慈寺壁画为例

 七 综论

第七章 泽被巴蜀,风流千载

 一 唐五代人蜀文人对巴蜀文学影响力的评估

 二 长江永驻瘦诗魂

 三 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前巴蜀地区文学家简况

附录二 唐五代入蜀文人巴蜀地区创作篇目统计(第三稿)

附录三 唐五代入蜀文人蜀地著作及文集编纂情况

后记

内容推荐

张仲裁编著的这本《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意在从“地域空间的文学播散”这一角度出发,尝试进行文学的地域学研究。先期出版的《唐五代文人入蜀编年史稿》(巴蜀书社2011年)作为文献基础,支撑起《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的框架。“地域空间的文学播散”这一角度的深入,必然涉及到具体的历史时空。时间和空间表面上是这一问题的并列两端,深层次看,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因果。第一章和二至四章的关系就是这样。作为全书重要内容的“入蜀文人的巴蜀书写”一部分,始终围绕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做文章,巴蜀文学的外来输入性,以及入蜀文人与巴蜀大地的人地关系则是两个“基本点”。第七章主要以贾岛和杜甫二人为例,初略探讨“入蜀”这一文学史现象对巴蜀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编辑推荐

张仲裁编著的这本《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意在从“地域空间的文学播散”这一角度,对“唐代诗人皆入蜀”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唐五代文人入蜀的这一文学地理空间的迁移活动,其背后的历史推动力是什么?这些入蜀文人来自何方?他们的本贯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或曰其文学和文化背景是怎样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必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加深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蜀文化和文学传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五代文人入蜀考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仲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29173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3235693
中图分类号 I209.4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