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谬误移动一点就是成真理,性格移动一点就成中庸!现实中,中庸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可以融通诸家思想的体系精髓。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忍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他们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不成功,还有哪种性格能成功?中庸的性格,通过学识、修养、经验、阅历来达到,只要努力塑造,就能接近完美,只要你努力,本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内容推荐

理想的人格、完美的性格、最高的智慧就是中庸的智慧。中庸,就是人生修养的智慧,而智慧决定人生的成败。中庸智慧融通儒家的深邃、道家的机敏、法家的冷酷、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中庸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凝结中庸智慧无异于甲华文化的化身。博大、仁爱、宽厚,能屈能伸,张弛有度,通权达变,进退自如,毫不手软,果断出击。

目录

第一章 中庸:无为而治非消极遁世

无可无不可

无为无不为

无为管理有作为

第二章 中庸:坚持但不固执

百折不挠

相机而行

第三章 中庸:成府但不圆滑

做人也要学成府

成府是智慧,也是策略

虚虚实实也是一种成府

第四章 中庸:自强但不独斗

世上没有救世主

靠自身的力量

技艺再高须人合作

第五章 中庸:正直但不清高

有原则也要灵活

做人堂堂正正

做人不可太清高

第六章 中庸:果断但不莽撞

机会稍纵即逝

果断不是冒险

果断以实力为前提

敏于行而讷于言

第七章 中庸:善良但不懦弱

心地慈善网开一面

因善良而千古流芳

一巴掌要打响

第八章 中庸:善谋但不奸诈

性格敦厚仁爱者的命运

谋略先修德

大拙也是谋略

第九章 中庸:兼容但要超越

士为容人者死

宽容是为人的根本

跳出是非之地

第十章 中庸:施威不忘施恩

施威不忘善后

己之所欲,要施于人

威严也有宽容

胡萝卜加大棒

第十一章 中庸:聪明与糊涂相间

不使英雄泪满襟

使智慧增值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弄拙成巧

第十二章 审时度势但不随波逐流

要善于判断形势

没有绝对的逆境

要知深浅,度衡人生

显山露水,捕捉玄机

第十三章 中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无学何以致用

纸上谈兵,自掘坟墓

失败中学到的更实用

第十四章 中庸:要光荣不要虚荣

大吹大擂,不是光荣

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务虚名者招实祸

第十五章 中庸:既有个性又能容人

听人劝,事成半

有豪气才有霸气

以个性引人注目

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第十六章 中庸:与时俱进能进能退

以退为进

知进也要知退

后退是一种策略

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三朝不倒

不战而胜

第十七章 中庸: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学会控制情绪

以逸待劳

动如脱兔先发制人

第十八章 中庸:三思还是要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

深谋远虑确有必要

敢作不能蛮干

准备先于行动

做比什么都重要

及时行动

第十九章 中庸: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追逐金钱过犹不及

恰到好处才是最好

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掌握秘诀,游韧弃取

第二十章 中庸:不偏不倚设身处地

不偏不倚,坚持中道

将心比心,也是公平

不远不近,调整距离

第二十一章 中庸:耿直但知变通

秉性耿直,也能善终

可方可圆

巧于变通

求全责备难做人

第二十二章 中庸:能屈还要能伸

只屈不伸是懦弱

忍辱负重终吞吴

大丈夫能屈能伸

第二十三章 中庸:自负不应傲物

人不可无傲骨

谦虚还要自信

人不可有傲气

人不可锋芒毕露

第二十四章 中庸:外圆内方红脸白脸都要唱

方圆性格,方圆人生

智欲圆而行欲方

红脸白脸都要唱

第二十五章 中庸:刚柔相济外柔内刚

外柔内刚,魅力非凡

刚柔相济,江山统一

有柔有刚,杀鸡儆猴

是刚是柔,需要平衡

第二十六章 中庸:竞争与妥协相伴

培养你的竞争意识

退一步海阔天空

敢为人先

笑在最后

第二十七章 中庸:在敌人与朋友中间

少依赖朋友,多利用敌人

站在敌对势力的中间

容忍仇人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可能正是最大的敌人

第二十八章 中庸:左右逢源也谓中

语言共同,波长相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侠义之心,济弱扶贫

第二十九章 中庸:理想与现实的支撑点.

有舍有得

欣赏自己的缺陷

创意高于运气

第三十章 中庸:高标低调笑在最后

立身要高处世须让

留出头上的空间

夹起尾巴做人

先忧后乐笑在最后

试读章节

无为管理有作为

无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管理方法。有人曾指出,最高明的管理者无为而治,人民大众只知道他的名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次一些的管理者,多办善事,人民亲近他、称誉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多强暴而使人民畏惧他、疏远他;最差的管理者,鱼肉百姓、祸国殃民,人民自然辱骂他、侮辱他,甚至推翻他。因此,判断一个管理者的优劣,他与人民的关系则是最重要的标准。老子也曾说,人民是水,统治者是船,船可能在水中平安航行,也能被滔天巨浪所吞没,所以,主动权并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六出奇计的陈平对汉代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时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不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有多少?”周勃也答不出。文帝见周勃身为丞相,一问三不知,面有不悦之色,周勃吓得汗流浃背。

汉文帝又拿同样的问题问陈平,陈平回答说:“这些问题,我得问有关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接着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汉文帝接着又问:“所有的事都有人负责,那么宰相是干什么呢?”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夷与诸候,对内则要督促所有的官员做好各自的份内工作。”陈平的这番话让汉文帝深表赞同。

战国时邯郸的老百姓每到元旦就要上山去捉斑鸠送到赵简子府第上,然后赵简子就赏给他们很多银子。有个在赵简子家作客的人见了很奇怪,便问:“为什么要把这些斑鸠捉回来?”

简子回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吗?每一个小生命都是宝贵的啊!元旦那天,我要把他们都放回树林去,表示对生灵的爱护。”

客人听了大笑说:“这就是爱护生灵的办法吗?老百姓知道您要放生,献上斑鸠有赏,都争着去捉斑鸠。有的用铁夹,有的用箭射。虽然也可活捉一些,但死的也不少。如果您真的可怜这些小生命,还不如下个通令,禁止捕捉斑鸠。否则,捉了又放,您的恩德远抵不上罪过呢。”

无为而治就是让老百姓在战后休养生息的管理办法,早在汉代之初统治者采取的无为而治术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邦和萧何死后,接位的皇帝是孝惠帝,接替的宰相是曹参。曹参执政的方针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这是为什么呢?曹参对自己的执政方针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了天下,法令制订得非常明确。而天下太平情况下的百姓正在努力修养生息,对于官吏们来说,只要严守职责,不要丢失这些就行了。事实证明,无为而治深得民心,后来老百姓编成歌谣赞扬道:“萧何订法令,曹参照执行,百姓得安宁。”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典型。

当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一切顺应自然,不以人为去有意改变客观规律。因此,“无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还是有为,这就是老子进一步阐明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从客观效果上讲,是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形势稳定的。

古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方法,不是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吗?P5-6

序言

孔子的弟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得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又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所以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中间的位置。

子华说:“圣人贵在中,君子抱守中,作为中庸之道,这就全部达到了。“东方朔说:“智慧的人为人处世,没有不崇尚中的。”做人处在世道之中,能做到把守这个中,合乎常情常理,就可以说没有过失,就能合乎大道了。

现实中,中庸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可以融通诸家思想的体系精髓。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忍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他们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不成功,还有哪种性格能成功?

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庸,就是道体的大用。把中庸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中庸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所以尧告诫舜说:“一定要适当地掌握这个中。”舜又向禹传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为人处世,若适合于中道,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的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唐太宗性格中庸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荀攸敦厚仁爱终得善终;孟尝君、楚庄王容人赢得士为知己者死;曾国藩性格刚柔、方圆而成就一生。

愚公移山,智公移性。移山先移秉性,移性修齐治平。谬误移动一点就成真理,性格移动一点就成中庸。中庸的性格,通过学识、修养、经验、阅历来达到,只要努力塑造,就能接近完美,只要你努力,本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后记

中庸与和谐的实践结构

中庸,就是宇宙观、天人观上的对称。

中庸,是与天道相遥契的人道,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能做到即世的超越,只有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具备“万物皆备于我”的宇宙情怀,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

中庸,是天人合一。

在中国哲学中,主导思路是主客交融,天人台一。在中国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追求的是“尽心知性则知天”“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西方哲学的超越精神是宗教的,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将超越的对象归属于内在的心源。

中庸,是对称的哲学范式。

哲学范式,有人类总体的哲学范式,东方的哲学范式、西方的哲学范式,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范式,不同哲学家的哲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

实践模式决定哲学范式。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实践模式则是时代精神的母体。整体制约部分。任何特定的哲学范式,都是特定的实践模式的产物,并构成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庸,是和谐的实践模式。

哲学范式与实践模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靠实践模式的转换来整合;实践模式的转轨,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催化。

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实践模式的转轨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与其它科学范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其它范式转换的前提,也是其它学科范式转换的本质和依据。

实践模式通过思维方式决定哲学范式。

实践模式、思维方式、哲学范式是对应的。

哲学范式同实践模式之间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哲学“悖论’’的消解、哲学范式的转换、科学范式的转换。

创业,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可操作的、现实的、具体的、真正的自由自觉的劳动。

没有创业,“实践”过于空洞。没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过于抽象。二者既没有科学的理论意义,又没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中国近代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生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辩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官学不分的一元社会结构。

哲学范式的转换,以思维方式的转换为前提。思维方式的转换,靠哲学范式的转换来完成。  以创业为基础,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为动力,吸收西方哲学发展的成果,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方式将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催化科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范式同西方哲学范式的融合,必须以中国实践模式和西方实践模式趋同为基础。

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不但使人类的劳动方式趋同,而且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趋同。哲学范式的趋同,就是人类实践模式趋同的必然结果。哲学范式的融合,就是哲学范式趋同的必然结果。

人类实践模式的转轨:  

从一般实践向主体实践转化。

从主体实践向创业实践转化。

从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转化。

从物质实践为主向精神实践为主转化。

通过人类实践模式转轨,人类实践模式趋同。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的特征:

主体的、积极的

价值的、效益的

创造的、再生的

和谐的、永续的

整体的、趋同的

十一

创业,是计划体制下的实践模式向市场体制下的实践模式的转轨;以创业为基础。才能实现实践模式的转轨、哲学范式的转换。

只有创业的实践,才是非异化的、主体的劳动。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成为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桥梁。

因此,创业,使实践成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相统一的范畴。

缺少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实践的哲学意义都是不充分的。

十二

一次创业,是实践论向认识论的延伸。

二次创业,是认识论对实践论的提升。

只有这种提升,才使实践得以分化、催化,从而实现从非主体向主体、弱主体向强主体的转化。因此,二次创业,实践论不但不排斥认识论,而且以认识论为前提。反过来,也只有以二次创业的实践为基础,才能实现认识论的正确性、自洽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人类二次创业实践,体现了“天人合一”,确证了“天人合一”,实现了“天人合一”。

十三

必须把时间、空间、层次统一起来,研究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清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

在这里,时间(不同历史时期)、空间(不同民族、区域)、层次(不同哲学范式)是相互对应(对称)的。时间、空间、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它们相互之间的对称是动态的。

对称的实践模式,产生对称的哲学范式。  十四

哲学范式的转换,既是人类时空转换的原因,也是其结果。对称哲学既是同人类社会五度空间发展相对应的产物,又是考察人类五度空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哲学发展的逻辑:

中国哲学一西方哲学一中国哲学。

对称一知性一理性一对称。

中国哲学在头尾两个阶段较发达,西方哲学在中间两个阶段较发达。

中西哲学在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是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催化来实现的。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哲学,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哲学,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使形而上学的思辩性走向实证性,使认知性与操作性得以统一,真理、合理和审美得以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得以统一,哲学的抽象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从而完成哲学发展的大圆圈。

十五

一方面,我们承认哲学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这哲学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哲学的世界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把二者割裂开来,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只承认共性,甚而把这共性等同于西方哲学,把西方哲学看成哲学的标准模式,更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哲学都是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一般的哲学内容的统一。这一般的哲学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具体体现在时空的统一上面。人类不同民族的哲学在空间上的不同排列,恰恰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不同阶段的哲学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而背离;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里有一个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类哲学发展内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结构,遵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并不偏爱某个民族某种语言。

十六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回事。但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世界化,都不是西化,也不是以西释中,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中西方哲学的融合贯通。这种融合贯通,是中西方哲学的扬弃、综合、升华,是时空相统一的人类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其结果,是以意识为中心同物质相统一、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统一、思辩为中心同实证相统一的对称哲学。

十七

对称的思维方式,源于中国哲学的价值观。

中庸的价值观,就是主体价值观、劳动价值观、自由自觉的劳动价值观。  西方哲学的“意义”是逻辑上的自洽和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中国哲学的意义是价值,即对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义的哲学观造成了西方哲学主客观的对立和不对称,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造成了中国哲学主客观的统一与对称。

十八

实践模式一哲学范式——对称哲学。

对称哲学使哲学内在于实践之中,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一种模式。

对称哲学是人类创业实践模式产生出来的哲学。只有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才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得以统一,成为一对对称的范畴,所以对称哲学也可称为创业哲学。

创业,是以知识运营为龙头,以对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对资源的可再生开发为基础,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十九  

二次创业以知识运营为主导。

在知识运营过程中,使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得以对称,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得以同构,思辩与实证得以统一。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创业的基础上。没有创新一创造一创业,一切思辩都只能是概念游戏。

只有创新一创造一创业,才能为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天与人的合一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提供最后的说明与论证。

二十

对称哲学使哲学成为人类二次创业活动中知识运营的第一个环节,抽象思维能力成为第一生产力,哲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哲学由形而上学成为实证科学。

对称哲学是科学哲学与主体哲学的统一。对称哲学通过扬弃西方科学主义为主流的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的出世与入世得以统一,使“天人合一”建立在科学的、实证的、可操作的基础上。

在对称哲学中,发展哲学、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都得以扬弃。

二十一

中庸即对称。对称是中国哲学的本质。

宏观的对称:一次创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二次创业,从高级到低级的文化。

微观的对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称,生活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对称,本体论、历史观、价值论、认识论、逻辑学的对称,五度空间框架内自然、社会(人)、意识的对称。

二十二

对称,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还是逻辑学。

对称是世界观。

世界是对称的。

宇宙是对称的。

社会是对称的。

主体发展是对称的。

哲学发展是对称的。

二十三

所谓矛盾,就是不对称;所谓不对称,就是时空层次的错位。所谓对称,就是矛盾的扬弃,就是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宇宙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

不对称是矛盾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矛盾的化解。

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对称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

不对称是偶然的,对称是必然的。

不对称是现象,对称是本质。

二十四

必须用对称的方式认识世界。

对称的方式——

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是科学与人本的统一。

是思辩与实证的统一。  用对称的方式认识世界,是用建构的方法把握世界。

二十五

没有对称的方法,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就不能统一,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就不能统一,宇宙统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对论,把时空、物质和力统一起来,靠的就是对称性原理。对称性原理决定着基本相互作用大统一理论的发展方向,并在弱电和强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得到体现和证明。对称是宇宙的本质,对称性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

对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只有人和自然的对称与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大自然遭到破坏,带来的将是人类的毁灭。只有毁灭人类,才能保持人和被破坏了的自然的对称。

二十六

对称是方法论。

不对称是“二律背反”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 扬弃“二律背反”,必须靠非理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非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非理性与理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就是对称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

矛盾的解决方式与途径,主要不是一方吃掉或消灭另一方,而是协调、整合、双赢,各得其所。

矛盾的本质是不对称,矛盾的解决是协调。中庸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  ※※※  ※※※

参与本书编写的有:陈世清、杜艳珍、宋桂丽、马海花。

修平

2005.12.2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修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28981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