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全书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其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对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一一作了说明,尤其强调了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拉康哲学研究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以著名的《拉康选集》(Ecrits)中最重要的文本为基本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康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其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对拉康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潜在的承袭关系一一作了说明,尤其强调了拉康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背叛与激情高扬。在作者笔下,拉康的伪个人主体理论被曝于当代西方现代思想史广阔的逻辑平台上:在镜像映射中,人类个人自我的本质不过是小他者影像构成的想象性操作而已;而在象征性逻辑中,传统哲学的主体则被指证为大写他者的无意识自居,个人主体因而沦为一具腹内空空的语言稻草人。所以,那美丽的个人存在之真永远都只能是一种现实中的不可能性。笔锋所及之处,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文风言说着不可能译介的拉康哲学的魔幻逻辑,就学理讨论的意义而言,本书称得上是首开国内拉康深度研究之先河。最后,我们必须看到,拉康哲学在当代之所以显要,并不只是因其片面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适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每一个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须内省的一付清醒剂。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剧场指南和剧情简介

 1.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2.魔幻的问题式

 3.强暴式的先行性

 4.颠覆性的历史语境

 5.一种时间空间化的逻辑 

          序幕

第一章 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1.心灵的新大陆: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深渊

 2.压抑:症候、梦与口误的真谛

 3.骑手自我:人格的内在三元结构 

 4.力比多:欲望的秘密 

    第一幕 拉康:伪自我的镜像之舞

第二章 超现实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

 1.超现实主义:另一个世界的惊异之美 

 2.达利:妄想狂批判中的一团自己的欲望

 3.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欲望关系 

第三章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

 1.拉康镜像理论的本相

 2.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

 3.小他者影像中的异恋

 4.从镜像到面容:众人之镜中建构的异化主体

   第二幕 伪主体:象征性能指链的节点

第四章 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

 1.索绪尔:能指与所指 

 2.语言结构主义的历史逻辑

 3.列维一斯特劳斯的象征主义结构人类学

第五章 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 

 1.拉康语言观的逻辑起点

 2.概念:存在的尸体

 3.象征性:主体的熵学 

 4.命名:你不是为自己活着 

 5.伪主体的本质:我被语言询唤成主体

第六章 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

 1.能指:象征域中的君王 

 2.能指链中的转喻和隐喻

 3.能指与主体存在之他处

    第三幕 他者与欲望的辩证法

第七章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1.理念、上帝的绝对他者与魔鬼他者 

 2.存在主义的他人理论

 3.列维纳斯的他者之面貌

第八章 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 

 1.主体在本体论上的疯狂本质

 2.从主体际到大写的他者

 3.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

 4.主体间辩证法:人与小、大他者的游戏

第九章 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

 2.追逐无的欲望

 3.欲望他者的欲望

      终曲

第十章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1.巴塔耶:没有伪装,没有光与影的游戏

 2.大写的真实:打断一个美梦的敲门 

 3.删除乡愁:创伤性的不可能之真 

 4.大写的物与“本真”的对象a

 5.作为“∑”出场的症候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九章 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

欲望直接指向的是另一个欲望或一个他者的欲望。

                ——柯热夫

我们知道,根据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本能之欲望是本我的本质,也是自我生存下去的真正内驱力。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而言,欲望之我才是具有本真性的。这种欲望固然可能受到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不依不饶地设法寻求满足。然而,拉康这个口口声声称“回到弗洛伊德”的人,不仅消解了他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上也不具有合法性。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有需要,而其实从来都只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就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依拉康的观点,自从镜像异化以后,个人主体的欲望就不再可能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只能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而拉康的回答同样干脆:“以为欲望的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层层叠叠的裹尸布里面并没有任何东西。这显然与弗洛伊德相锋相对。拉康一针见血,说得不可谓不阴毒!“你到底要什么?”这是拉康心目中精神分析学真正应该弄清楚的最终问题,可是,在他的答案中,却删除了主体存在的最终内驱动力。

P299

序言

对中国人而言,生活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剧烈地撕裂着。物化市场的魔域中,生存已在照亮了宗法土地的太阳(理性之光)阴影中断为两截:一种是在这个沙漏般的人与物“最佳配置方式”的竞争世界中悬临于空中的“成功”人士(过去叫“布尔乔亚”),另一种则是跌落入沙漏底层的“弱势”众生(过去叫“普罗泰利特”)。在第一种人那里,“他”会是开着宝马,拥着美人,银行户头上有无数的金钱,甚至还揣着博士学位证书,并拥有众多令人仰慕的学术头衔和官品,在象征关系舞台的重重射灯打探之下,诗意地“在”着。而在第二种人那里,炫目灯光下功成名就的“他”成了“我”毕生不懈奋斗的镜像,这神化了的另一个“他”就应该是“我”。这种“他”对“我”的理想性自居,使十分赢弱无力的“我们”更加举步维艰,一次又一次,我们在泥泞的沙漏边缘攀爬,滑倒,再攀爬——一如加缪笔下那个荒谬而不屈的西西弗斯。“我”,永远向上推举着不断落下的存在巨石。

对第一种人来说,你以为你是人,可是你却可能真的不是。这个真相只有在金钱散去、香车美人飞离时才突然显现。这一格式塔伪境,也许会是在“他”离位退职后面对一杯无人问津的清茶时幡然顿悟的。而对后者来讲,穷尽一生,“我”总以为自己还不是“人”,犹自固执地向着第一种人的镜像埋头奋斗,却浑然不知与之苦战的唐·吉诃德式的风车和西西弗斯之巨石的真在。这是作者想通过拉康故事的道说所讲的一个普通的事理(此理,形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当然,拉康的故事从总体而言,肯定还是一种错误。因为,如果没有了拉康所骂的想象和象征关系的织入,特别是被拉康遮蔽掉的人对世界的感性活动关系的历史构境,人的存在也就真的没有了。然而,拉康之骂对那些无法认清自己的人却又不见得是一种谬论。遗憾的是,今天这个世界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恐怕占了绝大多数,因此,拉康之骂对于我们又会是过于真实的真在。

所以,拉康的故事固然只是一则离奇的哲学寓言,可也的确诉说了一种常人不可见的真实。依我看,听懂它的言说并不见得必然使我们走向悲观的虚无(我的一位朋友在听了拉康的故事之后,跺足大叫:“这正是佛、老之无!”)。它无非是让我们多一种清醒,以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对待我们存在中的种种物化和异化之自我疏远,自省生命中的能指之漂浮和本己的不可能性罢了。那样,这个世界上大抵真会少一些不自知的疯狂和看似正常的精神疾病。

后记

这本书,完全不是计划之中的事情。

近几年来,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逐渐转向当代国外后马克思思潮领域,根据研究小组内部的分工,拉康式的后马克思学者齐泽克被留给我“对付”。而我倒好,齐泽克尚没有一“整”出来,却是无心插柳地将他的理论老祖宗拉康之思先作了一个专题性清理。之所以在解读齐泽克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拉康是个太值得关注的人物,主要是因为自己在研究里发现,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在对拉康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但是,拉康在当代西方思想舞台上叉实在是个关键性角色,一个我们无法回避,也跳不过去的人物。并且,拉康的东西若不真实地在场,齐泽克必定无法露面。说老实话,写这本分外的书还是不太有底气,手毕竟长了些:我懂什么精神分析学啊!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真被这个魔鬼般的思想大师折磨得苦不堪言。

其实,很多年前就与这个魔鬼般的拉康“会过面”,应该是在阅读其他介绍法国结构主义或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众多文献时,读到他的东西。依稀记得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有点意思,但总不得要领,加上自己的专业局限,也就没有对拉康太上心。大约是在三年前,我第一次正面遭遇拉康。其时自己正在重新解读阿尔都塞,而后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直接受到拉康的影响,这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啃了一点拉康的东西,后来在关于阿尔都塞的那本书中就有关拉康伪主体观的内容写一个小目,算是那次解读的成果。那一回的粗浅研究完全是工具性的,主要是为了说清楚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特定理论背景。不过,在这一轮的正面遭遇中,我再一次清晰感受到拉康那种晦涩理论的高难度。倘若依我的本意,我还是想绕开拉康。然而,不久之后我便意识到拉康注定是我下一步研究绕不过去的坎,这个懒毕竟还是偷不得的,因为下一步我要正面遭遇的,是那个当今西方激进学界中炙手可热的理论名角——齐泽克,而后者是一个十足的拉康式的后马克思哲学家。2003年夏天,我动笔写作齐潭克,起初我打算以一个导论性东西的形式来处理作为齐泽克逻辑前提的拉康,但是越往下做,越发现拉康读不透,齐泽克就无法深入。于是,计划中那篇小小的导论,就成了面前这本小书。真不晓得是为什么,我周详地计划好的研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谋划之外的异轨。用拉康的话来说,这倒是一种真实。

下决心认真来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也是多年来我内心中始终怀着的隐痛。在自己已经走过的这近五十年的生活经历里,我看见过太多的人疯了。第一个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儿们。他的家世应该是相当令人羡慕的,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自己也天资过人,应该算是我们当年那伙成天在河边、林子里和球场上疯疯傻傻狂奔乱耍的小子们中最聪慧的一个。他自小熟读中外典籍,从莎士比亚到孔孟老墨的诸多文本,了熟于胸。这家伙还写得一手好书法,记忆里他临摹过传统书学中几乎所有的大家,融会贯通,笔力深厚,尤以黄米见长。我入伍前,他专为我父亲书写了两幅大开条幅,后来竟被误识为是哪个老先生的佳作,好一阵悬在我家厅堂正墙上。1978年,他晚我一年进了南京大学哲学系。上大学以后他还是非常用功,我们时常在一起讨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列宁的《哲学笔记》。可是,就在临毕业的前的几个月,他突然被抓进了看守所。据说是因为晚上在公共汽车上尾随一位中年妇女。几天后,我去脑科医院看他,在一群形态怪异的疯子当中,我认出了他。一见到我,他就使劲说:“没事,没事。”看着他眉间被打伤的大口子,我第一次从内心里感觉到那种苦涩的隐痛。后来我听说,那一夜他一直跟到人家家中,还动手打了人,被当作流氓扭送到派出所。在警局里,他也先动手打了人,我注意到的眉间的伤就是那时被派出所看守用枪托打的。当他被制服后,竟然还在向警察大讲黑格尔。就是在那时,人们才发现他已经疯了。我这才突然记起,在他出事之前的几天,他曾对我说:“不得了了,我现在额前总有一片金光,笔停不来,思想像泉水般地涌出。”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因为他平时狂惯了。记忆里,当时他最后一句话是:“我将是第三个里程碑,黑格尔、马克思,然后是我!”从此,他的一生就被大写的他者彻底毁了。

之后的这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当老师,遇到过很多出问题的学生,不算前面所说过的王二,还有好几位学生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最令人痛惜的是,出问题的这些人,偏偏都是一些天资最好的学生。我真的十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从心理和精神健康上关心他们——这些本来风华正茂应该有美好前程的孩子们。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其实还遇到过不少症状虽没有那么严重,但多多少少存在这样或那样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学生。实际上,面对今天中国这种极端高压式的考试制度以及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压力,从大学生到各个年龄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最近几年以来,我越发感觉到,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质量,并且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原本应该十分快乐的人生。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非常关心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的重要原因。

到了我这个年纪,人生已过大半,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是那么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人的一生,要安然轻松地度过,其实真是很不容易。降临人世的那一刻,我们分别出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里,最初的心理人格和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一个每天打麻将喝酒说粗话的城市贫民生活环境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或偏远山区的农家生活,必定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心理人格和文化品质。这个最初的基础可能锚定一个人一生无法挣脱的存在。然后,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何种职业、过哪类生活,人的真实存在、心理人格和思想观念真的是非常的不同。不管我们是否称之为“他者”,这种决定性的东西注定将无意识地伴随我们始终。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经历着一个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社会,价值的颠覆和人与人关系坐标的剧烈翻转必然导致传统观念的粉碎性裂变,这也定将导致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激烈变换。诸如此类,林林总总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地成为社会的危机和隐患。葛兰西曾经说过,伴随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而出现的,往往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对此,我们其实已经有切身的体会。也因此,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已经是一切有责任感的学者乃至整个学界义不容辞的使命。

这么多年来,我是真的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人不能对自己太不认真,我们不能不学会反省自己,常识中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应该得到彻底的心理学和批判性的透视。倘若我们还想健康地活下去,就真的必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处境,认识自己已经走过的和即将要走的艰难的路。

我期冀自己这本并不专业的小书能够对一些人有所帮助。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份真实。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项目资助,我感谢各位评委和专家。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钱厚生先生和王希勇先生,没有他们的支持和辛勤的工作,本书不可能这样高品质、快速地问世。另外,南京大学的方向红博士在本书的外文资料方面,蔡云老师在文字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张一兵

              2004年8月1日四稿于武昌何家垅

             2005年4月25日再改于北京京西宾馆

书评(媒体评论)

我想说我不抱任何希望……尤其不抱被人理解的希望。

                         ——拉康

拉康是不可理解的,而他的追随者们只不过是一些百依百顺的傀垒。……你购买《拉康选集》(Ecrits),就相当于购买了一桩重大事件,购买了一样象征标志。根本无须阅读这本书,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魔力,因为里面的那些口号已经融入了巴黎的时尚闲谈。

                         ——斯特罗克

拉康在“解构”方面比福科要更大胆。因此今天我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更接近拉康而不是福科。

                          ——德里达

拉康的对象a是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应该荣获诺贝尔奖。

                         ——克勒莱尔

拉康的症候是我们这些主体“避免发疯”的方式。

                          ——齐泽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一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6725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