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讲怎样写作文的书。二十七堂课的例文,篇篇出自文学巨匠之手:朱自清、徐志摩、巴金、胡适、老舍、蔡元培、沈从文、鲁迅、周作人……叶圣陶的逐篇点评无不平实而到位,尤有启迪心扉的作用。踏入社会的青年才俊,犹在课堂的少年学子,请来聆听一位大师告诉我们文章怎么写,怎么写得好。

内容推荐

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我在后面说些话……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

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的确切一点周密一点儿罢了。

这本小书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晃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目录

朱自清《背影》

茅 盾《浴池速写》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苏雪林《收获》

郭沫若《痈》

夏丐尊《整理好了的箱子》

巴 金《朋友》

丰子恺《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韬 奋《分头努力》

胡愈之《青年的憧憬》

胡 适《差不多先生传》

老 舍《北平的洋车夫》

夏 衍《包身工》

俞庆棠《写给上海学生请愿团的一封公开信》

尤炳圻《<杨柳风>序》

蔡元培《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

沈从文《辰州途中》

徐 盈《从荥阳到汜水》

鲁 迅《看戏》

萧 乾《邓山东》

刘延陵《水手》

周作人《小河》

丁西林《压迫》

附录

卞之琳《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契诃夫《苦恼》

爱狄密勒《<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序》

重印后记

试读章节

沿池子的水面,伸出五个人头。

因为池子是圆的,所以差不多是等距离地排列着的五个人头便构成了半规形的“步哨线”,正对着池子的白石岸旁的冷水龙头。这是个擦得耀眼的紫铜质的大家伙,虽然关着嘴,可是那转柄的节缝中却嗤嗤地飞进出两道银线一样的细水,斜射上去约有半尺高,然后乱纷纷地落下来,像是些极细的珠子。

五岁光景的一对女孩子,就坐在这个冷水龙头旁边的白石池岸上,正对着我们五个人头。水蒸气把她们俩的脸儿熏得红喷喷的,头上的水打湿了的短发是墨黑黑的,肥胖的小身体又是白生生的。她们俩像是孪生的姊妹。坐在左边的一个的肥白的小手里拿着个橙黄色透明体的肥皂盒子;她就用这小小的东西舀水来浇自己的胸脯。右边的一个呢,捧了一条和她的身体差不多长短的毛巾,在她的两股中间揉摩。

虽是这么幼小的两个,却已有大人的风度,然而多么妩媚。

这样想着,我侧过脸去看我左边的一个人头。这是满腮长着黑森森的胡子根的中年汉子的强壮的头。他挺起了眼睛往上瞧,似乎颇有心事。

我再向右边看。最近的一个正把滴水的毛巾盖在脸上。很艰辛地喘气。再过去是三角脸的青年,将后颈枕在池子的石岸上,似乎已经入睡。更过去是一张肥胖的圆脸,毫无表情地浮在水面,很像个足球。

忽然那边的矿泉水池里豁剌剌一片水响,冒出个黄脸大汉来,胸前有一丛黑毛。他晃着头,似乎想出来,却又蹲了下去。

大概是惊异着那边还有人,两个小女孩子都转过头去了。拿肥皂盒的一个的小脸儿正受着冷水龙头进出来的水珠。她似乎觉得有些痒吧,她慢慢地举起手来搔了几下,便又很正经地舀起水来浇胸脯。

        P009-P010

序言

今年《新少年》杂志创刊,朋友说其中应该有这么一栏,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这件事由我担任下来,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栏名叫做“文章展览”。现在汇编成这本小书,才取了《文章例话》的名称。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观感,我只选现代人的文章。这许多文章中间有些是文艺作品,但是我也把它们看做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以上是声明的话。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則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

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

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未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一,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样活泼那样自然。我决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摆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我在每篇之后加上的一些话,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有的是说明这类文章的做法,有的是就全篇说的,有的只说到其中的一部分。读者看了这些话,犹如听老师在讲解之后作一回概说。于是再去读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锐,不待别人指点,就能把文章的好处和做法等等看出来。如果文章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随时看出来,不至于轻轻滑过。这不但有益于眼光,同时也有益于手腕。自己动手写作的时候,什么道路应该遵循,什么毛病必须避免,不是大致也有数了吗?总之,我编这本小书的意思跟认真的老师同其志愿,只希望对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些帮助。

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咸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后记

    重印后记

《文章例话》本来是开明书店编印的《开明少年丛书》的一种。一九三七年二月初版,到一九四九年,曾经再版十次左右。总印数大概在三万四万之间。在抗日战争以后的版本中,曾经抽出《小河》,改选《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现在恢复原样,把《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作为附录。既然有了附录,又在附录中加选谈翻译文章的两篇,都是从解放前文光书店出版的《国文杂志》中找到的。

读者读了这二十几篇“例话”,一定会注意到两点。一点是用来做例子的文章全是现代文,原来从现代文中也可以悟出阅读和写作的许多道理,也可以学到阅读和写作的许多方法的。另一点是“例话”阅读和写作并重,并不把阅读仅仅看做学习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主要讲如何理解,如何体会,如何从中学习一般的写作方法,而不谈什么文艺创作。

在重印之前,我父亲把这本书的序做了仔细的修改。他对这本书总觉得不满意,原因有种种,其中之一就是他现在对语文教育的某些想法跟四十年前不尽相同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希望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注意到这一点。

      叶至善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圣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73403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5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