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环形女人
内容
编辑推荐

网络文学时代奇迹大师宁肯最新力作,50家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史无前例。

宁肯是一个对时代、对自己都非常残酷的作家。本小说与他此前的两部长篇《蒙面之城》《沉默之门》堪称“残酷三部曲”。这是一部通俗复杂之书:“环形”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女人、庄园、清新的原始之境、密室里肉欲的SM、侦探的窥踪……小说有着惟宁肯所独有的冷峻、机智、黑色幽默乃至反讽的精神气质,内容奇崛诡异,色彩斑斓,传达出深刻可感的当代经验!

简氏庄园之夜,与伟大的僵尸同行……

内容推荐

大荒之地,崇山之脚,私人侦探“我”开始了悬疑破解之旅,但这绝不是一个破译真相的简单故事。鸟语花香的迷人之境,神秘庄园的隐秘暗室无不隐藏着另一种神秘图符——人性与命运的咒符……小说以简氏庄园为中心,讲述一个复杂引人的故事,传达出深刻可感的当代经验,作者将卡夫卡式的荒诞拼贴到希区柯克式的悬疑之中,具有哥特文学的色彩,又承袭了蒲松龄的超现实小说传统。小说奇崛诡异,色彩斑斓,是作者一次大胆的小说叙述尝试。

目录

简伸出雾般的手

我是踮脚儿,不是瘸子

女人比男人更有办法

密室里发生了什么

“活死人”的告别

在无人处制造风暴

不是原点的原点

《作家》编辑问——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左脚比右脚稍稍短一点儿,称不上残疾,但与常人稍稍不同。一般称我踮脚儿是可以的。但更多人叫我瘸子或苏瘸子。我不瘸,只是有那么一点点踮。就差那么一点点,连两厘米都不到。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腿脚儿稍有毛病的人一概称为瘸子。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严格地说,腿有毛病的人才称瘸子,仅仅脚有点儿异样或者可以称为跛子,而我连跛子也谈不上。当然,不管怎么说,我走路不太稳,这是事实,我的每一步在别人看来都像是对自己轻轻地否定,甚至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自嘲也无不可。

踮脚儿,一点儿也没妨碍以至我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比如运动场上,我表现还相当不错。我喜欢跑、跳、球类、冰上运动,不能说踮脚儿使我在运动中获得了优势,但运动中我的确表现轻灵,富有弹性,仿佛比别人有一种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在一万米或马拉松这种自我折磨的慢跑中,不用说,我明显处于劣势。但在短跑和百米栏中我则像流线,甚至于像射线,十个栏一般不会踢倒两个。我曾参加过一次区级中学生运动会,百米栏拿了第一,跳高破了纪录,我跳的高度超出了我身高30公分。我赢得了全场的欢呼与潮水似的掌声,但是当我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步伐和别人不一样,同样引起了大笑。

我被认为是某类人的楷模。学校让我做报告、巡回讲演,我为了证明与常人无异,四处赶场,结果声名远播,成为一个著名的瘸子。我差之毫厘,并没失之千里,但事实上好像是如此。由于运动和刻苦练习,我身上没一点儿脂肪,除了青筋就是像筋一样的肌肉,或者简直称不上肌肉,差不多就是一把瘦骨头。如果我想隐匿自己,比如做隐身人。几乎不是一件难办的事儿。是的,我后来就是这么做的。我又瘦又小,总是穿黑衣服,在人群中几乎就是一个黑影子。我退出了运动场,我认为只要把全部精力用在安静的学习上,就会不显山不露水,不引人注目,然而即便如此,我仍没办法不使自己脱颖而出。比如最经常的各种考试,会做的题我总不能装作不会做吧?结果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不拿第一对我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我数学最好,物理次之,化学一般。尽管化学一般(完全是有意的)后来还是成了化学课代表。我不想成为任何学科的代表,数学也好,物理也好,这两科我都具备无可争议的条件,两位老师也都动员过我,但最终还是让化学老师得了逞。我的化学老师是个中年瞎眼儿,当然是一只眼瞎,两只眼瞎他就歇菜了,如同我不能两只脚都踮——那样可能倒好了,我可能会成为芭蕾演员。化学老师的瞎眼装的是什么眼睛始终是个谜,有人说是狗眼,有人说是牛眼,还有人说是猫眼,但不管怎么眼睛都一动不动,看上去像个闪光的黑洞。我相信化学老师照相不能打闪光灯,否则就会有一只眼因为反光变得贼亮。我根本逃不掉他的黑洞,他有很多办法,比如凝视、斜视;最受不了的是他的凝视,他盯着你但并不是正眼看你,你根本搞不清他在拿哪只眼看你。

我从未答应做化学课代表,但事实上已成为他的课代表。自从我被他的假眼盯上之后,课前他总是把我叫到备课室,让我帮他抱着实验用具,托盘、酒精灯或大摞化学作业,我们一同步入教室。如果是化学实验课,我还会被留在讲台上协助各种事务,做这做那,不太稳地走来走去。此前的化学课特别是实验课从来都阴森恐怖,常常像魔术,甚至于幻术。特别当酒精灯凑近并照亮化学老师的瞎眼时,再加上他的头发又长又稀,看上去有一种古堡的效果。那时,因为酒精灯热效应的缘故,他的又稀又长的头发会轻轻飞舞起来,好像一种魔法。我们所有人的心都揪起来,大气也不敢出。我上台后气氛多少有了改观,类似斯特拉文斯基加入了一点爵士,有时可以听到下面一点安静的笑声。

         P7-P8

后记

     答《作家》编辑问

         Huanxing  Nvren

王小王(问):《环形女人》首发在我们《作家》杂志上,现在又要成书了,有评论说这部小说可以有四种解读方式:这是一个嫖客寻找纯洁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绝望女人临终设置的一个绝望游戏的故事;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都被颠覆的故事;或许这还是一个生态和伦理的故事。你是否同意这些概括?

宁肯(答):任何概括都是对作品的遮蔽,但似乎又是没办法的事,就像商店任何物品都需要说明书。对于那些只读简介或内容提要的人,这种概括实际上已相当奢侈,而对于打算认真阅读的人毫无疑问又是一种误导。我希望每个阅读者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而不是这种印刷语言的介绍。

问:难道你不认为这部小说涉及了一个嫖客寻找爱情的故事?

答:如果喜欢读故事,的确有这方面内容。小说主人公或叙述者是个私人侦探,同时也是个嫖客,嫖客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存在,但如果有谁想在书里读到这方面内容多半会失望。嫖客与爱情通常是对立的,但不能就此认为嫖客就不需要爱情。

问:但在你的作品中最终还是没找到爱情。

答:是的,很遗憾。

问:读完你的小说,已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我对黑暗和孤独习以为常并且热爱,然而你的小说让我感到了一种更大的黑暗与孤独。美丽的假象被剥去,丑陋触目惊心,读完一段我抬起头来就似乎觉得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周围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之所以感到恐惧跟小说里面的密室或者谋杀无关,是小说的内在的力量让我感到恐惧。总之读你的小说就像一个梦境,读后有大梦初醒的感觉,让人恍恍惚惚,却又明明朗朗。不过要从喜欢的角度,我还是喜欢你的《蒙面之城》和《沉默之门》,因为这两本书无论怎样荒凉,都有一种人的意志的建构力量,而这本书虽然更具后现代色彩,拆解力量入木三分,但同时也让我有一种釜底抽薪的茫然与无着,难道你不能给读者一点点温暖吗?哪怕在最后给一点点?

笞:不,我不能。

问:小说的颠覆感是否太强了?

笞: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颠覆远远超过了我的小说,比如我经常感觉不到脑袋存在,而一旦感觉到了反而觉得自己更加可怕。多年来,尽管迫不得已,我们习惯了用身体思考大脑,我们似乎过得不错,但当某个时刻我们用大脑思考身体时,会突然觉得身体简直不可救药。我们习惯了将身体倒置,一旦站起来有思想的时候就会头晕,这是我多年直到今天的感觉。

问:小说采取了复调的结构方式,一条线是男主人公也就是私人侦探寻找所谓的爱情的故事,这其中包括侦探与女助手罗一荒诞的两性关系,这部分读起来轻松有趣,但给人的感觉却十分荒凉,甚至一种彻骨的荒凉,当这种荒凉与另一条线索的荒凉——恐怖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全书达到了荒凉的高潮,整个书都立体起来,你是有意为之吗?

答:如果说是有意为之,不如说是水到渠成。小说常常像流水,开始并不知道它会流向哪儿、最终在哪儿汇合。事实是小说的结构往往并非开始预设的那样,而是自己冲刷出来的,它流成什么样作品的结构就成了什么样。小说是自在的,每种认真的写作都有自身神奇的路径与流域,它最终在哪儿入海,并不听命于作者,而是听命于自身。

问:小说的另一条线写了一个私人庄园,着重刻画了庄园主人简女士的形象。如果我理解得不错的话,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尽管她身上有环保和慈善的光环,尽管她绿化了荒山,复活了一方土地,使荒山变成了花园,但是她花园般的庄园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场所,让人触目惊心。你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既悬疑又荒诞,既恐怖又具有精神密度。我经常跳出你的故事回味什么,这是读一般悬疑作品不会有的。你是否在尝试某种努力,比如抓住读者又拒绝读者?因为读者被你深深吸引的同时,却又搞不懂表达了什么,比如爱和恨,善或恶,正与反,明与暗,在你这部小说中很模糊,很不确定,常常让读者如在雾中。你是否有意这样?

答:我的确在试图用一种可读的形式传达一种复杂的经验,通常可读性强的小说往往内涵比较单纯鲜明,也就是说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简明易解,相反,具有复杂内涵或复杂意识形态的作品又往往不好读,我的这部小说在两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问:关注作品的精神性对你这样的作家非常容易理解,但《环形女人》虽然有获得更多读者的企图,你为什么开始关注更多的读者?

答:这部小说的确考虑了可读性问题。可读性中无疑包含了许多现实性的东西,具体说来诸如暴力、变态、恐怖,回避或拒绝这些通常是一个严肃作家的标志,但我同时在想,一个严肃的纯文学作家面对这些东西,会不会提升这些东西?是否面临了这些就低俗了?或者,有没有一种“低而不俗”的写作呢?“低”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大量的存在,甚至是人性中一种普遍的东西,我觉得如何以一种有力的方式面对“低”、穿透“低”,同样是对严肃作家的考验。如果说引导大众趣味是一种虚妄,穿透大众趣味则是一种有意义的历险。

问:“低而不俗”,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提法,至少它说明你是一个认真琢磨小说的人,但是要做到“低而不俗”或“俗而不低”谈何容易,你认为一部作品做到“低而不俗”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我可以列举十条,一百条,以至无限,但这不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我更多地在想这样的问题:1.小说道德的问题。2.小说家面对大众文化何为?在小说写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道德问题,这和小说是否表现了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我的意思是说,小说家在写作时,内心是存在一个标准的,或者也可以说存在着一个焦虑:是赢得读者呢,还是一意孤行?后者无疑具有文学道德的优势,比如卡夫卡、博尔赫斯、乔依斯等等,他们无疑是小说精神探险的丰碑,因为一意孤行他们甚至成为了文学的殉道者,他们根本不考虑读者,他们难以逾越,至高无上。但是必须看到正是这些现代主义大师将小说引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的同时,现代小说也变成了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山顶上冻僵的豹子,变成了辉煌即死亡,这是一种很内在的颠覆。

近年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向,这里有时髦的因素,但也有更深刻的原因。文学批评无疑一直相对于纯文学,但纯文学越来越圈子化,越来越脱离大众。当文学在当代现实面前失去了活力和表现力时,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转型就是必然的。文化批评无疑在解读当代经验上更为灵活更有力,而文化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直面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发出智性的声音。我认为对小说家应该有所启示,当下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批评家比小说家更敏感更轻灵,而小说家在当今这样一个女体多变的时代,则显得行动迟缓、意识陈旧。

问:你的意思是否呼唤一种”文化小说”?

答:我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称,但无论如何当代小说应敢于面对大众文化,敢于面对当代经验,当代小说应有文化批评的视野与智性的穿透力。

问:刚才提到,你的小说既恐怖又荒诞,既悬疑又有精神密度,这些都是现代小说重要的元素,读你的小说我感到好像从希区柯克中读出了卡夫卡的影子,这是一种很奇怪又很奇妙的感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是怎样将希区柯克与卡夫卡嫁接在一起的?

答:我觉得还应该提到蒲松龄。希区柯克与卡夫卡都是我喜欢的,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前者是悬疑或恐怖大师,十分好看,后者是现代小说大师,其对超现实的荒诞的表达使“荒诞”一词像“爱情”一样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两个人可以说各有所长,又毫不相干。事实上真正在某种意义上将悬疑与人类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是300多年前的古典小说大师蒲松龄,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传统,读蒲松龄你首先感到的是强烈的超现实的悬念,而蒲松龄实际告诉你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它不是寓言,而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小说形式。

问:《环形女人》里的主人公“我”与《蒙面之城》的主角马格的早年生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数学天才,都喜欢侦探小说,都在探求生活中的蛛丝马迹,都是自我隔绝和对城市的背弃者与逃离者,这些元素构建了你与众不同的小说世界,让人想到作者本身对这些元素有着与小说主人公毫无二致的热爱,你是否对这些元素格外偏爱?

答:一方面是我的确偏好,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是塑造人物必要的手段。数学与侦窥都具有理性与冷调特征,它们对切入纷乱的现实生活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同时也构成了天然的叙述视角,不过这些元素在《蒙面之城》中并没展开,是个次要特征。这倒使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说过的话,他说一部长篇小说的某些次要特征很可能就是下部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对,这部小说正是这样。

问: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环形女人》?这名字很怪。

答:“环形”是一个开放的词,但又不是离心的,它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心灵概念,我直觉地喜欢这个词。将一个空间概念同一个女人放在一起表达了这部小说某种意味深长的东西,但说到底它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书评(媒体评论)

宁肯是一个对时代、对自己都非常残酷的作家。《环形女人》与他此前的两部长篇《蒙面之城》《沉默之门》堪称“残酷三部曲”。小说有着惟宁肯所独有的冷峻、机智、黑色幽默乃至反讽的精神气质。

      ——陈福民

作为文坛的异数,宁肯总是让人惊异,《环形女人》再次证明这点。小说呈现出独特的生存状态,并有一种内在之力引领着小说叙事推进,它吸引读者又拒绝读者。

      ——陈晓明

宁肯是这个时代最具探索意识的作家之一,他对小说“意味”的追寻乐此不疲。《环形女人》有一个极端“形下”的故事,但它冷峻、荒寒的意味,又使人读后惊恐不已。

      ——孟繁华

受内心的伟大诗意所驱使,曾以《沉默之门》去对抗现实的宁肯,如今干脆对现实进行致命的拆解。如果我们在《环形女人》充满悬疑的故事背后还发现一个思想的内核,那才是我们阅读的真正开始。

      ——贺绍俊

这部书与我内心有一种很相通的感觉,让我感到惊喜。

      ——徐小斌

宁肯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感性高蹈,智性超拔,优雅的文字下潜藏着一颗狂放不羁的灵魂。他的那种关照世界的方式给了文坛一系列的震惊。

      ——徐坤

既是对当代社会心态史的呈现与批评,也是对“现在史”的叙述和诊断,其中潜在着通过记忆使“蒙面”和“沉默”得以复原的疼痛力量,这是宁肯小说的重要特征。

      ——耿占春

宁肯选择的是边缘化叙事,却折射出了时代多方面的文化和心理内容。

      ——吴秉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环形女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宁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67902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