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小书不是一本系统地研究《周易》与建筑关系的专著,而是就八卦与建筑关系较密切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周易》八卦的图式和哲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旨在展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讨论,从哲学的角度阐明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种种文化现象,作为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之关系的一个尝试,并期望能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本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技术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体系建筑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零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目录

引言

一 八卦演易

1 《周易》简说

2 八卦生成

二 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

1 燮理阴阳

2 故宫的阴阳构图

3 Stupa的中国化

4建筑仿生与刚柔之道

三 后天八卦图式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

1 月令图式

2 明堂格局

3 从秦都到北京

4 天坛的象数理

5 楼阁两例

6 东岳殿彩画

四 《易经》"时中"与建筑"择中"

1 《易经》"时中"

2 "天子中而处"

3 "金井"--陵墓的中心

4 九宫图与王城规划

5 井田制与大同理想模式

6 八自--八旗--八卦阵

五 《易传》立人之道与社会建筑学

1 仁义礼序

2 建筑的礼制化

3 住宅中的"礼"

4 规天矩地

六 易数与建筑的"纪"、"堵"之变

l 卜辞卦数与八九之替

2 阴阳观念与偶数开间

3 从"八纪"到"九堵"的开间变化

七 《易经》筮占与堪舆术

1 八卦筮占

2 堪舆术源流

3 堪舆术理论简介

4 "八宅明镜"剖析

5 风水宝地

八 八卦纳甲与压白尺法

1 炼丹术与八卦纳甲

2 "压白"简说

3 传统建筑方位

4 传统建筑用尺

5 压白尺法的主要控制尺度

6 压白尺法的源流

7 堪舆术批判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成书于西周初叶。它最初是一本占筮用书,用于古代宗教迷信活动中的占筮,即依据卦爻卦象的变化来推断占验人事的吉凶命运。同时,它也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的哲学著作。

《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包括卦、卦辞、爻辞等内容;《易传》包括彖辞、象辞、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篇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

说到《周易》,不少人颇感神秘。的确,它就像一个微型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含有哲理、数理、医理、物理、生理……命理(天理)等,若没有深厚的功力,自然难以达到融汇贯通、大彻大悟的境界。世人为之侧目的,当首推其哲学内涵。

《周易》所蕴含的丰富哲理,使古人一直把它奉为神圣的经典,历代不乏学者对其潜心探究,成果层出,从而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它是通过对《周易》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你查一查清代《四库全书》经类的目录,就会粗略地感受到易学历史之悠久和古人对易学的重视程度如何了。

对《周易》的解释,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发展为《易传》。《易传》承认卜筮的作用,并对卜筮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易传》的理论前提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易传》在对《易经》经文的解释时往往是借题发挥,所提出的关于八卦起源,宇宙起源、万物变化的说明,又是以对客观世界及其变化的观察经验为依据的,这无疑又是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显然,《周易》自身具有二重性,有人说它既是"五经",又是"三玄"。在天道人事观念上,既表现了宗教神学的成事在天的唯心主义天道观念,又表现了人事有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在思维方式上,既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又表现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成一套系统的天地万物化成的哲学理论。所以,《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不仅得到唯物主义哲学家、进步思想家们的重视、研究和吸取,而且也受到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保守思想家的喜爱、继承和发挥。

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冲破了迷信的界域,摆脱了有神论的影响,其对《周易》所作的理论上的阐释,终于发展成为以阴阳变易的法则说明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世界观,《周易》也因此而最终变成指导人们的生活、规范人们言行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指南。虽然《周易》在战国时融汇了阴阳学说;两汉时又接纳了五行学说,但其核心则是儒家思想的传统。所以,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都引"易"为据,儒家更将其列为"四书五经"之首位。《周易》这种以儒学为核心思想的玄儒二重性,一方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以礼制制度作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和建筑实践的主流;另一方面其唯心主义的玄学思想则成为以神学为基础的堪舆学、风水术的滥觞。《周易)的六十四卦体系,包含了象、数、理、占四大要素。"象",是指卦象的符号系统;"数",是指卦的运数系统;"理",是指易卦的原理与义蕴,包含于卦象、运数与卦爻辞中;"占",是指易卦的筮法系统,以占验人事吉凶。这四个方面综合形成了一个神秘主义的思想体系。就筮法说,是以取象和取义解说卦象和封爻辞。就易理说,其不以吉凶为鬼神之所赐,而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和道德修养以及事物变易的法则,开始将《周易》引向哲理化的道路;而卦爻的阴阳奇偶观念,又使其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以八卦的象、数、理体现为一个《易传》的世界图式,是这个系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即像阴阳五行家那样把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而形成一种空间和时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时空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世界图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法天象地也因此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模式(图l一1)。P1-2

序言

建军同志的《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一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某些非技术性(或非物质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恰恰同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也恰恰是区别中国古代建筑同其他体系建筑的决定性依据。

从现有考古资料分析,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原始人建筑,可以说没有任何差别。它们的群体(原始人群的聚落)、个体(原始人对偶婚住宅和公共活动的大房子)、结构形式(深穴、浅穴和地面建筑)、材料做法(用石刀、石斧砍伐得来的自然形状的树干、树枝,掺有草茎的灰泥)和细部构造(用草绳或藤条进行木件结合的绑扎方法)等等,简直如出一辙。一模一样。我以为完全可以把这些原始人建筑称之为"大同型建筑"。这种"大同"大约是由于建筑处于人类初期相同生产能力和相同认识水平之上的缘故。尔后,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制社会以来,有了文化的差异,建筑也开始有了不同。历史还告诉我们,这个不同是随着历史进程,朝着愈演愈烈,一发不可弥合的境地发展的。不同文化孕育着不同的建筑。这或许又可以把这些建筑称之为"文化型建筑"。它们如同原始人的图腾一样,成了人类不同文化的不同标志。建筑的历史也因此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文化型建筑"取代"大同型建筑"是历史的必然。原因是当人类有了足够能力去驾驭建筑技术和制造建筑材料时,人类的建筑活动已不再只是"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功利之举,而且还有了各种各样精神上的追求。建筑成了既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同时也成了"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的物化形态。人们开始把建筑当做天地间最伟大的人文工程,当做自我生存的理想环境和意志的象征。人们主观地赋予建筑许多社会性、哲理性和人格性。几乎无例外地,从建筑的形式语言到空间氛围,无不浸透着这种赋予的文化魅力。建筑有了全面的文化意义。

《易经》和《易传》,一向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中国人心目中,它是天地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能阐释的。所谓"易"原本日月两合以象宇宙也。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层次和行为方式。汉语中"容易"一词,或许就是缘此而来。凡事容于《易》,便找到了体察该事物的理论依据,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如此这般,人们处理起事物来就变得"容易"了。这大概是我们先人造字组词时的一种心态吧,但也未必没有道理。

长期以来,人们苦于找不到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甚至断言中国古代没有建筑理论。两部历史地位显赫的建筑巨著--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虽说日本学者竹岛卓一氏称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著作的"双璧"粱思成先生称它们是"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但它们毕竟只是建筑规范、定额一类管理用的条例而已。从中悟不出什么可以发挥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容于《易》这个文化大框架(或大系统)之中,便不难找到它的理论依据和阐释角度。这一点,近年来已被建筑史学界一些有勇气的仁人志士体味到了,写了不少文章,有的还写得很有些内容和深度,令人读了耳目为之一新。然而,公开用书的形式系统地做文章,建军同志还是第一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是难能可贵。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说三道四,甚至骂街。什么牵强附会,胡诌八扯,故弄玄虚,没事找事,庸人自扰,等等。总之,罪名还是蛮多,蛮吓人的。但是,骂人者有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没有搞清楚,或者他们不想去搞清楚。这个基本历史事实就是我们的先人,确确实实是把建筑容于《易》这个文化大框架中来进行经营的。这可由不得我们后人的认可与否。我们尽管可以不去理会这个中的奥秘,硬是扭着来,那么,等着惩罚我们的将是对古代建筑中好多现象背后的玄机,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举个最一般的例子,如风水或堪舆之学(被市俗化了的《易》学),似乎就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极大影响。从城市选址,到住宅取向,到坟茔相地,哪一样也没少了用风水或堪舆之学进行论证和风水先生的"折腾"。一个带有指南针的罗盘,一副玄妙莫测仪态可鞠的风水先生,合在一起却使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折服了,甚至"走火入魔"。设若这风水里全然是些胡诌八扯,那我们的先人也未免太有点"那个了"。剔除那些风水里的迷信成分,其中还是有不少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关系认识的科学道理或经验的。如果人们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功夫,肯定会有所发现,也肯定会对破译中国古代建筑某些现象有所建树的。如若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的妖术邪说,那岂不等于吹灭了灯笼去摸黑寻路吗?当然,掉进去也跟着迷信起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记得在五台山中曾见到过一种情况(或做法),大部分寺院东南角上都有一处高家伙。这个高家伙,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别的什么东西,只要高得起来就行。什么幡杆、灵塔、经幢、山石、大树,都可以。山里最大的寺院--显通寺东南角上搞的是座五层粮仓(现改为文物展览室),高是高了,打从一进台怀镇南山口就能望见它,但它外观上封闭、蠢笨,不好看,有些让人无法忍受。从形式美角度看,确实要不得。不好看,无法忍受,也得要,更不能拆掉。据说这是由风水决定的,拆了就会断了所谓寺院的香火。看来释门净土也吃风水这一套。风水的威力在中国这块传统文化土壤上高过了佛祖的大彻大悟。《易》学对释门净土的渗透,早在"唐李道玄以《易》注《华严》"便开始了。应该说有些年月了。山里也有搞得好看的,举如大塔院寺的山海楼,建筑上的轻重、虚实,高低、宽窄,处理得就十分妥贴,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很漂亮。面对一个难看一个漂亮的两个高家伙,怎样去分析它们在寺院的总体布局上,天际线的起伏变化里,空间场所的深层寓意中的道理呢?舍去那个由风水引起的做法,就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了。即令说了也是牵强附会,真个是胡诌八扯了。总之,不能用现代人(或西方人)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去代替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认识(或思维方式)。这种不顾历史的搞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小手法,不花力气的没出息的自我表现。既然搞的是历史,搞的是建筑历史,就得搞清楚它本来的历史面貌,去恰如其分地说明它。你可以不同意它,甚至批判它,扬弃它,但你不能不承认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它的影响,它对文化各个领域里的渗透和制约作用。建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把握得很好,挖掘得也深,分析得也尽情尽理。再举个好多人都大惑不解的例子,那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不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于支流地位?是我们的先人不善于搞砖石建筑,还是某种固执的偏爱?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仅仅从技术和非理性固执的偏爱上找原因,肯定不会得到满意的回答。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要在《易》这个文化大框架中寻找,才能说得中肯,才能切中要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由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行(即五种物质元素;文献中也有称作"五气"、"五材"和"五部"的),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和五行彼此间相互循环,相互作用,即所谓"相生","相克"衍生出来的。朱熹老夫子对此说得十分透彻。他说:"阴阳五行,七者衮合,便是生物的材料。"他还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二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这就是阴阳五行的所谓哲学基础。今天看来当然很不科学,甚至荒诞不经;但在古代它在推动我们先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方面,却是起了作用的。它曾被中国古代许多哲学流派所吸收、消化,构成各自思想体系中主要的一环。

从总体看,大约可以说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同寻常的制约意义。我们的先人还把诸如颜色、方位、季节、事态、礼仪、味觉、声音和人的内脏,以及天上的星星统统分类或还原到五行的五个元素里。总之,人所感知到的和一切活动无不被纳入五行之中。建筑是人类至为重大的活动之一,当然也要受到五行的制约。  譬如,东方--太阳升起的方位;青色--植物生长的颜色;春天--一年四季之初和清晨--一天的开始,都被分配到五行(或五气)中木(或木气)这一类里。这些充满了光辉灿烂、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内涵,自然是阳气的体现和生命的所在。那么,用木头来盖房子自然也就是阳气的体现和生命的所在了。中国古人把活人用的房子称做"阳宅",图的便是这个吉利。这种心态和行为明显地是受了阴阳五行制约的结果。

又譬如,五行中的土(或土气)被指定为有能使"万物归无(死)和万物出生(生)"的两层象征意义。它具有生死循环、生生不息的作用,有着阴阳两重属性。于是,用土(或土制品--砖和类似性质的石料)来建造此世业已"归无"、来世尚待"出生"的死者的故墓(即阴宅),在我们的先入看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断木以为阳宅,垒土以作阴宅,古代中国人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人为的制约,谁也不想也无力去改变它。如此世代相袭便演成了一条铁的世俗法则,成了祖宗的遗训。

论技术,中国汉代便创造出了起拱发券和垒筑穹顶的技术。可惜,这一技术被长期用来建造阴宅,囿于地下只是为了保存那些棺椁和殉葬的金银财宝。这样,墓室的内部空间并不需要太大,所需的技术难度自然也就很低,用不着花力气再去创造什么难度更大的结构形式和发明什么新的建筑材料(像混凝土什么的)。后来,佛到了中国。砖石建筑技术又被用来建造佛塔,开始为佛服务了。这大概因为佛是涅了的人,也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或境界)里去了的缘故。这个新的功能要求虽然使砖石建筑走出了地下,但也没能给它的发展带来多少新的转机。佛塔要求的只是高度,不是跨度。塔在使用上根本用不着很大的内部空间,甚至死膛儿的也行。这同起初善男信女们围着塔转圈子、礼拜早已涅了的佛有关系。再后,虽说有了登塔的要求,那也只是凭栏一望而已,也是在塔外,也用不着什么太大的内部空间。所以说砖石建筑技术在中国古代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思想意识问题。"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我的这个看法大概不会有太多的攀附之嫌。因为,至少汉民族绝大部分地区及其绝大部分历史岁月里人们都是这样对待砖石建筑的。要说攀附那也是古人对阴阳五行、易经八卦的攀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其实就是这种古人的攀附对建筑的影响,不是替它歌功颂德。建军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有分寸,言之成理,研究得很有些心得。

我前面谈的这两个例子,并没有论说阴阳五行、易经八卦本身如何的意思,也没有讨论《周易》里诸如"观物取象"、"象天法地"和术数、理气一类问题的意思,我只是想讲明一点,古代中国人的的确确是把建筑容于《易》这个文化大框架(或系统)中来经营的,我们今天下点功夫(或有人)来研究它,还是必要的,如此而已。

是以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3607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