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林拾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企林先生他长期做编辑出版工作所写文章的精选集。这一片片书叶中灌注着他的心血,他的深情。透过这字字行行,显现出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作为学术文化园地中的辛勤园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把世界学术文化的优秀成果引进。本书的文字也可以说是作者的思想结晶,对有相似工作经历的读者,读到书中许多章节,会有会心一意之感。

目录

守望耕耘在书林(代序)  张瑶均/l

出版工作

积累文化介绍新知/ll

——商务印书馆出版概况

关于翻译出版外国经济著作的几点想法/14

谈谈1977—1979年间出版的外国经济学著译/22

传播知识继往开来/28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回顾

关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38

学术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44

——商务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出版工作

关于出版改革的探索/49

要下工夫培养跨世纪的编辑人才/56

日本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著作概况/60

序言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79

 ——从列宁的一篇书评谈起

过与不及/84

 ——编辑工作札记

书册·序文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亚当·密斯/91

《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中译本序言/144

《论东印度贸易》译者序言/153

评约翰·罗的经济思想/161

简评休谟的经济理论/181

威廉·汤普逊的经济理论述评/199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序言/223

《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译本前言/233

《格雷文集》出版说明/241

《宪法论》出版说明/247

《现代英国经济史》中译本前言/250

学习与探讨

学习马克思,正确对待资产阶级经济学/257

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70

——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一些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学说史的探讨/278

解放初期的干部理论学习/306

注意听大课用心提问题/312

学习问题解答/314

学习参考资料/316

抒怀·访谈

喜做商务人/323

在八秩寿辰暨经济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327

在《陈翰伯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334

《陈翰伯文集》编辑工作旧事新感/338

展示世界名人的心路历程/342

——关于《世界名人传记丛书》访谈录

怀念师友

扶掖深情刻骨铭心/349 

——缅怀一代宗师陈岱孙先生

勇者·智者·贤者/354

——怀念恩师翰伯同志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368

——沉痛悼念陈原同志

奇才的风格/373

——追述陈原同志二三事

永难忘却的纪念/379

——追忆好友高崧同志

名著选译

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399

【英】纳骚·西尼尔著胡企林译

附录部分译作目录/418

后记/421

试读章节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学说的影响下,重农学派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合乎理性的自然秩序,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说明“自然规律”,使当时处于病态的法国社会的人为秩序适应自然秩序,而实现自然秩序的唯一途径是取消限制生产发展的各项重商主义政策措施,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他们所要求建立的显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他们主张上述适应过程要由“开明君主”来推动,并认为“纯产品”应由土地所有者占有。这就使他们的自然秩序学说带有了封建的外观。

在同重商主义的斗争中,重农学派提出了“纯产品”学说。他们认为,社会财富不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从对外贸易中产生,而只能从农业生产中产生,因为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增加物质产品的数量,提供“纯产品”(即农产品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这样,他们就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了生产领域。他们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也就是他们的剩余价值学说。

从“纯产品”学说出发,重农学派把当时的法国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生产阶级是从事农业而生产“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是以地租形式占有“纯产品”的阶级。不生产阶级就是不生产“纯产品”的阶级,包括从事工商业的资本家和工人。这种划分表明他们还不了解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对于阶级划分的决定意义,还不能以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来划清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界限,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作了最早的经济分析,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从事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这还是很可贵的。

由于在经济思想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所以斯密与魁奈、杜尔哥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同他们进行的坦率而友好的交谈中,他对法国的经济状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汲取了不少东西,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虽然斯密也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若干消极的影响,例如地租是“自然的赐予”的观点,但是瑕不掩瑜,积极的东西仍然是主要的。

1766年11月,斯密一行结束欧洲大陆之行,回到英国。

P110-111

序言

守望耕耘在书林

              张瑶均

我和胡企林同志是在1949年9月到新华通讯社总社新闻训练班学习时相识的,同学之谊已有半个多世纪。寻常相见也不经意这位学长头发全白了。近日,他说从自己长期做编辑出版工作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些辑成《书林拾叶》,我连连称好。没想到他嘱咐我:“你给写个序——”他是这样一位业绩卓著的编辑家、出版家,我怎么能给他的文集写序呢。

读着企林在书林里拾掇起的这些叶片,不由地思绪万千。这一片片书叶中灌注着他的心血,他的深情。透过这字字行行,显现出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作为学术文化园地中的辛勤园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把世界学术文化的优秀成果引进,竭诚为人民作出奉献的漫长历程。

企林在具有百多年历史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先河的商务印书馆工作已四十余年,他以编辑高质量的中外学术论著,为商务印书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做出了实绩,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他这部自选集中关于出版工作的论述,通过回顾与前瞻,提出改革的设想以及原创性的方案,充分表明他既身处高层运筹帷幄,又身先士卒在第一线作战,在他阐明的独到的见解中,没有一处徒托空言,而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以为这些文章在出版史上,特别是学术文化出版史上具有相当价值。至于文如其人,那样朴实深厚,更是自不待言。

编辑出版工作既须甘为人梯,也要善为桥梁,企林从早年编《学习》杂志,就很注重在专栏中为读者解答问题。后来,他编辑出版大量学术著作译作,他以作者译者和读者为良师益友,他更是作者译者的良师益友,彼此协调互动,密切沟通。文集中收录了他撰写的书册、序言、出版说明、述评、札记和问题解答等等,这些文章或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或分析透彻,评价准确,使读者在阅读时得到指导,深受其益。不少篇堪称是典范之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企林所写的一系列抒怀和回忆的纪实性散文。他从自身的际遇和处境出发,充满深情地赞扬了给予他很大教益的前辈、师长和挚友,读来令人感叹不已,为之动容。企林热切地期待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和竭诚服务的敬业精神,能够薪火相传。

读着书林拾叶的片片书叶里字字行行,深感世事沧桑,仿佛电影镜头瞬间闪回到56年前,我们283位青年,从天南地北的九大城市云集到驻在北京香山的新华社新闻训练班。企林是上海人,却从武汉来,他于1949年春在武汉编报时因刊出揭露国民党和谈阴谋的诗作而被查究,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去解放区。汉口解放,他即在工会工作,考取后来到这里。训练班分为四个大队,分驻在旧时代达官贵人弃置的四座石砌别墅里。企林和我都在第一队,当时他24岁,对待同学们诚恳和蔼,我们觉得他像一位老大哥。

在陈翰伯等同志主持下,我们进入新的学习生活。香山的晴岚红叶白雪青松气象超拔的景色映衬着我们生命中新的篇章。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改造思想,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获得了新闻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觉得大自然这样庄严美好,人生也应当这样,怎样才是庄严美好的人生呢?我们想:此生为战士,永远打冲锋。

我们过着供给制的生活,刚入冬就都穿戴上公家发的灰布棉制服和棉帽。那年冬天很冷,我们为了节省煤,一早摸着黑去打井水洗漱,井沿上结着好厚好厚的冰,说实在的,我们也视为畏途,总是两人相伴着去,木桶好沉,往上提时生怕滑跌闪失。那天一早,我推门出来,见企林正把满满的一大桶水搁到我们门前,我刚要道谢,一想应当树立劳动观点,这七十来人的大队就我们八名女同学,决不应当受到照顾。竟诘问:“怎么,你以为我们会摔倒,不会,不会!”企林笑笑,没说什么。以后我们行动更快了些,只怕稍慢一拍,就有一桶水搁到门前。那天,碰上企林又搁一桶水,我止不住埋怨:“你别这样嘛。”“这有什么——”企林说着一摆手走了。可笑的是我竟因此觉得这位学长很木讷。

当时,我很爱学习,但因离开中学不久,习惯未改,上下午以至晚间都是学习讨论,实在坐不住了,就借故如取报纸、撮煤等等,在院里院外溜达跑腾一趟。那天,从企林他们学习组门前过,他正在谈学习心得,从容不迫地条分缕析,明白平实,却很有见地。比我那随感式即兴发言可强多了。回到我们组我忙紧向大家转述,我们学习组长听着很高兴:“人家学得比咱们深刻。真有启发。”也就不责怪我“溜号”了。过后一想,企林学长哪里是木讷,他谦虚宽厚,处处让人,跟人交谈时也让对方充分表达,他愿意专注地倾听,可能就是这样。

我们的校长陈翰伯同志以他新闻记者的敏锐和教育家的睿智,对同学们的特点和优长了然于心。他知人善任,将学习中的骨干,留下几位任职。高崧和企林就在其中。当时我们新闻训练班已改为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企林留在第二期编校刊《新闻学习》。

1953年翰伯同志调任中宣部主办的指导全国干部理论学习的《学习》杂志主编,高崧和企林也都调到那里。当时,我在《人民日报》工作,《学习》杂志每期每篇我都仔细读过,使我对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我心里很庆幸,虽然我离开了新闻学校,但老师和同学还在指导我,帮助我,鼓励我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正由于此,我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学习了四年。

在我从《学习》杂志获益良多之际,我却不知道企林学长过着艰困的生活,他爱人陈淑平在1956年考取了天津医学院,他和岳母带着孩子在京,两地生活增添了不少费用,他工资不高,过着极俭朴的生活。1957年春节来临,左邻右舍购置年货,备办佳肴,企林没钱买这些。他和爱人及岳母就拆洗被子,以整洁卫生来迎新春。企林的爱人毕业后,分配在天津工作,他们夫妇两地生活竞达21年之久。

生活虽然艰困,但企林一直坚忍不拔地读书学习,勤恳严谨地工作。正是在企林调进商务印书馆的那一年,商务的主要任务已由中央确定为翻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而做好这项工作,在企林不是没有困难的。除了认真地在学术知识方面补课以外,他还要尽快掌握外语。他曾学过的英语、日语不够用。于是,企林以超人的毅力,结合审读书稿苦学。为了体会翻译工作的难度,掌握译述的要求和规范,他还在工作之余翻译外国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由于日夕劬劳地检索工具书,《新英汉词典》的封面差点同正文分家,而《现代日汉大辞典》竟被他翻烂了,不得不换部新的。多少年勤学、笔耕不辍,他终于渐次通晓英、日两语。从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间,他执著地从每篇长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日本经济文献中扼要摘译,总共在《国外经济文献摘要》上发表了8l篇。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巨著《道德情操论》中译本,他承担了全书校订工作。企林就是这样自学成才、业精于勤的。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知识需要更新。职务的提升也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年逾半百的企林下班后不回家,在办公室住下了。入夜,近处繁华市街早已人声沉寂,灯火阑珊。商务印书馆楼里一处窗户里深夜还亮着灯,那是企林在夜读,继续为工作操劳。次晨8时他又和大家一起上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共产主义运动前路如何展望?此时,高崧和企林等人创办、主编《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为学界提供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的园地。从1981年到2000年,《论丛》共出20辑,收入论文510篇(包括少量译文),著译者包括老中青学者564人。这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我国学术界、出版界致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盛举。这是高崧、企林他们独特的贡献,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出刊未半,高崧学长不幸于1991年病逝,他在病榻上与企林交谈时还深切关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企林继续编出后10辑,实现了他们共同的愿望。我不由地想起,我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自许:此生为战士,永远打冲锋!发誓: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们在香山同学虽然只有半年多,对师长对同学却情深谊长,终身系念。1980年我和同学沈鹏说起,当年的师友都要联系,都要见面,我便去找高崧和企林两位学长,他们听后很激动,说办就办,以他俩为核心,我们也跟着奔走筹措,次年春,师友在相别30年后欢聚,紧紧握手相拥,喜极而泣。

就在我为师友联系事宜去找高崧、企林时,因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两位学长关怀备至,将重印和新版的与我的学科相关的一些书籍赠予。我也不须谢了,但内心感激。忽然想起当日企林把满满一大木桶水搁到我们门口,我说:“企林,你不知道吧,你打来的井水很冷,可我们都觉着很暖和的……”30年后才为此表达了一丝谢意。企林止不住笑。

几年前,一次同学们聚会,我因事迟到,急忙赶来是因为应刊物之约写了一篇关于同学、书法家沈鹏的事迹,让他本人看看。我只顾和同学们说笑聊天,没注意企林坐在沈鹏旁边,沈鹏看过一页,他就接看一页,最后竟是他递还给我,我见沈鹏在末一页上写着“知我者瑶均。”再从前往后看,竟有企林改的五六处。一字不甚妥,一个标点用错,他都不放过。我领教了这位审读近亿字、编辑出版学术译著近四百种的编审,他缜密周详,以至于此。大家挥手告别时,我向企林做了个“请”的手势,“也该写写你——”企林笑笑,没说什么。

如今,我便遵从企林学长的吩咐,信笔写来,是为序。也算我不食前言,聊表我感佩的心意。

后记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结合工作、学习和个人志趣从事笔耕,著译合计已逾二百万字。

在纪念八秩生辰之际,我从存件中选录一部分(包括一篇译作),并新写几篇,出了这本文集,借以自勉。

收录的这些作品,留下了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时读书、做事的印记,也存留着我初窥学术殿堂时勉力治学的痕迹,它们更记录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因而,将它们汇为一书,对我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编印本书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等馆领导和各方朋友们给予了我热情的支持和关照,著名书法家沈鹏校友欣然挥毫题写书名,同窗好友郑海天精心进行编辑加工,张瑶均倾注心力描述了我的生平和耕耘足迹,作为代序。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保证和提高了书籍的质量。我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亲人们的赞助,也使我深感欣慰。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一句动人心弦的话:“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我未能像她那样一直保持蓬勃向上的心态,但记忆力尚好,还可以谋求“老有所为”。希望八十岁能成为我生命的新的起点,稳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林拾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企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4745
开本 32开
页数 4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6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