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路千条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人注重乡情,不论在外面混得好坏,用同音同语一交谈,那亲切劲最好的表达就是眼泪。本书是一个近似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作者生命中一个至情至义的老乡伯伯,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见所闻所感。

目录

杂 记——01

第一章 天恨——01

第二章 天意——067

第三章 天道——125

附录:歌曲

吹大牛——206

哎呀我的大娘啊——207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恨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那就永远无法忘却。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说无论什么东西时间长久了就会生出灵气,再夸张点就说它要成精,成了精的物件就要表现得与同类有别。东沙河村村西头那棵老槐树就长得奇特,它苍老的树干和其它老树没有区别,可它的身姿和每年变换着的色彩,加上它见证着东沙河村百余年来的经历,东沙河村的人就把它人格化了。人们不论处理什么事都会把它牵联上,就连小孩要和伙伴说什么事,也要用老槐树来发誓:“不信?我敢对老槐树起誓!”只要敢扯上老槐树,这个誓言就不可怀疑。其实在胶东每个村子都会在不同的地场生长着一棵槐树,这成了一个村庄的标志,据说槐树能主村子兴旺发达。东沙河村的人已经不把村西头那棵老槐树当成是棵树,它是一个人,一个老者,一个可以对他倾诉心中喜怒哀乐的亲人,无论是生死嫁娶有一个仪式都要进行——到老槐树下围着树身绕三圈。至于那个被全村人喊着“姑奶奶”的拥军模范车山菊,则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四季天天早晨必绕着老槐树走上三圈,几十年了从未终断过。东沙河村的小孩能知道村里曾经发生的事,都是从姑奶奶的行为得到的启蒙。

“姑奶奶为什么每天早上去围着老槐树转圈呐?”这几乎是每个东沙河村的小孩都问过的问题。

“姑奶奶是在想念被日本鬼子杀害的亲人。”

当年姑奶奶每天绕着老槐树转圈,还有不少人陪着她,后来陪她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一个中年人牵着他的儿子陪伴在老太太身旁。那个小男孩叫于三峰,等他一天天长大,就主动代替了父亲继续搀扶着老太太完成每天的仪式。P1-2

序言

中国人注重乡情,出门在外就有个“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法。这个“老乡”,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就有不同所指,小指同乡同里,大指同省同国,但都是出门在外,这相遇就有个亲切感,不论在外面混得好坏,用同音同语一交谈,那亲切劲最好的表达就是眼泪。这“泪汪汪”的双眼互相凝视,所表达的就分不清是喜悦还是痛苦,千言万语就用两行眼泪来概括了。

“泪汪汪”赚来个交情,有个同是异乡客的知己,关键时刻能帮一把,这眼泪还真排上了用场,那苦水也没白流。

“泪汪汪”取得了亲近,趁此来个老乡骗老乡,被老乡所诈,这眼泪就不但是真的而且痛心之极。

这两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叫人两眼泪汪汪。

因为注重乡情,当权的都知道籍贯的重要,填写各种表格这是绝不可缺的一项。为此我非常迷惑,我该怎样填写?我生在北京,长在成都,我的籍贯栏却要填写“山东”,因为我父亲是山东人。

我父亲少年就到了成都,他在山东只读了几天小学,在四川读书、工作了四十多年,因为他的父亲是山东人,他的籍贯就要填“山东”。但,据查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不是山东人。不过我父亲的一口胶东话则证明他填籍贯为山东有道理,四十几年他竟没学会幽默的四川话,这一来证明他语言能力的笨拙,再则只能说明他是个根深蒂固的山东人。

我母亲是北京人,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父母亲语言有天壤之别。父亲也知道自己说话难听,可有什么办法?他“绝”不向我母亲学习,“坚持”用那怪腔怪调和我们对话,我们娘俩就提心吊胆怕受他胶东话的影响,因为我母亲可是靠说话吃饭的,而我也不希望自己的语音有故乡的怪调。有时候,我和母亲会“教”父亲说普通话,在父亲心情好的时候,他也会勇敢地学一句,这时我们家就会笑声轰然,因为父亲的“普通话”和外国人初学中国话没什么两样,这是我们家逗乐的保留节目。尽管我不会说胶东话,但在我写这些故事时,总能体会到胶东话的经脉,为此有个看了我的故事的老乡甚至问我在胶东住了多久?这倒要感谢父亲那口土得掉渣的胶东话。

近又获悉,胶东人的DNA与欧洲人的相似。天哪,难怪父亲的“普通话”能说的和老外相仿,他是不是有特殊的DNA?

我到底是哪的人,我的籍贯填山东合适吗?

北京,我去过,那里住着我血统的另一半——我的姥爷、姥姥、姨姨、舅舅。北京的皇家气派充满它的大街小巷,到了北京,你才会知道自己多么渺小。

山东——我填写的籍贯地,长这么大我还没踏上过“故乡”之土。那神圣的祖地就让我倍感着迷。多亏在成都有很多山东人,我从他们嘴里听到了不少“老家”的故事,通过他们我神游了我祖宗生活的地方。他们在“谈故乡事,说故乡情”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从他们的脸上就能看出有痛苦也有幸福。我——听故事的人,则比他们的心情更“复杂”,我既要判断哪些是传说哪些是实情,又要把自己装扮成山东人的后代讨得他们的信任,还要在牵涉我的祖先时不愠不火,因为我的祖宗在胶东还有点“名气”,他们给我“编了”不少祖宗们的故事。在我写《大路千条》时,曾考虑再三,我的主人公该姓什么?若姓于,是不是给祖宗脸上“抹黑”?经再三斟酌,还是让他们姓了于,这样免得别人拉到自己身上,说我污蔑人家的祖先。

我写的这些事有多少真实性不可考究,读者拿他消遣解闷或许还会知道点百年来的事。

我遇到的这个老乡与我年龄相差近六十岁,我们没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情,因为我对山东一无所知。这个老乡是我祖父的学生,我父亲叫他大哥,我只能喊他大伯了,若在街上我遇到这样岁数的老人,我只能喊人家爷爷。为此他乐呵呵地对我说:  “萝卜小长在背(辈)上。你爷爷和我父亲岁数差不多。老师老年得子,你父亲就比我小多了,我和你爸兄弟相称,你喊我伯伯是天经地义的。

我的这位伯伯老乡,是抗日战争参加的八路军。他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了。他母亲的舅舅因参加义和团被清政府照了天灯。他的外祖父因参加义和团而躲到了关东,直到清政府垮台才回胶东老家。他的母亲童年就出嫁了,但又不是当童养媳,老乡伯伯的爷爷奶奶同情那一家的遭遇,把个小姑娘接回家养大嫁给自己的儿子。这女人在村里又遇到了一个独身老人——一个传奇人物,这老人生前生活,死后人土,都是老乡伯伯的妈妈一手照料、操办。这个传奇老人可不简单——他当过海员——到过法兰西——他听说过巴黎公社的事——他老爱跟人说“将来可要人人平等,吃饭都不要钱”——这可是在辛亥革命之前。老乡伯伯的母亲生过三男两女,都在少年就被老太太送去当了八路军,所以老太太对解放军就特别亲。当年老乡伯伯所在部队集体转业,老太太闻讯还以为儿子犯了错误,难过得不吃不喝。多亏临死前她还有穿军装的儿子和女婿,这对她的情感世界不知有多大安慰。老乡伯伯每对我提起他母亲总是眼泪汪汪一腔激情,那情感让我这个没见过老太太面的后辈也唏嘘不已,他多次和我说要回故乡给母亲立座碑,在碑上铭刻:

我们家乡在黎明前第一个见到光明的人——母亲

“老奶奶若活到今天……”

“唉,那不可能……都一百多岁了……”

“是什么原因让老太太这么钟情于革命?是不是受那位传奇老人的影响?”

“说不清楚,好像那位老人在辛亥革命前就去世了。他死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呢。”

“应该说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了?”

“不知道能不能这样说,好像中国书上没有记载。”

就这样我写了《大路千条》。在我心中,故事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的这位老乡伯伯在1999年10月1日去世了,我没能去看他最后一眼……那天我去了寺庙。我擎着一炷香求遍了各位神灵,在长江尾的大上海为他祈祷,我希望我擎的香烟能飘到巴山蜀水为他送行。善男信女在寺中吴语如歌,恍惚在耳边又响起我与老乡伯伯的对话:

“人有灵魂吗?”

“应该说有吧。”

“那也有鬼了!”

“胡说。鬼都是活人。”

“灵魂在哪儿呢?”

“都在他儿女的身上!”

灵魂都附在子孙身上,这话老萦绕在我的心上。

我的老乡伯伯走了。

他还有多少故事没能跟我讲?

我……

我……

我但愿老乡伯伯没有遗憾。

老乡伯伯,一路走好!!!

于东田

2000年10月于上海戏剧学院

2005年修改于上戏电视艺术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路千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东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28952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42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