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展望中国2006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展望中国”系列丛书《展望中国2004》《展望中国2005》的续篇,“展望中国”系列丛书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讨论实录,该论坛于每年岁末年初邀请包括国内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在内的20多位专家,举行十场现场对话,全面回顾2005年的经济焦点问题,展望2006年经济和政策走势,就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将现场对话实录整理结集成书。

内容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在成功举办前两届的基础上,再次联手新浪网、中信出版社举办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同时还有《21世纪经济报道》加盟,并得到了联合技术公司的热情支持。自2005年11月12日开幕,于2005年12月23日由黄孟复副委员长鸣金闭幕,共邀请了26位嘉宾,不仅包括国内知名学者,同时还邀请了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企业界知名人士,就新农村建设、金融改革、财政税收、中印竞争力、宏观经济、能源、国资体制、社保医疗、企业走出去、对外贸易等十个专题在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展开公平、自由、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回顾2005年经济热点,展望2006年经济和政策走势,以及未来改革的重点和发展的机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2003年庆祝成立十周年之际发起举办“中国经济展望论坛”。汇集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系统性分析探讨,是“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精彩所在,实现与更多关注中国发展的人士分享他们看到的美好前景;网络、平面媒体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是“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特色创新,从而为更多热心中国改革事业的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目录

林毅夫序

沟通的沟通的桥梁

第一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场 考量金融改革

第三场 财政税收改革和发展

第四场 中印竞争力发展

第五场 宏观经济形式展望

第六场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

第七场 中国的能源战略

第八场 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

第九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十场 大国贸易应对之道

交流的平台

试读章节

国有和民营的区别:效率、创新、公平

主持人:讲到效率问题,刘老师曾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效率进行过实证研究,能不能在这里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结果7

刘小玄: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当时没有多少民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我们研究承包制是不是比不搞承包制有进步,发现的确有进步;乡镇企业兴起后,我们比较了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效率,发现乡镇企业最有效率,国有企业效率最低;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大量出现以后,我们也做了比较,发现国有企业的效率仍然是最低的,刚才王主任也讲了,的确是因为国有企业效率低,才需要改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实证的研究表明,股份制企业的效率普遍是比较高的。但股份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股份公司可以是国有控股的、也可以是国有股份很少的,很难一概而论。所以,我们有一项研究,试图把股份制企业中的个人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等区分开。在资本的层面上,我们发现个人资本的效率是比较高的,个人资本占股权比重大的企业,效率比较高,而国有资本占的比重越大,企业的效率越低。这个结果说明,国有资本不能一股独大,必须逐步退出,要形成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民营资本互相制衡的结构。要不断把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化,使个人资本获得一定的控制权,才能对其产生激励,提高效率。

另外,个人资本和企业创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完全是国有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效果就不如个人资本为主的企业。现在我们提倡的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跟产权激励有关系,有激励才有创新,没有激励,创新来源就枯竭了。现在大家对汽车行业不满意,说“市场换技术”也没有换来技术,反而把市场丢给人家了。国有企业采取的这种合资方式,在创新方面不如民营企业搞得好。所以,从加强自主创新这点上来看,国有企业也是非改不可。主持人:谈到创新,记得平老师曾经专门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做过比较,您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差距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

平新乔:刚刚公布的专利申报数,一共31万件。民营企业创新五十强当中,主要创新领域是轻工、食品、纺织,而不是电子、汽车等主要的基础性行业,在电子电器、汽车、民航等最迫切需要创新的制造业领域,创新资源主要掌握在国有部门手里。对国有部门来说,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机制不健全,这是大问题。我们主要通过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政府的专项创新基金等四个渠道投入了那么多钱,创新效果怎么样?手机连芯片都创造不出来,还需要靠“贴牌”,这需要反思。

技术创新和今天讨论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有关系的。大而言之,我们国家的国有部门比重还是偏高了。经营性国有企业现在有近20万亿资产,已经是不小的价值了,如果把20万亿金融性国有资产以及各部门、各级政府掌握的行政性国有资产加进去,规模就更庞大了。在这样一个国有部门主导的大格局下,要发展市场经济是很难的,是需要改的。什么时候能完成,我们不知道,但改革的方向必须是国有资产比重要缩小。如果还是这样的经济格局,要做到有效、透明,甚至公平,都是很困难的。我们讲的公平,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机会均等的原则,按照不同的贡献来拿相应的报酬,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多劳多得。如果垄断性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格局不加以改造,要做到公平也是很困难的。

王忠明: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找到“自主之主”,自主创新的主体。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对于企业来讲,关键是要找到自主创新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对企业利益在产权意义上有终极关怀的责任人,那是不可能有自主创新的。在这个意义上,要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国有企业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在激励机制没有理顺的条件下,要求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很大作为,这是没有根基的。所以说,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才能真正激发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P.150-152

序言

2005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令人难忘。经过2004年的宏观调控,2005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而快速的增长,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05年是一个“改革年”,政府以坚定的决心,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股权分置、财政税收等多个领域的改革;2005年,中国外贸出口总量继续快速增长,我们冷静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贸易摩擦,继续坚定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2005年的重要性还在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收入差距、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环境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政府职能定位等,都成为决策界、学术界和公众讨论的热点,在此基础上,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自主创新这两个亮点;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向着更加协调、更加注重速度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方向继续前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转型经济,中国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是不可低估的,同时,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许多难题也是其他国家没有遇到过的。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蓝图,改革开放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艰辛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作为知识分子,脚踏实地地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为改革事业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是当代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为己任,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希望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也希望为关注中国发展和改革事业的各界人士创造交流的平台。

2003年末,作为庆祝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联合新浪网、中信出版社发起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并于2004年末再次联手举办了第二届论坛,两届论坛分别邀请了20多位国内经济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在新浪网就当年经济发展的十个热点话题进行对话和剖析,并与关心中国经济的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第二届论坛还于2005年1月21日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圆桌研讨会。论坛通过报纸等媒体进行报道,中信出版社分别于两年春节前结集出版《展望中国2004》和《展望中国2005》,与社会各界分享论坛的成果。两届论坛成功地促成了不同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加强了学者、官员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得到了众多网友、读者、学术界和政策界人士的积极反响。基于此,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新浪网、中信出版社相约将此论坛持续举办下去,做成一个年度的品牌活动,于2005年末举办第三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同时邀请《21世纪经济报道》加盟,并得到了联合技术公司的热情支持。

这届论坛自2005年11月12日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先生落槌开幕,于2005年12月23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先生鸣金闭幕,历时一个多月,共邀请了包括相关部门的领导、企业界知名人士、国内知名学者以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在内的25位嘉宾,就新农村建设、金融、财政税收、中印经济比较、宏观经济、国企改革、能源战略、医疗卫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和国际贸易等十个专题进行了平等、公开、深入、热烈的讨论,回顾了2005年以及“十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就,并展望了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前景。

鉴于“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本届论坛将于2006年1月2013召开主题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能”的圆桌研讨会。并将沿惯例,由中信出版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十场讨论的成果结集成《展望中国2006))一书,并将于1月20日的圆桌讨论会上正式出版发行。  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我除了感谢参加这次论坛的其他24位专家学者,还要借此机会感谢新浪网和中信出版社连续三年来对“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一如既往地全心全力投入,特别感谢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汪延先生、新浪财经中心王炜总监以及汪旭等全体编辑,新浪嘉宾聊天室的全体编辑,中信出版社的王斌社长,《2l世纪经济报道》的沈颢发行人和王海明等记者,也特别感谢联合技术公司的关德辉总裁和王玉奎、佘端志先生的帮助。当然,我也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北大国际MBA的李玲老师,以及陈秋霖、江宇等同学和许多其他老师和工作人员为这次论坛做出的贡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衷心希望读者通过这本《展望中国2006》,和我们一起期待2006年中国经济的精彩表现,共同祝福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能够集聚这么多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发展的些关键性问题谈一些看法和意见,这对大家提高对中国经济的认识,明确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非常有意义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黄孟复

网友会从他们的角度提供很多的见解和建议,供专家参考,最好能够把这些融入到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完善中去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陈锡文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又一次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学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做了哪些有益的工作,起了哪些推动作用。——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柳传志

“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通过互联网,以互动对话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参与其中,就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问题发表意见,为大家,包括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联合技术公司中国区总裁 关德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展望中国200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5654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3.2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