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孩子一起读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论述李贽一章时,说:《论语》中提到“仁”字的语录共66条,没有哪两条的解释是相同的,一处一个说法。后世读者必须把这些互不相关联的语录再三诵读,再三思索,才有可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恻稳、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综合来说,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它的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最终达到无我”。所以,“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

本书通俗易懂,它包括《论语》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附记。作者力求对每篇每章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找到一种最准确、最合理的解释,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题写了附记。

内容推荐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日:“君子不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记述孔子谈论做人、做学问;记述孔子谈论仁德,从各个层面、角度、侧面讲述“仁”;记录孔子律已诲人的言行;记述孔子、曾子的言论及他们对古人的评说。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主要参考书

孔子的学生

相关故事、礼仪、制度等知识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一篇主要记述孔门谈论做人、做学问的内心修养,记述孔门教学的宗旨、态度、方法等。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学问之门。

1—1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时习:按时温习,复习,实习,演习。之:指代学习的内容。亦:也是。说:通“悦”,高兴,快乐。朋:上古时,“朋”与“友”是有区别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即同出于一个老师门下。知:知道,了解。愠:音妯n,恼怒,怨恨。君子:指学问高、道德修养好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经常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外地来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认可自己,也不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附记】

这样讲,字面上是讲得通的,一般也是这样讲的。但是,从实际生活的经验体会看,就不好说了。比如,学习之后进行复习真的快乐吗?对有些孩子来讲哪如进网吧玩游戏机快乐?有多少孩子不是在家长的再三催逼下才去复习的?而真正的愉悦,是在学习后的实践、回味、思索中有所收获(包括真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认识有所深化,能举一反三等)。再说有朋自远方来,聚聚餐,倾诉一下思念之情,有它快乐的一面;但是,人的一生多是为生计而奔波,为经济的捉襟见肘而忧虑(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因此,朋友的到来,所带来的可能是时间的紧迫,经济的困窘。见面倾诉的那点快乐,恐怕掩饰不住内心的苦笑吧。但有一种情况肯定会令人鼓舞,那就是这个朋友是个“知己”。有句古话叫“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做学问是件苦差事,苦就苦在它与众不同,正如“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孔子死后500年,到了汉武帝时,他的学问才得到承认,找到知己,才兴盛起来。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广泛求友,当罗章龙找了来,两人一见如故,废寝忘食,一谈就是一天,那是何等的快乐!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做到是很难的,孔子是多高的修养啊,在周游列国,找不到知己,找不到施展学问、推行自己主张的支持者的时候,在不被人理解,甚至于误解(包括那些高人、隐者)时,不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埋怨没人了解自己吗?真是“君子”难当啊。

我想孔子是圣人,不能不通人情吧,明明是“苦”,还要硬说是“乐”?要么把“时习之”当作通过学习时时有收获讲,要么把“朋”当作知己讲,也许这样更符合生活实际。要么就是孔子有意让我们“以苦为乐”,加强修养吧?

这一章三句话,一句说自己,学习、修养;一句对别人(也是对社会);一句说默默做学问,为了自己的志向、理想,甘于寂寞,坚忍不拔。这就是君子风度。从“乐”的角度讲,一句自得其乐,一句与人同乐,最终与天下人同乐。

这三个“乎”,是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心得体会,或说总结——是学习修养的三个阶段:第一,学习,积累知识,即博闻强记的阶段,眼看着自己的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内心充满喜悦。第二,产生思想的阶段。随着知识的增加,结合生活实践、生活实际,会对一些问题、难题,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这些思想、见解,就像久违的朋友从远方(知识的远方,时间的远方,思维的远方)而来,走近自己,有了这样的收获,能不感到快乐?这也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境界,是局外人体会不到的。第三,思想、人性成熟的阶段,也是成长为君子的阶段。随着学习的深入,人生见解的深刻,思想的逐渐成熟,修养的境界也越来越高,越感到学之不足,越努力追求学问的增长,对于表面的虚荣(让人知道自己有多大学问),也就不在乎,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一部经典之作的开始,自然是应该把最精华的思想呈现给读者。这一章是以最普通的面貌,传达出最宝贵的人生经验。P1-2

序言

一、缘起

我的外孙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有一天,要背《中庸》给我听,我从书架上找出书来看着听他背,没想到,他竟然一口气背了将近两千字。才几天没见面啊,就长了这么大本事,真得刮目相看了。由此,我想到,应珍惜孩子的记忆力。于是,就和他的父母商量,给他买了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从《三字经》开始教他读,以后是《弟子规》。现在上学了,升二年级了,《论语》也已读到第八章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经常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家长总不能一次次地回答:“说了你也不懂,好好背你的书吧!”况且,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应当得到保护的,我们应当尽量做到,以十分通俗的语言,用他们可以接受的解释,满足他们的要求。

可惜的是,孩子的父母也不曾读经,和孩子一样不懂,虽有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愿望,又不知如何去做。我虽学过一些,那已是30多年前在大学课堂上的事了,况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忘,亦属不懂之列。为摆脱这种境况,我翻检过去的藏书,几进几出书店,虽得几种《论语》的注释版本,但都不太适用。于是,决心自己来完成一种更为贴近目前孩子及其家长的实际、更为实用的《论语》注释。

二、特点——让只有较低文化程度的家长也能看明白

通过有意识地和亲朋好友谈论读经,他们的感受和我差不多,这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根据我对孩子们及其家长读经要求的了解,在注释时,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关于字词:用多个现代词语予以注释,以便读者从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理解。如,学而第一:“学而不讲”中的“讲”,可解释为“讲究”、“研究”,进一步解释为有无“长进”、“进步”等。再如,“是吾忧也”中的“忧”,可解释为“忧虑”、“忧愁”、“担心”、“害怕”,进而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等。

(二)关于简化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字形,相差很大。当繁体字比简化字更有助于理解原文字义的时候,就把繁体字特别标出来。如,学而第一:“子日,道千乘之国……”——在古文中,有的地方,比如在这里,“道”就是“■(导)”,这两个字就是一个字。需要指出的是,“■”字中的“寸”字,是后加的,是为了区别道理的“道”而加的。

(三)关于读音:凡与一般读音、音调有区别时,都予以注明。如,上例中的“道”,在这里就要读三声,而不是四声。再如,学而第一(1):“不亦说乎”中的“说”,在这里就读“悦”的音等。

(四)关于虚词、语气词:关于它们的用法、表达的意思等,一般都予以注明。

(五)关于句式:人们不常用的、一般见了眼生的句式,特别强调说明一下。如,倒装句子等。

(六)关于章句:有些章句,在理解上有分歧,但又都解释得通,那就多采用几种说法,让读者在比较中去选择。如,学而第一:“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或,我传授别人的知识,有不是我曾经学习过的吗?

(七)关于人物、典故:凡因为人物、典故讲不清楚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者,一定千方百计讲清楚。如,述而第七:只有把卫君(蒯辄)和他父亲争夺君位,而夷伯、叔齐兄弟二人互让君位的故事讲明白,才能正确理解孔子的所恩、所想、所为,也才能明白子贡为什么向孔子提那样的问题,又向冉有那么有把握地回答:“夫子不为也。”再如,述而第七:如果不弄清楚“桓■”是什么人,对孔子是什么态度,又在做什么事,那就无法理解孔子的话。

三、几点说明

(一)本书之注释,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论语》为蓝本,包括文字、章节的处理等。

(二)尽我之最大努力,尽量使注释通俗易懂、详尽得体。

(三)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恳请专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赵连起

2003年9月26日

后记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六十六年前,连起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漫的季节来到人世,他的善良,他的温情,他的爱心,他的才华,盖皆秉承于这个美好的季节。然而,也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就在一年前,连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无限热爱着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人,带走了他的善良,他的温情,他的爱心,他的才华,也几乎带走了我的一切。

连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清白、充实。他对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对同心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对朋友侠肝义胆,坦诚相待;对家庭尽职尽责,充满爱心。“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连起是农民的儿子,他对农民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朴实,他的情感,都来自于他在农村的生活经历。我至今还记得他在2002年编辑出版的《健康参考手册》的后记中的一段话:“冥冥中,时间在倒流,似在年少时的一个夏日,随父兄去锄地。当锄完最后一垅,直起腰,急退两步,站到地头树荫下,一边抬脚用鞋底抹掉锄刃上残留的泥土,一边举目蓝天白云下那黑绿绿的大片庄稼,幻想着秋后丰收时的那种惬意。”可以看出,他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迷恋。这幅场景时常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挥之不去。

连起退居二线以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但他也没有好好休息,而是做起了上班时没时间做的一些事情。他先是经过几年的积累、整理,出版了三卷近百万字的《健康参考手册》。然后便投入了《与孩子一起读论语》的创作之中,他致力于向社会奉献一本切合现实情况,适合孩子和家长们阅读的、更加实用的((论语》参考书。于是,他找来了与《论语》有关的各种资料,力求对每篇每章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找到一种最准确、最合理的解释,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每章后题写了“附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是在病重期间他还忍着疼痛坐在电脑前编写着,在病重住院期间,枕边也一直摆放着有关资料。然而,连起并未能完成部分篇章“附记”的撰写工作,也没等到《与孩子一起读论语》的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他本人的遗憾,也是《与孩子一起读论语》的一大损失。好在我的女儿女婿们在工作之余完成了书稿的整理、校对工作,并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出版,帮助她们的父亲完成了生前的夙愿。

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与孩子一起读论语》终于在连起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与大家见面了。就以本书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敬献给连起的在天之灵。我想,如果连起在天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最后,我要代表连起衷心感谢曾经对连起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过热情关心和无私帮助的领导、同事、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也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

李秀英

2006年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孩子一起读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连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9437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