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庄子选评(中国文史经典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庄子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本书选《庄子》六篇,以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个别字、词、句参照其他版本校订。每篇皆有注释、串讲和评析。难懂的寓言故事,都加了按语。《庄子》之书,富有深邃的哲理,博大玄妙,深奥难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不同见解。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批知名学者,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倾学识与才力对这部经典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注释、串讲与评析,评释精当,图史结合,将帮助读者对庄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择取的是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史作品中最光辉灿烂的精华,它们不只文采斐然,更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思想先声。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批知名学者,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倾学识与才力对这些经典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注释、串讲与评析,引领读者进入更高远广阔的文史天地。

《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思想上追求绝对自由,并提出了“法天贵真”、“齐生死、等万物”等重要的哲学命题。同时庄子又是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散文在诸子中最为雄奇奔放;寓言想象奇特,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虚构各种故事来表达观点,更使他被誉为中国文言小说之祖。本书所选《庄子》六篇,是最富思想光华与文字之美的篇什,题解评析准确精炼,读完此书,相信您会更能理解,为何千百年来,在思想与文学领域,庄子都拥有众多的研究者与追随者。

目录

前言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秋 水

达 生

渔 父

试读章节

《逍遥游》是反映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把它放在《庄子》的首篇,亦可见其重要性。

何谓“逍遥游”?唐代学者陆德明说:“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经典释文》)清代著名治庄学者王先谦对此又做了比较明确的诠释:“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庄子集解》)天,指人的自然本性。意思是说:顺应天性,不受外物牵累,自由自在地悠游在广阔的天地间。王先谦又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目。”“无待”即不依赖客观条件。庄子认为,只有“无待”,方能“游于无穷”。为了阐明此种哲学思想,他并非是用抽象的道理来说明,而是用鲲鹏、鹭鸠、蜩、列子等不同的鲜明形象,生动地阐发这种无为逍遥的哲理。庄子认为,鲲鹏展翅九万里,蜩与鸳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皆“犹有所待”,只有物我两忘,超脱一切功利目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得道之人,方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事实上,人处世上,有许多说不尽的烦恼和痛苦。正如苏轼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庄子主张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一切人为的桎梏,幻想超越社会的客观条件,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显然,这是不可能达到的。

本文既然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本应用逻辑思维而写一篇论说的文章,然而庄子却用文学的形象思维,利用描写不同的鲜明形象,巧比曲喻,曲折地说明“有待”与“无待”的抽象的哲理。因此,本文便具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具体地说,本文有这样两点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具有雄奇怪诞、大气磅礴的意境;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皆能各尽其妙。

本文开头便写,鲲鹏其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它飞向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六个月方至南海而休息。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气势磅礴的意境,古往今来,曾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激赏。晋代阮修的《大鹏赞》就把庄子所写鲲鹏硕大无比,“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及其勇猛精神,逼真地再现纸背。虽然,庄子用鲲鹏展翅的寓言,意在表现其逍遥自适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给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受。宋代徐霖评论说:“《庄子》雄豪宏肆,以神行万物之上,以心游宇宙之表,至乐极诣,古无斯人!”(《庄子口义后序第二》)清代评论家刘熙载又用“能飞”来评论庄子峥嵘浩荡的神妙之笔。刘氏说:“文之神妙者,莫过于能飞。庄子之鹏,日‘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庄子散文这种雄豪洒脱,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精神,曾经哺育了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如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都从庄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成就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

作者为了加深加重表现主题,本文采用了各种不同笔法,真是波澜起伏,烟波万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譬如,上半篇写鲲鹏展翅九万里,并援引《齐谐》为证,又以蜩、斥鹚、鹭鸠做陪衬;插入“小知不及大知”,又写宋荣子“不加劝”、“不加沮”,“犹未有树也”。下半篇写尧让天下给许由、肩吾问连叔,又以无用之大瓠、大树做比喻,最后用“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等几句,画龙点睛,揭示主题。使用了叙事、弓1证、比喻、议论等不同手法,皆能曲尽其情,各尽其妙。刘熙载又对庄文“断续之妙”评论说:“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鹭鸠、鹛鹅,是为断;下乃接之日‘此大小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诸处,亦无不续矣。”(《艺概》)其实,庄子的“断续”笔法,则为“开阖抑扬之变”“其中自有不变者存”,即万变不离其宗——“逍遥游”的主旨。清代治庄学者刘风苞说庄子此文:“一路笔势蜿蜒,如神龙天矫空中,灵气往来,不可方物……则东云见鳞,西云见爪,馀波喷涌,亦极恣肆汪洋。读者须处处觑定‘逍遥游’正意,方不失赤水元珠,致贻讥于象罔也。”(《南华雪心编》)P20-23

序言

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庄周为蒙(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生活在战国前期,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当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形成了秦、齐、楚、韩、赵、魏、燕七雄争霸天下的局面。弱肉强食,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庄周反对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对鱼肉人民的统治阶级和黑暗社会极为不满,不愿与统治者合作,便辞官归隐,生活清贫潦倒。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辞而不受,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周的思想及其个性,由此亦可见一斑。《庄子》书中有关庄周不愿做官,宁肯过着困苦生活的寓言故事,大抵亦可作为他生平事迹的印证。

庄子是老子的后学,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同上)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也建立了自己的学说,是道家的集大成者。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_篇。经过秦朝焚书坑儒的浩劫,逮至晋代郭象注《庄子》时,只编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流传至今的三十三篇《庄子》,即郭象注本。《庄子》十馀万言,大都是寓言故事。后代研究《庄子》者甚多,训释、音义和研究著作,多达百馀部。

有关《庄子》篇什的真伪问题,直到宋代的苏轼,才在《庄子祠堂记》中对《让王》、《说剑》、《盗跖》、《渔父》四篇提出质疑,但缺乏有力根据,不足为凭。后代学者步苏子后尘,说《庄子》有些篇章“讥侮列圣,戏剧夫子”,“意浅词肤”、“语言不属”等,也多为主观臆断。应当说,三十三篇《庄子》大都出自庄子的手笔。其中《说剑》篇,写赵惠文王沉醉于剑术,不以国事为重。而赵惠文王为战国中期人,晚于庄子,显然此篇是后人的伪托之作。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庄子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和思想史诸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的建树。

其一,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在其代表作《逍遥游》篇即有充分的表现。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和鹭鸠“决起而一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即有所依赖),没有达到绝对的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自然是不可能达到的。

其二,庄子继承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论”的学说。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等等。庄子创立的这一“相对论”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论”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也是错误的。

其三,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齐物论》和《秋水》两篇,即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此种观点。所谓“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亦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看,显然是奇谈怪论,而其骨子里却表现了其洒脱旷达的思想。

其四,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意谓遵守自然(天)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山木》),即要求人们不要被世俗扭曲性情,要回归人们原有的自然本性。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并不能就认为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又与之不同。庄子的“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人为的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沌世界的思想。此种思想,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木》、《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其五,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都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不相信“命运”,而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和“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的自然规律而言。他有时为J,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但也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就有这样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能够通达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的徐文长说:“庄周轻死生,旷达古无比。”(《读<庄子>》)

《庄子》书中有两则破除迷信鬼神的寓言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则是《应帝王》篇,写一个名叫壶子的道家术师,他利用气功,揭穿“神巫”季咸谎称能预见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天的骗术。另一则是《达生》篇,写齐桓公田猎“见鬼”,气荡神摇而致病的寓言故事,生动而巧妙地说明,世上并无“鬼”,是人“自伤”的道理。

其六,以丑怪内德为美。庄子认为,人的贵贱,并不能以其权势、地位的高低来划分,应当以其行为“美丑”为划分标准。庄子曾明确地说:“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为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丑。”(《盗跖》)基于他的此种美丑观,他便在《人间世》和《德充符》两篇中,分别塑造了七个形体残缺不全的丑陋怪人。这些丑陋的奇人怪人,虽然形象可怖,但他们的德行才智都超过了常人,是天下最受人欢迎和爱戴的人。又如《山木》篇,写宋地某店主,有妾二人,一人美,一人丑,丑者受宠,美者却受到冷落。何故?因为美者虽然自以为美,店主并不认为她美;丑者虽丑,她品德好,店主并不嫌她丑。此则寓言故事,其用意是在告诫人们:“行贤而去自贤之行”,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爱戴。庄子通过此等寓言故事,其目的是要破除陈腐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表现了庄子以内德为美的美学思想。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无论在古代或今天,都曾经或正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体至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庄子认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齐物论》);“可以言传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庄子在《天道》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世俗之人所珍贵的大道,全靠书籍的记载,而书籍的记载不过语言而已。语言文字,有其可贵之处,然而语言文字的可贵,就在于它深邃的外在的含义。它的外在含义是难以表达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因此,老子和庄子都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说:真正知晓大道的人,都是不会用言语来说明大道的;而用言语说明大道的人,其实并不知晓大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庄子把此种思想,用在表现技艺上,就体现了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思想。《天道》篇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即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轮扁斫轮“得手应心”的高超斫轮技艺,之所以不能传授给子孙,就是因为他的此种绝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致使其“行年七十”,总还是在斫轮。在庄子此种审美思想的哺育下,便直接促使了后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的形成。

在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最优美生动,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地说,庄子散文有这样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一,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一种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诸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徙于南冥(海),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激赏。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以赞赏的语气说道:“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大鹏赋》)《人间世》篇写齐地有棵栎社树,其大能遮蔽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数十。此种奇树怪木,的确世上罕见。《秋水》篇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顺流东下,至于北海,不见水端,因而便引起河伯望洋兴叹。《外物》篇写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以五十条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旦旦(天天)而钓。一年之后,大鱼上钩,牵动巨缁,潜入海水,惊扬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将此大鱼,剖开晾干,大半个中国,竞饱食此鱼。《田子方》篇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那种“警辟奇险”的绝技表演;《达生》篇写孔子观于吕梁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凡此等等,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无穷的想像力,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第二,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譬如,《徐无鬼》篇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而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日“爱民”、“为民偃兵”的虚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则阳》篇讽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屠杀人民,就好像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篇写伪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把大小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以及其生怕损环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轻手轻脚的动作,都描写得有声有色。《列御寇》篇通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获车百乘,而却大言不惭地夸口于庄子的故事,有力地嘲讽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由此可见,庄子不愧为中国最早的讽刺文学大师。对此,清代治庄学者刘风苞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说:“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胸中块垒矣!”(《南华雪心编》)

第三,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清代学者吴世尚曾经指出,庄子散文:有空写,有实写;有顺写,有反写;有淡写,有浓写;有近写,有远写;有半写,有全写;有加倍写,有分帮写等不同笔法(《庄子解》)。言外立言,意中出意,层层相生,段段回顾,忽而羊肠鸟道,忽而迭嶂重峦。文法之变化,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如《肱箧》篇使用多种比喻和不同笔法,最后写出“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的结论。文中之变化,正如清代学者胡文英所说,“奇峰陡起,若神龙变化,无处觅其首尾”(《庄子独见》)。《天地》篇写“尧之师日许由”的故事,抑而又扬,扬而又抑,文法变化,转换无穷。而且连用“方且”七个排比句,如天花飞落,令人心目俱眩。

即使在同一篇中,为了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作者也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笔法。如《大宗师》篇,为了阐明以“大道”为师的宗旨,先是议论,然后又用几组寓言故事,有“正赞、反赞、分赞、合赞、借赞、陪赞、明赞、暗赞,浚发不穷,面面各异。赞真人所以赞道,赞道即励真人”(《庄子独见》)。最后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写得若歌若哭,忽而鼓琴,忽而举诗,文法变化入神,痕迹俱泯。

为了抒情写性的需要,庄子往往又以不同笔法穿插文中。如《逍遥游》篇就运用了叙事、引证、议论、比喻等不同手法。清代学者林云铭曾评论此篇说:“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雾空蒙,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庄子因》)在先秦散文中,惟独庄子之作具有此等特色。

第四,善于比喻,生动活泼。清代学者宣颖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南华经解》)例如,《天运》篇写“孑L子西游于卫”的寓言故事,接连使用“古今非水陆”、“周鲁非舟车”、“枯槔俯仰”、“祖梨橘柚可口”、“鲻狙衣周公之衣”、“西施病心而暄其里”六个比喻,做六层转换,愈转愈活。由于它使用六个不同比喻,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义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正是由于庄子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巧比曲喻的手法,才使他的文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馀音袅袅,韵味无穷。

第五,善于利用典型事件,虚构故事,反映主题思想。庄子可谓是中国文言小说之祖。宋代著名学者黄震就明确指出:“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人,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黄氏日钞》)《庄子》中介乎寓言与故事之间的一些作品,其中的人、物、事都是虚构的,故事完整,情节生动,饶有情趣,皆可视为文言小说,亦可视为寓言故事,这正是庄子小说与众不同的特点。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的确道出了庄子小说异想天开、雄奇瑰丽、新颖怪诞的特点。

第六,庄子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高度的美学价值。庄子不愧为中国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作为成语流传至今的多矣!例如:大相迳庭、不近人情、鹏翼垂天、朝三暮四、望洋兴叹、运斤成风、吐故纳新、薪尽火传、望似木鸡、亦步亦趋、鸡鸣狗吠、得意忘言、与时俱化、失之交臂、日改月化、每下愈况、冰解冻释、相濡以沫、断发文身、螳臂当车、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夜以继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用志不分、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摇唇鼓舌等等,语言精炼,概括力强,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庄子》之书,可谓丰富的语言宝库。

《庄子》书中,还有不少谈论养生之道的寓言故事。老子和庄子都提倡少私寡欲、恬淡无为、顺应自然、守气全神的养生之道。《庄子》书中《养生主》、《缮性》、《达生》等篇,即是庄子阐述养生之道的杰作。

庄子的道家思想,对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诗人、学者以及思想家、艺术家都有很深的影响。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以及鲁迅、郭沫若、俞平伯等等,都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庄子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皆享有盛誉。如果说,《庄子》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后代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参半的话,它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后代的影响,则完全是积极的,没有穷尽的。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就把《庄子》、《离骚》、《史记》、《杜甫诗集》、《水浒传》、《西厢记》并列为“六才子书”。鲁迅对庄子的评价也很高,他说庄子散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高度评价庄子说:“庄子在中围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此话并非言过其实。从以上学者对庄子的推崇,便可看到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庄子》与其他古代著作一样,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今天研究《庄子》,应当本着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不能兼收并蓄。

本书选《庄子》六篇,以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个别字、词、句参照其他版本校订。每篇皆有注释、串讲和评析。难懂的寓言故事,都加了按语。

《庄子》之书,富有深邃的哲理,博大玄妙,深奥难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不同见解。本选本的注释、串讲和评析等,皆力求准确、精炼。

吴庚舜师兄为我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复印《大鹏赋》并序,方勇教授为我提供庄子墓等几幅照片,郑永晓和郭虹先生为我做了照片的光盘,在此,谨一并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陆永品

2004年9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庄子选评(中国文史经典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7393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1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