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前散文创作在对于艺术表现的追求和探索方面,毋庸讳言的是不如小说、诗歌和话剧这些文学样式的。这些文学样式中的若干探索可能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然而如果能够在不断地纠正谬误中进行新的探索,肯定会有利于它们的健康发展。散文创作应该在这方面出现更为自觉的探索,应该在对于“四不像”式的崭新规范的追求中,出现大批具有高度审美水准的独创性的篇章来。

本书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甲种)套书中的一本,收录了关于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的最优秀的研究成果,集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于一体,可作为高等院校图书馆值得珍藏的大型书籍,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文科教师、在校学生、社科院、作家协会、现当代文学学会等不可或缺的最有价值最有权威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支撑起了中国文学新的天空,中国文学迅速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潮流并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甲种)汇编了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流派、文体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资料,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脉络,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的依据。本书为该套书中的一本,收录了数十篇关于散文研究的最新评论,同时以附录方式展现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

目录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林非

回归与超越

——从两个散文高峰的比较谈新时期散文/吴秀亮

大品:散文嬗变中的新品种/邱景华

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现象/陈剑晖

九十年代随笔的崛起与兴盛

——兼谈与中外随笔的传承关系/黄科安

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刘锡庆

叙事与诠释

——关于九十年代散文的载体和文体类型/楼肇明 张洁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王锺陵

二十世纪散文文体发展及其文化蕴含/李晓虹

在世纪的高度完成最后的跨越

——二十世纪末文化散文的重要收获/郝雨

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刘锡庆

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王兆胜

新时期散文创作态势的文化分析/李林荣

论摄影散文的审美风格/姚树军

仰望思想的星空

——关于九十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柯汉琳

新的阶层与新型的文学

——关于新媒体散文的对话/王义军 魏天无

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谢有顺

思与诗:关于散文精神性的探询/陈剑晖 晓翎

沉寂的呼声

——“新艺术散文”与“新潮散文”评析/谷海慧

困惑与迷失

——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王兆胜

散文本体论研究的限制/蔡江珍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韦济木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范培松

“把心交给读者”

——读巴金近作《真话集》/丹晨

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论析/孙继国

论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费秉勋

女性自我的复归与生长

——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的流变/李虹

告别的旅行

——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侯永毅

冰雕银钩绘南天

——王充闾游记读后/胡河清

亮出灵魂的色彩

——赵丽宏散文一瞥/武卫政

他思故他在

——王小波的思想世界/许纪霖

“心灵渴望表白”的创作

——冯骥才散文印象/周政保

斯人尚在 文统未绝

——关于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吴俊

最后的浪漫:九十年代的“新学人散文”/周海波

藏北原风景与西藏的马丽华

——读大散文《藏北游历》/邵长缨 李凤军

古典情致·平民情结·怀旧情绪

——略说肖复兴散文/古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试论知青作家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精神轨迹/孙旋

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综论/吕若涵

青春嘹亮而真诚的歌唱

——谈新时期大学生们的散文创作/胡俊海

生命之树常绿

——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潘大华

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於可训

西部边地散文:双重文化视野下的心灵体验/何平

走向个性写作的军旅散文/李晓虹

飞翔的思想

——从《雷达散文》感知灵性/阎晶明

西部散文四人志/范培松

附录: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索引/程金城

试读章节

二 对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看法

全国解放以后的散文创作确实获得了很大成绩,却也存在着被带有封闭气息的时代氛围所制约和决定了的缺陷,这种情况往往不是由作家个人所能完全负责的。在我们的散文评论或研究中,总的来说也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做到如实地阐述散文创作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局限,未能充分地提供出一个鸟瞰式的确切评价,而更多的是进行微观式的局部性的探讨。

长期以来散文评论或研究的格局,是对于“点”的注意远远超过了对于“面”的掌握。这种微观式的研究工作自然也是需要的,问题是在于这种微观的研究格局中,没有很好贯彻宏观研究的指导线索,譬如说在不少研究杨朔散文的论著中,往往难以看到对他的创作与整个散文发展趋向的全部关系作出分析,难以看到对杨朔散文究竟体现了整个散文发展趋向中的哪些强点和弱点作出分析,更不用说难以看到对杨朔及整个散文创作强弱点的深刻历史原因作出分析研究了。正是由于缺乏宏观式的总括与反思,我们往往就无法对过去的认识达到高度理性的地步,无法突破过去传统里面包含的惰力,全面地去开拓一条广阔的新路。

正由于整个散文界对自己发展过程宏观考察和深入思考的不够重视,却较多的滞留于微观把握与表层分析,偏重于对少数几位优秀散文家如杨朔、秦牧和刘白羽作品的鉴赏,因而有些青年作家开始撰写散文时,就无法形成自觉性的创造意识,往往较多地受到这些作品思想和艺术格局的影响,甚至还陷于模仿的状态中间,久而久之就不容易摆脱这种艺术途径,成为窠臼或模式,无法出现自己独创的因子了。

我们长期以来研究当代散文创作的工作,对于提高广大青年作者的知识和素养来说,肯定是有成绩的,但是像这样过多地停留于微观式的就事论事的分析鉴赏的方法,其实是流露出了偏重于单纯地追求艺术技巧的倾向。然而对于包括散文在内的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光解决了艺术技巧还是不行的,有了娴熟的技巧可以写出文学作品来,却无法保证它总是成功地充满了个性和灵魂,充满了震撼读者心弦的感情力量,而后者才是根本的关键。文学大师巴金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确实可以说是具有深刻的哲理涵义,值得苦心钻研艺术技巧的同志们思考。

正由于文学创作的实质是个性化的另辟蹊径,因此过多和过于烦琐地对于像杨朔散文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那样,是只能制造“杨朔体”的模子,而不能很好召唤和促使青年散文家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

正由于这样的做法不能很好给人们开拓宽阔的视野,不能很好给人们提供对于许多关键问题的思索,而是企图将现成的创作模式灌输给人们,让大家沿着这种封闭性的艺术思维方式前进,因此就是写得极像杨朔的散文,也只能是精巧的摹本而已。“杨朔体”散文得到流传,应该说是散文评论和研究工作的失败。文学创作从根本上来说是舍弃开始时可能产生的某些模仿,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人格和情趣来,否则就不好说是在艺术世界里取得了多大的成功。

我们的有些散文研究论著,迄今还在一成不变地赞美着五六十年代出现的某些散文名篇,而没有很好从宏观的视角展开整幅建国以后散文创作的蓝图,进行立体化的分析和论述,像这样的研究方法应该得到改变了。

五六十年代出现的不少散文名篇确实是写得相当美的(有的壮美、有的柔美),确实都始终保存着它们特有的价值,不过对于一个善于鉴赏与研究的人来说,既不应该盲目地崇拜,也不应该抽象地否定,而要从产生这些作品的生活土壤和时代主潮,看到它们在思想艺术方面的长处和局限。如果这样的尺度是准确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有些被反复称赞的名篇,由于受到当时“左”倾思潮的沉重压力或不自觉的渗透,在真实性这一点上不能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有的甚至是矫揉造作或完全虚假的。离开了“真”,当然就说不上“美”。  正是由于当时“左”倾思潮造成的封闭和禁锢的原因,有些散文作品不仅思想情绪的表达是拘谨的,甚至连艺术技巧的表达也是拘谨的,所以它们呈现的艺术美往往显得单一化和定型化,而不是丰满的和辐射性的。针对这样的情况,真正的散文研究工作就不应该是一味地赞美,而应该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去俯视历史,肯定这一段时期中散文创作获得的成绩及其原因,同样也指出它的缺陷及其原因,并且探讨散文创作前进途程中应该注意的倾向性以及若干具体性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工作才能够使散文创作的思想活泼起来,深沉起来,向更高的境界去攀登。

         P003-P004

序言

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了近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当代文学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支撑起了中国文学新的天空,中国文学迅速融入了世界文学的潮流并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也带来了新时期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繁荣,可以说,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追踪研究一直是中国当代学术界和评论界最具生机活力的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文学界和研究界的这种“繁荣”局面相比,新时期文学的资料工作则显得有些滞后: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套权威性的能完整反映新时期文学发展全貌的文学大系,也没有能够全面反映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历程和整体成就的系统资料汇编。这无疑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展示、回顾、总结新时期的文学成就,反思新时期文学的经验教训,深化对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

有鉴于此,我们特意邀请孔范今、雷达、吴义勤、施战军四位在新时期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和评论家来主编这套《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为广大新时期文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权威研究资料,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的便利,从而为推进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和突破做出贡献。我们力求做到:一,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成就和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现有水平;二,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科学的参照和理论的依据;三,全面梳理、呈现和总结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脉络。

本套丛书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是关于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流派、文体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资料汇编,乙种是中国新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个人研究资料汇编。每卷除精选各个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外,还将以附录方式展现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本套书采取开放的体例,并将长期出版下去,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重要的学术工程。我们的目标是资料的系统性、学术的科学性、观点的多元性、筛选的权威性并重,力争能使广大读者既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又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读到中国新时期文学最优秀的研究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金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4196
开本 16开
页数 5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94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7
丛书名
印张 37.75
印次 2
出版地 山东
232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