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木已成舟
内容
编辑推荐

《木已成舟》所写也只是“陈丹燕的欧洲”,她的一双眼睛很尖也很特别,总是盯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并且有她的新发现。那些她喜欢的,打动了她、多年之后仍留在记忆中的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常,可经由她的描述,就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调。她细腻、婉约的文风依然,即使面对血腥和残酷,她也不会言辞激烈,一笔一笔地慢慢写来,却让你的心陷陷作痛。

内容推荐

只要我去一个重要的博物馆,看到了我喜欢的东西,和我从前在书里看到过的印刷品对上了号,我就开始累,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东西,梦游一样。还没有出博物馆的大门,就已经把自己看到过的东西全混在一起了。等离开博物馆的大门,一定要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好好静一静才行。我记得,那一次,在咖啡座里好好地发了一阵呆,然后写了一张明信片,我记起来自己写了一句话:“我见到了从前最美丽的脸。”可到底那是谁的脸,那是谁画的脸,我已经都混在一起了。

目录

旅行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

修士密室里藏着天使的翅膀

被神的手指点过

卢浮宫的门厅

希腊石像

奥赛墙上光的影子

意人利葡萄酒瓶子里的智慧

临色骑十飞过夜空

柏林的查理检查站

奥斯威辛的夏天

静静的绞刑架

晴朗的一天

去圣彼得堡看敦煌

从彼得保罗要塞回到一七〇〇年代

柴可人斯基不在家

莫扎特写《安魂曲》的地方

那个属于蒙马特的人

歌德写《浮士德》的地方

但丁的家

烛照无边的黑暗

克罩姆特山庄

试读章节

从罗马市中心坐公共汽车,经过一些有贝尼尼作品的广场和喷泉,经过一些正在维修或者已经开放的博物馆,经过一座座老桥,就看到了一个有庄严中轴线的大广场。

那里游人如织,但是都像棉线里的接头一样小,在那里真的能看到全世界各地的人,只要你小心地辨认。在人群里,可以看到出家人愁苦而宁静的脸,是罗马其他也挤满了全世界面孔的旅游地所看不到的。我是在那里发现,全世界出家人的脸,原来都有类似的愁苦与宁静。他们是从全世界来的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少人在照相,闪光灯像针头那样小而亮地闪烁。

一群群的鸽子在广场上空盘旋着,一群群地落在宏伟的教堂圆拱顶上,一群群地落在巨大的喷泉的水流里面,一群群地跟着人在地上走,人们怕踩到它们,倒是格外加了小心,鸽子什么也不在乎,扭动着身体,像得了风湿病的欧洲老太太。

那就是梵蒂冈,罗马的国中之国。

绕过这个由米开朗琪罗设计的著名的广场,就是梵蒂冈博物馆,像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一样,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它也和世界性的博物馆一样,可以凭当天的参观牌子进出博物馆。它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只要你走进去,满眼看到的都是《圣经》上的故事和人,十字架和圣徒背后沉重的金环,耶稣带着荆棘的脸无穷无尽地出现在每个角落,木板上、湿壁画上、油画上、大理石上、织物上、纸上、青铜上、石头上。圣母马利亚的脸也是一样。这一对母子和他们的故事,是这个巨大的博物馆的惟一主题,任何圣徒的故事都是因他们而起。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博物馆。

在这里,我才相信,在漫长的过去,欧洲要是没有宗教,也就没有艺术。野人在岩洞里画的牛不算。

无穷无尽精美的艺术品,挂在墙上,放在玻璃柜子里,立在地上,搁在座子上。在印象派画家以前的所有重要的艺术家,都参加在描写《圣经》故事的队伍里,像拉斐尔这样的孤儿,像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像安洁利科这样的修士就不用说了,还有像达·芬奇这样的科学家,他通过探询上帝给自然制定的法则,以发现自然的规律来发现上帝。多少个时代的精华人物,他们的精力、心血、理想、时间、劳动、天才,都变成了耶稣或者是圣母的脸,《圣经》或者圣徒的故事,存放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么强大的教会,这么多献身的艺术家,如今梵蒂冈的博物馆里,怎么能不满盆满钵的,全是无价之宝呢。

从野人往岩洞的墙上画牛,到凡·高在画布上画一个神秘地蠕动着的法国乡下小教堂,这中间漫长的岁月里,所有的艺术家都画圣子和圣母的脸,谁也不例外。

P31-33

序言

在我开始去旅行的时候,绝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为我这十六年里断断续续的旅行写书。一个人,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远走他乡,没有旅伴,没有导游,有时甚至连自助旅行的书都没有,凭着一张地图,或住朋友家,或住鸡毛小店,直到将可以用的版税用光,然后回家,再开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样辛苦的工作。实在是因为沉迷,如同独自一路沉到深深海底的那种孤独,紧张,窒息,恍惚和极端的自在。

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走在异乡的街道上。全凭命运的指引,去看到那些静静注视的眼睛,是的,我还带着它们在我脸上和身上留下的重量;那些充满往事痕迹的博物馆,那些充满未知阴影的教堂,是的,它们的确总让我想到子宫温暖的内部,但这个感受的确是来自于别人的暗示。那些阳光遍地的,有时回荡着钟声又有时回荡着歌声的广场。那些懒洋洋,无须整个吃饭的过程都挺直后背的小饭馆。那些咖啡馆靠窗的桌子,是的,我还记得那些桌子上别人撒下的窸窣作响的砂糖,那是种无意的甜蜜,尽可以想象那是茨威格留下的,或者弗洛伊德的病人们,或者刚从东柏林成功逃亡的诗人,或者将被生活碾成碎末的画家,咖啡馆桌子上的砂糖末,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欧洲心得。还有充满了孜然香的阿拉伯碎肉饼摊子,十八世纪伦敦老房子里充满耗子尿气味的旧书店。

无数的旅行片段,并不只为将来的回忆,它们更像圣诞节美国小城里各家在门口点燃的烛光之路,一点一滴地引导我走向前方。就像夜晚晴空的星星,在那样晴朗的星空下,找到了北斗,就想要找到大熊星座,然后又想找到射手座——它那样热爱自由,受不得约束,又执着于自己,不肯迁就——那是我的星座。从长崎,到了慕尼黑,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当然还有维也纳和托斯卡纳。它们是我自己天空上的星星,我的一小段生命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有时我要长风万里,有时我要归于内心,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看到那里这些年来,从美国中部柔软的平原,渐渐成为马来西亚缤纷的热带雨林。有一天,在美国的东海岸,路过康州的纽黑文,看到一片大海,开车的人说:“那是大西洋呢。”这时候突然想起来,有一年的一个黄昏在葡萄牙的海边,冰凉的暮色里看到太阳从正中落到大海里,那是因为我处在正西方的缘故。我惊醒,原来这样一年不知下一年的旅行,慢慢地,从大西洋这一头的大陆走到了那一头的大陆。又有一天,再路过康州的纽黑文,再看到一片大海,我指着那里对人说:“看那是大西洋呢,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在波尔图的海边看到过?”那人说:“是的,在一九九三年的夏天。”那却已是二〇〇四年的秋天了。

虽然算命的人说过我有十一年的驿马运,若不在驿马上,便不得安宁。可它如今已经十六年了,还没停止。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走得这么远,也没有想到过,可以用这么多的时间。每一次,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最后一个城市。漫长的旅行,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和事,在那一年大西洋灰色的波涛中一一涌现出来。我也从没有想到过,竟然有那么多留在我的心里,几乎伸手可及,但却早已永别。而以为一定是永别,却总有机会再次造访。我第一次到维也纳的哈维卡咖啡馆,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第六次去那里,是二〇〇五年的夏天。哈维卡夫人在那年春天安详善终,我却仍在那里喝了从前的米朗其咖啡,并怀疑如今这杯咖啡是否地道。那一年,我已经多少知道了一点我自己,作为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驿马便是宿命。

后记

这本书,与前面的两本书相隔了两年,它完成于二〇〇一年。我累了,回忆有时是件累人的事。博物馆是我的课堂,我的精神故乡,我养眼睛的地方,我的眼睛有福气啊,看到过那么多好东西。几乎所有的编辑都不喜欢我的这个书名,但我实在是想不出更能传达我心情的书名来代替它。这个书名,是我在柴可夫斯基的客厅里走来走去的时候,横在我心里的感受,那是一九九三年的冬天。此后,每次进博物馆,它都从记忆里走出来,横在我心里。能拿它怎样呢?就拿它来当书名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木已成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丹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8595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