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坛如江湖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坛如江湖,写文好比练武,深湛精妙的上乘内功绝非一朝一夕可得,花拳绣腿最蒙不了人。真正的高手该是那归隐山林、静观江湖风云孤独的智者。在本书中,茅盾、老舍、徐志摩、曹禺、萧乾……他们是真正的文坛高手吗?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如江湖的文坛。

内容推荐

  文坛如江湖,写文好比练武,深湛精妙的上乘内功绝非一朝一夕可得,花拳绣腿最蒙不了人。真正的高手该是那归隐山林、静观江湖风云孤独的智者。钱钟书生是这样的智者,他给我的感觉像个身怀绝技的隐士,没有唯我独尊的倨傲,没有故步自封的满足,却仍醉然于面壁修行,虚怀若谷,学海无涯,对一刻也没消停过的江湖争斗,一笑置于不顾。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先生也是这样的智者,只不过我更觉得他像一位闲云野鹤般的江湖游侠,或日“浪漫骑士”,自处江湖中,不染江湖事,在“沉默的大多数”浑噩的神经里,以清醒的锐利思想、深邃的智慧锋芒一剑绝尘。如今的文坛江湖的确怪象横生,粗通拳脚,便急于传媒妙作,独领风骚三五天;圣贤不寂寞,重商轻文,贪慕虚名,党同伐异,学人情怀不复存。这倒尤显出了智者的可贵。无疑,梁锡华先生是有着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智者中的一个,他一肚子中西学问,是那种理性、知性和悟性合一的学者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密感情意绪,使他在教书和学术研究之余,尤擅以散文随笔方式写小说……

目录

大手笔的茅盾小说

茅盾的斗士散文

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

口述史:老舍差点获诺奖

解读五篇老舍的小说

曹禺:天才的戏剧大师

徐志摩的英文硕士论文

曹雪芹·大观园·西山故居

朱自清·清华园·荷塘月色

解读几篇朱自清散文

我看现代才女作家

小说家丁玲素描

“另类”的丁玲

林海音的编辑与出版理念

萧乾: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终结

萧乾的英文演讲及其现代化思想

硬气的胡风散文

“三怪”、“真人”许地山

散简淡远的孙犁散文

文坛如江湖,智者何其少

学者散文

梁思成为的北京城

史铁生:透折生命,升华死亡

顾城:诗·爱·死

童话之外的安徒生

解道·悟道·求道

文学的遥远记忆

思想精于操练

透过萧乾看二战

文调就是那个人

为王蒙先生释疑

历史的尴尬

秦州胜境麦积山

京郊三大名寺

素质教育:我们相距多远

艺术与金钱

井蛙与鸿鹄

翻拍名作岂能成为“大师”

中国人过洋节日

日本:在神话与现实的夹缝里

中国人了解日本吗

书评何以衰落

呐喊出真声音

“实话实说”真的“不过如此”吗

《杂碎汤》:味道好极了

传记虚构岂可胡编杜撰

龙应台辞官

机遇与成功

培育男孩

文化是生财之道吗

有谁不曾是丑小鸭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尚属空白的学术题目,介于文史之间。有些跨学科研究的意味,在老舍研究上,也无疑具有拓展研究路径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老舍之死”在某种程度上,缩影着20世纪中国很多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与生命选择的悲剧宿命。

1966年8月的一天,人们在北京的太平湖发现了一个老者的尸体。他被静静地打捞上来,并在当天火化,然而他的名字却没有随同那疲惫瘦弱的身体一起消失。相反,许多年以后,每逢这位老人的诞辰纪念日或忌日。人们都要将不朽的光环献给他。他的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个曾用笔创造了无数鲜活生命,又给无数生命带来愉快的老人会孤独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被称之为“文革”的这一中华民族的灾难事件,几乎在我有准确的记忆之前便宣告结束了,它对我来说已不是生活中的客观现实。但事实上。我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依然生活在历史的阴影中。那些长辈们——成长时期为我传授知识和智慧的师长,现代社会生存还必须仰仗的主要支柱——不可能不在精神上深受影响。尽管人们说时间可以洗刷一切,甚至耻辱,但三十年、四十年。对一种文明和文明的中断来说。还是太短暂了。

当我为自身的生存方式产生困惑时,不可避免地将目光转向那些长辈们,转向三十多年前。甚至更加遥远的历史。英国作家奥威尔在他的政治寓言小说《一九八四》中借人物之口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我的处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疑问,并导致了对现在的迷惑。其实,正是这种“功利性”的好奇心促使我开始了“老舍之死”的采访和研究。

1966年以前的老舍,至少表面上还算得上是生活和创作上的双重强者。尽管他的生活有不如意,作品也有瑕疵,但这些并不能撼动他的“楷模”形象。可是倏忽间,这个人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骨灰都没有留下。迷雾一样的历史仿佛裂开了一道缝,把他永远沉入了黑暗,留下的只是版本不一的各种猜度。

我们只知道他在死前经受了突然的暴力和侮辱。紧接着,便在太平湖发现了尸体。这位自称“写家”和“文牛”的人,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没有人知道这位曾在小说中多次为善良人物安排投水自杀结局的老人,在死前经历了心灵和肉体双重的怎样巨大的苦痛。与“文革”中许多类似事件一样,这个悲剧也成了独角戏,除了受害人之外,只剩下隐藏在帷幕后边的“无物之阵”,今天人们通称其为“历史”。

依照人类文明的规律,任何暴力行为都要受到审判,哪怕最后被推上被告席的是一个所有法官都心知肚明的替罪羊。但“文革”没有,至少“老舍之死”没有,没有法官,没有起诉人,没有被告,没有旁听者。

历史有绝对真实的吗?我不敢妄自置喙。只要我们别有意制造“真空”的历史,就已经是历史的幸运了。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的我,已深知作为概念来传授和叙述的历史与历史本身的差距。

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一圈套却出乎意料地导致了我对历史真实的怀疑。为了使采访更可靠,更接近事实本身,我在采访中刻意注重对细节的追询。结果事与愿违,相互矛盾的叙述反而使我们手足无措,有时甚至是瞠目结舌,并不遥远的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显然,事隔多年,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重新组合、编排、过滤了历史。我们将永远不知道哪一种叙述更接近事实本身。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存在惟一的、真正的真实,或者追求真实的努力永远徒费无益。相反,假如真实是人类不可企及的神迹,那我们所要和正在做的便是无限地趋近事实,并尽最大努力以此来反抗历史叙述中的暴政和人类认知的有限。

我也可通过自己的口述历史实践质疑,甭说作家笔下的历史绝不是信史,史学家的历史就真的重现了历史上的过去吗?我当然知道,细节的真实决不是全部历史;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白纸黑字未必是信史;真正的历史往往在文字背后;“纯客观”的编年叙述并非就是接近历史的真实,等等。

历史既然是由人来写的,人性的弱点当然就会不经意甚至是刻意地渗透进历史,人写的历史也就由此带上了人性的弱点。就是说,历史的叙述者与历史的记录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真空”。这是研究口述历史要特别注意甄别的。

当然,即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的受访人的叙述都属于口述历史的范畴。口述历史无疑是活的史料,也正因为其“活”,叙述者才越发强调它的真实。而这真实又“活”无对证,似乎就成了绝对历史。如果这样想,便上了历史的当。

老舍是真实的人,他的死也是真实的事。这实人实事自然就构成了“老舍之死”这段历史。但几乎每一位口述者对几十年前的这“实人实事”的叙述酃不尽相同,实人倒是不假,“实事”却反而变得模糊不清。倘若按照许多今天的描述,当时的“实事”就当是另一番景象了。

P9-11

序言

人生百岁,不要说在人类历史的时光隧道,就是在一个世纪的千年里,也是短得稍纵即逝。我在为跨入了新世纪而感到幸运的同时,还感到了一丝迷惘:上个世纪留给了我什么?新的世纪又将带给我什么?我几乎一无所知。面对芸芸众生的喧哗与骚动,许多人变得理智残废、道德怯懦、精神贫瘠,任何形式的理想主义不仅不被接受,反而注定必受到误解和讥诮。这些人所有的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或如雪莱所说,是精神死亡。这多么可怕啊!

我近来一直在想,如果思想上对人生本身没有真正理解,就无从认识崇高的人性特征。而我们传统的孔儒教训,却是忘却精神、压制理性的。老、庄更是用迷人的语言,把生活的完满说成是一个理想的怪物。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缺乏爱,还缺乏任何的精神冒险。

我还想,任何不否定或歪曲人性的男女,都会承认,万物中最有意义的事是爱。是爱创造了人类的艺术与人生。没有了爱的艺术与人生该是多么苍白乏味!我最看不起的就是蔑视爱的愤世嫉俗者和害怕爱的胆小懦夫。

上个世纪初,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一次叛逆时代的“文艺复兴”,长期受压迫、遭抑制的人们,恢复了独立与尊严,恢复了对理智与想象的事物的爱,恢复了更自由美好地构想生活的渴望。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学诞生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在他们身上,艺术与人生成了和谐的精神统一体。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热情和人类灵魂所能表现的最深切最崇高的感情。

新的世纪对于我来说,无疑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我觉得,对我自身最重要的还是,首先保持自我的人格独立,任何时候都不以可怜的忠孝去替代理智的诚实。换言之,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觉,有了这种自觉,存在于灵魂中的创造精神才能发挥效用。我渴望在一种寻觅爱和追求艺术的激情里,认识美和人生的价值。

其实,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件艺术品呢。从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艺术家。但要看我们如何去雕琢。如果当我80岁,青春的光泽已变成难看的皱纹时,回首自己曾用双手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涯而感欣慰,那我对这一生就是满足的了。

在我们丰富多彩、富于戏剧性的人生中,脉搏跳动的次数是有限的。我们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脉搏跳动中,留下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果实呢?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

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都被判了死刑,但缓刑的期限不明确。我们都有一个期限,过了这个期限,世界就不再记得我们了。……我们惟一的机会在于尽可能多地增加脉搏的跳动,以延长这一有限的时间。伟大的激情能带给我们复苏的生活感,爱的悲欢和热烈活动的各种形式,无论我们是否感兴趣,这些形式都会自然而然地来到我们许多人中间。但记住只有激情,才能真正使你收获复苏的意识的果实。诗的激情、美的渴望、为艺术而爱艺术,这里都蕴藉着最高的智慧。艺术唤醒你时,坦率直言,它只把最高的品质赋予稍纵即逝的人生瞬间,而且它仅为那些瞬间而来。

我多么想捕捉住并在记忆里留住那些人生最美的瞬间。可叹,文坛如江湖,智者何其少。我是多么怕连美的瞬间都沾染上了江湖气!人在江湖,真的身不由己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坛如江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光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1559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5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