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走近中国文化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读这本书,就像在位世纪导游的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西方在那一时代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伟大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研究的是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中国热”,也是钱林森主编的“走近中国”文化译丛中的一种。全书共分七章,也就是说作者是从七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对法国的影响的: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对法国的影响;二、中国的艺术对法国的影响;三、中国的建筑对法国的影响;四、中国的娱乐对法国的影响;五、中国的医药对法国的影响;六、中国的知识体系对法国的影响;七、在法的中国人给法国人的直观印象。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知识界对中华文明极为热衷,本书作者以自己深厚的东方学素养为我们分析了这股潮流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盛极一时的中国风尚是如何勃兴、发展成为统领18世纪欧洲风潮的“世纪风“的。

目录

中译本序

原序

第一章 古代艺术一丝绸之路—荷兰人—瓷器—英国人—茶

第二章 小摆设—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土—中国工艺品—猴嬉图—挂毯—绘画—纺织品—家具

第三章 中国皇帝的战争—中国建筑艺术—花园

第四章 巴黎的中式浴场—游乐场—旋转秋千游戏—塞拉凡戏剧—莫罗大妈—中国丝线

第五章 马丁漆—画册—屏风—其他物品—肖恩公爵的书房

第六章 中国的书—伏尔泰—狄德罗—让-雅克·卢梭—孟德斯鸠—爱尔维修—戏剧—小册子

第七章 在法国的中国人:沈福宗—阿尔卡德·黄—让·胡—高(类思)和杨(德望)

附录:纪念亨利·科尔迪埃

主要人名对照表

主要地名对照表

作品译名原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在17世纪末,拥有自己的“特里亚农宫”成为一种风尚,就像在18世纪下半期有一只中国蝴蝶一样让人自豪。

印度的法国公司在1660年到1664年间实际上并没有能够行使他们在远东的特权。1697年法国才和中国开始贸易,但是直到1719年大公司成立之后,贸易才充分地发展起来。公司的官员,也就是以后的领事,和其他的外国人一样,从1776年开始,只能出口经由当地的中间商从内地贩卖到广东的商品。这些官员和领事没有权利走出给他们确定的狭窄的活动区域,他们很少有机会可以参观整个国家,甚至不能去这个帝国的其他港口,对它们也知之甚少。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有帮助的是北京的传教士。为了能在帝国的首都建立一个能够与葡萄牙传教团相抗衡的传教团,1685年,路易十四派了5个②耶稣会士到那里,这使我们得以谋得一个较之其他民族不容置疑的优势。1697年,其中的白晋(P.Bouvet)神父①回到法国,这为中国艺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年,这位神父交给圣雅克(Saint—Jacqtles)街上的吉法尔(P.Giffart)出版社一本题为《中国现状》的图册汇编,里面的19幅图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服饰,有皇帝在盛大场合穿的,也有“僧侣们在平常时候穿的”。这些着色的样品,画得远比不上中国的绘画精细。在给勃艮第(Bourgogne)公爵的献词中,白晋神父试图想让我们相信,在让中国大臣认识这个年轻的法国皇孙贵族时,他有点自欺欺人,“也许他们也会(对我)表示感谢,因为您自身就给他们提供了典范,一个足以让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都自惭形秽的榜样。但是,对法国而言,我们同样也应当感到庆幸,因为当他们得知路易大帝有一些和他一样(英明)的儿孙们时,并不懊恼气恼。”这本像册可能就是18世纪中国热的开端。

在最初那些迎合当时审美的艺术家中,应该算上《驶向西泰岛》③的作者,杰出的画家安托万·瓦脱。他为当时的法国财政部长肖夫兰(Chauvelin)装饰了卫生间;为科塞(Cosse)公爵画了4幅代表作,描绘了爱神、猴子和四季;为国王米埃特(Muette)城堡的卫生间画了各种中国人和鞑靼人的图案,这次装饰包括30幅画,后来由布歇(Bocleher)、若拉(Jeaurat)、米歇尔·奥贝尔(Michel Aubert)雕刻而成。关于这点,爱德蒙·德·龚古尔(Edmond de GoncolJrt)写道:“我们认为缪埃特城堡的中国工艺品是纯粹想象力的结果。瓦脱不仅在这次装饰中,应该说在他接触的所有东西中,融入了自己明显的个性特征,也就是他的诗意的发明。这位大师(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对异国风情的再现根据的是对物件和对中国人性本质的严肃研究。关于这点我们也可以在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Albertina)博物馆中看到其表现。这是一幅伟大的画作,对一个中国人的一双黑眼睛作了仔细研究,琢磨了他的典型气质,逼真地再现了他的服装和有特色的拖鞋,总的来说,画作研究了这位天神之国的代表的所有特点。他的名字甚至也被瓦脱用铅笔标注在左边的一块石头上:F.曹(F.Sao)。”①

保罗·芒茨(Paul Mantz)说,除了来源令人猜疑之外,缪埃特城堡那些以中国人为主题的画作并没有被后来的画家大规模的效仿。由克里斯多福·于埃((2hristophe Huet)、佩罗特(Peyrotte)和其他我们不知道名字的艺术家延续的中国工艺品,一直到了18世纪的大革命。②

从中国的工艺品,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猴嬉图,这方面的大师可能就是克里斯多福·于埃,他于1759年去世。这位艺术家除了设计众多的四轮豪华马车和轿子之外,还在很多城堡里做了绘画装饰工作:尚圃((2hamps)城堡,在谢尔((2helles)桥和诺瓦西埃尔(Noisiel)桥之间,位于马恩(La Marne)河的左岸。

P34-36

序言

18世纪是中西沟通的世纪,是法国倾慕东方和中国的世纪,也是法国和欧洲开始全面研究中国的新时期。自16世纪葡萄牙人、荷兰人捷足先登,开启了与中国通商之路,及随之东进来华的西班牙、意大利传教士等人员往来和西传欧洲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工艺品等物质交流,大大刺激了法国人的东方情趣,催生了路易十四朝廷内外的一种“中国风尚”的特殊喜好,于是,法国人在路易十四国王的推动下,步其欧洲邻国的后尘,和中国通商,并于1685年派遣首批耶稣会士赴华,拉开了与中国交流对话的历史大幕。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奉行了他们的前任利马窦等人传教的文化策略,注重研习中国思想典籍和民风习俗,著书立说,绍介中国文化,助成了西方汉学的诞生,号称欧洲三大汉学著作的《中华帝国志》、《域外耶稣会士之有趣而有益的通讯集》、《北京耶稣会士杂记》便在17、18世纪的巴黎相继问世,汇成了西方认识中国的知识源头,催发了应运而生的“中国时尚”,为18世纪法国和欧洲方兴未艾的“中国文化热”推波助澜。纷至沓来的中国艺术促进了欧洲艺术风尚的改变,中国的陶瓷、装饰、丝织、茶叶直接推动了欧洲风习的革新,崇尚中国成了那一时期法国和欧洲趋之若鹜的时风。

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国热”、“中国风”,推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补,成为后世中外关系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La Chine en France au XVIIesiecle,1908),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它的作者亨利·科尔迪埃(Henri Cordier,1849—1925)是20世纪欧洲汉学大师,世界汉学刊物《通报》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目录学家、珍本收藏家。他在这部不是游记胜似游记的著作中,以旅游家所没有的东方学、汉学学养与知识,以目录学家、珍本收藏家所特有的眼光与见识,兴致勃勃地谈起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国热”、“中国风”:这股崇尚中国的文化时尚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盛极一时的“中国事物”、“中国风尚”,又是如何勃兴、发展而成为统领18世纪欧洲新潮的“世纪风”……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的讲述是那么真切有力,宛若一个刚刚跋涉过漫漫之旅的游客,讲述亲历的疆土与旅途的风光那样。我们读他这部书,就像在一位世纪导游带领下,一下置身于18世纪法国和欧洲社会,亲临那一时代西方如火如荼的“中国风”、“中国潮”的文化情境之中。作者确实如同一位通晓中西文化的伟大导游,他引领我们穿行于当年法国和欧洲的皇宫府邸、博物馆、园林、工场,并借助于翔实的资料和精美的图画,指给我们看,讲给我们听,中国的陶瓷、丝织和装饰艺术究竟如何改变了法国人、欧洲人的风习;中国的园林、建筑等工艺品的流入,到底又怎样推动法国和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国知识、中国思想对法国文化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如此,当我们听完他的讲述,读完这部不只是用文字,也是用东方学、目录学的广博知识和收藏家的珍本图画写就的著作,仿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世纪之游,我们从中走出来的时候,便感到在精神上和知识上有了新的丰富和增添,不能不惊叹,它的确是一部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西游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我们说本书作者是一位熟谙东西方文化知识的“导游”,是因为他所提供于读者的这部著作,首先是一部蕴涵着丰富的中西文化关系的知识读物,他引领读者通向中西交通的知识之旅。作者从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叙起,说及葡萄牙人1514年抢先在中国广东、澳门登陆,荷兰人紧随其后,1602年,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渠道随之被打开,中国的丝织、瓷器、装饰品、茶叶便由此而入欧洲,由荷、葡、英等国航海家、商人为中介,东方“天神之国”的这些诱人的商品便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流入法国,激发了法国人喜好中国风物的兴趣,法国塞夫勒、尚蒂利等皇家瓷器馆,即为当时著名的中国瓷器加工场,由那里加工、模仿、再装饰的各种中国瓷器品,发往全国各地,为王族、贵族和收藏家购买、珍藏。自1697年,法国和中国正式通商后,中国的工艺品、各种小摆设、家具、纺织品、挂毯、绘画等,纷涌而至,在巴黎和外省,都有贩卖中国物品的商店,从王族城堡,到大臣府第,都喜尚中式风格的装饰,于是中式客厅、中式书房、中式家具、中式挂毯、中式织锦、中国主题的绘画,便应运而生,竞相炫示,朝野上下,形成一股追逐中国事物的时尚。由东西物质文明的沟通而促进西人习俗的改变,带动东西方精神文化层面的交融,原是情理之中的事。到18世纪中期,盛行于法国的这种崇尚中国风物的潮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渗透到园林建筑、绘画美术、戏剧创作,乃至家庭装饰、市民娱乐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把中国热推向高潮。那时在巴黎甚至外省,人们可以看到中式的花园、中式的塔楼、中式的凉亭、中式的桥梁、中国的工艺品、中国漆器、中国屏风、中国画册、中式浴场、中国娱乐场、中国咖啡馆、中国秋千、中国皮影戏……所有这一切中国事物的渗入、浸染,对法国和欧洲的园林风格、建筑艺术、绘画、戏剧、工艺美术和市民文化生活、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无可抹煞的历史影响。就这样,作者宛若一位通晓中外文化关系的“导游”,引领读者从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一路走来,一路指点,一路讲述,直达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巴黎,他以丰富广博的目录学、历史学、地理学的知识和深厚的汉学学养,用历史文献、目录数计和珍本图画,具体地告诉我们,东西方不相识的民族何以由最初的物质交流而获致精神文化的汇通?中国事物、中国风尚,何以在18世纪的法国和欧洲获取如此的迷恋和追捧?这一时的狂热和崇尚又怎样在不同文化的互补和创造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景观?读者沿着他指引的路径一路走来,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过的分明是一个贯穿于东西,跨越时空和民族,由陌生而相识、由交流而互补的文化之旅、知识之旅。

弥足珍贵的是,亨利·科尔迪埃先生在叙及18世纪法国和欧洲中国文化热勃兴原由时,阐明了物质交流的引发作用的同时,也着重强调中欧人员往来,特别是来华的耶稣会士和首批赴欧的中国留学生如沈福宗、高类思、杨德望、黄嘉略等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1685年路易十四派遣首批耶稣会士来华,是17、18世纪中欧(中法)关系史上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而1697年白晋(Joachin BouVet)神甫回法国述职,带回康熙皇帝赠路易十四的49卷中国图书,以及白晋本人在巴黎出版《中国现状》(L’Estat Present de Chine)图册汇编和插图本《康熙皇帝》,则拉开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的序幕。此后,在华的传教士坚持不断地向国内寄发回忆录、考察报告、或研究中华典籍的文章,由杜哈德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多卷《中华帝国志》及多卷《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国回忆录》,为启蒙思想家提供新的知识参照,为不断升温的崇尚中国的热潮,增添新的煽情燃料,将18世纪法国和欧洲方兴未艾的中国热,提升到思想精神层面。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爱尔维修等,无一不以此为思想素材,对中国进行自己的思考,从中吸取文化滋养,提升中国事物、中国时尚的精神层面。伏尔泰就明确提出:“欧洲的王公和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他在《哲学笔记》论“中国”条目中,开宗名义地说:“我们到中国去寻找瓷器,就好像我们自己一点也没有似的;我们去那里寻找丝织品,就好像缺少丝绸一样;我们去那里找一种浸泡在水里的小草药,就好像在我们的土地上不生长药草。作为酬报,我们要中国人改变宗教信仰,这是值得称道的热忱,但却不应该质疑他们的古老文化而说他们是偶像崇拜者。”伏尔泰率先将中国提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加以审视和思考,并据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创作出“孔子悲剧五幕剧”《中国孤儿》,颂扬儒家文化和中国精神,成为法国和欧洲的“孔夫子”、“中国迷”。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国风”、“中国潮”,就这样凭借耶稣会士中国报道、中国知识的传播和启蒙运动主流作家伏尔泰等的介入、推动和提升,发展成西人全面介绍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崇尚中国的文化热潮,以中国为题材的各种著作,中国小说、中国戏剧、中国游记,也趁势流行,成为18世纪法国和欧洲盛极一时的文化景观。而这一切确实是得益于中法人员交流的结果。

本书源自亨利·科尔迪埃先生1908年11月20日“铭文与纯文学学会”巴黎年会上的讲演,另附上十余幅珍贵插图,列入法国珍奇爱好者图书(Bibliotheque des curieux et desamateurs)出版。前年4月我访学巴黎期间,在法兰西公学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有幸读到原版作品,并获准复印、介绍,中文版依据原作复印件,全文由唐玉清博士译出初稿,由我本人统稿审定,插图系原著图画,由计乃义、张弛博士协助扫描,在此一并致谢。

钱林森,2006年3月20日,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走近中国文化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亨利·柯蒂埃
译者 唐玉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5997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