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郑板桥对联赏析
内容
编辑推荐

《郑板桥对联赏析》是作者十多年来博访遐寻之作。作者搜集、整理、评析郑板桥各个时期的对联一百七十三副,并在书中附板桥对联故事十四则,此书可谓板桥对联之大观。该书有如下特点:一分门别类详致;二注释考证繁丰;三评析文字清丽;四对“郑板桥年表”作了较为详细的附注。该书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一体的大众化通俗读物。凡板桥爱好者,均可从中获益。

内容推荐

郑板桥对联皆脍炙艺林之作,字追句随,睿见迭出。

党明放评析文字似层波叠浪,时而渊雅,时而峻切。

《郑板桥对联赏析》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通俗读物。凡板桥爱好者,板桥对联爱好者及文史爱好者,均可从中获得教益。

目录

郑板桥画像

序(房文斋)

前言

胜迹卷一

题赠卷二

述怀卷三

格言卷四

宅第卷五

叙时卷六

述物卷七

题画卷八

谐谑卷九

杂缀卷十一

附录

郑板桥对联故事

郑板桥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对联,亦称楹联、楹帖、联语、联句,俗称对子,是以我国古典诗文为内涵,以民间习俗为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是文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艺术。

对联的撰制历史悠久,清人林庆铨《楹联述录》云:“唐宋律赋,蝉联相续。”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元人脱脱等《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宋人张唐英《蜀祷杌》卷下云:“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的桃木做成,上面画神荼、郁垒二神或写二神名,悬挂门旁,用来避鬼驱邪,名为“题桃符”。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祀之后而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自序》云:“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馀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然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云:“考宋(按:应为南朝梁)刘文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日:‘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日:‘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由此可知,谭氏的“南梁”说比梁氏的“后蜀”说将楹联之肇始上推了四百多年。

唐人房玄龄等《晋书·陆云列传》云:“(陆)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坐。华日:‘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日:‘云间陆士龙。’隐日:‘日下苟鸣鹤。’”陆云名士龙,苟隐名鸣鹤。由此可见,房氏的“魏晋”说比谭氏的“南梁”说早两百多年;比梁氏的“后蜀”说早六百多年。

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记载,斯坦因第六百一十卷的背面写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

南宋文学家计有功《唐诗记事》卷五十四云:“李义山谓日:‘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日:‘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福建《福鼎县志》载,唐咸通年间(860—873),林嵩未及第时,结庐于礼岙吴山草堂,曾题联云:“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寄篱下,敢将台阁与山巅。”

又,福建《霞浦县志》载,唐乾符年间(874-879),陈蓬曾题居室二联:“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石头磊落高低结;竹庐玲珑左右开。”

释文莹《玉壶野史》称,后唐进士范质曾自题扇面:“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唐初,律诗句式对称工稳。六朝以后,音律更是达到了完美的高度,凝练的对句总是集中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上。于是,便出现了撷句赏评的风习。正是由于这种风习的出现,才进一步促进了对联的形成与繁荣兴盛。

早在三国时期,魏李登的《声类》问世,标志着我国汉语声韵学的兴起。到了南齐永明(483—493)年间,文学家沈约及王融、谢■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汉字“声律说”起,便出现了字声的阴阳平仄。“约等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夫五色相宜,八韵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记》]对联,最能体现汉字的方块结构和表意特性,应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今人戴本恒先生云:“对偶人而为骈为律,出而为联。”更有学者云,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此谓至论。

对联撰制之法有三:其一,集前人诗文之句而成联;其二,从前人诗文脱化而成联;其三,自抒真情实感而成联。以其内容构成的逻辑关系即有并列、递进、连贯、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推论等。其组句技巧即有叠字、双关、串组、移位、回文、连珠、摹状、顶真、歧义、复辞等;其修辞手法即有比拟、借代、映衬、排比、假称等;其用字手法即有析字、隐字、嵌字、方位、拟声、同韵、叠字、飞白等;而嵌字又分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颈、雁足、魁斗、蝉联、云泥、卷帘、鼎峙、碎锦十三格。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唐代史学家刘知畿《史通·叙事篇》云:“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对联的主要特点是对仗。所谓对仗,即: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上下联字数对等、句型对应、词性对品、平仄对立、节奏对拍,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上联收仄,下联收平。

对联自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撰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此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华夏普及对联第一人。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使对联语体呈现出了多样化,从而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对联作家。过去有人将解缙、徐渭、孙髯翁、郑燮、纪昀、俞樾、梁同书、梁章钜、林则徐及钟耘舫誉为“明清十大联圣”。孙髯翁为云南昆明大观楼撰制的对联谋篇严谨,意境高远,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钟耘舫一生联作多达一千八百五十副,真可谓多产作家。尤其是为四川江津临江楼撰制的对联一千六百一十二言,堪称“千古第一长联”。

对联的传播,与书法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文采灿然之联文,借助隽美秀逸之书法,可谓珠联璧合”[苏渊雷《绝妙好联赏析辞典·序》]。P3-5

序言

十八年前,拙著长篇历史小说《郑板桥》出版后,报刊上不时有评介文字。党明放先生通过《中华读书报》社辗转打听本人住址,此后,电话书信不断,交流研究板桥心得,互有补益,遂成为忘年交。

党明放是一位摄影家,后以治学为本,境界日进。数十年来,他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致力于板桥研究,所撰《郑板桥年谱》皇皇五十万言,比勘纠讹,惟正是编。从而“为板桥研究者确立了一种‘深度解读’模式”,“可谓迄今最新最全最厚重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翟墨《郑板桥年谱·序》]。

嗣后,党明放再度进出百家,博访遐寻。如今,奉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郑板桥对联赏析》,搜集、整理、评析板桥各个时期的对联一百七十三副,附板桥对联故事十四则,真可谓板桥对联大观。

本人有幸先睹为快,觉得是书有如下特点:

一、分门别类详致。

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分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等十二类。党明放步其后尘,将板桥对联分为胜迹、题赠、述怀、格言、宅第、叙时、述物、谐谑、题画、杂缀十类,每类一卷。实际上,板桥的一些对联是跨“门类”的,譬如:“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放在“述怀”类中很合适,若放在“格言”类中也合适。类似情形,诚如联坛大家常江先生所言:“如同西红柿,菜摊上可以卖,水果摊上也可以卖。”

二、注释考证繁丰。

板桥乃乾隆帝亲钦进士,才雄倒峡,气势凌云。在撰制的联语中,大多用典考究,读者尚有难读之叹。因此,党明放在注释和考证方面周到而繁丰,足见其匠心和识力。

三、评析文字清丽。

郑板桥对联皆脍炙艺林之作,字追句随,睿见迭出;党明放评析文字似层波叠浪,时而渊雅,时而峻切。

四、为省读者翻检之劳,党明放对“郑板桥年表”作了较为详细的附注,意在多为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

《郑板桥对联赏析》是党明放先生“板桥研究系列”著述之一。这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众化通俗读物。凡板桥爱好者、板桥对联爱好者及文史爱好者,均可从中获取教益。

是为序。

2006年4月于潍坊鸢都湖花园壮心轩

后记

清代艺术大师郑板桥为我所好。去年九月,岳麓书社社长丁双平先生约我写一本关于板桥对联赏析方面的书,明知蚊力不足以负山,蠡测不足以知海,但还是欣然应诺,遽就此书。惟微勤于板桥联语爱好者。

承蒙著名摄影评论家、艺术家、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先生,以及左冬霄、殷德俭、张友麟、赵独英、孙宏泉、李转运、魏东诸学人的热情鼓励和支持;承蒙著名学者丁家桐先生及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后导师翟墨教授为本书完成多所指点;承蒙著名摄影家李振盛教授及著名学者房文斋教授于百忙之中,不辞晚生之请,欣然为之题签作序,使本书增辉益多。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郑板桥对联赏析》重在寻绎板桥先生情思之所寄,美善之所存。以笔者之荒学偏识,舛错疏漏在所难免,尚祈识者不吝赐教!

党明放

2006年4月识于问字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郑板桥对联赏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党明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792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2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2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