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月的乡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著名作家萧军的成名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为历史做了一份真实生动的证词!

目录

重版前记(1)

序言鲁迅(1)

三月的租界鲁迅(1)

八月的乡村(1)

附录之一:书后 (210)

附录之二:再版感言(213)

附录之三:后记(215)

附录之四:奴隶之爱(220)

试读章节

在茂草间,在有水声流动的近边,人可以听到蛙,虫子……诸多种的声音,起着无目的交组,和谐地随伴着黄昏,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成群或是孤飞的老鸦们,掠过人们的顶空,掠过白桦林的高梢,飞向天的一边去。--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太阳就是由那一面山脊的部分滚落下去的。老鸦叫出的声音,常常是不响亮,低哑,充饱着悠沉和倦怠。

桦木林是丛密的,从这一面不容易透视出那一面。中间杂生着非常茂盛的狭叶草和野蒿,这是很挑皮的小东西,沿路生着的,时常会绊住行人的脚。其间野藤的牙齿,更很容易将你的脚踝绞出了血。

这里的蚊虫,唱着集合的曲子--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不经意会踏翻一块石头,使它落到小溪里面去。

一切被窒息在黄昏里一样,谁也不交谈一句话。任凭蛙、虫子和溪流占据了这长谷的空间。

小溪不大纡曲,伸长在谷底下,靠近路的右边,那是和这条小路并列,常常维系着友谊的关系。每行一步人可以听到它在唱。至于蛙们呢?因了人们的经过,暂时会跳进水里去,或是爬向沿水生着的丛草里面,随后它们会自由地再爬出来。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全可以和追赶自己的敌人们开火,所以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就如才想起什么重大的事情,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的又掖在原来的地方,他想着:

"这是不行的呢,还不是吃烟的时候啦!"

他底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底嘴里出现过了。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底嘴。当他底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一副充血的脸色,喝过烧酒般,红红地;瞳仁近乎黄金色,眼睑有些浮肿,他还生着不甚浓密的胡须……P3-4

序言

任何一种文艺作品,就其基本性质和职能来说,全属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或升华,这《八月的乡村》当然也没有例外--时代的反映而已。

正因为如此,趁这小说此次重版的机会,我要把于这小说出版前后有关的一些当时历史背景和情况的材料。附录几项在这里,为了使它本身能作为一份时代的文献、历史的见证而存在下去,谨作简略说明如下:

一、关于鲁迅先生为《八月的乡村》所写的《序言》。该小说自从一九三五年间在上海出版以后至一九四七年在哈尔滨由鲁迅文化出版社重印版为止,中历十余年,尽管经过各家书店以各种形式版本出版过,但这一《序言》一直是和本书共存、共在的。

一九五四年这小说要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以前,该社负责人之一曾向我提出,由于该社所规定的"体例"关系,凡有这小说原来所属有的《序言》、《前记》、《后记》……之类,一律不能附载,否则碍难出版云云。该社既然有如此规定。本人也不能有所例外,只好遵从该社的"体例"规定,同意把鲁迅先生的《序言》取消了,本书初版由作者所写的《书后》取消了;再版的《再版感言》取消了;《奴隶之爱》曲与词也取消了……。这一过程在一九五四年版本的《后记》中我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由于最近看到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版的《萧红选集》,其中《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由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给与该书所作的《序言》全是存在的,这可能是出版社方面原来所规定的"体例"有所改变了?或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对于《八月的乡村》作者本人的作品特别有此"体例"规定?今天在这里谨援引《萧红选集》的"体例"也把鲁迅先生的《序言》加入了本书的前面来。因为《生死场》是"奴隶社"所出版的"奴隶丛书"之三,《八月的乡村》是丛书之二,《丰收》是丛书之一。这三本书全由鲁迅先生给作了《序言》,这三个"奴隶"全是鲁迅先生的小学生,也全是鲁迅先生当年所爱护、教导和支持的青年作家。其中两个"奴隶"已经死去了若干年,只有最后我这一个"奴隶"还活着!因此希望这《序言》也能够并存在于原书上,也算是纪念先生的一点意义。

二、为了保存这小说当年出版的一些"史料",把原来初版中的《书后》和《再版感言》也附在了这里。

三、为了"存真",把一九五四年那篇《后记》也原样刊载于后。

四、在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未通知我这小说决定重版以前,偶然由香港寄来了一本在香港文教出版社重版的《八月的乡村》。从印文来看,这是从一九五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翻印"出的。重版的日期是"一九七八年一月",定价港币五元。

这翻印本的内容我还没读过,究竟有多少错、落……的地方也不清楚,这里且不去谈它。只是这翻印本却肯于把鲁迅先生的《序言》给予刊载了,除此以外竞还把鲁迅先生批判狄克(张春桥)的那篇题名为《三月的租界》的文章,在《序言》之后也刊载了出来,这倒是很"便利"于读者的一个"创举"!

见到这版本,一时兴会,竞在扉页上还写下了两首诗,不揣拙陋,附录于此,也是一点纪念馀意。

题香港版《八月的乡村》并叙

这是香港重版本。此书在国内已久无踪迹,而香港尚能重版,感题二律以志。

萧 军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一日晨。

四四年前碧海滨①,勉从一笔写丹心:

三千里外家何在?亿万黎庶国待存。

热泪偷弹茫渺夜;秋风却立暮天云。

何堪重睹双双影②,馀得虫沙劫后身。

无怨无尤亦不歌,南山有鸟北山罗③。

豪情逝逐托琴剑;觅句闲吟赋帛戈①。

七十古稀人未老②;桑榆迟暮任蹉跎③。

鸡虫失得一闲事,入眼云烟取次过。

五、由于看到了香港版《八月的乡村》把《三月的租界》作为附件附在了原书上,这样做,对于读者说来确是方便的。因为今天大家还想读一读这本小说的原因,据我的设想,多半是由于揭发张春桥的罪行时引证了鲁迅先生当时所写的《三月的租界》这篇文章的缘故。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维护了《八月的乡村》当时出版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却"一针见血"地批判揭穿了张春桥以"假左真右"的面貌所写的企图为敌人缴械,向敌人献媚的文章真意所在。今天使读者们对照起这小说来,重新读一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可能是更有意义的吧。

以上是我在这《前记》中所要说的几件小事。

这次重版我又把小说的全文读了一遍,除开改正几个错、别字以外,其余均无所更动,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已经是"不可更改"了,而是说:第一,它已经成为了"历史文献",还是以"存真"为好;第二,我并不懊恼于自己"青年之作"在艺术上可能存在着粗糙、浅薄或幼稚的地方,因为它只能如此了。

最后在这里,我谨向凡属关心这本小说出版的广大热心读者、同志和新老朋友们,表示我衷诚的感谢!

附带声明一点:就是这小说初版的真实时日应该是一九三五年的七月初,而非八月。当时为了对付敌人,使他们有所"错觉",施用了一个小小"策略"而已。即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就是俗语所说"先行交易,择吉开张"是矣。因为一些读者们由于查对了鲁迅先生《日记》中记载收到这小说的日期,与本书上标明"八月出版"日期不符,曾纷纷来信问我,兹解明于此。

萧 军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七夜记于北京银锭桥西海北楼--"蜗蜗"居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月的乡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0222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1954-09-01
首版时间 1954-09-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