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其所代表的道家学派是我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而道家思想更是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一面镜子。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堪为百家思想之源,而且能与时俱进。2500多年以来,它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不合时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却更加引人注目。
夏于全的《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是关于介绍道家思想的通俗读物。
图书 | 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老子及其所代表的道家学派是我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而道家思想更是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一面镜子。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堪为百家思想之源,而且能与时俱进。2500多年以来,它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不合时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却更加引人注目。 夏于全的《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是关于介绍道家思想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老子》不仅是治国者的案头必备读物,也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立身处世的智慧心法。它对社会、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见解,使它的影响遍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权谋、外交、人生修养、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探究《老子》,几乎都能从“微言”中发现“大义”。 夏于全的《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是关于介绍道家思想的通俗读物。 《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分为大邦下流——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兵者不祥——有国有家者的清规戒律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生我养我,做人岂能忘根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第二章 知强守弱——伟大的柔性生存法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三章 贵贱相依——王者无敌的柔性智慧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章 大邦下流——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门 大邦者下流 执大象,天下往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第六章 慈俭为本——为政治国的亘古铁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七章 兵者不祥——有国有家者的清规戒律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祸莫大于轻敌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八章 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上善若水,上德不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功成不居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九章 和光同尘——不露锋芒的韬晦智慧 太上,不知有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愚人之心也哉 相去几何,善之与恶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十章 图难于易——成就大事的成功心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十一章 取舍有道——善待财富的柔性智慧 少则得,多则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十二章 微妙玄通——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不出户,知天下 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动善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三章 无以生为——活到天年的养生智慧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十四章 小国寡民——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试读章节 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本,人也是如此。做人不能忘根,更不能忘本。做儿女的如果长年在外不关心年迈的高堂,不给赡养费,甚至十几年不回家探望一次,这叫“忘根”;发达后回家嫌父母穿得破旧、寒酸,看见儿时的伙伴爱理不理,见了亲朋好友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这叫“忘本”,忘根忘本的人是难以长久得志的。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它的根本;对于国家来说,民众是它的根本。企业不尊重自己的员工,就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无法形成开拓进取的合力,这样的企业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国家领导人如果无视民众这一根本,公然违背民意,民众就会抛弃这样的政府。 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深谙民生疾苦,目睹晚清政治腐败、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立志救民于水火,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一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公平社会,这些主张是非常符合民众愿望的,因而,他在金田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随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攻州掠郡,势如破竹,很快纠集雄兵百万,顺江东下,攻克南京,洪秀全将其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但是,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变了,开始脱离士兵和民众。他大兴土木,在天京为自己修建了许多宏大的宫殿,出门时,仪仗队耀武扬威,声势浩大,强令沿途百姓跪拜,,做派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清朝皇帝。他又广纳嫔妃,充实后宫。由于姬妾太多,他无法叫出她们的名字,索性用编号代替她们的姓名,其荒淫腐朽的作风,比起同时期的咸丰、同治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这些行为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以致上行下效,太平天国的很多高官都纷纷堕落腐化,士兵和百姓与他们离心离德,太平天国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就算没有天国内讧,失败也是注定的事。 洪秀全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忘根本,不管你的地位多高,一旦忘记了根本,你就是不折不扣的墙头草,经不起风吹雨打。唐太宗曾经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比做船和水,他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是根本,君主是枝叶;水是根本,舟是枝叶。一旦根本动摇,枝叶就会枯死,浮船就会倾覆j因此,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蓄养民力,按民众的意愿施政,重视民众的利益,这是国家强大的根本,违背了这个根本,纵然你是皇帝,也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遵循这个根本,即使你是叫花子朱元璋,老百姓也会拥护你建立大明王朝。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他时刻牢记这个根本,凡事要看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认为改革是否取得了成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看老百姓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正因为他和他的后继者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才走出了一片坦途。 “道”生养天地万物,从不发号施令,天地万物却不敢违背它,违背了它,就要受到它的惩罚,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向国家纳税,供养政府,他们对政府没有什么苛求,只求政府以“天下为公”,关注民生。只要政府能做到这一点,天下自然和平安宁。一旦政府不能顺应民意,倒行逆施,那就是动摇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再暴虐的统治者也会被民众拉下马来。 总之,“道”是“玄牝之门”,它生养天地万物,虽然无声无息、无形无状,却无所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为“地道”,在人为“人道”,在帝王为“君道”,在人臣为“臣道”,在国家为“为政之道”,在军队为“兵道”,在经济为“商道”,在教育为“师道”,在官场为“官道”,在人伦为“孝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做人处世绝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更要报答自己的根本,比如,我们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师长,我们要尊敬师长,牢记师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不违“道”、不忘本的人,被社会认可、接受。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显得柔软;人死后,身体则变得僵硬。“柔软”是“柔弱”的别名,“僵硬”是“坚强”的异称。柔弱为生存之本,坚强为取咎之根。我们不要嫌自己太柔弱、不够坚强。其实,柔弱能让我们左右逢源、随遇而安。 “道”是母性的生养之门,以阴柔为美,生养了天地万物,却不高高在上,始终甘居卑处,以柔弱的姿态与天地方物相处。 柔弱是生命的本质,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以柔弱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新生的婴儿身体非常柔弱,几乎摸不到他们的骨骼,但他们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摔了他们不知道疼痛,遇到虎狼他们不会感到害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也不知道什么是死,不会忧生患死,因为不忧生患死,也就无所谓恐惧。他们禀承天地赋予的灵气自由地成长,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才刚刚开始,生命之旅来日方长。 坚强是生命的假象,以坚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其生命力往往很脆弱。比如,一个着起来骨坚体壮的人,一次不小心跌倒了,就有可能造成骨折。几十年都不生病的人,也许会因为一次小小的风寒,就被夺去了生命。 活着的人,身体是柔韧的;死了的人,身体是僵硬的。所谓僵硬,不过是坚强的别名。所以,不要说自己太柔弱,也不要嫌自己不够坚强,柔弱是“道”的本相,我们是“道”的子民,做人处世应该效法大“道”,学会用柔性智慧来对待生活。 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什么是“道”,老子没有回答他,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了看。孔子先是疑惑,随即大悟。他在老子的嘴里看到了舌头,却没有看到牙齿。原来牙齿仗着自己很坚硬、强大,敢于咀嚼一切人口之物,结果早早地脱落了;而舌头却因为柔弱,不与人口之物争强较胜,反而调和它们,因而得以保全。原来,柔弱就是“道”的真谛所在啊! 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应该以柔弱的姿态处世,无数的事例证明,姿态柔弱、处世低调的人,往往能以柔克刚,左右逢源,成为生存博弈中的优胜者。相反,那些血气方刚、桀骜不驯或者自命清高、鹤立鸡群的人往往处处碰壁,成为生存博弈中的失败者。 魏晋之交,曹魏政权衰落,司马氏控制了朝中大权,曹魏政权中的许多大臣看出了时局的走向,纷纷投靠到司马氏门下。不过,也有不少忠于曹魏政权的人不愿意趋炎附势,名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P3-5 序言 老子及其所代表的道家学派是我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而道家思想更是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一面镜子。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并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其理论依据。它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道家,比如在对治国理论的描述上,儒家的“仁治”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就非常相似。不独儒家受道家影响,很多思想流派都与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兵家的“慎战”可以看做是老子“兵者不祥”思想的变体;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与老子“慈”“俭”及“不争”思想一脉相承;法家的“依法治国”“惩恶劝善”,明显是以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无亲,唯与善人”为理论依据的;名家的名实之争,,可追溯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纵横家的心理揣摩,不过是老子“圣人无常心,常以百姓为心”的延伸而已;农家的重农思想,主张君主与民同耕,这与老子的“虚其心、实其睃”“太上,不知有之”并无二致……如果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那么《老子》就是中国思想的活水源头。 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堪为百家思想之源,而且能与时俱进。2500多年以来,它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伍、不合时宜,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辉和恒久的生命力却更加弓1人注目。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社会各色人等,深研熟读《老子》者不可胜数。治国者用它,能正本清源,开启太平,造就盛世繁荣的局面,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太康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无一不是本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结果。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外交策略上奉行的韬光养晦、沉着应付、随机应变、绝不当头等方针和策略,也正是对老子“无为不争”这一智慧学说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发展;这为我国赢得了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当然,老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治国者的案头必备读物,也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立身处世的智慧心法。它对社会、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见解,使它的影响遍及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权谋、外交、人生修养、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探究《老子》,几乎都能从“微言”中发现“大义”。因而2000多年来,研究老子的著作层出不穷,仅流传于世的著作就达5000多种,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事实上,老子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化的层面,成为民族思想性格中的一种潜意识,深入骨髓,并成为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养分。2000多年来,即使没有读过书,不知道老子是何许人的人,他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老子思想的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老子思想做人处世,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现象。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不时会听到商贩们这样的叫卖声:“盯着走,看着来,跳楼大甩卖,不挣钱,赔本卖,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是什么?这是运用老子的“不争”思想,赔本是假,那只是手段,挣钱才是硬道理,他们故意摆出一副不与顾客争利的姿态,让购客乐于掏钱购买,薄利多销,积小得为大利,并让那些卖高价的竞争对手滞销,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难怪一代文学大师鲁迅会如此评价道:中国人恨和尚、恨尼姑,不恨道士,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国的一半。此言不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感悟老子(做个红尘中的明白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夏于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27025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3.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9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